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贯彻新发展理念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2 经济与社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贯彻新发展理念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2 经济与社会

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
课题 《3.1 贯彻新发展理念》
课标要求本课课标要求“阐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均已有了一定的发展,这对他们理解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学生在初中已经涉及到了新发展理念,对其有了初步的概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国内外形势严峻,这需要学生认同五大发展理念的必要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身边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体验,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而且逐渐开始关心国家经济发展与自身的关系。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也在逐步形成。所以,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让每一位学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有强烈的政治认同,并能够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的热情。为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铺垫了良好的知识经验基础。
目标确定学习目标:(1).理解和认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2).明晰坚持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能够阐释新发展理念的内涵和要求,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认识。(3).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己的生活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同新新发展理念。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科学精神: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因和要求,正确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辩证、全面认识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公共参与:通过开放性探究活动,聚焦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比较分析能力和反向求索能力,敢于突破常规和思维定式,采取多渠道为推动杭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理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难点: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杭州亚运会》。问题思考:杭州坚持怎样的的中心点举办杭州亚运会?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见证奥运时刻,同时联系所学内容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从最新的、身边的时事热点入手,在上课伊始便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重点)
教师活动总议题:看亚运,谋发展(一)子议题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议题情境:从亚运会到“亚运惠”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1)小组思考在杭州举办亚运会之际,杭州市民人人参与、人人享受,这说明杭州亚运会最终是为了谁? (2)问题:明确该发展思想的含义、要求及意义。【成果分享】针对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1.是什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内涵)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人民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怎么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1)发展为了人民: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2)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作为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3)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彰显制度优势。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3.为什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义)①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②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先自主学习,再小组探究得出结论。要求:分2小组汇报,问题(1)为第1组,问题(2)为第2组。每组派代表发言,检测自学成果。
设 计 意 图通过观看视频,分析情境议学问题,创设真实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杭州举办亚运会之际,了解杭州市民人人参与、人人享受。学生通过商议、展示,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理解与掌握。
环节三 :贯彻新发展理念(突破难点)
教师活动(二)子议题2:贯彻新发展理念【议学情境】观看视频《杭州亚运会》【议学活动】问题:①杭州亚运会的办赛过程贯彻了哪些新发展理念?这些新发展理念分别解决什么问题,有何重要性,如何贯彻和坚持好?【成果分享】针对问题1、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1.为何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必要性)(1)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新时代需要新发展理念。(理论原因)(2)我国存在需要破解的发展难题。(现实原因)2.新发展理念包括哪些理念?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1)创新发展①解决问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②重要性: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创新是第一动力。③实践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就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协调发展①解决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②重要性: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③实践要求:坚持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3)绿色发展①解决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②重要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③实践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4)开放发展①解决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②重要性: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③实践要求:坚持开放发展,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共享发展①解决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②重要性: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实践要求:坚持共享发展,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要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知识,分组讨论,探究学习(小组讨论)要求:分小组探究,问题①为第1组,问题②为第2-6组,各负责一个新发展理念。讨论时长不超过5分钟。每组派代表发言,发言时间不超过2分钟。
设 计 意 图通过分析议学问题,创设真实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杭州举办亚运会之际,理解杭州举办亚运会举办对杭州市民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学生通过商议、展示,达到对坚持新发展理念思想的理解与掌握。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请以“我为渭南高质量发展献良策”为主题,为家乡发展提建议!设计意图:这种作业形式可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整节课一例贯穿到底,运用杭州亚运会素材突出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课程采用ppt课件和视频材料辅助,让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有所收获,青年学生可以真正理解并运用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视频以及情境材料展现的内容并且设置活动,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发言。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行思考,教师进行引导。锻炼学生读取材料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学生感受,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原因,通过对话法,引导学生总结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要求。在课堂上创设议题情境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教师进行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由于本节课教材知识容量大,易混易错词汇过多,注定一节课45分钟无法面面俱到,只能尽量做到详略得到,可还是有太多未能深挖清楚的知识,需要课后通过复习和习题等方式来掌握。
10.学习评价设计通过本课学习,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同新发展理念。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对人民的重视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认同,增强对推动高质量发展重要举措的认同。其目的是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树立制度自信。学生通过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原因和要求,正确认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辩证、全面认识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内涵和要求;懂得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通过开放性探究活动,聚焦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学生比较分析能力和反向求索能力,敢于突破常规和思维定式,激发社会意识和参与感采取多渠道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