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共31张PPT)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中国历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 52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 58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 63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 67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 73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 78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 84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2版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然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下走向灭亡。
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社会趋于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东汉建立初期,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东汉后期,政治动荡,社会危机日趋严重。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秦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
素养目标
通过比较汉朝与秦朝的疆域,加强时空观念,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角度分析汉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及意义,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公元前209年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25年
东汉建立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六国
184年
黄巾起义爆发
秦汉时期—封建社会
公元前141年
国力鼎盛时期
西汉建立
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休养生息政策
国力恢复
汉武帝
削弱地方势力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尊崇儒术

加强经济管控

北击匈奴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即位,他就是汉武帝。据《史记·平准书》记载,西汉经过70多年的发展,在没有水旱灾害的年份,百姓家给人足,国家府库钱财充足。京师积累的铜钱很多,因年久不用,穿钱的绳子都烂了。这些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统一多民族国家又有哪些巩固和发展?
七十余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早,则民人给家足,都部廪皮皆满,
而府库余货才,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不可校也。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社会残破到国力恢复
结合课本子目,说一说汉武帝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大一统?
政治大一统
经济大一统
思想大一统
军事大一统
政治:
削夺侯国
控制地方
经济:
中央掌控
经济大权
思想:
儒家学说
立为正统
军事:
北击匈奴
开疆扩土
高度中央集权
什么是“大一统”?

刘邦分封的异姓诸侯王分布示意图
在统一战争中分封了七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
谋反
斩首示众
刘邦女婿
削去爵位
被诱杀
灭三族
谋反被
长沙王所杀
献英布头颅给刘邦善终
投降匈奴
被斩杀
谋反
灭三族
他们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造成严重威胁
汉高祖将异姓诸侯王逐渐剪
汉初刘氏诸侯分布图
“惩亡秦孤立之败”
狡兔死,走狗烹
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
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材料二 (豪强地主)“役财骄益,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
——《史记 平准书》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材料反映了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期中央与封国力量对比图
郡国并行制
诸侯王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
这两股势力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地方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
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政治
削弱地方势力

相关史事
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解决了这一问题?
政治
削弱地方势力

材料一 今诸侯有的统辖几十个城,方圆千里。如果置之不理,他们就会骄横放纵为害一方;如果阻止他们,他们就可能联合起来对抗中央。希望陛下让诸侯有推恩的权利,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封他们为侯爵。那么就会人人喜得所愿,既感受到陛下的恩惠,实际上又是分割了诸侯国,不实行武力削藩他们也会衰弱。”于是皇上听从了他的计策。
——选编自《史记 平津侯主父偃列传》
今诸侯国势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众卿可有良策?
陛下臣有一计,削弱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
主父偃
汉武帝
政治
削弱地方势力

汉景帝相比较,同样是削藩,汉武帝的“推恩令”妙在何处?
“推恩令”: 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
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诸侯国土
嫡长子继承
影响: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
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大多数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会反抗中央,而且对此心存感激。
名为推恩德、实则削弱
善用人才
酎金夺爵
汉武帝
政治
削弱地方势力

汉武帝沿用汉初政策,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
势力被削弱。
针对地方豪强地主
汉武帝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相关史事
郡国豪强迁往京师
作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加强。
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请你结合课本梳理汉武帝时期农业及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汉朝耧车(模型)
满城汉墓出土
的长信宫灯
农业发展
手工业发展
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六辅渠、白渠) ,提高粮食产量。发明新型播种工具耧车,加快播种速度。
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材料一 富商大贾或蹛dài财役贫,转毂百数 ,废居居邑
.....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
针对材料中出现的情况,汉武帝是怎么做的?
盐铁经营权
富商大贾控制经济命脉
商人唯利是图,不关心国事
经济
加强经济管控

革新农具
面对富商大贾控制经济命脉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对经济的管控
经济问题 解决措施
私人铸币
私人煮盐、冶铁富豪
富商唯利是图
商人贸易获利颇丰
汉代五铢钱
作用: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经济
加强经济管控

秦朝
桑弘羊
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将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
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西汉初,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很弱,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在社会上很流行,诸侯王门下聚集许多宾客,常常批评皇帝的政策。——白寿彝《中国通史》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
汉武帝
材料研读
思想不统一
威胁中央统治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 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
(公元前179—前104)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思想
尊崇儒术

思想
尊崇儒术

尊崇儒术:为稳固统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汉武帝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为人主者,操生杀之权。”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加强皇权和中央权威 D.建立教育体系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曾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
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上述主张
A. 再现了先秦儒家学派的主张 B. 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
C. 有利于巩固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 D. 适应了君主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的建议?
君权神授
三纲五常、忠君守礼
.
.
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
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
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
如何才能使天下百官、百姓都尊崇儒学呢?

汉代讲经图
教育
入仕
作用: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
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思想
尊崇儒术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文景之治”
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匈奴,在首领冒
顿单于的率领下,统一了漠北地区,并不断南下袭扰。
汉武帝改变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汉初
秦末汉初
推行的和亲政策,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量粮食和布匹。
军事
北击匈奴

阅读教材,梳理秦末汉初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
西汉强盛起来
汉武帝时期
卫青墓
霍去病墓
马踏匈奴
卫青(?—公元前106),河东平阳人。他出身卑微,少年时放羊,由于其姐姐受宠于汉武帝,得以在朝中做官。在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卫青曾七次北击匈奴,指挥作战时以骑兵为主,步兵、车兵配合;善于长途奔袭,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卫青爱惜部下,虽有大功却不自傲,因而具有威望。
霍去病(?—公元前117), 河东平阳人,是卫青的外甥。他英勇善战,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取得辉煌战绩。第一次出征河西时,他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汉武帝想给霍去病建造宅第,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七次北击匈奴
六次出击匈奴
军事
北击匈奴

人物扫描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形势图
北击匈奴

根据课本,归纳北击匈奴的相关内容
汉武帝派大将卫青、 霍去病率精骑出击匈奴。卫青率军穿越大漠,在漠北同匈奴主力决战,取得胜利。
霍去病也挥师北击匈奴,大获全胜。
漠北战役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
设置管辖机构
开疆扩土
作用: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西汉形势图
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夜郎、滇等,被统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派人去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
汉武帝还在南方越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阯(zhǐ)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相关史事
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
诸侯强大
豪强横行
实施推恩令
(主父偃)
削爵夺地除国
建立刺史制度
雄才大略、善用人才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政治
富商大贾
控制经济
经济
匈奴南下袭扰
军事
思想混乱
威胁统治
思想
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国有专卖
调配物资,
平抑物价
“罢黜百家,
尊崇儒术”
(董仲舒)
兴办太学、儒士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漠北战役)
改善了国家的财政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
沉重打击了匈奴,开疆拓土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
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西汉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汉武帝
秦始皇
秦皇汉武
疆域扩大
推行郡县制
焚书坑儒
统一文字(小篆)
统一货币(半两钱)
统一度量衡
修长城、北击匈奴、南戍五岭
巩固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颁布推恩令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兴办太学
统一铸币 (五铢钱)盐铁专卖
北击匈奴
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
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纵横学史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标准和主要方法(唯物史观)
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推动历史的发展,推动以肯定为主,阻碍以否定为主。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生产力(或经济)的发展。
原则
标准
主要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即用全面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方法,
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历史人物。
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具体的事物具体分析,把历史人物所做的事
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
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他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威。经济上,他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思想文化方面,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他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同时,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得国库空;但他面对自己造成的危局,深刻反省。颁发《轮台罪已诏》以检讨承认过失,并且停止征伐,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
综上所述,汉武帝一生功过分明,但是功大于过。
——以评价汉武帝为例
评价历史人物
史料实证
先简要概括
结合史实,从功过两方面辩证论证
最后总评
西汉初期,汉文帝采用由各地推荐人才的方法选官,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汉武帝在位时期,将这种新的选官方法加以完善,形成察举制。各郡国每年按照人口比例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皇帝也下诏让公卿大臣举荐人才,经过考察,授予官职。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知识拓展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
“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这段话描绘的情景发生在
A.秦始皇时期 B.秦二世时期 C.文景时期 D.汉高祖时期
2.下图反映了西汉时期采取的措施是
A.“推恩令”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3. 汉武帝曾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解决了诸侯王势力过大的问题。向他提出这项建议的大臣是
A.董仲舒 B.主父偃   C.卫青 D.晁错
课堂练习
.
.
.
4.下面是西汉初期中央和封国力量对比表,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兴办太学
C.建立刺史制度
D.颁布“推恩令”
5.西汉时期,今济阳县大部分属于济南郡,部分属于平原郡,同时还接受由中央派出的官员的监督管理。由中央派出的官员被称作
A.诸侯王 B.太守  C.县令 D.刺史
6.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出现这一情况源于
A.主父偃 B.董仲舒 C.卫青 D.霍去病
7.李斯说:“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
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说明两人都主张
A.通过改造儒学来维系统治 B.统一思想以维护国家稳定
C.厚今薄古以加强君主专制 D.实行德治以实现长治久安
.
.
.
.
8.“秦王朝开创的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削减侯国数量 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9.《盐铁论》记载:“文帝之时,纵民得铸钱……吴王擅鄣海泽,邓通专西山……吴、邓钱布天下。”为改变这种局面,汉武帝
A.建立刺史制度 B.统一文字 C.在长安兴办太学 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
10.汉朝规定,凡产铁的郡里均设置铁官,即便不产铁的郡里也要在县一级设置小铁官。铁的冶炼和铁器的制作与销售,一律由铁官负责。这反映了汉朝
A.实行冶铁官营 B.铁官代行地方政务
C.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D.铁器成为官方专用物品
11.《汉书·食货志》载:“大农诸官尽笼天下之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如此,富商大贾亡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腾跃。”汉朝政府这样做旨在
A.统一铸造货币 B.盐铁官营 C.平抑物价 D.休养生息
12.西汉强盛起来后,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开始进行对匈奴的反击战。当时反击匈奴的主要将领有
①蒙恬  ②霍去病  ③卫青  ④冒顿单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
.
.
.
.
1. 梳理西汉统治者解决王国问题的重要措施,并谈谈解决王国问题对巩固统治的作用。
2.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
课后活动
措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推恩”建议,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
后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作用: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打击儒家思想;
汉武帝: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相同”之处:都加强思想控制。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尚书令
侍中
常侍
汉朝中央官制度
中朝
(内朝)
外朝
皇帝
九卿
有事上报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创立中朝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设刺史
西汉十三州刺史分布图
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
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
位卑权重
促进地方监察,
强化地方管理,
加强中央集权。
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