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件(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
汉武帝
他给了一个民族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
他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
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开创了西汉鼎盛时期,开拓疆域,做到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至此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大汉国威,传遍四海。
03
02
01
“推恩令”的实施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盐铁专营、北击匈奴
了解汉武帝盐铁专卖、北击匈奴等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影响。理解国家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意识。(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科素养·立德树人
【2022课标】通过了解汉武帝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及影响;了解大一统的含义。(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了解“推恩令”措施及影响。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
的巩固

削弱地方势力
一、“大一统”概念
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大统一”仅仅指地域上的统一;“大一统”所涵盖的范围比“大一统”要广得多,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政治、思想文化、经济上的统一。
秦朝确立
汉朝巩固
秦始皇
汉武帝
文景之治
汉景帝像
汉文帝像
汉高祖像
建立汉朝(西汉),休养生息政策
汉武帝像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史记》
国家真的无事吗?
文景之治为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休养生息政策
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史称“汉汉承秦制承秦制”
1、权力核心:皇帝制度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3、地方制度;制(继承郡县制,但同时实行分封制)
郡国并行制
历史遗留问题
郡国并行制=分封制+郡县制
诸侯王手握任官、收税、铸币之权和兵权,势力膨账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继续实行郡县制,为巩固统治,又分封了一些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这些诸侯王封地广大,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还拥有兵权,势力强大。
相关史事
阅读相关史事完成学习任务:
1.背景
政治上:诸侯势力和地方豪强相当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表现:
(1)诸侯王独霸一方:西汉初,诸侯王封地广大,势力强大。
金缕玉衣
(2)地方豪强横行乡里:地方上的豪强兼并土地,欺压百姓,有的还依附王公贵族。
三、具体举措
政治问题: 诸侯国势力强大,危及国家统一。
材料:
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千乘万乘,和天子一样威风。他还自制弓箭数十万,府库的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材料反映出西汉初期中央面临什么问题?
【汉景帝】
【晁错】
直接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
七国之乱
汉景帝是如何处理王国问题的?引发了什么问题?最终结果如何?
结果: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下令削夺王国的部分封地,划归中央管辖。公元前154年,吴王联合其他六个诸侯王举兵叛乱,史称“七国之乱”。朝廷出兵平叛,经过数月的战争,叛乱被平定。景帝借机收回诸侯王的部分权力,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相关史事
阅读相关史事完成学习任务:
3.政治措施:
③内容:汉武帝下诏允许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新封的侯国归中央直接管辖的郡管理。
②人物:主父偃(yǎn)
④结果:诸侯王一蹶不振,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①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1)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
“推”是推行,“恩”是恩惠
假如一位诸侯王有四个儿子,嫡长子又有四个儿子
该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在“推恩”后有名存实亡
“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诸侯王
封地嫡长子继承
诸侯王封嫡长子以外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封号。
削爵、夺地、除国。
划归临近的郡管辖
汉武帝还颁布法令,禁止读书人与诸侯王交往,防止他们培植自己的政治势力。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又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斤两、成色不合规定,废诸侯106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去一些诸侯。
(2)酎金夺爵除国
与汉景帝相比较,同样是削藩,汉武帝的“推恩令”妙在何处?
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以和平的手段削弱了诸侯国势力,使之无力对抗中央,而且大多数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不仅不会反抗中央,而且对此心存感激。
汉武帝面临的第二个政治难题是什么?如何解决?
解决方法:将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3)迁徙、打击地方豪强
政治问题: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官员徇私枉法,危及国家统一
汉武帝还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这些豪强离开经营多年的故地,原有的社会关系被打破,势力被削弱。
——部编版《中国历史·七上》
(4)建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代表朝廷监察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横征暴敛、滥用刑罚、结党营私等。
相关史事
作用: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诸侯王对朝廷的威胁,巩固了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确立察举制
西汉初期,汉文帝采用由各地推荐人才的方法选官,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汉武帝在位时期,将这种新的选官方法加以完善,形成察举制。各郡国每年按照人口比例向朝廷推举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皇帝也下诏让公卿大臣举荐人才,经过考察,授予官职。通过察举制,西汉王朝选拔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知识拓展
(5)推行察举制
汉武帝时期的官员选拔面临什么困境?
夏商西周
选官制度的变化
春秋战国
汉朝(汉武帝)
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军功爵制
察举制,举孝廉
血缘
军功
品德
地方郡、国每年向中央举荐孝、廉各一人,依据品德(西汉时期主要标准)、才能、门第
地方举荐
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对其实际能力的考察任命实职
中央考核
有利于拓宽人才选拔范围,提高官吏行政水平
皇帝
司隶校尉
(中央)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刺史
全国划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
地方
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并抑制和打击地方豪富。
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的不法行为。
汉武帝实现政治大一统
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加强经济管控
“昌邑(yì)籍(jí)田”青铜鼎
鼎是古代最重要礼器,夏商周秦汉延续两千多年,被视为传国重器,也是王侯贵族等级、身份和权力象征。此鼎有铭文“昌邑籍田铜鼎,容十斗,重四十八斤”,可知此鼎是刘贺父子任昌邑王时使用的礼器。
“籍田礼”是指汉代统治者为了鼓励农桑,亲自扶犁耕耘的一种礼仪,是一种“重农”的表现。
一、经济的发展
一、经济的发展
汉代耧车(模型)
长信宫灯
汉武帝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他征调数万人堵塞黄河决口,并亲临现场,命令随从官员自将军以下都要背负薪柴参加堵口,终于成功堵住决口,止住水患。
相关史事
农业:①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六辅渠、白渠)
②发明新型播种工具耧车,(提高粮食产量,加快播种速度)
手工业: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措施
文帝时,放纵(豪)民铸钱、冶铁、煮盐,……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背景:
目的:
①私人铸币还没有完全禁绝。
②盐铁经营权也大都掌握在豪强手中。
③社会上出现了许多富商大贾。
为了加强朝廷对社会
经济的控制。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史记·货殖列传》
经济问题 汉武帝的具体措施 作用
私人铸币
豪强控制盐铁经营权
农民弃农从商
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
由国家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对商人征收车船税
削弱了地方财政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改善社会经济环境,从经济上稳定社会秩序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
五铢钱
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史记·货殖列传》
①如果农民弃农经商,会阻碍农业发展,影响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压制工商业的发展。
这种情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
耧车

独尊儒术
①西汉初,统治者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诸子百家的学说流行
②士人四处游说,依附诸侯王,对抗朝廷。
一、背景: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有利于巩固大一统王朝的统治
诸子百家思想不统一,对统治不利
材料研读
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说说董仲舒建议的内容。你认为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建议?
依据下列材料,你如何理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罢黜:
百家:
尊崇:
儒术:
“大一统”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君权神授”
→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统治秩序
→一定程度限制君权
→神化君权 加强专制
董仲舒
“儒术”:董仲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限制自由发展
儒家以外的学说
独居首位
新儒学
迪亚士
2.建议人:董仲舒
3.目 的:加强中央集权
4、具体措施:
(1)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核心:忠君守礼
(2)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3)在长安兴办太学,讲授《诗》《书》《礼》《易》《春秋》儒家经典,培养儒学人才;
(4)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诗》《书》《礼》《易》《春秋》
二、具体内容
课后活动
2.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家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背后有什么“相同”之处?
秦坑儒谷 汉代讲经图
态度不同:秦始皇焚书坑儒,激化了社会矛盾;汉武帝尊崇儒术,将儒家学说定为正统思想。
目的相同:统一思想,维护统治。
实质相同:思想文化专制

北击匈奴
一、背景
秦末汉初
汉高祖
文帝、景帝时期
汉武帝时期
冒顿单于统一了漠北地区,不断南下袭扰。
国力不足,因此采取和亲政策,和亲、互市,都未解除匈奴袭扰的边患问题。
经过“文景之治”,西强盛起来,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汉伍,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和亲政策
北击匈奴
二、条件
国力的变化(由疲弱到强盛),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强盛起来
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底气是什么?
汉武帝组建骑兵,反击匈奴
公元前127年卫青
第一次北击匈奴(河套战役)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
第二次北击匈奴(河西战役)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
第三次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经此战役,匈奴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开始西迁
结果: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漠北大战
河 套
河西走廊
卫青
霍去病
作用:
巩固了边疆稳定,促进了民族交融。
(1)漠北战役
①时间:
②将领:
③结果:
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
匈奴受到沉重的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一部分匈奴人归附西汉,一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卫青、霍去病雕塑
卫青
霍去病
三、汉武帝时期:
卫青墓 霍去病墓
人物扫描
卫青( -公元前106),河东平阳人。他出身卑微,少年时放羊,由于其姐姐受宠于汉武帝,得以在朝中做官。在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中,他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立下赫赫战功。卫青曾七次北击匈奴,指挥作战时以骑兵为主,步兵、车兵配合;善于长途奔袭,注重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卫青爱惜部下,虽有大功却不自傲,因而具有威望。
霍去病( -公元前117),河东平阳人,是卫青的外甥。他英勇善战,前后六次出击匈奴,取得辉煌战绩。第一次出征河西时,他率轻骑深入大漠,转战六日,消灭匈奴兵数千人。汉武帝想给霍去病建造宅第,霍去病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
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夜郎、滇等,被统称为“西南夷”。汉武帝派人去联络西南夷,夜郎主动归附西汉。汉武帝还在南方越族聚居的地区设置南海、合浦、交阯(zhǐ)等九郡,进行有效管辖。
相关史事
西汉形势图
想一想
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国力强盛,版图拓展。这与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哪些措施有关系?
(1)政治上,施行“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2)经济上,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平抑物价;(3)思想上,尊崇儒术;(4)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汉高祖
休养生息
汉文帝
汉景帝
文景之治
汉武帝
大一统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王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军事
政治
思想
经济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漠北战役)
①实施推恩令(主父偃)
②郡国豪强迁往京师
③建立刺史制度
建立察举制
①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盐铁酒官营、专卖
③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④征收车船税
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②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兴办太学
大一统王朝巩固的具体举措
人 物 措 施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军事 主要贡献
秦始皇
汉武帝
创立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推恩令”
刺史制度
巩固大一统
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度量衡
铸造五铢钱,盐铁专卖,平抑物价
“焚书
坑儒”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蒙恬北击匈奴;修长城
卫青、霍去病三次反击匈奴(漠北战役)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巩固了大一统,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统一文字
兴办太学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大一统措施
汉武帝与秦始皇相比较,你认为汉武帝是一位怎样的帝王?
功: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政治上,他颁布“推恩令”,解决诸侯国问题,加强中央权威。经济上,他实行盐铁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思想文化方面,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儒家思想从此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军事上,他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过:汉武帝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得国库空虚;但他面对自己造成的危局,深刻反省。颁发《轮台罪己诏》以检讨承认过失,并且停止征伐,实行休养生息的宽民政策。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推恩政策
政治
思想
军事
经济
汉朝进入鼎盛
诸侯势力:
豪强势力:
思想不统一:
私人铸币:
私贩盐铁:
富豪势利:
匈奴侵犯
刺史制度
尊崇儒术
统一铸造五铢钱
盐铁官营
平抑物价
北击匈奴
政治大一统
思想大一统
经济大一统
疆域大一统
课堂小结
习题演练
1.(2023辽宁鞍山)《汉书·主父偃传》中记载:“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实践了该提议的帝王是(  )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光武帝
C
2.(2023·辽宁大连)汉武帝统治时期,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他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县制 B.实施“推恩”政策
C.设立宣政院 D.设置驻藏大臣
B
D
3.(2023山东青岛)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C
4.(2024·重庆中考)汉武帝在长安为太常博士的弟子兴建太学,使他们在太学中随博士受业,经考试后,按等第录用。各地方也都设立学校。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剥夺诸侯王的权力
C.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