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单元综合复习一、课标要求第16课 冷战学习要点: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学习提示: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认识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和冷战的表现。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学习要点: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学习提示:说出欧洲联合的过程,理解欧洲联合的原因,认识欧洲联合的影响,说出资本主义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学习要点: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学习提示:知道东欧国家发展的状况,通过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认识,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学习要点: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初步了解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学习提示:说出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知道“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二、单元解构“铁幕”演说冷战对峙:苏联解体二战后的世界变化1946年1947年1949年1955年1961年1962年1968年1990年“铁幕”演说杜鲁门主义北约成立德国分裂华约成立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纳米比亚独立两极格局杜鲁门主义北约华约序幕冷战结束开始全面对峙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1953年赫鲁晓夫开始改革1960年“非洲独立年”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1989年东欧剧变开始1991年苏联解体二、单元解构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美国西欧日本1993年欧盟成立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新经济”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三足鼎立欧洲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崛起经济上“巨无霸”缓和矛盾调整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二、单元解构二战后的世界变化赫鲁晓夫改革社会主义发展变化:亚洲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万隆会议社会主义力量壮大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解体亚非拉世界的发展变化:非洲拉丁美洲“非洲年”古巴革命、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发展挫折“经互会”华约成立新社会主义国家出现东欧剧变三、任务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通过时间轴列举冷战的进程及主要表现,并分析其产生原因。列举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史实,分析其积极影响与局限性,并说出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梳理欧洲联合过程,理解欧洲联合原因,认识欧洲联合的影响;并完成二战后美日经济发展思维导图制作。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简述苏东剧变历程,并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认识其实质。单元任务任务1任务2任务3任务4任务5通过时间轴梳理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任务一 通过时间轴列举冷战的进程及主要表现,并分析其产生原因。美苏冷战1946年3月序幕:1946年,英国首相丘吉尔 发表了“ ”,揭开了冷战的序幕。开始:1947年, 出台,要求援助希腊和土耳其,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 开始。四、知识梳理铁幕演说铁幕演说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杜鲁门主义冷战马歇尔计划:提出: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 ,即马歇尔计划。目的:通过援助 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影响:“马歇尔计划”签署“欧洲复兴计划”西欧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个重要步骤。1949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北大西洋公约》上签字北约成立: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北大西洋公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 ”。北约1949年9月“柏林危机”期间的空运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但没有封锁空中通道。29日起,美、英派出大批飞机向柏林250万居民大规模空运粮食及各种日用品,在一年间飞行次数27.7万余次,空运物资211万吨,同时对苏占区所缺的钢、焦煤及电力等实行反封锁。基本形成:德国分裂背景: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英、法三国与苏联在处理德国问题上分歧扩大,最终“ ”爆发。概况: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 ”或“西德”)。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 ”或“东德”)。影响: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 。柏林危机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基本形成柏林墙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了一条全封闭的边防墙,与联邦德国管辖的西柏林市分割开来。这条柏林墙是冷战的标志性建筑。1955年5月华约成立:1955年,苏联同7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缔结了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简称“华约”。北约、华约成立的影响: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为 的安全与稳定埋下隐患。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华沙条约》欧洲1991年结束:1991年底 ,冷战结束。实质: 。影响:消极:(1) :美苏双方长期的敌视和对峙,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2)阻碍 :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将社会主义国家排除在外;(3)导致国家分裂和 :造成德国、朝鲜半岛分裂,干涉中国内政并阻碍中国统一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不断。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美苏两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赫鲁晓夫和肯尼迪的较量威胁世界和平经济全球化局部战争冷战及冷战爆发的背景和表现重点解读四、知识梳理“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对峙与竞争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妄图称霸世界,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其类似的社会主义制度;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是其潜在的防御对象。(1)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加剧;(2)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美国为了称霸世界,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原因表现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杜鲁门主义经济互助委员会马歇尔计划华沙条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VS概念四、知识梳理任务二 梳理欧洲联合过程,理解欧洲联合原因,认识欧洲联合的影响;并完成二战后美日经济发展思维导图制作。走向联合发展的欧洲美苏争霸夹缝中的欧洲联合影响走向联合联合原因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20世纪50年代初1958年1967年欧洲共同体奠基:20世纪50年代初,法、德等六国组建 。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 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1967年,上述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 ”影响:(1)欧共体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促进了 的发展和 的提高;(2)德国和法国等成员国逐渐实现了和解,为西欧和平发展创造了条件。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共体西欧国家经济国际地位1993年2002年欧盟成立欧元开始流通行成:1993年,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英文缩写为“ ”)发展与挫折:(1)欧盟成立后, 加快,成员国公民拥有统一的欧洲护照,开始使用统一的货币—— 。(2)2013年,欧盟成员国已经达到28个。(3)2020年1月31日,英国正式脱离欧盟。影响:欧盟成为世界 中的重要一极,推动着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EU欧洲一体化进程政治格局多极化欧元联合影响四、知识梳理任务二 梳理欧洲联合过程,理解欧洲联合原因,认识欧洲联合的影响;并完成二战后美日经济发展思维导图制作。走向联合发展的欧洲经济方面:政治方面:历史渊源:美苏争霸夹缝中的欧洲走向联合联合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欧洲各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下降,走上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欧洲各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下降,走上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联合目的: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维护自身安全,提高国际地位四、知识梳理任务二 梳理欧洲联合过程,理解欧洲联合原因,认识欧洲联合的影响;并完成二战后美日经济发展思维导图制作。战后美日经济的发展美国西欧日本西欧走向联合(1)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 ”,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新经济表现:(1)1955年,日本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过 。(2)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战前水平第二经济大国资本主义世界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四、知识梳理重点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材料: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统计图材料反映了日本经济年增长率呈现出怎样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状况: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领先其他国家。四、知识梳理重点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外部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并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和平宪法”;(2)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3)日本为美国进行的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提供军需物资,大发战争财。内部原因: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等。四、知识梳理重点解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的原因和影响?积极影响:(1)经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2)世界格局:日本的国际地位提升,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消极影响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任务三 列举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史实,分析其积极影响与局限性,并说出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1948年1935年20世纪50年代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知识梳理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制度(漫画)(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3)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4)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积极: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环境局限性: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任务三 列举资本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史实,分析其积极影响与局限性,并说出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三、知识梳理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的转移: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美国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军事基地;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罗斯福新政期间实行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在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使用并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对外扩张方式的转变:利用跨国公司在全球采集原料、组织生产、开展金融活动等;将劳动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经贸、金融规则等;资本主义国家注重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美国、日本、西欧经济快速发展的史实,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重点解读四、知识梳理(1)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家间的经济联系;(2)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不断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3)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大胆创新;(4)依据本国国情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四、知识梳理任务四 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简述苏东剧变历程,并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认识其实质。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重点措施影响20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领域(农业)(1)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2)经济:①农业: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②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1964年开始重工业尤其是军事方面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改革前期的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1)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2)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改革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加剧了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1)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2)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积极: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消极: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四、知识梳理任务四 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简述苏东剧变历程,并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认识其实质。20世纪60年代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上开始出现严重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威胁。20世纪80年代受戈尔巴乔夫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导致东欧政局动荡,在两三年中社会制度都发生根本性变化。1991年8月1991年8月,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失败,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1991年12月25日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苏东剧变四、知识梳理任务四 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简述苏东剧变历程,并分析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认识其实质。苏东剧变苏联解体东欧剧变(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错误;(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1)根本原因: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历史原因:效仿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激化了社会矛盾;(3)直接原因: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危机;(4)外部原因:①西方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②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的历史。实质:社会制度的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苏联解体的影响。重点解读四、知识梳理(1)对社会主义运动: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使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也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巨大压力;(2)对世界格局:使美苏主导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3)对欧洲发展:加速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为欧盟的扩大创造了条件;军事威胁的减轻,为欧洲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四、知识梳理任务五 通过时间轴梳理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1951年底1952年1953年1990年1962年1960年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埃及于1922年脱离英国殖民统治获得国家独立。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推翻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成立埃及共和国。1962年,阿尔及利亚推翻法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兴起高潮胜利结束埃及独立阿尔及利亚独立四、知识梳理任务五 通过时间轴梳理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时间: ;地点:印度尼西亚——万隆;背景:内容:会议通过了 的十项原则。中国贡献:周恩来提出“ ”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性质: 。1954年万隆会议召开1955年4月(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殖民帝国瓦解,越来越多的亚非国家取得独立;(2)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普遍反对冷战。和平相处、友好合作求同存异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影响:对世界:(1)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2)从万隆会议开始, 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对中国:(1)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2)中国提出的 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万隆精神:会议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 ,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中国家民族独立四、知识梳理任务五 通过时间轴梳理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意气风发的卡斯特罗古巴革命:概况:1959年,古巴人民在 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影响:沉重打击了美国在 的霸权。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1999年年底,巴拿马从 手中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1991年,南非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1994年, 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巴拿马运河卡斯特罗拉美地区美国南非国父曼德拉曼德拉四、知识梳理任务五 通过时间轴梳理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史实,理解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出 现欧洲走向联合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振兴加 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超多强”所谓“极”,指的是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世界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五、单元导图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冷战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冷战的发生北约与华约的对峙欧洲的联合美国的发展和日本的崛起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万隆会议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德国的分裂“非洲年”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从两极对峙到“一超多强”六、巩固训练1.(安徽中考)1948年,意大利举行选举,共产党可望获得51%的选票,对此,美国明确提出,凡投票赞成共产党的国家均不能获得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最终,意大利共产党只获得30%的选票,这反映出马歇尔计划( )A.推进了冷战政策的实施 B.导致了两极格局的形成C.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 D.阻碍了意大利经济恢复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马歇尔计划成功阻止了意大利共产党当选执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开始推行冷战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故A项正确;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B项;冷战政策只能遏制共产主义,而非消除了共产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各国渡过了战后难关,使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真题模拟六、巩固训练2.(河北中考)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这说明“调控”的影响是( )A.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 B.根除了资本主义制度弊端C.揭开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序幕 D.使资本主义继续获得发展D【解析】根据“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故选D;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措施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资本主义国家调控经济的主要措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弊端不能根除,排除B;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排除C。真题模拟六、巩固训练3.(广安中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改革总体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是( )A.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奴制残余影响着俄国经济社会发展B.进行大规模农业集体化运动,终止新经济政策C.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缓慢D.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的改革只是对苏联进行小补小修,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故选D;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赫鲁晓夫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时期,A错误;B是斯大林时期,不符题意,排除B;20世纪90年代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美国“新经济”发展迅速,C错误。真题模拟六、巩固训练4.(昆明中考)下表中的历史事件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解析】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非洲17个国家获得独立以及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都体现出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故A符合题意;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是指美苏争霸等事件,排除B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属于经济政策的调整等,排除C;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会涉及苏联解体,排除D项。故选A。真题模拟时间 历史事件1955年 万隆会议召开1960年 “非洲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1990年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1999年 巴拿马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A.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B.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C.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D.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5.(湖南湘潭中考)材料 20世纪60年代,为进一步围堵社会主义国家、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美国致力于向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推行“绿色革命”,输出杂交种子、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玉米、小麦、大米等作物的产量,这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但是,由于大量化肥、杀虫剂的使用,也产生了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消耗过度及土地板结、盐碱化等问題,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成本,加剧了社会不平等程度,进而威胁到上述国家(地区)的粮食安全。——摘编自于沛等主编《世界现代史》(下册)等【解析】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60年代,为进一步围堵社会主义国家、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美国致力于向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推行‘绿色革命’,输出杂交种子、化肥生物技术,以提高玉米、小麦、大米等作物的产量,这使得受援国(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粮食自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向外推行“绿色革命”的背景是:美苏冷战;遏制中国;受援国(地区)无法实现粮食自足。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向外推行“绿色革命”的实质是遏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称霸世界。【答案】背景:美苏冷战;遏制中国;受援国(地区)无法实现粮食自足。实质:遏制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争夺第三世界国家,称霸世界。真题模拟六、巩固训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向外推行“绿色革命”的背景和实质。再 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