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 (47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 (47张)

资源简介

(共47张PPT)
第五章 第一节
教学目标
同学们在视频中看到了黄山的哪些美景?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名扬天下。徐霞客有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一、自然要素间
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
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能看到哪些事物?
归属于哪个自然环境要素?
岩石、树木、云雾;
分别属于岩石、生物、大气三个要素,图片也可以看出地形为山地,自然环境要素不能缺少水、土壤。
大气、水、生物、地貌、土壤、岩石是自然环境的六大要素,它们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自然环境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
1、简述水循环的过程;
2、思考水循环联系了哪些自然环境要素?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六大要素
1、简述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
2、思考岩石圈物质循环联系了哪些自然环境要素?
岩石圈物质循环是地球表层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及岩浆,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驱动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过程。
六大要素
1、简述生物循环的过程;
2、思考生物循环联系了哪些自然环境要素?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藻类和光合细菌;消费者包括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生物;分解者主要是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
六大要素
生物循环将自然环境要素联系为整体
生物循环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间的物质流动过程。
光合作用
生物选择性吸收陆地水中的化学元素
影响岩石风化
黄山的大气、水、生物、地貌、土壤、岩石构成了那里独特的自然环境,才能孕育出别具风韵的黄山松。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气候与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地貌与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程度,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如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
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
旅鼠跳海
水圈具有生命支撑、气候调节、物质循环、环境净化和资源供给五大功能
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叶绿素----生物圈
大气圈
水圈、土壤、岩石圈
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雨林的生产功能最强,荒漠生产功能较差。
相邻的坡地与平地,不仅坡度不同,其接受的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
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
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
案例 坡面土壤厚度的稳定性
流水侵蚀
岩石风化
强烈
较弱
土壤薄,下覆岩石易受环境影响
风化加速
岩石在厚厚的土壤保护下不易受环境影响
风化减弱
表面上看,流水对土壤的侵蚀很明显,一次降水过程就能观察到;而土壤的形成速度比较慢,短时间内难以察觉,土壤厚度似乎应该变薄。
但事实上,在自然状态下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经过多年的土壤侵蚀与土壤形成过程,土壤厚度一般没有明显变化。
通过土壤与水、土壤与岩石间的物质交换,土壤厚度及自然环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活动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海拔多在4500米以上,是藏羚羊的主要栖息地。藏羚羊的繁殖率各年变化不明显,存活率却变化显著。若冬季食物、水源充足,寒潮少发,藏羚羊存活率上升,数量增加。当藏羚羊数量增加以后,食物、水源相对不足,避风处相对缺乏,藏羚羊存活率下降,数量减少。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藏羚羊的数量虽然随着环境变化有所波动,但基本稳定。
活动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什么地理原理?
活动 分析藏羚羊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1)推测可可西里地区的气候与植被特点。
(2)说明可可西里地区动物(如藏羚羊)的数量更易受环境条件影响的原因。
(3)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
但基本稳定。这种现象符合
什么地理原理?
气候: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多大风;
植被:高寒草原和高寒草甸,耐寒耐旱,植被稀疏。
可可西里气候高寒,草类稀疏,藏羚羊食物有限且受环境影响明显。
平衡功能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地貌的侵蚀变化。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
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正是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在成土过程作用下土壤逐渐变厚,植被也更为发育,大气湿度也有所增加。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
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山体高大陡峭,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在缺水少土的峭壁岩缝间,发育不良的黄山松成为"奇松";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
在遥远的未来,随着自然环境的演化,黄山特有的景观将逐步变化。
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相应
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牵一发动全身
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着的演化相比,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
陡峭山地逐步侵蚀为浑圆丘陵的演化过程中,植被同步由灌草演化为森林,这一过程可能需要上千万年;
遭受火灾干扰后,损毁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通过自然环境要素连锁变化,不但干扰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
案例 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采伐,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
案例 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森林面积锐减,一方面造成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且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加剧使地面沟谷纵横,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案例 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自20世纪末,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林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森林逐渐恢复。
如果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带来的影响除以上案例中的影响外,还会有什么影响?
生物多样性锐减,“基因库” 的永久性流失;
气候失衡,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加剧。
活动 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根据下图讨论完成。
A--地下水位升高;B--陆生植物被淹没;C--空气湿度增大、
温差减小;
D--减少;
E--减轻.
活动 认识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根据下图讨论完成。
修建水库的有利影响:可以防洪、蓄水、供水、发电、旅游、水产养殖;还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气候等。
不利影响:生态和环境遭到破坏;移民工程代价;地质地震防护;大坝的真正功能能否实现等
评价修水库对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影响。
退耕还林,是因地制宜,合理发展农业的体现;是中国在特定历史阶段,面对 “生态脆弱性突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的现实,以及全球 “可持续发展” 的共识,从 “粗放式开荒求生存” 转向 “生态优先谋发展” 的必然选择。它既是应对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危机的 “应急之策”,也是实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 “长远之计”,最终成为中国生态保护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工程之一。
退耕还林的有利影响:
遏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调节气候,降温增湿,固碳减排,防风滞尘;
恢复生物多样性;
涵养水源,改善水资源质量与供需平衡;
改善土壤质量,逆转土地退化。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
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及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均是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小结
吉林省西部气候较干旱,却呈现出了湖沼众多、河流蜿蜒的水乡景色(如图)。在地质时期,松辽平原最初是巨大的强烈沉降带,形成古松辽盆地。众多河流注入松辽盆地,形成了古松辽大湖(包括现在的松辽分水岭),湖底形成了黏重的河湖相沉积。据此完成1~3题。
1.吉林省西部气候较干旱,湖泊数量却比东部多,
其主要原因是(  )
A.冻土发育 B.地势低洼
C.土质黏重 D.蒸发较弱
2.导致地质时期的古松辽大湖演变为松辽平原
的关键因素是( )
A.气候变化 B.河流改道
C.湖泊沉积 D.地势抬升
3.有关松花江松原市附近河段的水文特征,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流量变化小 B.结冰期短
C.有凌汛现象 D.流速较快
D
B
C
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4~6题。
4.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6.“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含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A
D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