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知识点考点梳理(适配中考)(写景抒情文言文专项)复习导航本资料对标中考文言文中 “写景抒情” 类文本核心考点,以范仲淹经典名篇《岳阳楼记》为核心,从文学常识→基础积累→内容脉络→主旨深度→手法赏析→问题探究→真题实战→拓展对比→易错警示→备考锦囊展开。既夯实文言字词句基础(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重点虚词),也聚焦 “忧乐情怀” 与 “景情关系” 的解读,适配八年级课内学习与中考一轮复习,助力把握宋代 “记” 体散文 “情景交融、议论点睛” 的特色。一、文学常识速记(基础必背)类别 核心内容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谥号 “文正”(宋代文臣最高谥号)。主张 “改革吏治、关注民生”,曾主持 “庆历新政”,其思想与行为贯穿 “先忧后乐” 的核心价值观,有《范文正公集》传世。文体 “记” 体散文(古代文体之一,可记风物、抒情、议论),兼具写景、抒情、议论三重特质,是宋代 “以文载道” 的典范 —— 借岳阳楼之景,抒忧乐之情,明处世之理。创作背景 庆历六年(1046 年),范仲淹因 “庆历新政” 失败被贬邓州,好友滕子京同期被贬岳州(今湖南岳阳)。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寄《洞庭晚秋图》与范仲淹,邀其作记。范仲淹未亲至岳阳楼,仅凭图与想象成文,既赠友共勉,也暗抒政治抱负。核心定位 中国古代写景抒情散文的 “巅峰之作”,以 “淫雨霏霏” 与 “春和景明” 的对比写景,引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抱负,被誉为 “文辞优美、意境深远、思想崇高” 的千古名篇,是中考文言文阅读高频篇目。文化影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成为后世仁人志士的精神坐标,岳阳楼也因本文成为 “天下绝景”,与黄鹤楼、滕王阁并称 “江南三大名楼”,形成 “楼以文名、文以楼传” 的文化现象。二、基础积累过关(默写 + 翻译高频考点)1. 古今异义(中考翻译易错点)词语 古义 今义 文中例句 真题考频景 日光 景色、风景 至若春和景明 高频气象 景象、景色 大气现象(天气) 气象万千 高频微 如果没有 微小、细微 微斯人,吾谁与归 高频越 到了(…… 的时候) 越过、超越 越明年 中频制 规模 制度、制造 增其旧制 中频际涯 边际(“际”“涯” 同义复合) 无实义(现代少用)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低频排空 冲向天空 全部去除(如 “排空库存”) 浊浪排空 低频2. 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类型 例句 用法 / 句式解析 真题链接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北、南:名词作状语,译为 “向北”“向南”(表方向) 2024 湖北黄冈(语法题)词类活用(意动用法)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喜、悲:意动用法,译为 “以…… 为喜”“以…… 为悲”(“因外物 / 自身境遇而喜 / 悲”) 2023 四川眉山(翻译题)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后:名词作动词,译为 “在…… 之前”“在…… 之后”(表时间先后) 2025 浙江宁波(词义题)特殊句式(定语后置)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正常语序为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高”“远” 为定语后置,译为 “高高的庙堂”“僻远的江湖” 2024 山东泰安(语法题)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正常语序为 “微斯人,吾与谁归”,“谁” 为宾语前置,译为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2023 安徽芜湖(翻译题)特殊句式(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则…… 也” 表判断,译为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啊” 2025 湖南长沙(理解题)3. 重点虚词(语境辨析)虚词 用法与例句 释义以 ①不以物喜(介词,“因为”);②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用来”);③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醉翁亭记》) 区分 “因为”“来”“用” 的差异其 ①增其旧制(代词,“它的”,代指岳阳楼);②其必曰(副词,“大概、一定”,表推测);③其喜洋洋者矣(指示代词,“那”) 结合语境判断 “代词”“副词”则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就是”,表判断);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连词,“就”,表顺承) 区分 “判断” 与 “顺承” 的逻辑之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代指重修岳阳楼);②览物之情(结构助词,“的”);③吾谁与归(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实义) 区分 “代词”“助词” 的用法4. 重点句子翻译(附答题技巧)原句 精准译文 翻译技巧提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高高的朝廷做官就为百姓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为民就为君主担忧 体现 “喜”“悲” 的意动用法(“以…… 为喜 / 悲”),补充 “好坏”“得失” 使语义完整,还原定语后置(“居高庙堂”“处远江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洞庭湖)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早晚阳光照耀或阴暗,景象千变万化 保留 “衔”“吞” 的拟人化动态感,“汤汤” 译为 “浩荡”(勿误为 “汤水”),“晖” 译为 “阳光”,“气象” 译为 “景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体现 “先”“后” 的词类活用(“在…… 之前 / 之后”),不可漏译 “天下”(表范围),保留句子的崇高感与节奏感微斯人,吾谁与归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还原宾语前置(“吾与谁归”),“微” 译为 “如果没有”(勿误为 “微小”),“归” 译为 “一道(归向道义)”,保留反问语气三、内容与主旨深度解析(写景抒情文核心)1. 文章结构脉络(“记景 — 抒情 — 议论” 三层递进)层次 内容概括 作用(景、情、理关联)引子(第 1 段) 交代背景: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政通人和,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 点明写作缘由(赠友记楼),用 “政通人和” 侧面烘托滕子京的政绩,为后文 “忧乐” 情怀做铺垫(叙事铺垫)总写岳阳楼之景(第 2 段) 描述岳阳楼地理位置(衔远山、吞长江)与大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引出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总起写景,定 “壮阔” 基调,以 “得无异乎” 设问,过渡到下文 “不同境遇的抒情”(景→情过渡)分写览物之情(第 3-4 段) ①悲景悲情(淫雨霏霏):阴风、浊浪、虎啸猿啼,引发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②喜景喜情(春和景明):碧波、沙鸥、岸芷汀兰,引发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以 “对比写景” 展现两种典型境遇,既刻画洞庭之景的多样性,也为后文 “超越悲喜” 的议论蓄势(景→情深化)议论点睛(第 5 段) 提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旷达境界,进而升华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以 “微斯人,吾谁与归” 收尾 跳出 “个人览物之情”,上升到 “士人担当”,点明主旨,回应友人,完成 “景 — 情 — 理” 的升华(议论主旨)2. 主旨解读(表层 + 深层)表层含义:通过描写岳阳楼及洞庭湖的阴晴之景,展现 “览物之情” 随景而变的特点,表达对岳阳楼壮丽景色的赞美,以及对友人滕子京的劝勉。深层内涵:①个人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对 “士人修养” 的提炼 —— 不被外在境遇(穷达、得失)左右心境,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坚定;②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对 “为官责任” 的升华 —— 将个人悲喜融入天下民生,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儒家 “达则兼济天下” 的理想;③时代寄托:范仲淹借本文暗抒 “庆历新政” 失败后的初心不改,既劝勉滕子京 “贬谪不失志”,也号召士大夫群体坚守 “忧乐情怀”,批判 “只顾个人得失” 的世俗心态。核心情感:“以洞庭之景衬士人之心,以忧乐之理明担当之志 —— 景为情设,情为理显”。四、写作手法赏析(中考写景抒情文高频考点)手法类型 文中例证 作用分析 真题链接对比写景 ①天气对比:淫雨霏霏(阴)vs 春和景明(晴);②景物对比:浊浪排空(凶)vs 一碧万顷(柔);③情感对比:去国怀乡(悲)vs 宠辱偕忘(喜) 多角度对比展现洞庭之景的 “多变” 与览物之情的 “多样”,为后文 “超越悲喜” 的议论做铺垫,避免写景单调 2024 浙江绍兴(手法题)情景交融 ①悲景生悲情:“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②喜景生喜情:“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景与情直接关联,让 “景” 有情感温度,“情” 有现实依托,避免抒情空洞,凸显 “览物之情” 的合理性 2023 安徽合肥(赏析题)对偶工整 ①“衔远山,吞长江”(写洞庭壮阔);②“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写阴景昏暗);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抱负) 对偶句句式对称、音韵和谐,既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与美感(如 “衔 — 吞”“隐 — 潜” 的动词对仗),也强化观点的感染力 2025 湖南长沙(语言题)拟人化写景 “衔远山,吞长江”“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衔”“吞” 赋予洞庭湖以 “生命体” 的动态感(如巨兽衔山吞江),“跃”“沉” 赋予光影以 “灵动性”,让景物更鲜活 2024 山东济宁(理解题)议论点睛 以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承上(收束览物之情),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启下(升华主旨) 议论句跳出写景与抒情,将文本从 “记楼” 提升到 “明志” 的高度,体现 “以文载道” 的宋代散文特色 2023 湖北黄冈(主旨题)五、问题探究(高频写景抒情文阅读理解题)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 “淫雨霏霏” 和 “春和景明” 两种景象?答:①铺垫作用:两种景象是 “览物之情” 的触发点 —— 悲景引悲情,喜景引喜情,通过 “情随景变” 的共性,为后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 “个性境界” 做反衬,凸显后者的难得;②写景需求:洞庭湖气候多变,两种景象是其 “阴晴” 的典型代表,既展现洞庭之景的多样性,也让 “岳阳楼之大观” 更具体可感;③情感共鸣:两种境遇(逆境、顺境)是士人常见的人生状态(如贬谪、升迁),易引发读者共鸣,为后续 “忧乐情怀” 的升华奠定情感基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与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什么关系?答:二者是 “基础与升华” 的关系: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个人修养的基础—— 只有摆脱个人得失的束缚,不被外在境遇左右,才能拥有开阔的眼界,为 “忧乐天下” 提供心境前提;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是人生抱负的升华—— 在个人心境平和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关注点从 “自身” 转向 “天下”,以民生疾苦、国家安危为己任,体现更崇高的价值追求;③二者结合,构成 “修身 — 济世” 的完整逻辑,是范仲淹对儒家 “内圣外王” 思想的具体诠释。滕子京 “谪守巴陵郡” 却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一细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①人物层面:衬托滕子京 “贬谪不失志” 的品格,他未因被贬而消沉,反而积极理政,与后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境界相呼应,暗示其是 “可与归” 的 “斯人”;②写作缘由:“重修岳阳楼” 是滕子京政绩的一部分,交代这一细节,让 “属予作文以记之” 的缘由更合理,体现 “记” 体散文的 “纪实性”;③情感基调:“政通人和”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避免因 “谪守” 背景导致文本过于悲凉,为后文 “忧乐情怀” 的升华铺垫正面基调。结尾 “微斯人,吾谁与归” 有什么言外之意?答:①对友人的劝勉:“斯人” 暗指滕子京,含蓄表达 “希望你能成为‘先忧后乐’的人”,既肯定其 “政通人和” 的作为,也劝勉其坚守初心;②对同道的呼唤:“吾谁与归” 以反问表达 “若没有这样的人,我将无伴可随”,既流露范仲淹对 “忧乐情怀” 同道的渴望,也号召士大夫群体践行这一理想;③对自我的坚守:暗含 “即使同道稀少,我也将坚守‘先忧后乐’” 的决心,凸显作者的人格坚定,让结尾余味无穷。六、中考真题实战(附答题模板)(一)基础默写题真题 1(2025 湖北武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岳阳楼记》中描绘洞庭湖壮阔景象的句子是:“,,,。”答案: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解析:聚焦 “壮阔景象”,注意 “衔”(勿写 “街”)、“汤汤”(shāng,勿写 “荡荡”)、“涯”(勿写 “崖”)的字形。真题 2(2024 四川成都)《岳阳楼记》中体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是:“,。”答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抓住 “政治抱负” 关键词,注意 “忧” 字重复,勿漏写,“后” 勿写 “厚”。(二)词句翻译题真题(2023 江苏徐州)翻译下列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答案: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解析:需体现 “喜”“悲” 的意动用法(“以…… 为喜 / 悲”),补充 “好坏”“得失” 使语义完整(避免直译 “不因为事物喜,不因为自己悲” 的生硬),保留句子的旷达感。(三)内容理解题真题(2025 湖南长沙)文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一句有什么作用?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 “岳阳楼之大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引出下文 “淫雨霏霏”“春和景明” 两种景象及对应的 “悲喜之情”,使 “景 — 情” 过渡自然;②内容上:以设问引发读者思考(“不同景物是否会引发不同情感”),激发阅读兴趣;③主旨上:为后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议论做铺垫 —— 先承认 “情随景变” 的共性,再凸显 “超越悲喜” 的个性,让主旨更具说服力。解析:从 “结构过渡、内容设问、主旨铺垫” 三个角度分析,结合上下文逻辑。答题模板:结构作用(承上启下 / 过渡)+ 内容作用(引发思考 / 激发兴趣)+ 主旨作用(为 XX 铺垫 / 凸显 XX)。(四)手法赏析题真题(2024 浙江绍兴)分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的写作手法及作用。答案:运用比喻、对偶与动静结合的手法;①比喻:将 “浮动的光” 比作 “跳跃的金子”,“静止的影” 比作 “沉入水中的玉璧”,生动描绘月光下洞庭湖面的明亮与静谧,化抽象光影为具体事物;②对偶:“浮光 — 静影”“跃金 — 沉璧” 对仗工整,节奏明快,增强语言美感;③动静:“浮光跃金”(动)与 “静影沉璧”(静)结合,展现湖面光影的动态与静态之美,让画面更立体;既凸显 “春和景明” 的喜景特征,也为 “其喜洋洋者矣” 的抒情做铺垫。解析:先判断多重手法,再结合 “画面感”“情感铺垫” 分析作用。答题模板:手法(比喻 / 对偶 / 动静结合)+ 内容分析(描写 XX 景物 / 形成 XX 效果)+ 作用(凸显 XX 景 / 为 XX 情铺垫 / 增强 XX 美感)。(五)主旨探究题真题(2024 山东泰安)结合文本,谈谈《岳阳楼记》中 “忧乐情怀” 的现实意义。答案:文中 “忧乐情怀” 的核心是 “超越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 在逆境中不消沉,在顺境中不骄纵,始终将民生、社会放在首位。现实意义:①个人层面:面对生活挫折(如考试失利、工作压力),需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平和心态;②社会层面:公职人员、志愿者等需 “先忧后乐”,如关注弱势群体、投身公益,以社会需求为己任;③国家层面: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每个人需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结合,如科研工作者攻克 “卡脖子” 技术,普通人坚守岗位,共同为 “天下之乐” 奋斗。解析:先提炼 “忧乐情怀” 的核心,再联系 “个人 — 社会 — 国家” 的现实场景,避免空谈。答题模板:文中 XX 情怀的核心是 XX → 现实意义 1(场景 + 做法)→ 意义 2(场景 + 做法)→ 总结价值。七、拓展对比(与《醉翁亭记》对比)对比维度 《岳阳楼记》(范仲淹) 《醉翁亭记》(欧阳修)情感基调 庄重崇高,以 “先忧后乐” 抒政治抱负,情感偏 “刚健”(忧天下之忧) 闲适平和,以 “与民同乐” 抒山水之乐,情感偏 “温婉”(乐百姓之乐)写景侧重 聚焦 “洞庭湖大景”(远景、阔景),以 “阴晴对比” 展现景的多变 聚焦 “醉翁亭小景”(近景、细景),以 “朝暮 / 四季” 展现景的精巧景情关系 景为 “铺垫”—— 先写悲喜之情,再以议论超越情感,景服务于 “理”(忧乐之理) 景为 “核心”—— 情与景直接融合(乐景乐情),理(与民同乐)蕴含于景与情中语言风格 骈散结合,对偶句多(如 “衔远山,吞长江”),语言华丽庄重,体现 “载道” 之文的严谨 纯散句为主,语言质朴自然(如 “环滁皆山也”),多用 “也”“而”,体现 “闲适” 之文的灵动核心思想 强调 “士人对天下的责任”(先忧后乐),是 “入世担当” 的体现 强调 “士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民同乐),是 “达观处世” 的体现八、易错警示(避坑指南)默写易错字:“淫”(淫雨霏霏):勿写 “银”“赢”(“淫” 从 “氵”,表 “过量的雨”,与 “银”(金属)、“赢”(胜利)无关);“汤汤”(浩浩汤汤):读音 shāng,勿写 “荡荡”(“汤汤” 形容水流大,“荡荡” 形容广阔,语义相近但字形不同);“曜”(日星隐曜):勿写 “耀”(“曜” 指 “日光、光芒”,从 “日”,“耀” 指 “照耀”,动词,此处需名词 “曜”);“璧”(静影沉璧):勿写 “壁”(“璧” 指 “玉璧”,圆形玉器,从 “玉”,“壁” 指 “墙壁”,从 “土”,语义差异大);“微”(微斯人):勿写 “微” 的形近字 “徽”(“微” 指 “如果没有”,“徽” 指 “标志”,如 “徽章”)。词义误解:“景” 易误译为 “景色”,正确为 “日光”(如 “春和景明”,春风和煦,日光明媚);“微” 易误译为 “微小”,正确为 “如果没有”(如 “微斯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越” 易误译为 “越过”,正确为 “到了”(如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际涯” 易误译为 “边际和天涯”,正确为 “边际”(“际”“涯” 同义复合,无需拆分翻译)。词类活用漏译:翻译 “先天下之忧而忧” 时,“先” 需译为 “在…… 之前”(名词作动词),不可简单译为 “先担忧天下的忧愁”(未体现词类活用,语义生硬);翻译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时,“北”“南” 需译为 “向北”“向南”(名词作状语),不可译为 “北边通向巫峡”(丢失方向动态感)。翻译语境缺失:翻译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时,需补充 “(人们)” 或 “(览者)”,体现 “览物之情” 的主体,不可译为 “离开国家怀念家乡,担心谗言害怕讥讽”(“国” 此处指 “国都”,非 “国家”,且丢失主体);翻译 “宠辱偕忘” 时,需补充 “(个人的)”,译为 “(个人的)荣耀和屈辱都一并忘掉”,避免语义模糊。主旨理解偏差:误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视为核心主旨,实则核心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前者是个人修养基础,后者是政治抱负升华,不可本末倒置;误认为作者 “亲至岳阳楼写景”,实则范仲淹未到过岳阳楼,是凭滕子京寄的《洞庭晚秋图》想象成文,需注意 “记” 体散文的 “纪实性” 与 “想象性” 结合的特点。九、备考锦囊(实用技巧)抓 “景 — 情 — 理” 脉络梳理文本:以 “岳阳楼之景”(总写 + 分写)→“览物之情”(悲 + 喜)→“忧乐之理”(个人修养 + 政治抱负)为线索,用思维导图标注每层核心句(如 “得无异乎”“不以物喜”“先忧后乐”),快速把握文本逻辑;记准 “特殊用法与易错字”:将 “景(日光)、微(如果没有)” 等古今异义,“先(在…… 之前)、北(向北)” 等词类活用,“淫、汤、曜、璧” 等易错字整理成表,结合例句强化记忆;对比阅读深化理解:与《醉翁亭记》对比 “情感基调、写景方式、语言风格”,总结宋代写景抒情散文 “情景交融、以文载道” 的共性,同时区分 “忧乐天下” 与 “与民同乐” 的差异;写作迁移运用:学习 “对比写景” 与 “议论点睛”,如写 “家乡之美”,可对比 “家乡四季之景”(春绿、夏凉、秋实、冬雪),结尾用议论句 “我爱家乡之景,更爱家乡人的淳朴 —— 景美在形,人美在情” 升华主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