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习题课件(5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习题课件(5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单元总结
01
网络构建
单元作业
02

1.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创立了作为神权象征的法老,这里的人建造了规模宏大且数量众多的金字塔,创造了表音与表意相结合的象形文字。该文明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巴比伦文明
C.古代印度文明 D.古希腊文明
解析: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古埃及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故A项符合题意;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与古巴比伦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2.据史学家记载,古埃及的农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这说明古埃及人(  )
A.受益于尼罗河 B.农民十分懒惰
C.自然环境恶劣 D.种植技术先进
解析: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角,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古埃及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题干现象说明古埃及人受益于尼罗河,故选A项。

3.古埃及人根据太阳和天狼星在地平线上同时升起时尼罗河就涨水的规律,制定了太阳历;由于需要测量尼罗河的水位……再加上建筑等方面的计算需要,古埃及人发展了数学。材料体现(  )
A.人类文明诞生于大河流域
B.生产生活推动科技发展
C.科技进步改变人类生活
D.古埃及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古埃及人根据生产生活的需要,制定了太阳历,发展了数学,这说明生产生活推动科技发展,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

4.(2024·广东)下表为世界古代史上两个早期国家的统治手段简况。据此可知,两者的共性是(  )
早期国家 统治手段
古埃及 法老的命令在政治上发挥法律作用,被认为是神意
美索不达 米亚城邦 制定法典;根据神谕举行仪式以帮助统治者决策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法老的命令在政治上发挥法律作用,被认为是神意”“制定法典;根据神谕举行仪式以帮助统治者决策”等信息分析可知,两者都以神的名义巩固自己的统治,其共性是充满浓厚的神权色彩,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城邦体制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两者神权色彩浓厚,没有涉及统治中实行民主政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两者神权色彩浓厚,没有体现其社会制度信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古埃及的大臣在朝见法老时,必须匍匐在地上,亲吻法老脚下的土地,如果能亲吻到法老的脚,则是极大的荣幸。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出古埃及法老(  )
A.对臣民有无上权威 B.掌控地方行政权力
C.对司法权力的控制 D.直接统帅全国军队
解析: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出古埃及法老对臣民有无上权威。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故选A项。

6.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
A.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
B.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
C.古巴比伦分为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社会等级
D.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解析:“租赁、雇佣、交换、借贷”都与商品经济有关,故选D项。

7.下图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图中呈现
的是古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国王汉谟拉比授予权
杖的情景。该情景表达的思想是(  )
A.民主自由 B.专制主义
C.忍耐顺从 D.君权神授
解析:根据材料“图中呈现的是古巴比伦人的太阳神沙玛什向国王汉谟拉比授予权杖的情景”可知,该情景表达的思想是君权神授,D项正确;“太阳神沙玛什向国王汉谟拉比授予权杖”不能体现民主自由,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专制主义、忍耐顺从,排除B、C项,故选D项。

8.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古巴比伦,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载入史册。这个时期的古巴比伦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得益于(  )
A.奴隶制国家的建立 B.农业发展的需要
C.《汉谟拉比法典》的实施 D.统一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
解析:根据材料“国王汉谟拉比统治时期的古巴比伦,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载入史册。这个时期的古巴比伦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得益于统一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在中央集权下,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来修建水利设施,故选D项。

9.从印度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上看,两座城市分为上城和下城两部分:上城是政治中心,有高大的公共建筑;下城是住宅区和工商业活动区,街道笔直宽阔,街区整齐划一,有完整的下水道系统。由此可见,古代印度城市(  )
A.规划严整 B.商业繁荣
C.人口众多 D.娱乐发达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座城市规划严整,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见证,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10.“面对雅利安人的等级制度,它以‘众生平等’相抗,反对婆罗门特权,并在之后传到亚洲其他地区。”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金字塔修建 B.种姓制传播
C.佛教的发展 D.基督教诞生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佛教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C项符合题意;A、B、D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选C项。

11.下列表格内容说明了(  )
文明成果 两河流域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古埃及 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可以得出,与两河流域文明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环境有关;依据题干材料中的“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阳历,将一年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可以得出,古埃及文明与尼罗河流域的环境有关。所以表格内容说明文明的形成与环境存在联系,A项正确,故选A项。

12.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周围国家和地区传播,在东方许多国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面貌,构成了“东方佛教文化圈”。佛教在古老的东方得以广泛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
A.提出“众生平等” B.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C.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D.实现了社会的公正
解析:佛教宣扬“忍耐顺从”有服务于统治的需要,因而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得以广泛传播,故选C项。

13.“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同时……毕竟是在不相同的区域内成长起来的,因而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据此可知(  )
A.人类文明最初诞生于两河流域
B.文化交流促进区域文明的发展
C.文明成长呈现地域性与世界性
D.人类文明具有多源性和多样性
解析:根据材料“美索不达米亚、埃及、印度河流域、中国、中美洲、南美安第斯文明,无一不是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带有许多共同点”可知,古代文明的多源性;根据“又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的特点”可知,古代文明又具有多样性,D项正确;诞生于两河流域的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其他文明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只提到不同区域文明的共同点,没有体现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内容强调文明起源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无法体现文明成长的世界性,排除C项,故选D项。

14.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丝绸之路自东向西跨越的河流依次诞生了(  )
A.古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
B.古埃及文明 古罗马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C.古埃及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中国文明
D.中国文明 古代印度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古埃及文明
解析:亚非四大文明古国是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印度和中国,古埃及位于尼罗河流域,金字塔和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文明象征;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是该文明的象征;古代印度位于印度河、恒河流域,佛教是该文明的象征;中国位于黄河、长江流域,甲骨文是中国的象征,D符合题意,故选D项。
15.下列世界早期文明成就,共同体现了世界文明具有(  )

解析:由题干四幅图片可知,共同体现了世界文明具有多样性。金字塔是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成果,摩亨佐·达罗遗址是印度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良渚遗址是黄河流域的中国的文明成果。题干中的世界早期文明成就,不能体现世界文明具有共容性、地理性、政治性,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6.人类文明是多样的,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最早的文明是在适合农业耕作的大河流域产生的,古代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材料二 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的地位要高于无公民权的自由民。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
——摘自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某法典
材料三 婆罗门可以确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罗的财产,因为他没有任何财产,其主人可以占有他的财产……
无力支付罚金的刹帝利、吠舍与首陀罗,应以劳动支付,婆罗门则使其逐渐支付。
——摘自《摩奴法典》
(1)根据所学知识将下列内容填写完整。
发源地 文明名称 代表性的文明成果
北非的①________流域 古埃及文明 金字塔是其文明标志之一
西亚的两河流域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②________________》
南亚的印度河流域 古代印度文明 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③__________”
尼罗河
汉谟拉比法典
种姓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典规定将古巴比伦分为哪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并说明该法典的实质。
答案: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根据材料三,指出该制度有何显著特点。
答案: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能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共27张PPT)
第3课 古代印度
1.知道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2.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产生的深刻影响。
3.了解佛教的产生与传播。
01
课前梳理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文明出现: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________流域。早期文明遗址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2.国家建立:
(1)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_________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国家出现。
(2)统一:__________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印度河
雅利安人
孔雀王朝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1.建立: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________制度,史称“________制度”。
2.内容:
等级 阶层 权利或义务
第一等级 ________ 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 ________ 掌管军事和________权力
等级
种姓
婆罗门
刹帝利
行政
等级 阶层 权利或义务
第三等级 ________ 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
第四等级 ________ 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不可接 触者 贱民 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
吠舍
首陀罗
3.特点:各等级__________。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人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世代相袭
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创立:公元前6世纪,______________在古印度创立佛教,他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
2.教义: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提出“__________”,宣扬“忍耐顺从”。
3.发展:信仰佛教的民众日益增多,佛教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
乔达摩·悉达多
众生平等
4.外传:
(1)时间:公元前3世纪后。
(2)路线:
课堂解析
02
教材图片《古代印度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古城遗址主要分布在印度河流域,说明印度河流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约公元前 23 世纪—前18世纪,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约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古代印度疆域主要包括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即包括除最南端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孔雀王朝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图说历史
材料 “婆罗门,由于从身体的最高尚部分出生,由于最先出生且掌握‘历史知识’,因而理应为一切创造物的主宰。”“婆罗门可以确信不疑地享有首陀罗的财产……”“(国王)应极力使吠舍与首陀罗执行自己的劳动,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整个世界动摇。”
——摘自《摩奴法典》
材料探究
这段材料反映了古印度社会的种姓制度。婆罗门作为种姓制度中的最高等级,被视为一切创造物的主宰,享有诸多特权。国王虽拥有权力,但在种姓制度下,也需遵循婆罗门的地位,甚至可以享有首陀罗的财产。吠舍和首陀罗则处于较低的等级,被要求执行劳动,若逃避义务,则被视为破坏社会秩序。这种种姓制度严格划分了社会阶层,各等级之间界限分明,不得通婚,职业世袭,严重阻碍了社会的流动性和进步。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起源于印度河流域,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它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印度社会。
(1)根据材料,指出材料中的条文体现的是什么制度,当时有一户人家开着一家棉布店,你认为这户人家属于该制度中的哪一等级。
答案:种姓制度。第三等级吠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实质。
答案:维护奴隶主统治的工具。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1856年,考古学家在巴基斯坦的哈拉帕村附近,发现了一枚冻石刻制的印章,这枚印章近似方形,如同现代邮票的大小,上面雕刻着类似独角兽的母牛形象。它似乎是用来表明财产的所有权,或者签署文件时用。后来对印章的出土地哈拉帕进行发掘,一座古城址横空出世。这一古老文明是(  )
A.古埃及文明   B.古印度文明
C.古巴比伦文明 D.中华文明


2.下表是某初三学生在整理古代印度文明时的草稿,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3.下图反映的是一个文明古国存在的一种社会等级制度。这个文明古国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希腊

4.下面示意图正确反映了某宗教的传播路线,由此推断这一宗教是(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5.孔雀王朝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帝国。国王是国家军事行动的决策人和最高统帅,有最高军事权。与这个王朝有关的是(  )
A.约公元前1500年由雅利安人建立
B.实现了对印度的统一
C.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D.王朝鼎盛时期创立了佛教
素养达标
6.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代印度社会等级制度的规定,下列选项中符合首陀罗身份的是(  )
A.掌管祭祀大权
B.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C.可与官吏的女儿成婚
D.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7.考古资料显示,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工艺包括制陶、染色、青铜加工和饰珠制作。饰珠的原材料包括来自喜马拉雅山脉的翡翠、阿富汗的天青石、波斯的绿松石、印度麦华的紫水晶以及当地的滑石。这表明当时(  )
A.印度河流域已完成统一
B.地区间贸易已较为活跃
C.华氏城是最繁华的都市
D.已建立严格的等级制度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代以前,我国史籍中就已经出现过有关印度的记载,但大多是神话传说。汉代以来,印度的历史及社会情况成为《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史书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民间的许多著述也对印度有所涉及。这些著述往往因为作者缺乏切身体验而对印度的描述多有误解。中土僧人之西行求法活动,在西晋及南北朝时期为数不少。法显到达印度之时,正当笈多王朝后期。他在《佛国记》中对于印度公元5世纪之前的历史,特别是佛陀时代、孔雀王朝以及笈多王朝早期历史,都作了记述。有
日本学者表示:“《佛国记》为一千五百年前之实地考察的记录,凡关于中亚、西亚、印度、南海诸地之地理、风俗及宗教等,实以本书为根本资料……其年代与事实之正确及记述之简洁与明快,亦远出于《大唐西域记》之上。”
——摘编自杨维中《法显与〈佛国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文献中出现有关印度历史记载的原因。
答案:①丝绸之路的开辟;②中印官方、民间交往的发展;③佛教传入中国并不断扩大影响;④中国使臣、僧人的求索精神和严谨态度。(共8张PPT)
跨学科主题学习
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塞塔石碑 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由上至下刻有同一段诏书的多种语言版本,包括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希腊文字等。1822年法国学者通过碑文上的希腊文字,破解了石碑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含义,自此,人们便能阅读古埃及文物上的文字。
——摘编自《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材料二
大金字塔 三角形入口 古埃及人已经知道在石头缝里打入木楔,然后灌上水,就可以利用木头的张力让巨石裂开。他们把大门设计成由4块巨石构成的三角形,使得重达500万吨的建筑也不能把开口的门压塌。
——摘编自《全球科技通史》
材料三  埃及在新王国时期成为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进入了历史的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此时,埃及加强了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近东地区及地中海诸文明的联系。埃及的贸易得到了极大地发展。联系方式主要有政治联姻、军事远征和贸易远征。
——摘编自韩英梅《论古埃及
新王国时期的贸易》
(1)根据材料一,按照表现形式分类,指出罗塞塔石碑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说明它的历史价值。→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类型:实物史料。历史价值:有助于人们了解古埃及的历史。(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材料二,指出材料反映出哪些历史信息。→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答案:历史信息:古埃及人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学和数学知识;古埃及建筑技术高超。
(3)根据材料三,归纳古埃及对外联系的特点。→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答案:特点:联系范围广;由国家或政府主导;联系方式主要有政治联姻、军事远征和贸易远征。(任答两点即可)(共31张PPT)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1课 古代埃及
1.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2.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了解古代埃及的统治。
3.感受古埃及民众的智慧和创造力。
01
课前梳理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发源:古埃及文明发源于非洲东北角的____________流域,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兴起:
(1)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尼罗河下游出现若干个小国家。
(2)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古埃及初步实现了统一。
尼罗河
3.鼎盛:在法老_______________统治时期,古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版图向北延伸至叙利亚与小亚细亚交界处,以及幼发拉底河上游,向南扩展到尼罗河“第四瀑布”。
4.衰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其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图特摩斯三世
5.成就:天文学、数学和医学成就最为突出。
项目 代表
天文学 ____________
医学 木乃伊
文字 ____________
建筑 金字塔
太阳历
象形文字
二、金字塔
1.修建用途: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呈角锥体状的_________,它每个侧面都形似汉字“金”,故被中国人称为“________”。
2.评价: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____________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____________。
陵墓
金字塔
经济发展
智慧的结晶
三、法老的统治
1.法老:古埃及的国王称“_________”。
2.地位:
(1)政治上,法老作为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_______________等大权于一身。
(2)宗教上,法老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的权威。
3.衰落: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____________。
法老
军、政、财、神
逐渐衰落
课堂解析
02
教材图片《古埃及象形文字铭文》
古埃及象形文字铭文承载着古老文明的智慧与记忆。这些神秘符号,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宛如时光的密码。它们或刻于石碑,或写于纸莎草,记录着古埃及人对天文、数学、医学的探索,见证着法老的功绩、宗教的仪式,在历史长河中静静诉说着古埃及的辉煌与沧桑。
图说历史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勤劳的古埃及人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文明成就,如太阳历、象形文字、金字塔等。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不仅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也是法老王权的象征。
——整理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探究
古埃及文明起源早,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并较早形成统一国家。古埃及文明成就显著,太阳历、象形文字、金字塔等独具特色。其中金字塔意义重大,它凝聚了古埃及人民的劳动与智慧,既代表着古埃及文明的高度,又象征着法老王权。而金字塔规模的变化与王权兴衰紧密相连,其规模缩小暗示着王权逐渐走向衰落,反映出古埃及文明发展过程中王权与文明成就之间的内在联系。
古埃及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法老被视为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古埃及的农业发达,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农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农业的发展为古埃及文明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也支撑了大规模的金字塔修建工程。
根据材料,说明古埃及文明有哪些独特的成就,这些成就对古埃及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独特成就:太阳历、象形文字、金字塔等。影响:太阳历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准确的时间依据,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象形文字是古埃及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凝聚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古埃及强大的国力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同时也体现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巩固了统治秩序。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帕勒摩石碑(如下图)是现存最早的古埃及王室编年石碑残片之一。其中有关于尼罗河每年洪水泛滥高度的记载,依据水位高低,国王安排修建水利设施,并建立起庞大的灌溉系统。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文明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
C.象形文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D.文明延续发展且从未间断

2.古埃及金字塔的斜度都是52度,每一石块密切连接,难以找到缝隙,连刀尖都插不进。古埃及的测量及工程技术令人佩服。材料反映了金字塔(  )
A.凝聚了古埃及人的智慧
B.呈现了古埃及经济的发展
C.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D.是法老的陵墓


3.赛德节是古埃及的重要节日,以法老为中心举行一系列活动。该节日将世俗政权与宗教宣传完美地结合起来,法老被作为神王,权力被神化。这表明在古埃及统治中(  )
A.注重礼仪德治 B.实行中央集权
C.体现君权神授 D.实行等级制度

4.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叙述的是(  )
A.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为自己修建的角锥状陵墓
B.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C.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
D.它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5.埃及文明是稳定而保守的,此外它还是一个自信而乐观的文明。古埃及的国王不仅在国家的日常运行中起决策作用,而且还为宇宙和地球的秩序提供保证。下列说法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修建金字塔  B.发明象形文字
C.制作木乃伊 D.发明太阳历
素养达标
6.法老自称是主神太阳神的儿子,在文献中,法老的名字用象征太阳的椭圆环绕,右侧有一道象征土地的竖线,意指法老是神灵佑护下的大地主人。从这段描述可以看出,古埃及法老维护自己权威的手段是(  )
A.利用宗教 B.利用博爱之心
C.发动对外战争 D.掌握财政大权


7.古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由此可见,太阳历的制定(  )
A.体现了法老的权威
B.印证了古埃及的神话
C.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D.受到了自然环境影响

8.古埃及君王的王名通常被赋予“我的主人与太阳神”“太阳神属于我”“我的主人是太阳神”等含义。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宣扬神话故事
B.法老具有无限权力
C.商品经济发达
D.用神权来强化王权
9.古埃及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诗歌蕴藏文明】
材料一 啊,尼罗河,我赞美你,你从大地涌流出来,养活着埃及……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文字见证历史】
材料二
【建筑体现关系】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埃及人为什么如此赞美尼罗河。
答案:尼罗河是古埃及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2)根据材料二,指出图片是古埃及人创制的哪一文字,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它的发现有何重大现实意义。
答案:象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为现代人认识古埃及文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埃及法老建造金字塔的目的是什么,金字塔的建造反映了什么问题。
答案:为自己修建陵墓。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也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4)有人说,金字塔是古埃及社会结构的真实写照。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金字塔的塔尖代表的人物并说明金字塔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怎样的关系。
答案:法老。金字塔体现了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压迫、剥削。(共26张PPT)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1.了解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知道两河流域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2.知道楔形文字对于两河流域文明形成发展的作用以及历史研究的重要价值。
3.知道《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特点。
01
课前梳理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两河流域:“两河”指的是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
2.国家建立:
(1)出现: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2)统一: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科学文化:苏美尔人发明“________”;根据月亮的盈亏变化制定了________;发明了计数法中的________进制。
楔形文字
阴历
60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概况:__________在位时是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2.举措:
(1)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对内: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汉谟拉比
三、《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
(1)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________、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____________: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奴隶主要来自战俘,可以买卖,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
(3)经济领域:法典中有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________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自由民
家庭奴隶制
商品经济
2.评价:
(1)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_________,是了解古巴比伦社会的史料。
(2)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成文法典
课堂解析
02
教材图片《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见证着古老文明的律法印记。这部法典诞生于古巴比伦王国,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它详细规范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奴隶的处置到自由民的权益纠纷,以严酷的刑罚确立着当时的社会秩序,是人类法制史上的珍贵遗产,为后世研究古代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说历史
材料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公元前18世纪制定颁布的,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最详细的早期奴隶制国家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由序言、正文和结语3部分组成,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推动古巴比伦王国进入上古两河流域的全盛时代。
——摘编自人民日报《法治兴则国家兴
——如何理解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材料探究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为我们研究古巴比伦的法律制度提供了珍贵的文献史料。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其雕刻精细、表面磨光,还刻满了楔形文字,这不仅是法律文本,也是古巴比伦艺术的体现。汉谟拉比颁布此法典,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法典中部分刑罚手段的残酷性,也反映了当时奴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此外,法典吸收了两河流域原有的苏美尔、阿卡德立法的成果,它也是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产物,全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现实状况。
古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是古代世界的重要文明之一。汉谟拉比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材料,指出《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反映了当时古巴比伦社会的哪些特点。
答案:《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反映了当时古巴比伦社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奴隶主阶级掌握着政权,社会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同时,法典也体现了古巴比伦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宗教信仰等。
课后练习
03
基础巩固
1.公元前18世纪的古巴比伦王国为实行有效统治,采取的措施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民主共和,人民主权
C.诸侯林立,封邦建国
D.中央集权,地方郡县


2.两河流域文明的因素在古代埃及文明、赫梯文明、犹太文明、伊朗文明等中都有丰富的表现。这表明两河流域文明(  )
A.历史悠久     B.成果丰富
C.传播广泛 D.绵延至今

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伤害同等地位的自由民的眼睛,必须遭受同样损害;但如果损害无公民权的自由民的眼睛,则只需赔偿少量的钱财。这说明该法典具有(  )
A.等级性 B.公平性
C.随意性 D.民主性

4.古代两河流域的人口从早期开始便是由不同的民族组成,古巴比伦人通过制定《汉谟拉比法典》,过去所有的部落习俗差不多都消失了,法典成了国家的法律。由此可见,《汉谟拉比法典》的制定(  )
A.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B.活跃了古巴比伦商品经济
C.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D.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法典

5.小明同学在学习了《古代亚非文明》之后,搜集了三幅相关的想象画。根据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想象画取材于古代埃及文明
B.条文内容不利商品经济发展
C.相关条款保障债权人的权益
D.图片反映了印度的种姓制度
素养达标
6.下表是对《汉谟拉比法典》中法律条文的不完全统计,这表明古巴比伦(  )
A.法律体系完善 B.商品经济活跃
C.民主政治发达 D.社会等级森严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法律条文 涉及内容归类
第44~47条、第78~88条、第268~272条、第276~277条 租赁
第273条、第274条、第275条 雇佣
第35~41条、第71条、第278条、第279条、第281条 购买、交换
第89~96条、第117~119条 借贷

7.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正文共有282条法规,内容包括“私有财产”“商务”“亲属”“劳动”等方面。有学者认为该法典即使与现代欧洲某些国家的法规相比,也并不逊色。这表明(  )
A.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
B.古巴比伦的社会矛盾得到解决
C.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D.两河流域出现了世界最早文字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196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2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1)根据材料,指出图a反映的是哪部法典;观察图b,指出这部法典是用什么文字记录的,写出这部法典制定者的名字。
答案: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文字:楔形文字。国王:汉谟拉比。
(2)根据材料二,指出前两条和第三条有什么不同,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答案:不同:前两条实行对等惩罚,而第三条实行不对等惩罚。原因:第三条中的奴隶和自由民之子身份等级不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