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第一、二单元【复习课件】(共4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历史上第一、二单元【复习课件】(共49张PPT)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八上历史
单元复习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课:鸦片战争
第一单元时间轴
林则徐
虎门销烟
1839.6
鸦片战争
1840.6
1844
1843
1842.8
1851
1853
1856秋
1858
1860.10
1860
1864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
《虎门条约》
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天京事变
《天津条约》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天京陷落
知识点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事件 林则徐虎门销烟
时间 1839年6月3日至25日(道光帝统治时期)
背景 1.中国:清朝危机四伏,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顺差)地位。
2.英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作为头号工业强国的英国不断对外殖民扩张;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逆差)地位。
原因 1.白银大量外流威胁清政府的财政
2.摧残吸食者的体质,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概况 1838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1839年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知识点二:鸦片战争
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原因 根本
直接/借口
过程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初英军强占香港岛、虎门炮台,关天培战死;1842年,英军进犯长江门户吴淞,陈化成牺牲。 1856年,英军炮轰广州;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占领天津,进逼北京;火烧圆明园,控制北京城
结果
影响
战败原因 林则徐虎门销烟
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中国落后的封建制度(根本原因);清政府腐败无能
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虎门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中国与俄美英法《天津条约》
中国与英法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中国与英法《北京条约》
①开始 ②开端
进一步加深
知识点三:《南京条约》与《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内容 通商 汉口、南京、九江 等十处
赔款 2100万银元 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 英商200万两白银 英法各800万两白银
割地 \
其他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商船、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影响 破坏中国贸易主权、领土主权完整、关税自主权、增加人民负担 政治:资本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内地,破坏了中国主权 经济:便利了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中国主权进一步沦丧,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广州、厦门、福州、
宁波、上海
香港岛
协定关税
天津
承认
《天津条约》
九龙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夏,昆曲《惊梦》正在上演……歌舞升平……列强入侵的炮声……彻底粉碎了大清王朝的纸醉金迷的生活。
——舞蹈史诗《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中“入侵的炮声”来自哪一次战争?这场战争后,清政府被迫订了什么条约?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战争:鸦片战争;
条约:《南京条约》;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材料二:2021年9月27日,音乐剧《十二生肖之兽首传奇》在山东泰山大剧院隆重上演。这是一部“圆明园十二兽首”之四大兽首衍生的音乐剧,以“文化回归”为主题,讲述了海外漂泊的国宝兽首重回祖国怀抱的故事。
(2)材料二中的圆明园兽首“海外漂泊”的原因与哪一次战争有关?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知识点五:太平天国运动
时间 1851-1864 洪秀全 地位 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背景 ①外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②根本: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③直接:自然灾害严重,民不聊生 ④主观:洪秀全创立“拜上教会”的推动 过程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影响 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1.(江苏苏州)“借来上帝结联盟.竖起军旗反满清。金殿难堪遥圣殿,北京苦恼对南京。”这些诗句描写的是( )
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太平天国运动
C. 义和团运动 D. 武昌起义
2.(湖南怀化)1856年秋,杨秀清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意图篡位。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石达开的意气用事 B.杨秀清的过错
C.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D.“扶清灭洋’
3.(山东泰安)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下列是历史结论的是
A. 1842年8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
B.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D. 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时,美国于1899年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B
C
B
1.在谈到道光皇帝(1821~1850在位)为什么把他的墓修筑得比其他帝王墓都要矮小时,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龚书铎教授说是因为“在他手上打败仗丢了土地,没有面目见先帝”。这里所说的“土地”是指(  )
A.广州 B.台湾 C.香港岛 D.辽东半岛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中国的皇帝是道光帝。“在他手上打了败仗丢了土地”意思是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后,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所以这里说的“土地”是指香港岛。故答案为C。
2.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被打开 B.中国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答案】D
【解析】对中国历史时期的分段,主要依据的是社会性质。鸦片战争前中国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领土主权、关税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答案为D。
3.根据嘉定县相关记载,鸦片战争前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鸦片战争后“洋布盛行,土布日贱,计其所赢,仅得往日之半”。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
A.传统纺织业受到冲击 B.自强求富初显成效
C.民众的生活得到改善 D.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答案】A
【解析】据题干材料内容可知,洋布比土布畅销,因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传统纺织业受到西方机器工业的冲击,发展日趋艰难,故选A项;自强求富开始于186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鸦片战争使民众的生活更加拮据,排除C项;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4.19世纪洋人苦于无法找到改变贸易困境的商品,在他们看来,“中国拥有一切东西,世界上最好的食物:米,最好的饮料:茶,最好的衣物:棉花、丝绸等”。“幸运的是一种新的商品出现了”,“新的商品”是(  )
A.棉纺织品 B.机器 C.鸦片 D.枪炮
【答案】C
【解析】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为了开辟更广阔的海外市场,向中国运来呢绒、布匹等,但遭到严重滞销,而中国向英国输出的茶叶、生丝等销路却很旺盛,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从中国掠走了3亿至4亿银元,改变了贸易困境,所以“新的商品”是指鸦片,故选C项;棉纺织品在中国遭到自然经济的排斥,排除A项;18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就已经引进机器,但未改变贸易困境,排除B项;枪炮是已经出现的军事武器,不是新的商品,排除D项。
5.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此类读物(  )
A.适应了对外通商的需要 B.揭示了清政府腐败无能
C.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发展 D.体现了富国强兵的政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开放广州与外通商,因此鸦片战争前,流行于广州地区的某些英语学习读物用粤语发音标注英语单词,词汇以贸易和日用为主,是为了适应对外通商的需要。A符合题意。BCD均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6.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官亲、长随、书办、差役,嗜鸦片者十之八九,皆力能包庇贩卖之人。”这反映当时(  )
A.白银大量外流 B.人民体质下降 C.政府吏治腐败 D.军队军纪涣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扭转贸易形势,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鸦片的流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危害。首先是白银答大量外流,士兵吸食鸦片造成了军队战斗力削弱。官员吸食鸦片导致了吏治腐败。同时鸦片还摧残着大量普通民众的身体与精神。题目中林则徐提到的是官员吸食鸦片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政府吏治的腐败。所以,答案是C。
7.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材料中的“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的》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成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答案为A。
8.观察题8表,导致表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小农经济的破产
C.纺织工业的发展 D.协定关税的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税率比旧税率低。税率降低主要与《南京条约》的签订有很大的关系,《南京条约》中规定中国进出口关税需与英国商定。英国为了向中国倾销商品,尽可能压低关税。
9.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示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以上材料表明,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谋求鸦片贸易合法化 B.进一步修改殖民条约
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割占更多的中国领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经增加了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和已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1856年10月至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故答案为C。
10.1860年10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有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关天培战死炮台 B.圆明园惨遭洗劫
C.邓世昌殉国黄海 D.义和团火烧教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根据题目中的“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联系所学知识,1860年,英法侵略者闯入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疯狂劫掠园中珍宝;洗劫过后,侵略者又放火烧园;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据载,清政府的官员都不知道俄国人要求的领土有多大,兴安岭离乌苏里江有多远,还有哪些内容在《尼布楚条约》中尚未确定。材料中“俄国人要求的领土”位于我国(  )
A.东北 B.西北 C.东南 D.西南
【答案】A
【解析】17世纪中叶,沙俄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我国黑龙江流域,强占尼布楚、雅克萨等地,筑城盘踞。清军和世代居住在那里的我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派出军队,对沙俄侵略军发起自卫反击战,两次在雅克萨大败侵略军,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雅克萨之战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东北边疆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因此,答案为A。
12.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写道:“19世纪中期,北京同那些最富饶的省份的联系被切断时,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就不得不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是以前从未有过的新事物。”材料中的“叛乱”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
【答案】A
【解析】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攻占了清朝最富饶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士绅的头面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等,创办了湘军、淮军等,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与“就地筹款招兵来平定叛乱。在士绅领导下的这种地方军事化”相符,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9世纪末,排除B项;辛亥革命发生于20世纪初,排除C项;1924—1927年处于国民革命运动时期,排除D项。
13.组织历史人物图片展需要突出主题,下列历史人物图片展的归类主题应该是(  )
A.思想先驱 B.民族英雄 C.科学巨匠 D.艺术大师
【答案】B
【解析】根据课本知识,郑成功收复台湾;林则徐则虎门销烟;关天培抗击英军;邓世昌黄海大战抗击日军,故这些人都是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
14.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张謇的“实业救国”;从詹天佑的“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到佟麟阁的“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这是仁人志士发出的时代最强音。这个时代的特征是(  )
A.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B.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C.百年屈辱,民族抗争 D.曲折前进,民族复兴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业救国”、“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死报国”可知当时中国遭到帝国主义侵略,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饱受屈辱,各阶级在不断探索新的救国道路来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故选C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A项;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救国、报国,与民族复兴无关,排除D项。
15.一座城市,一段记忆,诉说着一个时代的故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见题26表 《申报》就上海租界公园问题发表文章的统计表(部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上海租界公园问题的焦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海租界公园问题产生的历史根源。(4分)
【答案】
(2)华人能否进入公园。(2分)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人在中国拥有特权。(2分)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四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第5课:甲午……狂潮
第6课:戊戌变法
第4课: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
第7课:八国……《辛丑条约》
第二单元时间轴
建立台湾行省海军衙门成立
19世纪60年代
洋务运动
19世纪70年代
1878
1883
1885
19世纪90年代
1894
1895
1898
1899
1900
1901
求富
自强
甲午中日战争
变法维新运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左宗棠
收复新疆
中法战争爆发
朝鲜东学党起义
中日《马关条约》
戊戌变法
美国“门户开放”
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高潮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康有为“公车上书”
知识点一:洋务运动
时间 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侧重点 学习西方技术
背景 清政府内忧外患 主要 内容 自强 求富 失败标志 评价/ 影响 1.地位: 2.作用: 3.失败的根本原因: 4.性质: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江、福);
②发展近代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③创建新式海陆军(左宗棠收复新疆、北洋舰队)【1885海军衙门】
④创办近代民用企业(官督商办;轮、煤、铁、布)
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①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②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没有彻底改变封建制度。
材料 鸦片战争爆发后,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开始艰难地近代化的探索。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洋务运动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根据材料,总结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工业的推动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洋务运动。
作用:①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
②引进大工厂制度;
③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评价:(积极)洋务运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但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只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知识点二:甲午中日战争、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原因
过程
结果 ①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②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影响
战败原因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①三国干涉还辽 ②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③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根本: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直接/导火索: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
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左宝贵牺牲
黄海海战:邓世昌殉国
辽东半岛战役:徐邦道孤军奋战;日本制造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①《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①根本:清政府的极端腐败与无能 ②清军装备落后及李鸿章“避战求和” ③日本蓄谋已久,战事准备充分
邓世昌(1849—1894)
《时局图》
知识点三:戊戌变法
时间 1895年 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侧重点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背景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目的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过程 序幕 “公车上书”: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发展 组织学会(强学会)、创办报刊(《时务报》《国闻报》、宣传变法图强 高潮 百日维新:1898年,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京师大学堂】 结果 慈禧等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影响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康有为(1858—1927)
梁启超(1873—1929)
材料 康有为、渠启超设计的建设中国的方案是全方位的近代化,涉及政治制度、工商业、军事、文化教育等,他们大张旗鼓的要全面的改造中国。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
——摘编自汤志钧《戊戍变法史》
(1)根据材料,简述办报创会宣传民主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宣传了西方民主思想,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内容:博爱、平等、自由、人权
知识点四: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义和团运动 概况 19世纪末,山东、直隶一带
口号 “扶清灭洋”:带有迷信色彩且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性质 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时间 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原因 直接:镇压义和团运动 根本:维护和扩大列强在华利益
过程 廊坊阻击战→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天津保卫战(聂士成殉国)
结果 ①义和团运动失败 ②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实施暴行 ③签订《辛丑条约》
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认中国“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战败原因 根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知识点五:《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
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时间 1895年/李鸿章 1901年 内容 通商 经济 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
赔款 2亿两白银 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割地 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军事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设厂 外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影响 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是的深渊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赔 禁 拆 划 改
1.张海鹏教授在《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发展轨迹如下图。图中A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侵华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北洋军阀统治
A
2.自1840年以来,列强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下对条约的分析正确的是( )
①《南京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②《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③《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④三个条约的签订都使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C
1.1875年,清政府决定每年从海关税、沿海沿江六省厘金等税收中,提取共计约400万两白银,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由此可见,清政府(  )
A.控制白银外流 B.筹划制度改革 C.注重经济发展 D.重视海防建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内容“1875年......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可知为加强海防,清政府每年都从财政收入中提取巨额经费作为筹建海军的专项经费,说明清政府重视海防建设,故选D项;材料主旨强调重视海防建设,材料中没有体现控制白银外流,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重视海防建设,材料未涉及筹划制度改革,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重视海防建设,材料中没有体现注重经济发展,排除C项。
2.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八旗军队缺乏战斗力,真正能够对抗太平军的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由此可知(  )
A.汉族官僚集团地位逐渐上升 B.八旗军队被地主武装取代
C.太平天国运动改变阶级结构 D.洋务运动带来了国富兵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的侵略,打碎了中国人的美梦,中国人民开始觉醒,进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探索,以恭亲王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主要是学习西方的技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护清朝统治。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清政府发现八旗军队缺乏战斗力,真正能够对抗太平军的唯有湘军、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这个趋势到洋务运动时期更加明显,汉族官僚集团逐渐掌握兵权,地位逐渐上升,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3.清朝末年,杨昌浚写了一首关于玉门关的诗曰:“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里将春风引到玉门关的大将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张之洞
【答案】B
4.19世纪末,某条约签订后,法国的画报刊载了一幅漫画(见右图)
描绘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情况。该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19世纪末”结合所学,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可知,D符合题意。《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天津条约》签订于1858年,《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BC。
5.张之洞提到:“乙未(1895年)以后,志士文人,创开报馆,广译洋报,参以博议。始于沪上,流衍于各省,内政、外事、学术皆有焉。”其所述现象表明(  )
A.新式学堂开始创办 B.新型媒体得到发展
C.国民革命蓬勃开展 D.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答案】B
【解析】据“创开报馆,广译洋报,……流衍于各省,内政、外市、学术皆有焉”可知,1895年后,各种报刊出现,如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居于舆论界的领导地位,新型媒体得到发展,故选B项;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排除A项;1924年,国民革命蓬勃开展,排除C项;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排除D项。
6.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他们的意图是(  )
A.吸取经验进行革命 B.仿效日本变法强国
C.维新变法推翻清朝 D.学习西方抵御侵略
【答案】B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灭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依据材料可知,主张效仿日本进行变法图强。因此,答案为B。
7.如题9表,关于义和团运动,亲历义和团运动的人们有不同的记载。这反映出(  )
题9表:时人眼中的义和团
A.由于作者立场不同对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记载
B.综合多个历史记载即可得出历史事实
C.一手史料比二手史料可信度更高
D.历史记载都是客观真实的
【答案】A
8.太后、皇帝和侍从“穿着普通人的粗布衣服,以免被官员认出,惶惶然向西逃亡。在长途的艰难流亡之后,10月23 日,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这情形出现在(  )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攻占大沽炮台,随后攻占天津,最后攻陷北京。北京被攻陷后,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西安。所以,答案是D。
9.近代以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下表对应的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天津条约》 D.《北京条约》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组成八国联军侵华,最后攻陷北京。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税、盐税等作担保。通过题目中的国家以及大概的赔款数额可知,表格对应的条约时《辛丑条约》。所以,答案是B。
10.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中国人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这份“礼物”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瑷珲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根据“迎接20世纪到来”说明当时处于19世纪末,根据“首都被敌人攻占”判断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两个条件结合考虑,在19世纪末攻入北京的战争应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的条约是《辛丑条约》,故选D。其它选项所涉及条约或是时间不符合或是未攻占北京,排除。
11.晚清时期,习武之风极一时之盛,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这种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危机逐渐缓和 B.时局影响社会风气
C.清朝统治秩序崩溃 D.新式学堂得到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晚清时期......并加入到反帝爱国斗争中”,结合所学可知,晚清时,中国民族危机严重,人民纷纷参与到反帝斗争中,说明时局影响社会风气,故选B项;民族危机逐渐严重,排除A项;题干中所述的“反帝爱国斗争”并没有导致清朝统治秩序崩溃,排除C项;"许多农民、城镇贫民、工商业者、小商小贩等皆有参与习武”不能反映新式学堂得到发展,排除D项。
12.如题13表可见(  )
题13表
A.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在广东得到广泛传播
C.革命团体在广东开始建立 D.近代广东思想先驱走在时代前列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据题干材料“康有为 南海 1891年,开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孙中山 香山 1894年,建立兴中会,传播革命思想”“杨匏安 香山 1919年,在广东《中华新报》发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结合所学,康有为、孙中山、杨匏安都是广东人,康有为是宣传维新变法,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孙中山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主张三民主义;杨匏安宣传马克思主义,这说明近代广东思想先驱走在时代前列,D符合题意。ABC理解片面,不符合题意。
13.有学者认为,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失败的共同原因在于没有发动普通民众;五四运动中,年轻的工人阶级为站在潮头的青年知识分子先锋队提供了可靠而强大的后盾。该学者旨在说明(  )
A.维新变法主张君主立宪 B.辛亥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C.五四运动具有爱国性质 D.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是顽固派过于强大。同时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而没有广泛的发动群众,最终失败。辛亥革命同样没有依靠群众,使得革命并不彻底,最终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而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重要成果,与强大的无产阶级群众以及学生的坚决斗争有关。所以,题目是要说明政治革命需要民众参与。因此,答案是D。
14.1872年到1875年间,120名赴美留学幼童中,人数居前三位的广东、江苏、浙江分别为84人、20人和9人;甲午战争后,留学生的分布逐步向长江流域延伸。留学生地域分布的变化(  )
A.加速了科举制度的瓦解 B.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始 D.加剧了中国的半封建化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近代化最先开始于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最早成为通商口岸,开始接触西方的文明成果。而甲午战后,随着条约的签订,中国长江沿岸的城市也被迫开放,随着殖民者的脚步,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开始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延伸。近代化也开始出现在长江流域。题目中提到了留学生的分布范围从沿海向长江流域延伸,这也正与近代化进程基本一致。所以,答案是B。
15.(14 分)“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岁入万木草堂,跟康有为学习。公车上书后,到上海任《时务报》主笔……25岁时,到长沙主讲时务学堂。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公车上书”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1分)
任《时务报》主笔时期,梁启超大力宣传了什么思想?(1分)同一时期在北方宣传这一思想最有影响的是什么报纸?(1分)
原因: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思想:维新变法思想。
报纸:《国闻报》。
材料四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人类社会青年英雄辈出,中华民族青年英雄辈出……列宁最初参加革命活动时只有17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现微积分时分别是22岁和28岁……中共一大召开时毛泽东是28岁,周恩来参加中国共产党时是23岁,邓小平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时是18岁……航天报国的嫦娥团队、神舟团队平均年龄是33岁,北斗团队平均年龄是35岁。
——摘自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义》
请回答: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1分)这次运动有什么历史意义?(2分
导火线: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
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