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小小丝厂见证时代变迁
1955年,民乐私营丝织小厂合并为公私合营民乐丝织厂,建立樵岭、民乐、西樵3个缫丝合作社;
1958年,西樵所有丝织厂、社、组合并为国营西樵丝织;
1967年国营南海丝厂投产……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本课目录
CONTENTS

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探索中曲折——“文化大革命”

曲折中发展——伟大建设成就

学习聚焦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走自己的路,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取得了伟大成就。
史料阅读
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苏共二十大我们得到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吴冷西《忆毛主席》
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此在理论上做了怎样的探索?
从仿效苏联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标志中共以苏为鉴,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
1、中共八大(1956)
中共八大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
(一)成功探索
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177亿元,而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
——《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将完成,
“一五”计划建设顺利实行,奠定工业化发展的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分析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背景:
一、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中共八大(1956)
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实质: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成功探索
中共八大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重大意义?
内容
③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意义
(中国开始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双百方针”(1956)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百家争鸣。
成为我国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指导方针。
“双百方针”含义是什么?它的提出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成功探索
内容
意义
学思之窗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你怎样理解毛泽东的这段话?
告诚全党和全国人民要从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胜利的高度来认识全党、全国团结的重要性。而能否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又是能否实现团结的重要保证。
区分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作用一: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一)成功探索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1957)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思想的提出,起了什么作用?
作用二:使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
结果——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整风运动
概况
1957年春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发动群众向党提出批评建议。
评价
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正常步骤。提高了全党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改进了作风
但由于极少数右派分了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放肆地发动进攻,妄图取代共产党的领导。对这种进攻进行坚决反击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
但是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
整风运动
反对官僚主义
反对宗派主义
反对主观主义
良好的主观愿望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
“党天下”、“轮流坐庄”。
“毛主席领导好是好,再过两年有米讨;毛主席万万岁,买什么东西都站队。”
针对当时国内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及苏共二十大和匈牙利事件(1956年10月)的影响。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闭幕会上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党的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良好的开端,但此后在相当长时期内偏离了八大的判断,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即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当作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是“左”倾错误的表现。随后并没有直接用阶级斗争的办法去解决阶级矛盾,而是提出用经济的高速发展来解决阶级矛盾。
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呈现史料予以说明。
在毛泽东看来,1956 年波兰、匈牙利之所以发生反革命事件,右派之所以在这时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发动进攻,表明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巩固。不巩固的原因,关键在于经济不发达,物质基础不牢固。要发展经济,一般的速度也不行,惟有较高速度,惟有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工农业产品超过英美这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罗平汉等《党史细节——中共90年若干重大事件探源》
(二)探索中失误
概况:1957年春,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把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左”倾思想出现并逐渐蔓延到其它领域
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7年夏—1958年夏)
实质:
到1958年7月运动结时,全国共划右派分子55万多人,与最初估计的4000相比,扩大了130多倍。还有众多未戴帽子的“中右”分子,一些人虽未划为“右派”或“中右”也被处理了,伤及的人数远超于此。在这55万右派中,党外是主体,党内也不少。除了那些被广为关注的高层民主人和著名文化人外,还有一个数量庞大的“小人物”右派群体。
一、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结果:夸大阶级斗争,动摇八大路线
1957年4月,中共中央正式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
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标语赫然出现在国庆群众游行的队伍之中
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出现了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现象
良好的主观愿望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1960)
(二)探索中失误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毛泽东: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
一、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三面红旗: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1958年春的一系列会议上,毛泽东提出要“不断革命”,要“破消极平衡,立积极平衡”;“好社会主义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做”;“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等言论,有极大的鼓动性。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958年5月,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上的失误有哪些?
(二)探索中失误
工业上,“以钢为纲,全面跃进”
农业上,“以粮为纲,农业跃进”
(2)大跃进—发展生产力
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特征:高速度、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一、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三面红旗: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超英赶美平常事,踏翻地球顶破天。
从我记事时开始,外面总是装着高音喇叭,没黑没夜地乱嚷嚷。从这些话里我知道了土平炉可以炼钢,从那些话里我还知道了一亩地可以产三十万斤粮,然后我们就饿得要死。总而言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二)探索中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生产关系
错误实质:生产关系的调整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违背了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原则。
头遍哨子不买帐,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后果:
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一、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三面红旗: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设想:组织军事化、
行动战斗化、
生活集体化
实际:出工自由化、
吃饭战斗化、
收工集体化
湖南农民有一句话,他们说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刘少奇选集》
1959-1961年的饥荒,直接原因是国家实行了高征购。1958年,农业部汇总全年粮食估产高达10000亿斤,比1957年3900亿斤增长1.6倍。后来核实的粮食产量只有4000亿斤。
1958年年景并不坏,可是几千万人正在山上大炼钢铁,粮食烂在地里无人收割。
高征购还与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和统购统销政策有密切关系。
农村饥荒的加重,还由于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制度。由于收走了自留地,没有家庭副业,在大饥荒面前,农民家庭毫无自救能力。
——萧冬连《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
1959~1961年三年共死亡3602万人。按1957年正常死亡率三年应扣除2061万人,余下1541万人为非正常死亡。
——袁永熙《中国人口》
一、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二)探索中失误
3.三年严重经济困难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经验不足+自然灾害+中苏关系破裂
面对失误,中共中央是如何进行政策调整的?取得了什么成果?
(三)全面调整(1961-1965)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1 国民经济)
深入总结“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和教训,取得重要成果。(1962)
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的现代化
——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1964)
以调整为中心,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的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陈述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主要是指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但是政治和认识根源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一、艰难中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八字方针:
2、七千人大会:
3、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但左倾错误思想并没有得到根本纠正)
1966年夏
1967年初
1971年9月
1972年
1975年
1976年
文革发动
打倒一切
林彪反革命集团
武装政变
邓小平整顿工作经济好转
一月风暴
全面夺权
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原因:
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因此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要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二、探索中曲折——“文化大革命”
3.性质: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探究: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1)理论:
阶级斗争扩大化。
(2)实践:
①政治:
②社会:
③经济:
④人权:
⑤文化:
民主法治遭受破坏
社会秩序陷于混乱
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基本人权遭到践踏
文艺事业遭到摧残
二、探索中曲折——“文化大革命”
徘徊
新时期
十年文革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过渡时期
1949
1956
1966
1976




时间
1978
1959
1961
1971
1975
恢复
一五计划
发展
八大二次会议
困难
下滑
调整
快速发展
二、探索中曲折——“文化大革命”
1、国内建设成就
领域 成就
工业
国防科技
农业
教育医疗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三线建设
三、曲折中发展——伟大建设成就
三线建设
背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
指导方针:“备战、备荒、为人民”。
过程:1965年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
意义: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局限:间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无法改善民生物资匮乏的现状;过度追求国防效果,导致效益低下
三、曲折中发展——伟大建设成就
1、国内建设成就
领域 成就
工业
国防科技
农业
教育医疗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三线建设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杂交水稻)
教育事业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三、曲折中发展——伟大建设成就
英模精神永传承
◎“铁人”王进喜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地质之光”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两弹元勋”邓稼先
学思之窗
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即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黑天和白天一个样;坏天气和好天气一个样;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和“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三、曲折中发展——伟大建设成就
1、国内建设成就
2、外交成就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建交
三、曲折中发展——伟大建设成就
中美关系正常化
1970年10月
斯诺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典礼
1971年4月
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打开交往大门
1971年7月
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
为尼克松访华做准备
1972年2月
毛泽东抱病会见尼克松
1972年2月
周恩来在机场迎接尼克松
背景:改善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诉求
影响:推动中日建交;掀起第三次建交高潮;有利地区稳定,促进世界和平;
三、曲折中发展——伟大建设成就
1、国内建设成就
2、外交成就
3、意义: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三、曲折中发展——伟大建设成就
本课小结
史料阅读
这十二年,恐怕还是做对了的是主要的,占第一位,错误占第二位。我们十二年,已经有了两方面的经验, 这就 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