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3《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教案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第六课第三框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1.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题是统编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三框。主要内容包括三目: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本框既是对前一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内容的延伸,也是第六课的升华与总结。
核心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理解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明确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前提,并懂得需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最终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案例分析能力,能够对人生价值问题产生自己的思考。然而,他们的认知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对于如何将“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这一宏大命题转化为具体的、可行的生活实践,仍存在困惑。部分学生可能受社会多元价值观影响,对“劳动”、“奉献”的价值存在模糊认识。因此,本课需通过一个真实、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榜样人物(庞众望),引导学生在深度议学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素养的提升,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奋斗观和价值观。
3.目标确定 (1) 课标要求
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探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解析价值观差异与冲突产生的社会根源,进行合理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2) 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庞众望及类似人物成长与国家、社会支持的关系,理解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政策导向,增强对“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时代风尚的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学精神】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科学分析人生价值实现的主客观条件,辩证理解个人与社会、劳动与奉献、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全面、辩证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公共参与】激发学生在日常学习与未来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奉献社会的热情,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初步形成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自觉性。 【法治意识】感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遵守社会规则、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重要性。
4.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劳动和奉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明确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前提;认识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要求。 难点:引导学生将“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的理论内化于心,并外化为积极的行动指南,真正认识到个人成长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课:总议题 劳动创造幸福 奋斗铸就伟大教师活动 1. 引用名言:呈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2. 提出总议题:本节课我们围绕总议题“劳动创造幸福 奋斗铸就伟大”,通过榜样人物庞众望的故事,共同探究三个子议题:
* 子议题一:寒门何以出贵子?——感悟价值实现的源泉
* 子议题二:众望所归缘何在?——剖析价值实现的条件
* 子议题三:我辈青年当何为?——探寻价值实现的路径
3. 呈现目标:多媒体展示本课核心素养目标。学生活动 学生聆听、观看,齐声朗读核心素养目标,从宏观上把握本框学习的主要内容与方向。设计意图 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权威论述,奠定“劳动崇高、奋斗伟大”的课堂基调,有效调动学生注意力。提出清晰的总议题和子议题,为后续探究学习提供框架和导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环节二:新课讲授子议题一:寒门何以出贵子?感悟价值实现的源泉
教师活动
1. 播放视频:剪辑播放庞众望的简介短片(背景介绍:家境贫寒,母亲残疾,父亲患病,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照顾家庭,最终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
2. 提出议学任务一(个体思考):
* 庞众望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 他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改变自身命运、创造精彩人生的?
3.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7第一段,思考劳动对人的意义。
4. 议学小结:引导学生得出核心观点: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学生活动 1. 观看视频,感受庞众望的成长经历。
2. 独立思考议学问题,并结合视频和教材内容进行初步分析。
3. 参与课堂互动,分享自己的看法(预计回答:勤奋学习、打工赚钱、照顾家人、乐观向上等,这些都是劳动和奉献的具体形式)。
4. 在教师引导下理解并认同: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设计意图 通过庞众望的真实事迹视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和共鸣。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思考,自主归纳出劳动和奉献的核心作用,落实教学重点。将案例与教材理论相结合,使知识学习更加扎实。 子议题二:众望所归缘何在?剖析价值实现的条件 教师活动 1. 呈现材料:文字或视频材料补充庞众望成长中获得的帮助(如:学校的减免学费和助学金、老师的悉心教导、村民的偶尔接济、国家的扶贫政策、大学提供的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岗位等)。
2. 提出议学任务二(小组合作探究,限时5分钟):
* 庞众望能够实现人生“逆袭”,有哪些外部条件(社会) 的支持?
* 这些外部条件起到了什么作用?
* 庞众望自身具备了哪些内部条件(个人) ?
3. 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给予适时点拨。
4. 组织展示与点评: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并引导其他小组补充、质疑。对学生回答进行梳理和提升。
5. 议学小结:
*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国家政策、社会帮助、学校教育等)是人们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要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 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努力增长才干(刻苦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乐观向上)、锤炼品德修为(感恩孝顺)。——即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学生活动 1. 阅读补充材料,获取更多信息。
2.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分工合作,记录要点。
3. 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 (外部)奖学金、扶贫政策、老师帮助、社会关爱等。
* (作用)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教育机会、精神支持等,是前提和基础。
* (内部)自强不息、勤奋努力、乐观坚韧、孝顺感恩、目标坚定等。
4.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或补充。
5. 在教师引导下,系统理解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及其辩证关系。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合作学习和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庞众望案例的深度剖析,化解“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一教学难点,使学生深刻理解个人成就离不开社会支持。同时自然引出实现价值的主观因素,为下一环节做铺垫。学生活动 (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开展学习活动,与教的环节对应) 子议题三:我辈青年当何为?探寻价值实现的路径 教师活动 1. 升华议题:引导思考庞众望故事的普遍意义和对我们青年的启示。
2. 提出议学任务三(集体建构):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青年学生应如何向庞众望学习,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请从根本途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三个维度思考)
* 在当下(校园学习生活)......
* 在未来(步入社会后)......
3. 组织讨论与发言: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畅所欲言。
4. 总结升华:
*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并再次强化知识框架。
* 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激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通过辛勤劳动和努力奉献,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人生华章。 学生活动 1. 深入思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个人行动指南。
2. 踊跃发言,分享自己的规划与想法:
* “当下要刻苦学习,增长才干(劳动),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奉献)...”
* “未来要立足本职岗位,辛勤工作,遵守法律,回报社会...”
* “无论何时,都要保持积极心态,遇到困难不放弃(砥砺自我)...”
3. 聆听教师总结,完成从“知”到“信”再到“行”的转化。 设计意图 本环节是知识的迁移、应用和素养的落地。通过设置开放性的议学任务,引导学生将本课所学理论(三个维度)与自身实际紧密结合,实现价值引领和行为指导,突破难点。激发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
6.板书设计
7.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基础性作业(必做):整理本课笔记,完成教材课后练习。梳理庞众望事例中体现的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 拓展性作业(选做):以“我身边的‘奋斗者’”为主题,进行一项微型社会调查。采访一位你身边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个人价值的家人、老师或社区工作者,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采访札记,记录他们的故事并谈谈你的感悟。 实践性作业(延伸):结合本课所学,制定一份“我的青春奋斗计划”,可以包括短期(一学期)和长期(高中阶段)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你打算在“劳动、奉献、增长才干、锤炼品德”等方面采取的具体行动。将此计划妥善保存,用以时时自我激励。
8.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 核心资源:庞众望事迹视频报道(如央视、《人民日报》等媒体的相关报道)、文字案例材料(其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帮助、个人言行的详细报道)。这些资源真实、积极、感人,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和时代气息。 辅助资源:体现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扶贫政策、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图片或文件资料,用于说明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 技术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整合视频、图片、文字材料,增强课堂感染力。可利用希沃白板等互动教学工具的计时器、随机点名、小组评分等功能,提高课堂互动效率和趣味性。
9.教学反思与改进 本节课预计的优点: 情境选择恰当:以庞众望的事例贯穿全程,案例典型、正面,契合教学内容,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共鸣。 议题引领清晰:总议题和子议题层层递进,逻辑性强,有效统领教学活动和学生思维。 学生主体突出:设计了个体思考、小组合作、集体建构等多种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在议学中自主生成知识、提升素养。 核心素养落地: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有机融合,努力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 对“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一理论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仍有抽象感。可考虑增加一个辨析环节,如设置观点“个人成功主要靠自身努力/社会条件”,组织小型辩论,在思维碰撞中加深理解。 对课堂时间的把握要求较高,需合理规划各环节时间,避免前松后紧。教师需精准控制议学时间,加强课堂驾驭能力。 可进一步挖掘本地化、校本化的同类资源(如本校优秀毕业生、本地道德模范等),使学生感到更亲切、更具模仿性。
10.学习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 课堂参与:关注学生在观看视频、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发言展示等环节的投入度和表现(依据:回答问题的质量、讨论的参与度、倾听的专注度)。 小组合作:依据小组讨论的深度、协作的有效性、成果展示的逻辑性给予评价。 成果性评价: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检测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条件”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素养达成:通过学生在“子议题三”中的发言和拓展性作业,评价其能否运用所学理论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提升(重点评价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