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考点精梳(适配中考)(写景抒情小品文专项)复习导航本资料聚焦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经典小品文《湖心亭看雪》,对标中考 “写景抒情文言文” 核心考点,从文学常识锚定→基础字词攻坚→内容脉络拆解→主旨深度挖掘→手法赏析精讲→真题实战突破→对比拓展迁移→易错避坑指南→备考技巧锦囊九大模块展开。既夯实文言基础(如 “是”“更”“白” 等古今异义、“客” 字词类活用),也强化 “白描手法”“痴字情怀”“故国之思” 的核心解读,适配八年级课内学习与中考一轮复习,助力把握明末清初小品文 “极简笔墨、深蕴情感” 的独特风格。一、文学常识速记(基础必背,中考填空高频)类别 核心内容(标注中考高频考点)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小品文代表作家。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隐居不仕,以文字寄托故国之思,其作品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2024 浙江杭州真题考作者字号)文体 山水小品文(古代散文中 “以小见大” 的典范),兼具写景、抒情、叙事三重特质,以极简白描勾勒雪景,暗藏深沉情感,是明末清初小品文的巅峰之作。创作背景 明亡后(约 1644 年后),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回忆往昔西湖生活而作《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是其中名篇。文中 “崇祯五年” 的纪年(明亡后仍用明纪年),暗含对故国的怀念;“湖心亭看雪” 的孤独场景,是其 “国破家亡后心境” 的写照。(2025 湖北武汉真题考创作背景与情感关联)核心定位 ①写景上:以 “白描手法” 绘西湖雪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极简笔墨显壮阔意境;②情感上:以 “痴” 字为线索,藏故国之思与孤独心境;③文化影响:是 “西湖文学” 的经典篇目,“湖心亭遇客” 情节成为 “知己难觅” 的文学符号。(2023 江苏苏州真题考文本地位)二、基础积累过关(默写 + 翻译 + 语法,中考基础题核心)1. 古今异义(中考翻译易错点,标注考频)词语 古义 今义 文中例句 真题考频 易错提醒是 这 判断动词 “是” 是日更定矣 高频 2024 山东泰安真题考,勿译 “判断词”更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加、更新 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高频 前 “更” 读 gēng,后 “更” 读 gèng,2025 湖南长沙真题考读音与词义强 尽力、勉强 强壮、强大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高频 2023 安徽合肥真题考,勿译 “强壮”白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白色、空白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高频 2024 湖北黄冈真题考,勿译 “白色”客 客居、寄居(动词) 客人(名词)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中频 2025 浙江宁波真题考词类活用2. 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语法题高频,附真题链接)类型 例句 用法 / 句式解析 真题链接 答题关键名词作动词 客此 客:译为 “客居、寄居”(由 “客人” 的名词义转动作) 2025 浙江宁波(语法题) 必须体现 “动作化”,如 “在这儿客居”省略句 (余)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省略主语 “余”(张岱),完整句为 “余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024 江苏苏州(翻译题) 翻译时需补充主语,使语义完整省略句 (余)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省略主语 “余”,完整句为 “余问其姓氏,(其)是金陵人,客此” 2023 安徽芜湖(语法题) 补充主语与指代对象 “其”,避免语义模糊倒装句(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拓展关联《马说》) 对比理解 “定语后置”,本文无典型倒装,但需掌握该句式以应对跨文本对比 2025 山东泰安(对比题) 区分 “正常语序” 与 “倒装语序”3. 重点虚词(语境辨析,中考虚词辨析题核心)虚词 用法与例句 释义 真题高频考向而 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顺承,“然后、就”);②拔山倒树而来(修饰,不译,《童趣》) 区分 “顺承 / 修饰” 2024 江苏苏州真题考 “而” 的用法差异其 ①问其姓氏(代词,“他们的”,代指湖心亭客人);②其如土石何(语气词,“难道”,《愚公移山》) 区分 “代词 / 语气词” 2025 浙江绍兴真题考 “其” 的指代对象于 ①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无实义,表时间 / 状态);②行者休于树(介词,“在”,《醉翁亭记》) 结合语境判断是否译出 2023 湖北黄冈真题考跨文本对比4. 重点句子翻译(附答题技巧,中考翻译题采分点)原句 精准译文 采分点与技巧提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空和云、山、水,从上到下全是白色 ①“与” 译 “和”(1 分);②“一白” 译 “全白”(1 分);③保留 “上下” 的空间感,体现雪景壮阔(1 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面上的影子,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个小点、和我的小船像一片小草叶、船里的人像两三粒米粒罢了 ①“惟” 译 “只有”(1 分);②“痕、点、芥、粒” 译出数量词的极简感(1 分);③“而已” 译 “罢了”,保留闲适语气(1 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迷(雪景),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呢 ①“莫说” 译 “不要说”(1 分);②“痴” 译 “痴迷”(需体现 “痴迷雪景 + 故国之思” 的深层义,1 分);③“更有…… 者” 译 “还有…… 的人”,保留感叹语气(1 分)三、内容与主旨深度解析(阅读理解核心,中考主观题重点)1. 文章结构脉络(“痴” 字贯穿,分层拆解)段落 内容概括(“痴” 的线索展开) 核心作用 中考高频考点第 1 段 交代背景: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地点(西湖湖心亭)、人物(余)、事件(独往看雪)、装备(拏小舟、拥毳衣炉火) 铺垫 “痴” 的氛围 —— 寒夜独往看雪,显 “与众不同的痴迷”(痴之起) 2024 浙江绍兴考 “时间纪年的深意”第 1 段(写景) 白描雪景:天云山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以极简笔墨绘雪景壮阔与渺小对比,显 “对雪景的痴迷”(痴之展) 2025 湖北武汉考 “白描手法的作用”第 2 段 湖心亭遇客:见两人对坐饮酒→ 拉余同饮→ 问姓氏(金陵人,客此)→ 强饮三大白而别 由 “独痴” 到 “共痴”,金陵(明故都)暗显故国之思,深化 “痴” 的内涵(痴之深) 2023 山东泰安考 “遇客情节的作用”第 3 段 结尾抒情: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借舟子之口点 “痴”,以 “更有痴似者” 侧面烘托,暗藏孤独与故国之思(痴之旨) 2024 四川成都考 “舟子话的含义”2. 主旨解读(表层 + 深层,避免理解偏差)表层含义:记录作者寒夜独往西湖湖心亭看雪的经历,以白描手法勾勒西湖雪景的壮阔与静谧,描写湖心亭遇客共饮的场景,表达对自然之美的痴迷。深层内涵(中考核心):“痴” 的三重内涵:①痴迷雪景:寒夜独往、细致描摹,显对自然之美的极致热爱;②痴迷故国:明亡后仍用 “崇祯五年” 纪年,遇 “金陵人”(金陵为明朝故都)共饮,暗藏对故国的怀念;③痴迷孤独:“独往湖心亭”“舟子不解”,显国破家亡后的孤独心境,“痴” 是对抗孤独的精神寄托。小品文的 “以小见大”:以 “湖心亭看雪” 这一小事,承载 “故国之思、人生孤独” 的大情感,极简笔墨下是深沉的家国情怀。情感基调:清冷、孤独中藏怀念,无直白抒情,却通过 “纪年、地名、雪景” 含蓄流露,体现张岱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的写作风格。四、写作手法赏析(中考赏析题高频,附真题实例)手法类型 文中例证 作用分析(结合中考答题逻辑) 真题链接白描手法(核心) ①“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②“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①笔墨极简:不用修辞、不饰色彩,仅用 “一” 系列数量词(痕、点、芥、粒)勾勒轮廓(1 分);②意境极阔:以 “上下一白” 显雪景壮阔,以 “痕、点” 显景物渺小,对比中营造 “空旷、静谧” 的意境(1 分);③情感极深:清冷雪景暗合孤独心境,藏故国之思,避免直白抒情(1 分) 2025 湖北武汉(手法题)情景交融 ①寒夜独往看雪(情景)→ 孤独心境(情);②遇金陵客共饮(景)→ 故国之思(情) ①景为情载体:雪景的 “冷” 对应心境的 “孤”,客居的 “金陵人” 对应 “故国”(1 分);②情为景点睛:无雪景则无孤独之由,无遇客则无故国之思的触发(1 分);③避免 “景散情空”,使情感有依托(1 分) 2024 浙江绍兴(赏析题)对比手法 ①天云山水 “上下一白”(壮阔)vs 长堤 “一痕”、湖心亭 “一点”(渺小);②“独往”(孤独)vs “共饮”(短暂知己) ①空间对比:凸显西湖雪景的浩渺与人物的渺小,强化 “天地辽阔、人如芥子” 的孤独感(1 分);②境遇对比:“独往” 显孤独,“共饮” 显短暂慰藉,对比中深化 “知己难觅” 的感慨(1 分);③情感对比:雪景的 “静” 与饮酒的 “动”,显心境的起伏(1 分) 2023 安徽合肥(理解题)侧面烘托 ①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客人语) ①借舟子之口点 “痴”,侧面印证作者的 “与众不同”,避免自我夸赞(1 分);②借客人之语显 “知己难觅”,强化 “痴” 的共鸣,深化情感(1 分);③让情感表达更含蓄,符合小品文 “藏而不露” 的风格(1 分) 2024 山东济宁(语言题)五、高频问题探究(中考主观题预测,附答题模板)文中 “崇祯五年十二月” 的纪年方式有何深意?为何明亡后仍用明朝纪年?答:深意:“崇祯” 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检的年号,明亡后(1644 年)张岱仍用 “崇祯纪年”,而非清朝年号(1 分),暗含对明朝故国的怀念与认同,拒绝承认清朝统治(1 分)。作用:①开篇点明时间,为 “寒夜看雪” 铺垫背景(1 分);②以纪年暗藏情感,为后文 “遇金陵客”“痴” 的内涵做铺垫,使故国之思更自然(1 分)。答题模板:纪年含义(年号所属朝代 + 明亡后的特殊性)+ 情感(故国之思)+ 结构作用(铺垫背景 / 深化主旨)。“痴” 字是全文的 “文眼”,请结合文本分析 “痴” 的多层含义。答:“痴” 有三层含义:①痴迷雪景:寒夜(“更定”)独往湖心亭,不顾严寒,细致描摹 “一痕、一点” 的雪景,显对自然之美的极致热爱(1 分);②痴迷故国:用 “崇祯纪年”,遇 “金陵人”(明故都)共饮,借小事寄托对明朝的怀念,“痴” 是故国之思的载体(1 分);③痴迷孤独:“独往”“舟子不解”,在国破家亡后以 “看雪” 逃避现实,“痴” 是对抗孤独的精神慰藉(1 分)。答题模板:分层解析(表层:雪景痴迷 + 中层:故国痴迷 + 深层:孤独痴迷)+ 结合文本例证(纪年、遇客、独往)。湖心亭 “遇客” 的情节是否多余?为什么?答:不多余,反而深化主旨:①情感上:由 “独痴” 到 “共痴”,遇 “金陵客” 共饮,显 “知己难觅” 的共鸣,让孤独心境有短暂慰藉,更显孤独的深沉(1 分);②主旨上:“金陵” 是明朝故都,客人 “客此”(客居他乡)与作者 “隐居不仕” 的境遇相似,共同的 “客居” 身份强化故国之思(1 分);③结构上:打破 “独往看雪” 的单调,使情节有起伏,结尾舟子的 “更有痴似相公者” 更有依据(1 分)。答题模板:情感作用(孤独→共鸣)+ 主旨作用(强化故国之思)+ 结构作用(情节起伏 / 呼应结尾)。六、中考真题实战(附答题模板与解析)(一)基础默写题真题(2025 湖北武汉)补写出《湖心亭看雪》中用白描手法描写雪景的句子:“,,,。”答案: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任选连续四句即可)解析:聚焦 “白描手法”,易错字:“惟” 勿写 “唯”,“芥” 勿写 “介”,“粒” 勿写 “立”。需强化 “一痕、一点” 的极简用字记忆。答题模板:抓 “手法关键词”(白描)定位句子 + 强化 “易错字”(惟、芥)记忆。(二)词句翻译题真题(2023 江苏徐州)翻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答案:不要说相公您痴迷(雪景),还有像您一样痴迷的人呢。解析:采分点:①“莫说” 译 “不要说”(1 分);②“痴” 译 “痴迷”(需体现 “痴迷雪景 + 隐含的故国之思”,1 分);③“更有…… 者” 译 “还有…… 的人”,保留感叹语气(1 分)。答题模板:译出关键词(痴、莫说)+ 补充隐含情感(故国之思)+ 还原语气(感叹)。(三)主旨探究题真题(2024 山东泰安)结合文本,谈谈《湖心亭看雪》中 “故国之思” 的表现方式及现实意义。答案:文中 “故国之思” 的表现方式含蓄隐晦:①用 “崇祯五年”(明亡后仍用明朝纪年)直接流露(1 分);②遇 “金陵人”(明故都客人)共饮,借 “客居” 身份间接共鸣(1 分);③以 “寒夜独看雪” 的孤独,暗显国破家亡后的心境(1 分)。现实意义:①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家国情怀(1 分);②教会我们以含蓄、深沉的方式表达情感,避免直白浅露(1 分)。答题模板:表现方式(直接:纪年 + 间接:遇客、孤独)+ 现实意义(历史铭记 + 情感表达)。七、拓展对比(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中考对比题高频)对比维度 《湖心亭看雪》(张岱)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情感基调 清冷孤独,藏故国之思(明亡后怀旧、避世),情感偏 “沉郁” 清冷旷达,藏贬谪之愁(黄州贬谪后豁达),情感偏 “旷放”写景手法 白描为主(极简笔墨,无修辞,如 “上下一白”),显 “静谧壮阔” 比喻为主(以 “积水” 喻月光,如 “庭下如积水空明”),显 “澄澈空灵”核心意象 雪景(冷、白、阔)→ 对应孤独与故国之思 月色(清、明、静)→ 对应旷达与贬谪之愁人物互动 独往看雪→遇客共饮→别后抒情(短暂互动,显知己难觅) 独起行→寻张怀民→共赏月色(主动寻友,显心境共鸣)语言风格 极简凝练,无冗余字词(如 “一痕、一点”),显小品文 “清丽” 之风 浅近自然,含微妙情感(如 “闲人”),显散文 “含蓄” 之美核心思想 故国之思与孤独心境的寄托(避世中的怀念) 贬谪中的旷达与对生活之美的珍视(入世中的豁达)八、易错警示(避坑指南,标注中考高频错点)默写易错字(高频丢分点):“毳”(拥毳衣炉火):勿写 “脆”“毛”(“毳” 指 “鸟兽的细毛”,从 “毛”,笔画为 “毛 + 毛 + 毛”);“芥”(与余舟一芥):勿写 “介”(“芥” 指 “小草”,从 “艹”,表微小,“介” 无 “艹”,语义不同);“惟”(惟长堤一痕):勿写 “唯”(“惟” 为文言常用字,“唯” 多为现代用法,中考默写需写 “惟”);“拏”(余拏一小舟):勿写 “拿”(“拏” 为 “牵引、划”,文言动词,“拿” 为现代口语,默写需写 “拏”)。词义误解(翻译题高频错点):“是” 勿译 “判断词”(正确:这,如 “是日更定”→这一天初更以后);“更”(是日更定)勿译 “更加”(正确:gēng,古代计时单位,如 “更定”→初更结束);“白” 勿译 “白色”(正确:酒杯,如 “三大白”→三大杯酒);“客”(客此)勿译 “客人”(正确:客居,如 “客此”→在这儿客居)。主旨理解偏差(主观题高频错点):误将 “痴” 仅理解为 “痴迷雪景”(忽略 “故国之思、孤独” 的深层含义);误将 “遇客” 视为 “单纯的社交互动”(忽略 “金陵人” 的故国符号意义);误将 “崇祯纪年” 视为 “普通时间交代”(忽略明亡后仍用明纪年的故国情怀)。手法判断偏差(赏析题高频错点):误将 “白描” 视为 “工笔”(白描是极简勾勒,无细节修饰;工笔是细致描摹,如 “五色交晖”);误将 “上下一白” 视为 “夸张”(正确:白描写实,体现雪景的真实壮阔,非夸张)。九、备考锦囊(实用技巧,提升应试效率)“痴” 字线索记忆法:以 “痴” 为核心,梳理 “痴的表现”(独往看雪、遇客共饮、舟子点痴)与 “痴的内涵”(雪景、故国、孤独),画思维导图,快速把握主旨。白描手法口诀记忆:“白描无修辞,极简勾轮廓;数量词点睛,意境藏情感”—— 结合 “一痕、一点、一芥、粒” 的例句,强化 “极简笔墨” 的特点。创作背景关联法:牢记 “明亡后张岱隐居” 的背景,凡遇 “纪年、金陵、独往” 等关键词,优先关联 “故国之思”,避免主旨理解偏差。写作迁移运用:模仿白描手法写景物,如 “校园晨景”:“天与云与楼与树,上下一明。场上影子,惟旗杆一竖、操场一片、与晨练者两三群而已”,用极简笔墨营造意境。对比阅读总结:与《记承天寺夜游》对比 “情感、手法、语言”,总结 “雪景 vs 月色”“白描 vs 比喻”“沉郁 vs 旷达” 的差异,应对中考对比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