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1课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1课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新学期、向前冲!
亲爱的同学们,新学期开始了!
我们将继续深入走进这神奇、美妙、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本学期我们音乐使用的是2024年新版音乐教材
在这册教材中,我们将开启“美丽动听中国行”之旅
学习中国丰富、多样的民间音乐
还将踏上“环球音乐之旅”,领略德奥音乐的魅力,感受经典音乐作品,了解多样的音乐体裁
在音乐乐理知识方面,我们将掌握基础的和弦知识与旋律加花的技巧,还能自己进行简单的音乐创作,和同学们一起演唱美妙的歌曲,用音乐丰富你的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总之,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希望你们能够在音乐的海洋中感受到快乐、美好并学有所获!
班级公约
课前准备
1、音乐课代表去办公室领取音乐课本并提前将音乐课本发放每位同学的手中。
2、将音乐课本摆放在课桌左上角,桌面干净且没有其他物品,在座位上静坐,等待老师进教室。
上课要求
1、课程开始后,不允许交头接耳乱讲话。
2、唱歌时,站要站直、坐要坐端,自然演唱歌曲,不要大声喊唱。
3、聆听音乐时,要坐端正且安静聆听,有问题举手发言。
课后注意
1、下课铃声响起,师生回礼结束后才可离开教室。
2、课代表将音乐课本收齐放回办公室。
3、循环教材一定要爱惜使用,严禁乱涂乱画,发现必究。
同学们,你们认识她吗?
她就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之“黄”,实为泥沙。
你们听过哪些和黄河有关的作品吗?
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
开 学 第 一 课
冼星海1905年出生于澳门的一个贫苦渔民家庭
1912年,随母亲侨居新加坡
1918年,回国入读岭南大学附中
1928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成为首位获此资格的中国留学生。
1935年回国后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
冼星海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人民的音乐家”。
冼星海(1905-1945)
广东番禺人
中国近现代著名音乐家。
音乐家介绍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音乐家冼星海与词作家光未然共同创作于1939年3月的一部大型声乐合唱作品。
这部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由七种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构成,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控诉侵略者的残暴,并展现了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奋勇斗争的英勇场面,勾画出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顽强抗击侵略者的壮丽画卷。
歌曲的创作经过
1939年春诗人光未然在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鼓舞中国人民抗战斗志的长诗《黄河吟》
冼星海听后热血沸腾,创作灵感迸发,激动地说:“将《黄河吟》改为歌词,我有信心将它写好!”
一天,光未然邀请冼星海与几位同志一起开了一场小型朗诵会,将《黄河吟》朗诵给他们听。
在延安一间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创作,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谱曲
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诞生了!
《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
全曲分为八个乐章: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混声合唱)
第二乐章《黄河颂》(男声独唱)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一般演出略去)
第四乐章《黄水谣》(混声合唱)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与混声合唱)
第六乐章《黄河怨》(女高音独唱)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齐唱、轮唱)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
聆听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1、聆听乐曲,说说乐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2、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你认为歌曲表达了什么?
乐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你认为歌曲表达了什么?
《保卫黄河》的核心演唱形式是齐唱、合唱与轮唱(卡农式轮唱),即不同声部按先后顺序依次进入,演唱同一旋律,形成此起彼伏、层层推进的效果。
气势磅礴、铿锵有力、振奋人心
《保卫黄河》表达了抗日军民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抗战、必胜的信念。歌曲以黄河为象征,通过激昂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展现了抗日军民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与敌人英勇战斗的壮丽场景,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汇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其创作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末,诗人光未然奉周恩来指示率领抗敌演剧三队,奔赴西北黄河两岸的抗日游击根据地进行抗战宣传。他此前两次涉险横渡黄河,被黄河的壮丽景象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英勇所感动,心中酝酿着以黄河为主题的创作。1939年初,光未然在渡过黄河途经壶口大瀑布时,激发了创作灵感,开始构思《黄河吟》。在一次行军途中,光未然坠马受伤,在疗伤期间,他仅用5天时间就口述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冼星海听了光未然的朗诵后,深受触动,仅用6天6夜就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其中就包括《保卫黄河》这一乐章。
《保卫黄河》的创作背景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表达了抗日军民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坚定决心和英勇无畏的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抗战、必胜的信念。
歌曲以黄河为象征,通过激昂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展现了抗日军民在万山丛中、青纱帐里与敌人英勇战斗的壮丽场景,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汇成不可战胜的力量。
9月3日的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的阅兵式你们看了吗?
在阅兵式开始的现场也唱起了这首《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不仅仅是歌曲的歌词,更是当年抗日军民奋勇抗战的呐喊。
“何其幸运,生于华夏”,九三大阅兵让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强大与民族的复兴,这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同学们,我们是新时代的少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让我们以《黄河大合唱》的精神为动力,以阅兵式上的英雄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奋发图强,让黄河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