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跨学科综合 精美课件(65页PPT) 2025-2026学年物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新教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章跨学科综合 精美课件(65页PPT) 2025-2026学年物理苏科版九年级上册(新教材)

资源简介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第11章 跨学科实践:
调查机械并制作机械模型
(苏科2024版)九年级

01
教学目标
02
新知导入
03
新知讲解
05
典例分析
06
课堂练习
04
课堂小结
(苏科2024版)九年级

PART 1 教学目标
(苏科2024版)九年级

01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制作,深化对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的理解;巩固简单机械结构与原理;举例说明生活应用;能从杠杆、滑轮的使用特点来设计机械。。
2.能运用抽象与建模的思维,将复杂的实际机械抽象为简单的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经历“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制作检验→评估改进”的完整工程思维过程;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对自已和他人的作品进行评估和优化。
3.能通过观察、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收集关于某一机械的信息;设计调查方案;能基于物理原理和调查结果,提出制作模型的初步方案或设计草图。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材料,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制作和组装。能通过测试模型的功能,检验其是否达到设计目的,并尝试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PART 2 新知导入
(苏科2024版)九年级

02
新知导入
【情境导入】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人们不断地创造和使用工具。其中,利用力学原理制造的各种装置统称为机械。机械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02
新知导入
【情境导入】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人们不断地创造和使用工具。其中,利用力学原理制造的各种装置统称为机械。机械的发展变化,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02
新知导入
视频资料:机械发展史
PART 3 新知讲解
(苏科2024版)九年级

03
新知讲解
机械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工具到复杂机器的演变。原始社会,人类使用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如石器、木棒)提高效率。古希腊时期,阿基米德系统研究了杠杆原理,奠定了静力学基础。中世纪,滑轮、齿轮等工具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农业。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设计了多种机械装置,推动工程学发展。18世纪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动力机械的飞跃,内燃机、电动机相继出现,机械进入自动化时代。现代机械融合电子技术,发展为智能机器人、数控设备等,极大提升了生产力。这一历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利用。
03
新知讲解
【任务一】选择一种机械,调查研究它的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和相关的时代背景。例如,中国古代使用的绞车和欧洲中世纪修建城堡时使用的吊车),在工作原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绞车 吊车
03
新知讲解
(一)调查中国古代绞车
(1)结构特征:中国古代绞车以木质结构为主,核心包括基座系统、传动装置和附件系统,其中传动部分包括定滑轮和轮轴。基座可移动,传动采用差速设计提升效率。
03
新知讲解
(一)调查中国古代绞车
(2)主要功能:用于工程起重解决积水问题、军事应用牵引攻城器械、民生领域衍生小型装置如钓鱼卷线轮。
03
新知讲解
(一)调查中国古代绞车
(3)时代背景与技术演进:起源于西晋,唐代标准化为移动基座,宋代在军事中达到高峰,明清分化为民用小型化和工程大型化。
(4)历史价值:体现材料革新、结构优化和人机工程创新,传承古代造物理念,是中国机械文明的重要见证。
03
新知讲解
(一)调查中国古代绞车
(5)工作原理:基于轮轴杠杆原理,通过差速设计和滑轮组实现省力及高效提升,制动系统支持重物悬停。
理论支持:①定滑轮不省力:F=G,不省距离:s=h;②轮轴可以省力,但费距离;③机械效率的计算:W有用=Gh,W总=Fs,额外功包含克服绳重与摩擦做功:
03
新知讲解
(二)调查中国古代龙骨水车
(1)主要构造:其核心传动部分由轮轴系统构成,包括链轮和横轴,作为动力传递的中枢。
(2)工作原理:操作时,农民通过脚踏板或手摇柄施加杠杆作用,输入人力动力,驱动链轮旋转。链轮带动刮板链条在沟槽中循环运转。
03
新知讲解
(二)调查中国古代龙骨水车
(3)主要功能:将水从低处连续提升至高处。滑轮装置辅助减少摩擦损耗,优化传动效率,确保水流平稳输送。这种设计高效解决了农田灌溉中的水位提升问题,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03
新知讲解
(二)调查中国古代龙骨水车
(4)历史价值:龙骨水车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还是简单机械组合应用的杰出典范,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前。
03
新知讲解
(二)调查中国古代龙骨水车
(4)历史价值:龙骨水车不仅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还是简单机械组合应用的杰出典范,在中国古代农业技术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且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前。
03
新知讲解
(二)调查中国古代龙投石机
(1)核心结构:机架、杠杆、动力装置、瞄准与释放机构等。
(2)核心功能:攻城破防、投掷燃火物、毒烟罐或金属碎片、杀伤士兵及牲畜。瓦解敌方士气。反击攻城部队,压制其器械等等。
03
新知讲解
(二)调查中国古代龙投石机
(3)时代背景与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攻城需求
催生,汉唐时结构优化,种类增多,应用广泛。
宋代达到鼎盛时期,成为攻城核心。元代传入
“回回炮”,威力巨大;明代因火药武器普及逐渐淘汰。投石机是冷兵器时代工程力学与军事智慧的结晶,但体积大、移动难、受天气影响,终被火药武器取代。其原理对后世机械有启发。文献与考古可证其发展。
03
新知讲解
(二)调查中国古代龙投石机
(4)工作原理:①人力牵引式:众人拉拽
短臂绳索储能,松绳后短臂下摆,长臂端高
速甩出弹丸。②配重式:提升短臂端配重储
存重力势能,释放后配重下落带动短臂下摆,长臂高速甩出弹丸,射程威力更大。③能量转换:人力/重力势能→杠杆动能→弹丸动能,射程可达数百米。
03
新知讲解
【任务要求二】选择一种机械,调查研究它的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和相关的时代背景。例如,中国古代使用的绞车和欧洲中世纪修建城堡时使用的吊车),在工作原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绞车 吊车
03
新知讲解
【任务要求一】选择一种机械,调查研究它的结构、功能、工作原理和相关的时代背景。例如,中国古代使用的绞车和欧洲中世纪修建城堡时使用的吊车),在工作原理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绞车 吊车
03
新知讲解
【任务二】深入调查生产、生活中使用的机械
【任务要求】观察生产、生活中使用的机械,选择其中一种进行较为深入的调查。例如,现代建筑工地上的塔式起重机、挖土机和推土机,智能化生产线上的机械手或机器人,方便人们出行的自行车,日常生活中的指甲钳、抽水马桶里的冲水装置,等等。从材料、结构、功能、工作原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创新点,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创新的设想。
03
新知讲解
(一)调查塔式起重机
1.塔式起重机(塔吊)是建筑工地的重型机械,用于吊装建材。其核心结构:
(1)塔身:支撑高度,稳定性由重心和底座宽度决定;
(2)起重臂:费力杠杆(支点在塔顶,需较大动力平衡长臂载荷);
(3)平衡臂:通过配重块实现杠杆平衡,防止倾覆;
(4)起升结构:滑轮组(动滑轮省力,定滑轮改变方向)提升重物;
(5)回转结构:轮轴驱动起重臂水平旋转。
03
新知讲解
(一)调查塔式起重机
2.塔式起重机的材料、结构与创新发展研究
(1)材料特性:塔式起重机金属结构采用高强度合金钢,减重并提升
承载能力。塔身标准节用高强度螺栓连接。起重臂用耐磨钢,驾驶室
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优化强度与轻量化。液压系统耐高压橡胶软管。
(2)工作原理:基于“杠杆-轮轴”原理:起升机构卷筒钢丝绳升降重物,变幅机构小车移动改变半径,回转机构360°旋转。液压顶升系统:缸体固定-活塞杆运动,实现塔身接高。电气控制系统变频调速降低能耗。
(3)改进与创新设想:①智能化,能实现无人驾驶自动吊装;②提升安全性能,减少事故风险。
03
新知讲解
(一)调查国产挖土机
(1)材料特性与应用
挖土机核心结构采用高强度低合金钢。动臂与斗
杆采用箱型截面,铰点等部位堆焊耐磨层,寿命
延长2倍以上。履带板用渗碳钢,液压系统采用
耐高压无缝钢管,聚氨酯密封件。驾驶室配备防弹玻璃及吸音棉,提升安全性与舒适性。
(2)结构组成:动臂、斗杆、铲斗;柴油发动机、液压泵组、回转机构、三点式悬挂减震;履带底盘、行走马达;PLC+触摸屏、集成电子监控、故障诊断、作业模式选择。
03
新知讲解
(一)调查国产挖土机
(3)工作原理:①液压传动:柴油机驱动主泵输出高压油,
多路阀分配至执行元件。动臂/斗杆/铲斗油缸协同控制挖掘
轨迹。②回转机构:行星齿轮减速器实现360°全回转。③行走系统:双速马达,低速大扭矩,高速转场。
(4)技术创新:①智能控制:GPS电子围栏防盗;3D挖掘引导系统,实时显示标高偏差。②节能系统:电控共轨发动机+负载敏感液压,降低空载油耗;动臂势能回收节能。③轻量化:拓扑优化减重,高强度钢+铝合金复合结构,FRP罩壳,整机减重。④远程运维:4G/5G实时监控数据,远程诊断升级。
(5)改进设想:①智能化无人作业系统;②混合动力绿色节能。
03
新知讲解
【任务三】设计制作机械模型
【任务要求】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和制作机械模型。例如,根据历史资料制作抛石机模型,或参照现实生活中的起重机制作起重机模型等。
03
新知讲解
(三)深入调查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
(1)材料特性:高强度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40CrNiMoA合金、铬钼钢、食品级硅胶、防静电聚甲醛、陶瓷涂层等。
03
新知讲解
(三)深入调查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
(2)结构组成
①驱动系统:伺服电机配谐波减速器;
②运动机构:4-6轴关节
③感知系统:3D相机、力传感器、碰撞传感器
④控制系统:EtherCAT总线,支持20+台协同
03
新知讲解
(三)深入调查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
(3)工作原理
闭环控制:指令→分解→驱动→减速→反馈。
智能操作:3D视觉定位,力控装配,MES联动换型。
03
新知讲解
(三)深入调查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
(4)技术创新
①轻量化高动态:拓扑优化减重,响应频率高
②智能感知:深度学习抓取成功率、力位控制良率高
③模块化重构:2小时完成构型变更
④数字孪生:故障预警准确率>90%
03
新知讲解
(三)深入调查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
(5)改进方向
①智能化:强化学习异常处理,边缘AI芯片,识别速度提升
②绿色节能:永磁悬浮降耗,能量回收节电循环
③人机协作:气动肌肉外骨骼,电容传感器防护,遇人降速
03
新知讲解
(三)深入调查智能化生产流水线上的机械手
(6)应用趋势
①新能源:锂电池装配机械手需求逐年增加,精度需求高
②医疗:手术机械手渗透率占2成,力控精度高
③2025年:AI视觉智能机械手市场占比超一半。
03
新知讲解
任务三、设计制作机械模型
【任务要求】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和制作机械模型。例如,根据历史资料制作抛石机模型,或参照现实生活中的起重机制作起重机模型等。
03
新知讲解
(一)制作投石机模型
1.利用雪糕棒、一次性筷子、橡皮筋等制作投石机模型
(1)器材:雪糕棒若干、一次性筷子2-4根、橡皮筋一根、饮料瓶盖一个、粗塑料吸管(或废旧笔管)一根、热熔胶枪一把(或速干胶水)。钢卷尺/直尺、记号笔、剪刀、小锯条(或美工刀)等。
03
新知讲解
(一)制作投石机模型
(2)制作过程:
①底座支架搭建:将四根雪糕棒搭成四方形,并用热熔胶或速干胶水粘接连接处。将一次性筷子截成合适的长度,做成支架并粘接在底座上。
②转轴安装:将一次性筷子截成合适的长度架在支架上,中间套上塑料软管(或废旧笔管)制成的套管,并在套管上粘上一小段雪糕棒作为垫片,用以固定杠杆。
03
新知讲解
(一)制作投石机模型
(2)制作过程:
③杠杆制作:将雪糕棒一端钻一个小孔,另一端用热熔胶粘瓶盖,勺口朝外。将一根橡皮筋穿过小孔固定在杠杆尾端,另一端套在底座横杆上。并将距离小孔约4cm处用热熔胶固定在转轴的垫片上。
④测试:先空载将瓶盖向下拉约30°,松手看是否顺畅;再放纸团或乒乓球,测量射程。
03
新知讲解
(二)制作电梯模型
1.利用废旧纸箱、竹签、细棉线等材料制作电梯模型
(1)器材:瓦楞纸废旧纸箱一只、竹签若干根、细线一卷等、热熔胶枪一把(或速干胶水)。钢卷尺/直尺、记号笔、剪刀等。
03
新知讲解
(二)制作电梯模型
(2)制作过程:
①电梯井制作:将瓦楞纸纸箱裁剪成合适的尺寸,用热熔胶粘接,制作电梯井。将两个长竹签固定在电梯井底板上适当的位置,用来充当轿厢的滑轨。
03
新知讲解
(二)制作电梯模型
(2)制作过程:
②轿厢制作:将纸箱板裁剪成合适的大小,粘接成轿厢,并将两根竹签穿过轿厢两侧面板,将一根足够结实足够长的细棉线固定在轿厢顶部,用来牵引轿厢。安装好电梯井的顶板,并初步调试细线牵引轿厢上下运动。
03
新知讲解
(二)制作电梯模型
(2)制作过程:
③滑轮和轮轴的制作:将纸箱板剪成三个圆形纸片,其中中间一片直径略小,用胶水粘贴起来,在圆心处串入竹签,做成定滑轮,并做好两边的支架。固定在电梯井顶部。再用同样方法,制作底部的轮轴,用一根短的竹签制作摇把,固定在电梯井的底板上。
03
新知讲解
(二)制作电梯模型
(2)制作过程:
④组装调试:将轿厢顶部的细线绕过电梯井顶部的定滑轮,将细线的另一端截取合适的长度,固定在底部轮轴的轴上。轻轻摇动轮轴的摇把,尝试将电梯的轿厢提升或下降。
PART 4 课堂小结
(苏科2024版)九年级

04
课堂小结
PART 5 典例分析
05
典例分析
例1.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人的智慧除四大发明以外,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机械。绞车是与辘轳相似的另一种机械,它从唐代起便被普遍应用,成为建筑、军事必备器械之一。如图是我国古人利用绞车提升巨石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此装置可以省功
B.上方的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C.使用此装置可以省距离
D.绞车由动滑轮、定滑轮及轮轴组成
B
05
典例分析
【答案】B
【解析】A.使用任何机械(如杠杆、滑轮、斜面)时,都需要克服阻力做额外功,所以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故A错误;
B.由图可知上方的滑轮是一个定滑轮,定滑轮的本质是等臂杠杆 ,不省力也不费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故B正确;
C.由图可知此装置是由定滑轮和轮轴组成的,定滑轮的本质是等臂杠杆 ,使用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轮轴的本质是省力杠杆,省力杠杆费距离,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此绞车由定滑轮和轮轴组成,并没有动滑轮,故D错误。
故选B。
05
典例分析
例2.如图是一种利用滚轴和绳子组装的特殊机械,借助这种装置可以将较重的物体搬运到高处,某人借助该装置提升重物G(不计摩擦和装置的自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可简化为定滑轮
B.图中B可简化为动滑轮
C.人将绳子向下拉1米时,重物G也上升1米
D.利用该装置不仅可以省力,也能改变力的方向
C
05
典例分析
【答案】C
【解析】A.提升物体时,A的轴的位置固定不动属于定滑轮,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中B和物体一起移动,可看作是动滑轮,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图知,A、B组成滑轮组,n=5,则拉力端移动距离s=5h,人将绳拉过1m时,物体上升的高度h=02m,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不计摩擦和装置的自重,人对绳的拉力F=12G,拉力方向向下,可见,利用该装置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05
典例分析
例3.港珠澳大桥的成功建成离不开我国自行制造的世界上最大的吊装船“振华30”,如图是“振华30”正在吊装重达6000t沉管隧道最后的一段,吊装中使用了非常复杂的滑轮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使用滑轮组是为了省功
B.滑轮组中定滑轮的作用是改变力的方向
C.图中钢丝绳股数很多,是为了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D.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能大于100%
B
05
典例分析
【答案】B
【解析】A.根据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使用滑轮组可以省力或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功,故A错误;
B.定滑轮的特点是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在滑轮组中定滑轮的作用就是改变力的方向,故B正确;
C.使用滑轮组过程中,克服钢丝绳重和摩擦做的功是额外功,在有用功一定时,钢丝绳股数越多,额外功越多,机械效率越低;图中钢丝绳股数很多,是为了省力,故C错误;
D.机械效率是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由于使用机械时不可避免地要做额外功,总功一定大于有用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小于100%,不可能大于100%,故D错误。
05
典例分析
例4.如图甲所示是我国古人使用绞车和滑轮吊起石材时的模拟图,其简化结构图如图乙所示,绞盘横杆长度L与滚轴直径d之比为4∶1,已知每块大理石的重力为280N,吊框的重力为100N,不计绳重和机械间的所有摩擦,g取10N/kg。
(1)绞车可以看做_______(选填“轮轴”或“斜面”);
(2)一位工匠的最大推力为400N,在某次工作中,该
工匠匀速推动绞车提升大理石板10m;
①在绳子最大拉力足够的情况下该工匠最多一次能够借
助绞车吊起多少块大理板?
②此时绞车的机械效率为多少?(百分号前保留1位小数)
05
典例分析
【答案】(1)轮轴 (2)5块 93.3%
【解析】(1)通过转动绞盘使绳子绕道滚轴,从而拉起物体,绞盘相对于轮,滚轴相对于轴,所以绞车可以看做轮轴。
(2)①一位工匠的最大推力为400N,绞盘横杆长度L与滚轴直径d之比为4∶1,则绳子的最大拉力
每块大理石的重力为280N,吊框的重力为100N,则工匠最多一次能够借助绞车吊起大理石数量
②吊起5块大理石时绞车的机械效率
PART 6 课堂练习
(苏科2024版)九年级

06
课堂练习
D
1. 如图是古代战争中的“大炮”——抛石机,能将石头抛得很远。它实际上是一个(  )
A. 滑轮组 B. 省力杠杆
C. 等臂杠杆 D. 费力杠杆
06
课堂练习
2. 如图所示为古人利用绞车提升巨石的情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使用此装置可以省功
B. 使用轮轴可以省距离
C. 上方的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D. 绞车由动滑轮、定滑轮及轮轴组成
C
06
课堂练习
3. 如图甲是《天工开物》中记载的一种农业生产汲水装置——辘轳,图乙是它提水时的示意图,为方便提水,应按照_________(省力/费力)杠杆来设计,支点是______(A/B/C)点;图丙中水龙头开关的设计也应用了同样原理,开关选用______(①/②)效果更好。
省力
B

06
课堂练习
4. 如图所示为手摇升降晾衣架的结构示意图,使用它可以方便地升降衣架来晾晒衣物。该装置通过一些机械的组合来实现此功能,装置中有____个动滑轮,使用该装置________(能/不能)省力,________(能/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2


06
课堂练习
5.抛石机是古人常用的重型攻城武器之一,如图甲所示,抛石机炮架上方横置一个可以转动的轴,固定在轴上的长杆称为“梢”。小强利用一次性筷子、勺子、细线、金属环等制作了抛石机模型,如图乙所示:手指竖直向下拉动细线下的金属环,使模
型的“梢”水平平衡.用重力为0.712N的正方体实心铜块作为
“炮弹”,轴到铜块的距离为30cm,轴到细线的距离为10cm。
(1)图乙中,“梢”实质是一个_____(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为了减少抛石机对守城士兵的直接伤害,修筑城墙时应适当______(选填“高”或“矮”)一些。
(2)小强在发射调试时,“梢”在0.1s的时间内从水平位置开始旋转了90°,铜块恰好离开勺子,该过程中模型克服铜块重力做功的功率为_______W。
(3)小强在发射调试时,对金属环的力恒为2.67N,方向竖直向下,则机械效率为____%。
(4)为使“炮弹”抛更远,请你写出一条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费力

2.136
80
下拉的速度大一些等。
06
课堂练习
6.如图所示为履带式吊车将重为6×104N的挖掘机从河道内吊出的情景。OB为吊臂,CA为液压杆,F1为液压杆对吊臂的作用力。当挖掘机静止时,吊臂B端受到竖直向下的
总拉力为6.2×104N。??
(1)静止在图示位置的吊臂可看作________杠杆;
(2)吊臂B端和吊钩上都装有滑轮,此时用4×104N的拉力F?将挖掘机匀速提
升1m用时10s。此过程中;F2所做有用功为________J,F?的功率为______W,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
(3)已知吊车质量(不包含动滑轮、吊钩与钢丝绳)为15t,履带前后端E、F相距8m,此时吊车重心在EF正中,竖直吊绳到履带前端E的距离也为8m。为防止翻车,保持如图所示的吊臂长度和角度不变,该吊车可吊重物的最大质量为______t。以下操作可能引起翻车的是______,应避免。
A.缓缓缩短吊绳??B.缩短液压杆??C.缩短吊臂
费力
6×104
8000
75%
7.3
B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苏科2024版)九年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