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纲要上·第九单元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论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1949年6月30日
进京赶考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领导进北京
毛泽东:“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周恩来:“是啊,我们都应当能够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退回去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出发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准备工作
(1)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奠定理论和政策基础(对人民内部要民主,对反动派要专政,两者相互结合就是人民民主专制·仅作了解)
(2)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
①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②内容
A、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高岗、宋庆龄(民革)、李济深(民革)、张澜(民盟)当选为副主席;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任外交部长;陈毅等56人为委员会委员
五星红旗设计者为曾联松。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着中共;四颗小五角星象征着工人、农民、民资、小资;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中心点,表示全国人民始终团结在中共领导之下
《义勇军进行曲》
田汉填词
聂耳谱曲
B、通过《共同纲领》:新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③意义:《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3、成立标志: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进行开国大典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毛主席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公示
满脸笑容的周总理
天安门上的苏联和朝鲜代表团及意大利共产党代表
准备检阅的坦克部队
接受检阅的步兵方队
装甲车
方队
4、历史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与剥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愿这盛世如你所愿
愿这盛世如你所愿
愿这盛世如你所愿
愿这盛世如你所愿
材料二:
1949年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其中重工业产值减少70%,轻工业减少30%。这一年钢产量仅15.8万吨,减少80%,煤仅3243万吨,减少48%,粮食为11318万吨,减少约25%,棉花为44.4万吨,减少约48%……1949年又逢严重的水灾,受灾农田约有1.2亿亩,急待救济的灾民有700万人。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观察图片并并阅读材料,结合教材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思考并回答: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哪些困难和威胁?
生产力低
自然灾害
材料一:
土地改革、稳定物价、剿匪镇反、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1.农村方面:土地改革(1950—1952)
(1)背景:
②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内容:
(3)成果:
分到土地的农民
(4)意义: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巩固了新生政权。
①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城市方面:稳定物价(1949—1952)
(1)背景:
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2)措施:
①“银元之战”
②“米棉之战”
③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阅读教材p161第二自然段和历史纵横,概括“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分别用什么方法解决哪方面的问题?
统一货币:人民币
物价高涨
(3)成果:
(4)意义:
②经过一系列努力,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千疮百孔!
①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①恢复国民经济,为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②巩固人民政权。
行政、法律手段
经济措施
第一套人民币
1952年底,工农业总产值810亿元,比1949年增长77%多。国家财政收入成倍增加,收支平衡。城乡人民收入逐年增多,生活普遍得到改善。同1949年相比,全国职工平均工资提高了70%,农民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
《党建》杂志2021第7期
(二)抗美援朝
他(她)们为什么要打仗?
(二)抗美援朝(1950.10—1953.7)
1.背景:
(1)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作出武装干涉朝鲜内战的决定,并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2)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1950年,美军运兵船抵达朝鲜战场
2.过程:
1950,出兵援朝;五次战役,稳定战线;边谈边打、反复较量;1953,签约停战。
3.意义:
结合材料并阅读教材P162,思考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具有怎样的伟大意义?
材料三:
工人们提出:工厂就是战场,机器就是枪炮,我们在后方多流汗多生产,志愿军就能少流血。
——孙秉侠、齐晓明《志愿抗美援朝纪实》
材料一: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年9月12日)
材料四:
材料二:
“中国志愿军这种靠骡马化部队战胜美军机械化部队的情况在人类战争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英国元帅蒙哥马利
重要里程碑
抗美援朝精神
国际地位
民族凝聚力
抗美援朝英雄
3.意义:
(1)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志愿军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30多万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3)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二)抗美援朝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措施 作用
经济
政治
思想
外交
“一化三改”
经济领域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一化三改”
一五计划(1953-1957)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措施 作用
经济
政治
思想
外交
“一化三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毛泽东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指导思想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措施 作用
经济
政治
思想
外交
“一化三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毛泽东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指导思想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日内瓦会议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措施 作用
经济
政治
思想
外交
“一化三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毛泽东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指导思想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显示了新中国的积极作用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措施 作用
经济
政治
思想
外交
“一化三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毛泽东思想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
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指导思想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显示了新中国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意义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经济上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建立
生产资料私有制占多
政治上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据绝对优势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责
《共同纲领》作为临时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工业生产水平落后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新民主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集中地说,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就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时期,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比重中逐步增长的时期。”
——周恩来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的讲话(1953.9.8)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
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
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课堂总结
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筹备
标志
意义
经济
军事
经济
政治
思想
外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