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习题课件(4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习题课件(4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8张PPT)
跨学科主题学习
封建时代的亚洲与欧洲的发展
封建时代的亚洲与欧洲,它们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翻译家严复在《原富》一书中把“feudalism”翻译为“拂特之制”,并说明了自己的理解:“顾分土因而分民,于是乎有拂特之俗……一国之地,分几拂特,分各有主,齐民受理其中而耕其地,则于主人有应尽之职役,而莫大于出甲兵,应调发之一事。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故地大民众者,王力不足以御临之也。”
——摘编自侯建新《“封建主义”概念辨析》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唐朝长安城与中世纪巴黎的对比。
唐朝长安 城平面图   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城市居民以皇室成员、诸侯臣僚、地主豪绅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差役和仆从为主体,工商业者居于附属地位。城市规模一般较大,城市中以皇宫和官署为中心,公共设施完备,殿堂高大简洁,建筑功能特点鲜明,整齐划一、井然有序,文化内涵丰富,品位较高。
中世纪的巴黎平面图   巴黎可以说是沿着塞纳河发展起来的,主要居民是工商业者和从庄园中逃亡的农奴,他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城市规模小、人口不密集、基础设施不完善、街道拥挤脏乱但实用性较强,几乎没有装饰性建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拂特之制”是指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什么特点。→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制度:封君封臣制。特点:封君和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长安城和中世纪的巴黎有什么不同。→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答案:城市居民不同:长安城的居民以皇室成员、诸侯臣僚、地主豪绅以及为他们服务的差役和仆从为主体,工商业者居于附属地位;巴黎的主要居民是工商业者和从庄园中逃亡的农奴,他们之间没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城市规模不同:长安城规模宏大、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巴黎的规模小,街道拥挤脏乱。(共32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第11课 古代日本
1.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
2.了解日本在封建时代的特点。
01
课前梳理
一、6世纪前的日本
1.兴起: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
2.统一:
(1)统一: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___________基本实现统一。
大和政权
(2)结构
大王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 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部民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二、大化改新
1.背景:
(1)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2)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
2.改革: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___________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___________”。
唐朝
大化改新
3.内容:
政治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___________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___________,成为公地、公民
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自由买卖
统一___________
中央集权制
国有
赋税
4.影响: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___________的封建国家。
中央集权制
三、幕府统治
1.武士:
(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___________制在地方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形成: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___________”。
庄园
武士
2.幕府:
(1)12世纪晚期,源氏首领___________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___________统治时期。
(2)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3)天皇大权旁落,___________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3.结果: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是他的主公。
源赖朝
幕府
幕府将军
课堂解析
02
教材图片《盛甲武士》
日本幕府时代,武士是幕府统治的军事支柱。武士阶层效命于幕府将军,负责征战、维持秩序,他们身着的具足(铠甲),不只是战斗装备,也彰显身份地位,是幕府军事权威的视觉体现,代表武家政治对社会的掌控。幕府时期,天皇是“象征符号”。天皇虽保留“国家元首” 名分,但无实际军政权力,经济上常靠幕府接济。天皇诏书需幕府认可,仅在仪式、祭祀等场合“装点门面”,长期处于被架空的傀儡状态,直到明治维新才重掌权力(名义上)。武士是幕府武家政治的缩影,幕府靠军事、封建等级维持统治,天皇沦为精神象征,反映日本中世纪 “公(天皇)武(幕府)二元” 的特殊政治格局。
图说历史
材料一 公元3世纪,日本本州中部兴起了一个叫作大和的政权,它大量吸收中国的先进技艺和移民,并凭借肥沃的土地,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二 公元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出现统治危机,掌权的圣德太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并派遣大量使节出使中国,还向中国送去大量留学生等,全面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政治经济制度。
材料探究
材料三 下面是唐朝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内容的比较表。
材料一描述了公元3世纪日本大和政权的兴起及其发展特点。大和政权通过大量吸收中国的先进技艺和移民,结合自身肥沃的土地资源,实现了迅速的发展。这表明日本在早期就积极与中国进行交流,并借鉴中国的先进经验来推动自身的发展。材料二介绍了公元6世纪下半叶日本国内的统治危机以及圣德太子的改革措施。这体现了日本在面临困境时,积极寻求他国成功经验来推动自身改革的决心。材料三通过表格形式对比了唐朝政治经济制度与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可以看出,日本大化改新在政治和经济制度上大量借鉴了唐朝的制度,如班田收授法与均田制、租庸调制、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等。
日本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流和互动。日本不断借鉴和吸收中国的优秀成果,推动了自身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别是大化改新,作为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它借鉴了唐朝的制度和文化,为日本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形式。
答案:方式:吸收中国先进技艺,移民;派遣使节、留学生等到中国学习。
(2)根据材料三,对比大化改新的措施与中国唐朝的制度,谈谈你的发现。
答案:发现: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下图“统治结构示意图”反映的是(  )
A.6世纪前的日本
B.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
C.8世纪的法兰克王国
D.9世纪的东罗马帝国




4.日本在封建社会与中国最大的不同是封建君主的大权旁落到了幕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皇被幕府架空的幕府统治。这种统治模式始于(  )
A.镰仓幕府 B.室町幕府
C.江户幕府 D.德川幕府

5.7世纪初,部民不断反抗和逃亡;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土地和部民的斗争也愈演愈烈。各地贵族大肆兼并土地,战乱不断,致使人民处境恶化。人民起义不断发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上述材料反映出当时日本社会的(  )
A.历史背景   B.改革措施
C.成败得失 D.历史影响
素养达标
6.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废除贵族私有的屯仓、田庄和部民,把土地和部民一律收归国家所有;中央效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设二官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该材料表明大化改新使日本(  )
A.确立土地私有
B.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天皇大权旁落
D.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7.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后,在所有庄园、公领地设置“地头”,并派自己的家臣去担任。这一举措(  )
A.加速了大化改新进程
B.强化武士集团地位
C.赋予天皇以治国实权
D.开创中央集权体制

8.日本大化改新时,将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引入日本,与日本文化融合并改造,变成了日本本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由于与日本社会不契合,所以日本未移植引入。这主要说明了日本民族(  )
A.具有盲目的媚外性
B.立足本民族有选择地汲取
C.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D.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明大规模传入日本……而那些游历“天朝”的日本人……回国后所起的作用更为重大……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省和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力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改革行政制度,在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等官职。官职的任免权都在中央,废除官职终身世袭制,实行中央集权。
——《改新之诏》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
答案:背景:中国隋唐的制度和文化的先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
答案: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自由买卖;统一赋税。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大化改新的意义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意义: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应该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要正视自身的不足,积极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共31张PPT)
第12课 阿拉伯帝国
1.了解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知道伊斯兰教的创立。
2.知道阿拉伯帝国的崛起和在文化上的贡献。
01
课前梳理
一、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1.背景:
(1)争夺水源与牧场:6世纪末7世纪初,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
(2)众神并立: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
2.创立:___________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创立了___________。
穆罕默德
伊斯兰教
3.传教:
4.统一:占领麦加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___________半岛基本统一。
7世纪初 在麦加城传教,遭到当地传统势力的反对
622年 率领一些信徒迁居___________,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___________,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
630年 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
麦地那
穆斯林公社
阿拉伯数字
二、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的版图横跨___________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2.影响:伴随着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
3.灭亡: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
亚、欧、非
三、阿拉伯文化
1.特点: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
2.文化成就:
领域 成就 备注
数学 ___________ 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
代数学 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医学 《医学集成》和《医典》 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
文学 《___________》 阿拉伯文学的瑰宝
传播 文化 担当了沟通________ 文化的角色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阿拉伯
天方夜谭
东西方
课堂解析
02
教材图片《阿拉伯帝国示意图》
632年统治区(绿色):呈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的范围,体现阿拉伯势力初始格局。8世纪中期疆界(浅蓝色):展现阿拉伯帝国鼎盛版图,横跨亚、非、欧三大洲,东至中亚,西及伊比利亚半岛,北达高加索,南抵北非,反映其通过军事扩张、贸易与文化传播建立庞大帝国的历程。帝国疆界跨越不同文明区,作为东西方桥梁,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融合波斯、印度文明,助推欧洲文艺复兴;同时传播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数字等,对世界文明交流意义重大。
图说历史
材料一 在3世纪初,“医圣”张仲景就开始与瘟疫作斗争。之后他博览群书,凝聚毕生心血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
材料探究
材料二 阿维森纳被誉为“学者之冠”“尊贵的阿拉伯医学王子”,是西方医学史上三大不朽人物之一。他的《医典》是医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著作。《医典》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医学遗产……也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的医药学成果,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体现了当时世界医学和药物学的先进水平。
在3世纪初的中国,“医圣”张仲景面对瘟疫肆虐,积极投身于瘟疫的斗争。他著成《伤寒杂病论》意义重大,这不仅是对秦汉以来医药理论的全面总结与升华,而且是我国第一部专注于临床治疗学的巨著,为后世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在西方医学领域,阿维森纳所著的《医典》在医学史上占据独一无二的地位。这部著作在继承古希腊医学遗产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国的医药学成果,融合了欧、亚两洲众多民族的医学智慧,充分体现了当时世界医学和药物学的先进水平,对世界医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两部医学著作分别代表了不同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医学发展的高度,展现了人类在医学探索道路上的智慧与成就。
在古代医学发展过程中,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着医学知识与技术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医学的多元化发展。古代印度医学在解剖学、药物学等方面也有独特成就,其医学知识也通过贸易和文化交流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位医学家的著作有何不同,简述这些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点。
答案:不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的著作;阿维森纳的《医典》继承了古希腊医学成就,汇集了欧、亚两洲许多民族的医学成果。(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特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阿拉伯人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阿拉伯文化。(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也可)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的认识。
答案:看法:人类文明的发展基于人对其所在文明的记忆、传承与创新;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传承多元文明,学习经典是传承多元文明的一个重要手段;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等。(言之有理即可)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它诞生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信奉它的人被称为“穆斯林” (意为“顺从者”)。“它”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3.由以下示意图可知,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是(  )

A.创造了阿拉伯数字
B.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C.发明造纸术、指南针
D.曾建立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4.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基督教文化垄断下的欧洲,几乎荡然无存。而阿拉伯学者却通过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希腊学术著作,并把它们传回欧洲,弥补了欧洲文化的“断层”,点燃了欧洲智慧的火种。可见阿拉伯人对欧洲文化的贡献是(  )
A.改头换面 B.破旧立新
C.承前启后 D.去伪存真

5.阿拉伯帝国时期,哈里发不仅独揽国家的军政大权,同时,他也是伊斯兰教的最高领袖。这反映出阿拉伯帝国的统治特色是(  )
A.封建专制统治
B.奴隶主贵族统治
C.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D.资产阶级统治
素养达标
6.一位古代阿拉伯作家说:“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同时产生
B.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教,鼓吹对外战争
C.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过程往往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D.穆罕默德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全面排斥外来文化


7.阿拉伯文化既有古代东方文化的韵味,又有西方文化的气质,可被视作东西方文化的综合与创新。这反映了阿拉伯文化(  )
A.对西欧影响深远
B.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C.兼收并蓄的特点
D.孕育了近代的曙光

8.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这说明阿拉伯人(  )
A.创造了独特的阿拉伯文化
B.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C.垄断了亚欧之间的商贸
D.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穆罕默德创立了严格信仰一神的伊斯兰教,就是要通过消灭偶像崇拜的传统习惯,引导阿拉伯各部落在信仰宇宙唯一之神的基础上,突破氏族部落的樊篱,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摘编自郭永胜《试论伊斯兰教的
产生与阿拉伯统一国家形成的关系》
材料二 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各国有用的东西,吸收了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并发扬光大。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
《世界史·古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目的。
答案:目的: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的标志。
答案:标志: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根据材料二,简述阿拉伯人的特点,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起到的作用。
答案:特点: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文化,并把它们发扬光大。作用:他们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共30张PPT)
单元总结
01
网络构建
单元作业
02

1.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A.皇帝 B.天皇
C.法老 D.大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和国是4—7世纪日本古代奴隶制国家,又称倭国、大倭国。在大化改新前其君主称大王,D项正确;古代日本的最高统治者没有使用过皇帝这个称号,排除A项;大化改新后君主改称天皇,国号由大和改成日本,排除B项;法老是古代埃及对国王的称呼,排除C项,故选D项。

2.大化改新实现了日本历史上一次重大的飞跃,这种“飞跃”的实质是(  )
A.庄园和武士阶层的形成 B.天皇制度的建立
C.豪强贵族世袭制的削弱 D.封建制度的建立
解析:大化改新以唐朝典章制度为蓝本,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社会制度,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实现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飞跃。这次“飞跃”的实质是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故选D项。

3.646年元旦,孝德天皇审时度势,以中国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发布《改新之诏》,要求全国上下全面“中国化”。这次“中国化”主要学习的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解析:根据关键词“646年”“孝德天皇”“中国化”可知,这场改革是大化改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46年,孝德天皇以唐朝的制度为蓝本,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走上了封建主义的道路,故选C项。

4.大化改新诏:“大化二年……春正甲子朔,贺正礼毕,即宣改新之诏曰……初造户籍,计帐,班田收授之法。……罢旧赋役而行之调。”以上史料可以用来研究日本的(  )
A.中央集权制度 B.封建土地制度
C.军事改革制度 D.文化教育制度

5.日本小说《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诗句达90余处;日本人的书法、和服,是根据中国的书法、唐朝妇女的服饰借鉴而来。由此看出,日本曾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学习中国。据此可得出的认识是(  )
A.日本主动学习、借鉴外国的长处,值得称道
B.日本向古代中国学习开始于大化改新
C.大化改新照搬了唐朝的政治、经济政策和文化
D.日本的传统文化全部引进的是中华文化
解析:根据材料“日本小说《源氏物语》引用白居易诗句达90余处;日本人的书法、和服,是根据中国的书法、唐朝妇女的服饰借鉴而来。由此看出,日本曾经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学习中国”可知,日本主动学习、借鉴外国的长处,值得称道,A项正确,故选A项。

6.公元7世纪,日本整个朝野掀起了“中国化运动”,学习中国的制度和文化,把处于蒙昧状态下的民族,凭空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  )
A.日本国家统一的需要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改革派积极提倡 D.孝德天皇掌握了政权
解析: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统治不适应时代的发展,646年,孝德天皇仿照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因此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选B项。

7.公元668年,日本政府将“大化改新”以来天皇诏令编撰成正规法令《近江令》,此后几十年又陆续编成《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律令》。至此,日本建成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这些举动表明“大化改新”(  )
A.注重学习法家思想
B.朝令夕改成效不彰
C.效仿宋朝进行改革
D.加强对社会的控制
解析:根据题干“公元668年,日本政府将‘大化改新’以来天皇诏令编撰成正规法令《近江令》,此后几十年又陆续编成……日本建成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可得出日本政府经过几十年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加强对社会的控制,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完备法律体系的建立,与“注重学习法家思想”不符,排除A项;题干体现建成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没有朝令夕改,排除B项;日本“大化改新”仿效的是唐朝改革,960年北宋才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8.“日本幕府本指将领的军帐,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据此可知,当时这种情况下的“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表现为(  )
A.血缘关系与主从制结合组成军事集团
B.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掌握国家大权
C.土地私有和土地兼并严重,局势动荡
D.武士集团代表着庄园与地方政府对抗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题干中“特殊状况下”“特有国情的政治体制”表现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掌握国家大权,B项正确,故选B项。

9.下表是对古代日本发展历史的归纳,其中的空白表格处对应的事件分别是(  )
时间 事件 影响
5世纪 大和政权兴起 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
646年 ________ 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2世 纪晚期 ________ 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解析:6—7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日本由此进入幕府统治时期,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10.下图为日本“大化改新”前后的统治结构示意图。由此可知,“大化改新”(  )
A.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B.改变了日本社会性质
C.消灭了豪强地主阶级
D.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开始改革,废除大贵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唐朝政治和经济体制学习,建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推动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D项正确,故选D项。

11.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旗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一句格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这表明该国的国教是(  )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佛教 D.道教
解析: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和平”“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意为“顺从者”,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不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的国教,排除,故选B项。

12.它是一部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它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这里的“它”指的是(  )
A.《医学集成》 B.《医典》
C.《大唐西域记》 D.《天方夜谭》
解析:《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医学集成》和《医典》是医学领域的经典。《大唐西域记》是中国的作品,故选D项。

13.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材料表明(  )
A.阿拉伯帝国横跨亚、欧、非三洲
B.基督教文明兼收并蓄的特点
C.阿拉伯文明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D.阿拉伯人保存并传播了全部古代文明
解析: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题干材料“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说明,阿拉伯文明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与进步,C项正确;A、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保存并传播了大量的古代文明,而非全部,D项错误。

14.在阿拉伯人作出的贡献中,被欧洲医学界长期奉为经典的医学书籍是(  )
A.《医学集成》《医典》
B.《医学集成》《天方夜谭》
C.《医典》《素问》
D.《医学集成》《本草纲目》
15.“当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把知识的边界往前开拓的时候,他们之所以能眼光看得更远,是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这是因为(  )
A.阿拉伯帝国横跨亚、欧、非 B.阿拉伯人创立伊斯兰教
C.阿拉伯文化深刻影响着世界 D.阿拉伯与西方文明的一致性
解析:根据材料“因为他们站在穆斯林世界巨人们的肩膀上”可知,阿拉伯文化对文艺复兴具有推动作用。阿拉伯帝国翻译保存了大量古希腊罗马典籍,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深刻影响着世界,C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
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古代史编·总序》
材料二 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摘编自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
材料三 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真正具有创造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古代人类文明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
答案:暴力冲突、和平交往。
(2)根据材料二,归纳阿拉伯对外贸易的特点。
答案:商品种类繁多,来自世界各地。
(3)根据材料三,指出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封闭保守,故步自封;看重对旧传统的保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