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习题课件(5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习题课件(5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单元总结
01
网络构建
单元作业
02

1.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风行海内外,陈天华的《猛回头》在市民中流传极广。由此可知,当时(  )
A.革命思潮涌动 
B.维新思想盛行
C.“自强”“求富”传播
D.民主思想传播

2.1905年8月,经过十年零星的、无法协作的行动之后,革命党人开始联合起来行动,成立了(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3.广东是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以下历史事件与广东有关的是(  )
A.洋务运动
B.黄花岗起义
C.辛亥革命
D.二次革命

4.2025年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下列事件他没有参与的是(  )
A.建立兴中会
B.成立中国同盟会
C.指挥武昌起义
D.提出三民主义

5.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建立了君主立宪政府
B.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
C.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
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2024·广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这反映了(  )
A.民主革命任务完成
B.辛亥革命潜藏危机
C.民生主义初步实现
D.军阀割据局面形成
【解析】据题干“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初,入同盟会者激增,‘一日附者率数千’,趋炎附势之徒也竞相加入,借以获得进身之阶”可知,题干材料中反映的加入同盟会的人不是真正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革命党人,只是为了借此获得升迁的门路,说明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B项正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但是资产阶级并未掌握国家政权,而是落到了大军阀袁世凯的手中,因此民主革命任务完成的说法错误,且与题意无关,题干未涉及民主革命任务完成的信息,排除A项;辛亥革命没有实现“平均地权”的目的,因此民生主义初步实现的
说法错误,且与题意不符,题干未涉及民生主义的信息,排除C项;军阀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既有历史遗留原因,也有帝国主义干预的因素,和辛亥革命没有直接关系,与题意中的辛亥革命潜藏危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孙中山、黄兴发动二次革命的原因是(  )
A.“宋教仁案”发生后,袁世凯以武力镇压国民党
B.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C.北洋统治者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D.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意愿,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摘编自龚书铎《近代中国的革命和改良》
8.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混战所导致的市场资金短缺,使得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所谓“黄金时期”转瞬即逝,且军阀间又因派系关系而互不统属,社会横向经济联系便为战争所切断。这反映了军阀混战(  )
A.导致耕地减少荒地增加
B.阻碍了近代经济的发展
C.导致军费开支不断增加
D.是对内独裁专制的产物

材料二 伍廷芳将清帝退位后民国政府的优待条件正式电告袁世凯后,孙中山觉得兹事体大,当天连电伍廷芳,告以将对袁要约改为三条:“一、清帝退位,政权同时消灭,不得私授其臣民。二、在北京不得更立临时政府。三、各国承认中华民国之后,临时总统辞职,请参议院公举袁为大总统。”
——摘编自桑兵《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
接收清朝》
材料三 (辛亥革命)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摘自《董必武选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的角度概括分析“革命形势在当时已经具备”的原因。
【答案】政治: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武装起义(革命活动)的开展。思想:革命思想的传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提出这些条件的目的。
【答案】为了早日实现共和;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3)根据材料三,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简述你对于辛亥革命的认识。
【答案】失败: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
认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因而可以说辛亥革命是成功的;但从最终结果来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的代表袁世凯所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共7张PPT)
跨学科主题学习
北洋政府时期的分裂与割据
材料一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的战争,这是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两种,即地方的农业经济(不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摘自《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认为的造成军阀割据的原因。→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答案】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
材料二 下表是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一些社会影响。
项目 时期 增减数量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不利影响。→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对经济造成严重破坏;军阀之间战事不断,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O

Q
跨学科:数学
材料一:军阀割据的原因
材料二:北洋军阀割据混战造成的影响
北洋军阀割据混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共35张PPT)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1.了解护国战争、袁世凯复辟帝制等基本史事。
2.知道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3.了解军阀割据,认识北洋军阀混战给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危害。
01
课前梳理
一、帝制复辟
1.对内专制独裁: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___________
→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_______________》→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国民党
中华民国约法
2.对外出卖国家主权:1915年,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________”的大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承认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特殊权利等。
3.复辟帝制:1915年底,袁世凯下令改中华民国为___________,年号“洪宪”,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二十一条
中华帝国
二、护国战争
1.背景:
(1)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举国哗然。
(2)孙中山发表___________,维护___________。
(3)梁启超、蔡锷前往南方筹划讨袁事宜。
2.时间:1915年底。
3.人物:________、李烈钧、唐继尧等。
4.首先爆发地点:云南。
5.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__________结束。
讨袁檄文
共和制度
蔡锷
护国战争
三、军阀割据
1.目的:争夺地盘。
2.手段:出卖国家利益,依附________。
3.主要军阀: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以唐继尧为首的滇系军阀;以陆荣廷为首的桂系军阀。
4.影响:中国陷入________纷争的动乱之中。
帝国主义
军阀割据
课堂解析
02
教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1917-1918年)》
北洋军阀起源于清末袁世凯编练的北洋常备军。袁世凯死后,北洋军内部逐渐分化为直系、皖系、奉系等多个派系。这些派系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名义上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军阀割据格局的形成源于多重历史合力。晚清中央集权的持续衰微,使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率先突破传统军政体制;辛亥革命后各省“独立”风潮,为地方军事化提供了合法性外衣;各军阀通过控制铁路、关税和盐税等经济命脉,建立起
图说历史
自给自足的军事-财政复合体,最终形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1917—1918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军阀的势力范围:
直系军阀 控制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军阀 掌握北京政府,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等省
奉系军阀 控制东北三省
滇系军阀 控制云南、贵州
桂系军阀 控制广东、广西
晋系军阀 控制山西
这些军阀之间通过军事手段争夺地盘和势力范围,导致了长期的混战。此外,图中还展示了四川、湖南属于南北军阀争夺的地区。总的来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形势图(1917—1918年)》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政治分裂、军阀割据的历史现实。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军阀之间互相攻伐,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1915年12月12日竟然宣布复辟封建帝制。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各阶层民众的反帝反封建情绪,各地酝酿的武装反袁斗争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2月25日,袁世凯仍不予答复,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人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装讨伐袁世凯……革命党人在广东、上海、四川等地组织民众打击袁世凯势力。……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病死。
——摘编自殷俊燕《云南护国首义档案》
材料探究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在掌握政权后,逐渐暴露出恢复帝制的野心。他复辟帝制不仅是对共和制度的背叛,也加剧了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使反帝反封建情绪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面对全国范围内的反袁斗争和外国列强的不支持,袁世凯的统治地位逐渐动摇。袁世凯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制度。护国运动成功维护了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共和制度,阻止了封建帝制的复辟。这一事件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反帝反封建意识,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觉醒和进步。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解散国会。不久,他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5年底,袁世凯下令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面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袁世凯众叛亲离,1916年3月,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护国运动胜利的原因。
【答案】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遭到全国人民反对;革命党人的不懈努力;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袁世凯众叛亲离。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与袁世凯签订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日本 D.美国

2.他悍然恢复帝制,企图建立万世一系的“洪宪”王朝……全国人民终于识破了他的真面目:原来这个满口“仁义道德”的共和国的“英雄”,是一个背信弃义、食言自肥的封建暴君,是一个寡廉鲜耻的卖国贼。这里的“他”是(  )
A.段祺瑞 B.冯国璋
C.唐继尧 D.袁世凯

3.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这场战争意义重大,是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重要军事行动。其爆发地是(  )
A.江苏南京 B.江西南昌
C.云南昆明 D.湖北武汉

4.直接导致袁世凯复辟帝制梦想破碎的革命运动是(  )
A.武昌起义 B.二次革命
C.广州起义 D.护国战争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十九条:十一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条: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第四十四条:国务
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第四十五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四十九条: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 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帅全国陆海军。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员一人赞襄之。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摘自《中华民国约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历史地位。
【答案】原则:规定了“主权在民”的立国原则。(答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也可)
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规定。
【答案】规定实行总统制,大总统是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有成立立法院、公布法律、任免官吏、任命法官、统率军队等大权。(答对其中两条即可)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这两部法律对大总统权限的规定有何不同,这些差异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政治环境。
【答案】不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大总统的权力受到参议院的制约,体现了权力制衡的意图;而《中华民国约法》中大总统的权力得到加强,更加集中,减少了对参议院的信赖和制约。
体现:当时中国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权力斗争的激烈。
素养达标

6.绘制历史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中①处的内容应为(  )
A.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B.拒绝恢复“约法”和国会、二次革命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D.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7.《北洋军阀史话》中描述道:“对清王朝来说,他取天下于革命党;对革命党来说,他则是继承清王朝的天下。北洋时代就是这么开始的。”这句话中的“他”是(  )
A.袁世凯 B.唐继尧
C.冯国璋 D.段祺瑞

8.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与梁启超宣誓讨袁,一个用枪,一个用笔来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材料表明(  )
A.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军阀割据,争夺地盘
C.维新人士领导讨袁
D.二次革命武装反袁

9.“它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革命运动。从云南开始的……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材料评述的是(  )
A.抗法运动 B.护国战争
C.广州起义 D.二次革命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人称帝,天下骚然,志士仁人汗喘相告,而吾同志益愈奋励,冒死以进,滇、黔独立,文意豁然。
——摘自孙中山《讨袁宣言》
材料二 他不过是我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大政客……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等到他于民国五年六月六日死的时候,他没有做一件于国有益、于己有光的事情。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人称帝”的人物名称和“滇、黔独立”的历史事件,说明这一事件的结果。
【答案】袁世凯。护国战争爆发。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2)根据材料二,写出“民国四年”签订的条约名称。
【答案】“二十一条”。
(3)指出两则材料中对“称帝人物”的态度。
【答案】材料一中孙中山明确反对称帝,认为这是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材料二中蒋廷黻认为袁世凯称帝对国家无益,是错误和有害的。(共36张PPT)
第9课 辛亥革命
1.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
2.了解武昌起义的史事,知道辛亥革命的意义;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3.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01
课前梳理
一、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________,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10月9日,起义计划泄露,形势非常紧迫。
2.起义的主要力量:__________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保路运动
湖北新军
3.过程: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革命在__________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____________,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__________”。
4.结果:中华民国建立;颁布《__________________》。
武汉三镇
湖北军政府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______________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____________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___________、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__________没有改变。
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民主革命
民族独立
社会性质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1年12月下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__________________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________。
(2)影响: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成果。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阳历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由临时参议院制定。
(2)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__________;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权利;④参议院行使________,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________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________。
(3)评价: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________
________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②它肯定了资产阶级________________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全体国民
立法权
行政权
司法权
资产阶级
共和国
民主共和制度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过程: ①1912年2月12日,___________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②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③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 ___________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宣统皇帝
辛亥革命
2.二次革命:
(1)背景:①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_____________》;②1912年8月,宋教仁组成国民党,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
(2)导火线:1913年春,“___________”。
(3)时间:1913年。
(4)领导:孙中山、黄兴等。
(5)结果: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被________镇压,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临时约法
宋教仁案
袁世凯
课堂解析
02
教材《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昌起义后,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湖北作为起义的发源地,首先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随后,湖南、陕西等省份也相继宣布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显示出革命力量的强大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起义的爆发,打破了清朝统治的稳定,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外,从图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革命党和清政府的力量分属南北,北方的封建势力和
图说历史
革命党中的旧官僚还比较强大。这为后来袁世凯能够上台提供了条件,也影响了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武昌起义及其引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民主共和时代的开端。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但它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根本不能解决人民切身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它的群众基础是很薄弱的。……中华民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被中外反动势力绞杀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材料探究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这个政府的根基并不稳固。它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并未能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这意味着,中国依然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封建残余的困扰。临时政府无法解决人民切身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这使得政府的群众基础变得极为薄弱,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尝试,中华民国在历史上只是短暂地闪耀了一下。1911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
轰轰烈烈,但最终却被中外反动势力所绞杀。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革命任务的艰巨性。综上所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虽然具有历史意义,但由于其未能解决根本问题,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最终只能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篇章。这也启示我们,革命必须触动社会的根本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根据材料,归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只是“昙花一现”的原因。
【答案】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不能解决人民切身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此次行动(  )
A.使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B.使清政府“自强”“求富”的目标失败
C.使民间开始了设厂的热潮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革命党人除在新军中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外,还“不时在小关帝庙戏台上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所以“武汉的民气,以及民众团体的力量,也都已暗中有所准备”。据此可知,武昌起义(  )
A.密切联系广大群众
B.具备多种形式的斗争手段
C.得到外国列强的大力支持
D.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支持

3.《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指出: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现代化的成分……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其中,“千年壮举”是指(  )
A.冲击旧制,思想启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自强”“求富”
D.“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4.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政体,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制度,确立该政治体制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变法通议》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海国图志》
5.辛亥革命是中国步入20世纪后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摘编自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
【答案】有利条件:武汉经济发达,为革命胜利提供物质基础;革命力量基础雄厚。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特点:革命迅速发展,清政府统治瓦解迅速。
影响:激励了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素养达标

6.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这表明当时革命党人具有(  )
A.软弱性     B.革命性
C.官僚性 D.正义性

7.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B.动摇了当地封建礼教统治地位
C.全赖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8.对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旧官僚。据此可知(  )
A.革命潜伏危机 B.民主已经实现
C.缺乏军队支持 D.革命基础增强

9.从《清帝退位诏书》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专制走向民主
C.从封锁走向开放
D.从贫弱走向富强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起义官兵在湖北军
政府大门前合影
清帝溥仪退位诏书
孙中山与临时参
议院议员合影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颁行了带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几项法令,如颁布《革除前清官厅称呼令》……临时政府还颁布了《剪辫令》。
——摘编自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三幅图片相应的历史功绩。
【答案】历史功绩: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说明:每个分句各对应一幅图)
起义官兵在湖北军
政府大门前合影
清帝溥仪退位诏书
孙中山与临时参
议院议员合影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辛亥革命还改变了社会习俗,剪辫易服、革除旧习等,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共35张PPT)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1.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
2.通过材料,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三民主义思想。
3.通过孙中山等人的主要活动,感受仁人志士百折不挠、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革命精神。
01
课前梳理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思想转变:
(1)国外求学“医人”→“医国”,走上__________的道路。
(2)上书李鸿章改革遭到冷遇。认识到只有推翻________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革新政治
清政府
2.成立兴中会:
(1)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________。
(2)宗旨:提出“振兴中华”;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策划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________等人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因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
兴中会
陆皓东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中国同盟会:
(1)成立的条件。
①群众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②思想基础:_________________的迅速传播(代表作:________《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________》,陈天华《________》《警世钟》,这些著作宣传__________革命,主张建立___________制度)。
③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如:________、光复会。
④领导基础:________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章炳麟
革命军
猛回头
民族民主
民主共和
华兴会
孙中山
(2)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________成立。
(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__________,__________,平均地权。
(4)领导机构: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5)机关报:《________》。
(6)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______________政党。
(7)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东京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民报
资产阶级革命
2.三民主义:
(1)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___________。
(2)评价: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____________的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革命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在湘赣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________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浙江绍兴策应,最终失败,徐锡麟和秋瑾英勇就义。
3.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同盟会在________发动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第一次
广州
课堂解析
02
教材图片《秋瑾(1875—1907)》
秋瑾(1875—1907),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女性革命家、女学思想倡导者。她面容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倡导女性教育,与陈撷芬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最早的妇女团体——共爱会,并任会长。她回国后,创办了《中国女报》,成为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主张的人,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秋瑾也是同盟会的重要成员,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力量,她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
图说历史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建国民政府。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社会的国家——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探究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在这段描述中,“我们推倒满洲政府”即指辛亥革命的主要行动——推翻清朝政府。其中,“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反映了革命党人试图通过推翻清政府,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民族革命。同时,“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则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另一重要目标——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在描述政治革命的结果时,提到了“建国民政府”,即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此外,描述中还提到了“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
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反映了革命党人在追求政治变革的同时,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试图通过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来预防未来的社会动荡和革命。这一思想体现了革命党人的远见卓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三民主义。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大会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标。
【答案】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目标: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1905年8月,孙中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个政党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2.下列各项中属于同盟会主张的是(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振兴中华
D.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报纸杂志是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下列刊物中,作为同盟会机关报的是(  )
A.《时务报》 B.《民报》
C.《新民报》 D.《国闻报》

4.1911年广州起义前,黄兴写下绝命书:“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这反映了革命党人(  )
A.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坚持不懈的革命意志
C.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D.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的改良运动,是在天子门前的文人士子(康有为、梁启超等)企图变革政治制度的一次尝试。
——摘编自费正清、费维恺《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同盟会誓词中规定的……纲领,秘密地流传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所提出的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从此深入人心。
——摘编自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98年的改良运动”的历史事件,简述这一历史事件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答案】事件:戊戌变法。
作用:思想启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理想,指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革命理想: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思想:三民主义。
素养达标

6.促使孙中山从“改革”转向“革命”的直接原因是(  )
A.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
B.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认识
C.民族危机刺激与救亡觉醒
D.上书李鸿章失败

7.与“创建兴中会”“当选为中国同盟会总理”“提出三民主义”等信息相关的人物是(  )
A.谭嗣同 B.章炳麟
C.陈天华 D.孙中山

8.1905年,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徐锡麟、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反映出同盟会的建立(  )
A.大大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B.使早期现代化探索由变法转为革命
C.彻底终结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D.使三民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9.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道,近代欧美出现“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防备,免得再蹈其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关注民生问题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民族民主革命
10.不同时期的中华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文庆、贾桢、宝鋆等《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材料三 同盟会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誓词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孙中山为《民报》写了《发刊词》。这篇《发刊词》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次把它的全部革命主张概括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强”的方法和“筹办夷务”的根本目的并简述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答案】学习西方技术;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两位主张“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的代表人物,指出这场学习运动的顶峰。
【答案】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将《民报》发刊词中的主张概括为什么。
【答案】三民主义。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答案】反对列强侵略,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