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复习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复习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
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是其中的代表。各地丰富的考古发现揭示了远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他们各自在演化过程中的特点。距今约1万年,生活在长江、黄河流域等地的先民已栽培水稻、粟、黍,并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在农业兴起的基础上,原始社会不断发展,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相传距今五六千年,一些部落逐渐结成联盟,并推举出首领。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多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口增长,城市出现,社会分化加剧,早期国家开始出现。黄河、长江和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的基础上迅速崛起,经过持续的发展,走向一体,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
单元导读
百万年的人类史
一万年的文化史
五千年的文明史
早期国家
多元一体
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古人类活动,
知道我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
初步认识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知道河姆渡、半坡等遗址,了解我国史前文化与社会的发展,
认识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知道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了解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的历史,
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知道炎帝和黄帝等古史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课标内容
知道:能够通过文字、材料等方式记忆历史知识。(列举出具体的历史现象和史实)
了解:学生能够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容。(概括归纳)
理解:指学生了解的历史知识在新的情景出现时,仍然能够揭示其本质。
认识:一般指向作用、影响、局限性、意义这几个词。(历史核心素养)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古人类-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
农业起源、定居生活、河姆渡人、仰韶文化(黄河-半坡遗址、西坡遗址)、大汶口文化(制陶技术)龙山文化
早期国家、文明起源(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良渚古城(浙江余杭)、陶寺古城(山西襄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远古传说(黄帝、炎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禅让)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距今约
160万年
距今约
100万年
距今约
70万-20万年
距今约
3万年
距今约
170万年
一万年的文化史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时空坐标
距今约
4300—
4000年
距今约
1万年
距今约
7000年
距今约
6000年
距今约
5300—4300年
距今
5000年
距今约
5900—
4400年
元谋人
蓝田人
郧县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早期
农业出现
河姆渡遗址
浙江余姚
半坡遗址
陕西西安
大汶口文化
仰韶
文化晚期
良渚
古城遗址
陶寺
古城遗址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
百万年的人类史
五千年的文明史
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陕西蓝田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云南省元谋县
湖北郧阳
周口店龙骨山顶部
图说历史
一个完整头骨化石
距今约170万年,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考古发掘成果是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依据。
数量众多,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化石和旧石器时代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
过着以采集、渔猎为主的群居生活
北京人已经学会
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烧烤食物、取暖、驱赶猛兽、昭明
图说历史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山顶洞人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山顶洞人有爱美意识,也有埋葬死者的行为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北京人制作石器技术比较成熟,能够制成不同类型的工具。
群居生活
制作和使用工具
学会用火
旧石器时代
名称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时间
发现 地点
体态 特征
使用 工具
火的 使用
地位
距今约3万年
北京周口店
龙骨山顶部
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制作打制石器,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
但仍保留了猿类的特点。
能够制作工具
打制石器
知道使用火
使用天然火
会保存火种
可能知道人工取火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
考点1:我国境内的古人类
知识梳理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按载体分为
按价值分为
实物史料(遗留物件)
文献史料(文字材料)
口述史料(口头讲述)
第一手史料(当时当世)
第二手史料(后人研究)
北京人牙齿化石
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实物史料(遗留物件)
第一手史料(当时当世)
史料分类
史料指的是能够记录或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事情的文字记载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知识拓展
1.化石是研究古人类历史和古环境变迁的重要证据。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郧县人和蓝田人的化石可用于研究
A.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 C.远古传说 D.王朝更替
4.碳14测年,又称“碳—14年代测定法”,是根据碳14的衰变程度来计算出样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种测量方法。考古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测定出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里的一群远古人骨骼化石,距今约3万年。这群远古人应该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随堂练习
2.想要获取北京人、山顶洞人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主要通过
A.神话传说 B.史书记载 C.学者推断 D.考古发掘
.
.
3.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层可达6米。这反映出北京人
A.能够烧制陶器 B.开始饲养家畜
C.会使用火 D.会种植水稻
.
.
原始农作场景想象图
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起源
意义
定居
考点2: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知识梳理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距今 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 的农作物。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了人类的 。
发展标志: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
约1万
人工栽培
促进
定居生活
为 作出的重要贡献。
原始农业为古代 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已知 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
世界上最早
文明社会
人类文明
史料实证
骨耜
石锛
新石器时代
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片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
生产力水平提高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观察地图,归纳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遗址的分布特点。
这些遗址为何会集中分布在江河流域呢?
分布范围广泛,
多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
水源充足、地形平坦、
土地肥沃,利于原始农业的发展。
仰韶文化
西坡遗址
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大汶口遗址
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是我国史前稻作农业经济兴盛的区域。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从事粟作农业生产,彩陶是仰韶文化重要特征
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地区,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人们能够制作较为精致的陶器。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图说历史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早期
农业出现
河姆渡遗址
浙江余姚
半坡遗址
陕西西安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
1万年
距今约
7000年
距今约
6000年
距今约
5900—4400年
距今
6000多年
西坡遗址
河南灵宝
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
大房子
公共墓地
成员平等
制陶技术
有较大发展
出现贫富分化
河姆渡文化
仰韶文化
定居生活种植水稻
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
烧制陶器
玉器乐器
雕艺术品
定居生活种植粟黍
饲养家畜
磨制石器
烧制陶器
骨针纺轮乐器陶埙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梳理
农具的不断进步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出现贫富分化
出现原始社会分工
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原始畜牧业、手工业
代 表 河姆渡人(南方代表 ) 半坡居民(北方代表)
距今时间
生活地区
生存环境
房屋类型
农业
畜牧业
手工业
约7000年
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干栏式房屋、木质水井
种植水稻、使用骨耜
饲养猪、狗
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使用天然漆;会雕刻技术。
约6000年
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气候寒冷、干燥
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粟、黍,使用石器、骨器等
饲养猪、狗等家畜
制作彩陶,纺织、乐器。
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
对比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异同点
这些差异的主要是由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决定的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知识梳理
5.(2021福建1题)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A.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随堂练习
6.(2023福建1题)图1所示文物可用于研究我国史前时期
先民的审美观念
B. 国家的政治形态
C. 汉字的基本结构
D. 青铜的冶炼技术
.
7.下图所示文物可以印证我国境内远古人类开始用
A.乐器表达思想感情
B.骨器制作狩猎装置
C.陶器烹调美味佳肴
D.石器从事农业劳动
河姆渡出土的骨哨 半坡出土的陶埙
.
.
私有制产生
阶级产生
早期
国家产生
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如何判断是否进入到文明社会
生产力发展
农业、畜牧业发展
人口增长
向区域
中心集中
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剩余产品出现
私有制产生
社会分化加剧
阶级产生
专门
管理
生产劳动
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
对内统治
对外战争
早期
国家产生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文明社会
考点3: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思维导图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良渚古城遗址
距今约5300—4300年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地区—浙江余杭
陶寺古城遗址
距今约4300—4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山西襄汾
图说历史
考点4: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陶寺古城遗址结构示意图
古城面积280万㎡
手工业区
观象台
宫殿区
墓葬区
居民区
仓储区
外城
内城约300万㎡
外城约630万㎡
内城
复杂的水利系统
良渚古城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陶寺古城具备相当发达的文明形态
知识梳理
考点4: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梳理
考点4: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代表 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距今
地点
考古发现
证实
特征
距今约5300—4300年
距今约4300—4000年
浙江余杭(长江下游地区)
山西襄汾(黄河中游地区)
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
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发现了约20万千克碳化稻谷
墓葬随葬品数量对比鲜明
出土文物有玉琮、玉璧和玉钺等
城址中部有围墙环绕的宫城;
墓葬出土文物有陶鼓、石磬、玉钺等礼器;
城内出土文物有小件青铜器、铜铃、彩绘龙纹陶盘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等;
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社会地位差异显著,阶级分化严重。
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进入了文明社会。
▲浙江余杭良渚古城
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
距今约5300—4300年
元谋人
北京人
距今约
170万年
距今约
70-20万年
距今约
1万年
旧石器时代—打制
新石器时代—磨制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红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7000年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陕西西安临潼
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
良渚文化
距今约5000年
私有制产生
阶级分化
▲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低下,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
部落联盟
长江下游
黄河流域
辽河
上游
中华文明的起源
良渚文化和陶寺文化是邦国文明的代表,说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距今约4300—4000年
山西襄汾陶寺古城
父系氏族社会晚期
石峁mǎo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
牛河梁遗址
石家河遗址
凌家滩遗址
焦家遗址
红山遗址
三星堆遗址
陶寺古城遗址
各地文化
因素汇聚中原
多元: 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体:交流融合,有共同点
传说中的主要部落和部落分布图
黄帝部落
炎帝部落
炎黄联盟
战败归顺
蚩尤部落
逐鹿之战
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阪泉之战
战败部分归附
华夏族
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知识梳理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5:远古的传说
说说考古发现的遗迹遗物和远古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
远古传说
真实历史
考古发现(包括建筑遗址、墓葬、碑刻、工具、武器、生活用品、艺术品等),
反映了人类活动的真实情况,为人们探究历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
神话传说是一种人类文化现象,是民族精神之所寄,神话传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历史信息,
我们应视神话传说为瑰宝,深刻体会祖先的智慧。
证实
事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说中被考古资料证明的部分是可信的;没有被证明的就是暂时不可信的内容。
考古史书记载
实物史料
口述史料
课后活动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知识梳理
8.下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A. 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 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
C. “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 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
9.以下是不同地区的考古发现,其呈现的共同特点说明中华文明
A.领先于世界的其他文明
B.促进了早期国家的诞生
C.已经形成早期礼乐制度
D.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
10.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和《山海经》的记载存在相似之处。这说明上古传说
A.都是切实可信的 B.包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
C.都是毫无依据的 D.是研究历史可靠的证据
.
随堂练习
.
.
感谢观看!!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