第二单元 早期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专题复习课件(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早期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专题复习课件(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晚清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波谲云诡、风云变幻的一页。如今我们谈到这个时期的事件,总有几个绕不开的历史人物,如慈禧、光绪等。而大多数人,我们看了他们所做的事,大概就能对他们的功、过有一个相对较清晰的评判。但有一个人,百年来总有一个“卖国贼”的臭名伴随着他,他是谁?
以小见大,浅谈中国近代化
——以李鸿章的生平为例
【课本中的李鸿章】
请同学们找出与李鸿章有关的历史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P20
边疆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
——梁启超《李鸿章传》
【第一章:镇天国初露锋芒】
1823
1岁
出生
1840
21岁
中秀才
1847
25岁
成进士
1853
31岁
赴安徽练团、
讨伐太平军
1857
35岁
李鸿章团练被李秀成、陈玉成打败并解散
1861
39岁
组建淮军
1862
40岁
与太平军恶战,一战定威守住了上海
虽然李鸿章带领淮军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其仍对清政府的统治产生影响。请描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第二章:办洋务鞠躬尽瘁】
臣练军简器,十余年于兹,徒以经费太绌,不能尽行其志,然临敌因应,尚不至以孤注贻君父忧。 ——李鸿章
洋务运动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三章:战甲午声名大跌】
当中日战事之际,李鸿章以一身为万矢之的,几于身无完肤,人皆欲杀。平心论之,李鸿章诚有不能辞其咎者。其始误劝朝鲜与外国立约,昧于公法,咎一。既许立约,默认其自主,而复以兵干涉其内乱,授人口实,咎二。日本既调兵,势固有进无退,而不察先机,辄欲倚赖他国调停,致误时日,咎三。……
——梁启超《李鸿章传》
材料三:在从现有史料看,日军在华军事测绘活动至晚始于1873年。……1878年底,日军参谋本部成立后,时任“管西局”(负责朝鲜至中国沿岸谍报工作的部门)局长的桂太郎上书山县有朋参谋本部长,认为:“现今弄清清国、朝鲜沿岸旭志和地图,供有事之日参考,应为当务之急。因此需派遣若干有能力的将校赴清国。”明确提出了收集地理情报的建议。
——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蓄谋已久!
从材料中你得出什么信息?
结合地图,请你说一说当时的战况。
(提示:按时序,先后发生了什么主要战役?
涌现出什么英雄人物?)
丰岛海战(1894年7月)
平壤战役 左宝贵(1894年9月)
黄海战役 邓世昌 (1894年9月)
辽东战役 徐邦道 (1894年10月)
威海卫战役 丁汝昌
(1895年1月)
内容
签订《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马关条约》
清政府战败,与1895年春派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
在谈判桌上,李鸿章多次据理力争,拒绝在条约上签字。因为谈判时间太长,李鸿章甚至被日方暗杀,险些身亡。谈判中,李鸿章事无巨细,均要向朝廷请示。遗憾的是,当时的电报系统被日方控制,清朝谈判的底线早已被日方摸清。
国际:①改变东亚国际格局
②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日:①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
②军人地位提升
中:①赔款增加人民负担
③刺激日本称霸和奴役亚洲的野心
②丧失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③促进民族觉醒
甲午中日战争对交战双方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四章:助维新心怀友善】
序幕:公车上书
发展:组建学会、创办报刊
高潮:戊戌变法
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结束:戊戌政变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裁撤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思想启蒙
小组合作:比一比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维新变法
时间
代表人物
背景
目的
性质
内容
结局与作用
19世纪60-90年代
19世纪60、7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奕 、曾、李、左、张等
明治天皇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内忧外患
内忧外患
民族危机加剧
学习西方技术,
维护清王朝统治
巩固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君主立宪制,挽救民族危亡
地主阶级改革
资产阶级改革
资产阶级改革
军事、民用工业;新式陆海军等
废藩置县;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
裁撤冗官冗员、改革财政等
破产;
近代化开端
走上资本主义、军国主义道路
失败;
思想启蒙
义和团运动
反帝爱国运动
《辛丑条约》
古人的“签名档”最早称“押”,都是自己操刀设计。因“押”被古人设计成颇具别出心裁的符号,很具美感,所以又称“花押”。
“肃”
这是谁的签名?
【第四章:签辛丑含恨九泉】
李鸿章曾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在1901年与十一国签下这份条约。
材料一:"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急召李鸿章北上议和。李鸿章抵京后叹道:‘此次议和,犹病入膏肓者之求医,虽良医亦难措手。’最终,他在列强胁迫下签署《辛丑条约》,不久后呕血病逝。“
——摘自《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
材料二:《辛丑条约》部分条款:
①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② 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
③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驻军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
(1)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订过程中的角色,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他为何说“虽良医亦难措手”?
角色:清政府全权议和代表(或“签约者”)。
原因:列强强势压迫,清政府战败后无谈判筹码;条约内容丧权辱国,李鸿章无力挽回。
(2)材料二中哪一条款(填序号)最能说明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结合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3)有人认为“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是卖国行为”,也有人认为“他是无奈之举”。你更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材料及所学说明理由。
条款:②
理由:该条款直接镇压人民反帝斗争,表明清政府完全服从列强意志,沦为列强统治工具。
赞同“无奈之举”:李鸿章作为封建官僚,在清政府腐朽、列强军事威胁下,个人无法改变结局(结合材料一“胁迫”)。
赞同“卖国行为”:他代表清政府签署条约,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结合材料二赔款、主权丧失)。
时间
内容
影响
1901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作担保;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丑条约》




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淮军将领聂士成
慈禧仓皇西逃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美军抢掠的白银
将下列图片按照八国联军侵华过程进行排序。
①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②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绘画)
③淮军将领聂士成
⑤美军抢掠的白银
④慈禧仓皇西逃
⑥《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李鸿章 《 入都 》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李鸿章 《 临终诗 》
【第一章:镇天国初露锋芒】
【第二章:办洋务鞠躬尽瘁】
【第三章:战甲午声名大跌】
【第四章:签辛丑含恨九泉】
【第六章:终一生毁誉参半】
李鸿章被慈禧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被曾国藩评价为“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被梁启超誉为“数干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日本人评价李鸿章:“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并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俄国人评价李鸿章:“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他是高度文明的,但从我们欧洲的观点看,他是没有享受什么教育,也并不文明。”
联系本节课所学,小组讨论。你认为李鸿章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分为二,全面辩证,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之下
总的来说,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的睁眼开世界,实业兴国的人物。他为晚清的稳定和近代化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作为掌握军事和外交大权的重臣,李鸿章在多次对外战争中一味地避战求和,最终招致惨败。
对于国家的衰落,李虽然并不需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也有不可推脱的责任。至于李鸿章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个就只能留给历史去评论,留给后人去诉说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