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中考语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考点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中考语文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考点梳理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考点梳理(适配中考)(聚焦孟子 “逆境成才” 思想与议论文论证)
复习导航
本资料以孟子经典议论性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核心,对标中考文言议论类文本高频考点,从文学常识→基础积累→论证逻辑→主旨解析→手法赏析→真题实战→拓展对比→易错警示→备考锦囊展开,既夯实文言字词句基础(如使动用法、通假字),也深化对 “逆境磨砺”“居安思危” 思想的理解,适配八年级课内学习与中考议论文专项复习,助力把握孟子散文 “事实论证与道理论证结合、逻辑严密” 的特色。
一、文学常识速记(基础必背)
类别 核心内容
作者 孟子(约前 372— 前 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为 “亚圣”,与孔子并称 “孔孟”。主张 “仁政”“性善论”,强调个人需经磨砺而成才,统治者需居安思危以治国,其思想收录于《孟子》(儒家 “四书” 之一)。
文体 议论性文言文(先秦诸子散文典范),采用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归纳结论” 的逻辑,论证 “忧患促人成才,安乐致国灭亡” 的观点,气势充沛,说服力强。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统治者多追求 “安乐”(穷奢极欲、疏于治国),孟子周游列国时,借 “逆境成才” 的道理劝谏统治者:唯有重视 “忧患”(任用贤才、革新内政),才能避免国家衰亡;同时也激励士人直面困境,磨砺品格。
核心定位 中国古代 “逆境教育” 与 “治国警示” 的经典篇目,提出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成为流传千古的哲理,既适用于个人成长,也适用于国家治理,被誉为 “孟子‘仁政’思想与‘修身’理念的结合体”。
二、基础积累过关(默写 + 翻译高频考点)
1. 古今异义(中考翻译易错点)
词语 古义 今义 文中例句 真题考频
发 被任用、被选拔 头发、发送 舜发于畎亩之中 高频
举 被推举、被选拔 举起、举办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高频
拂 ①违背(动词,fú);②同 “弼”,辅佐(通假字,bì) 擦拭、拂去 行拂乱其所为(fú);入则无法家拂士(bì) 高频
所以 用来…… 的(方法、途径)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中频
恒 常常、总是 恒定、永久 人恒过,然后能改 中频
2. 词类活用与通假字
类型 例句 用法 / 通假解析 真题链接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苦其心志 苦:使…… 痛苦(“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具有该动作 / 状态) 2024 湖北黄冈(语法题)
劳其筋骨 劳:使…… 劳累 2023 四川眉山(翻译题)
饿其体肤 饿:使…… 饥饿 2025 浙江宁波(词义题)
空乏其身 空乏:使…… 穷困缺乏 2024 山东泰安(翻译题)
动心忍性 动:使…… 惊动;忍:使…… 坚韧 2023 安徽芜湖(理解题)
人恒过 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2025 湖南长沙(语法题)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 “增”,译为 “增加”(需注明通假,不可直接写 “增”) 2024 江苏徐州(翻译题)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 “弼”,译为 “辅佐”(读音为 bì,勿读 fú) 2023 湖北襄阳(词义题)
3. 重点虚词(语境辨析)
虚词 用法与例句 释义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在”);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在…… 中”) 结合语境区分 “从”“给”“在…… 中”
其 ①苦其心志(代词,“他的”,代指 “天将降大任之人”);②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愚公移山》) 区分 “形容词性物主代词” 与 “语气词”
而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和”);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连词,表顺承,“然后、才”) 区分 “并列” 与 “顺承” 的逻辑关系
4. 重点句子翻译(附答题技巧)
原句 精准译文 翻译技巧提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的生活穷困,使他的行为受到扰乱(违背他的意愿) 必须体现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拂乱” 均需译为 “使……”),“是” 译为 “这样的”(勿误为 “判断词”),保留句子的排比节奏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的性格变得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 “所以” 译为 “用来…… 的(方法)”(勿误为 “因此”),“曾益” 需注明 “曾” 通 “增”,译为 “增加”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入”“出” 分别译为 “在国内”“在国外”(名词作状语),“拂士” 需注明 “拂” 通 “弼”,译为 “辅佐的贤士”,补充主语 “一个国家” 使语义完整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才知道,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灭亡 “然后” 译为 “这样以后”(勿简译 “然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需保留 “在…… 中” 的结构,体现被动性(非主动选择,而是环境影响)
三、论证逻辑与主旨深度解析(议论文核心)
1. 文章结构脉络(“从个人到国家” 的递进式论证)
层次 内容概括 作用(议论文要素对应)
事实论据(第 1-2 段) ①列举六位名人实例: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均从 “逆境”(畎亩、版筑、鱼盐、狱官、海、市)中被任用;②归纳共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曾益其所不能” 用事实论据论证 “个人需经忧患磨砺才能成才”,为下文道理论证铺垫(论据→分论点 1)
道理论证(第 3 段) ①个人层面:“人恒过→困于心→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阐释 “忧患如何促人反思、成长”;②国家层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阐释 “安乐如何致国灭亡” 从个人到国家递进论证,用道理论证强化 “忧患有益,安乐有害”(分论点 2→分论点 3)
得出结论(第 4 段)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总结全文,将个人与国家的论证统一,点明中心论点,形成 “事实→道理→结论” 的完整逻辑(中心论点)
2. 主旨解读(表层 + 深层)
表层含义:通过列举名人逆境成才的实例和个人、国家的道理论证,阐明 “忧患能使人磨砺成长,安乐会使人(或国家)衰败灭亡” 的道理。
深层内涵:①对个人:孟子强调 “逆境是成长的催化剂”—— 困境能让人反思错误、坚韧品格,而非单纯 “受苦”,核心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②对国家:“安乐” 的本质是 “无约束、无危机”(如无贤臣辅佐、无外敌压力),统治者若沉迷安乐,会忽视治理,最终导致国家灭亡,暗含孟子 “仁政” 思想(需任用 “法家拂士”,警惕 “无敌国外患”);③对时代:劝谏战国诸侯 “居安思危”,也激励士人 “直面困境”,体现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责任担当。
核心思想:“逆境磨砺个人,忧患维系国家;安乐滋生懈怠,懈怠导致衰败 —— 个人与国家均需在‘忧患’中求生存、谋发展”。
四、写作手法赏析(中考议论文高频考点)
手法类型 文中例证 作用分析 真题链接
举例论证 开头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位名人 “逆境成才” 的实例 用具体、典型的历史事实佐证 “生于忧患”,避免空洞说理,增强论证的真实性与说服力(中考高频考点) 2024 浙江绍兴(手法题)
道理论证 ①个人层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②国家层面:“入则无法家拂士…… 国恒亡” 从 “个人反思” 到 “国家治理” 层层递进,用逻辑推理深化观点,让论证更具普遍性(适用于个人与国家) 2023 安徽合肥(论证题)
排比增强气势 ①“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②“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百里奚举于市” 两组排比句式整齐、节奏铿锵,前者强化 “磨砺的多维度”,后者凸显 “实例的广泛性”,增强文章的雄辩气势,体现孟子散文特色 2025 湖南长沙(语言题)
对比论证 ①个人:“生于忧患”(逆境成长)vs “死于安乐”(顺境衰败);②国家:“有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兴盛)vs“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灭亡) 正反对比鲜明,突出 “忧患” 与 “安乐” 的不同结果,让中心论点更清晰,论证更具冲击力 2024 山东济宁(赏析题)
类比论证 从 “个人经忧患成才” 类比 “国家经忧患兴盛” 用个人层面的道理类比国家层面的治理,将抽象的 “治国” 简化为易懂的 “修身”,让读者更易理解 “安乐致亡” 的道理 2023 湖北黄冈(理解题)
五、问题探究(高频议论文阅读理解题)
文章开头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答:共同特点:①均出身低微(如舜耕于畎亩、傅说筑墙);②均经历逆境(如管夷吾囚于狱、百里奚困于市);③最终都被任用,成就大业。
作用:①作为事实论据,直接论证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个人需经忧患磨砺);②用名人实例增强说服力,避免开篇道理论证的枯燥;③为下文从 “个人” 延伸到 “国家” 的论证做铺垫。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中的 “故” 字有什么作用?该句在文中处于什么位置?
答:“故” 是 “所以、因此” 的意思,表因果关系,承接上文六位名人的实例,引出对 “逆境磨砺作用” 的道理论证(“苦其心志…… 曾益其所不能”)。
位置作用:该句是过渡句,前承 “事实论据”(六位名人),后启 “道理论证”(磨砺的具体内容),使文章从 “举例” 自然过渡到 “说理”,逻辑更连贯。
本文从 “个人” 和 “国家” 两个层面论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①范围更全面:从 “个人成长” 到 “国家治理”,覆盖 “修身” 与 “治国”,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道理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国家,增强观点的普遍性;②论证更深入:个人层面是 “微观”(具体的人),国家层面是 “宏观”(抽象的治国),微观论证为宏观论证奠基,宏观论证升华微观论证,层层递进,避免论证单一;③贴合孟子思想:体现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递进式理想,让文章既有个人修养的指导,也有治国理念的劝谏,内涵更丰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道理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①个人层面:面对学习压力、职场挑战(忧患),应视为磨砺机会,培养坚韧品格,避免沉迷舒适区(安乐)导致能力退化;②企业层面:企业需警惕 “无竞争压力” 的安乐状态,主动创新(如应对市场变化),否则会被淘汰;③国家层面:国家需重视 “法家拂士”(贤臣),警惕 “无敌国外患” 的麻痹思想,居安思危(如科技自主创新、民生保障),才能长治久安。
六、中考真题实战(附答题模板)
(一)基础默写题
真题 1(2025 湖北武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六位名人共同经历的句子是:“,,,,,。”
答案: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解析:聚焦 “六位名人实例”,注意 “畎”(qiǎn,勿写 “犬”)、“筑”(勿写 “住”)、“鬲”(gé,勿写 “隔”)、“夷”(勿写 “彝”)的字形。
真题 2(2024 四川成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揭示国家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解析:抓住 “国家灭亡原因” 关键词,注意 “拂” 通 “弼”(默写需写 “拂”),“恒” 勿写 “衡”。
(二)词句翻译题
真题(2023 江苏徐州)
翻译下列句子: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答案:(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惊动,使他的性格变得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曾” 通 “增”,译为 “增加”)
解析:需体现 “动”“忍” 的使动用法(“使…… 惊动”“使…… 坚韧”),“所以” 译为 “用来…… 的(方法)”,“曾益” 必须注明通假字,否则失分。
(三)论证思路题
真题(2024 浙江绍兴)
简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思路。
答案:作者首先列举舜、傅说等六位名人 “逆境成才” 的事实论据,论证 “个人需经忧患磨砺”;接着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的道理论证,阐释逆境对个人的具体磨砺作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等);然后从个人延伸到国家,论证 “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的国家必亡”,强调安乐的危害;最后总结得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中心论点,形成 “事实→个人道理→国家道理→结论” 的递进式论证逻辑。
解析:按 “论据类型(事实 / 道理)+ 论证层面(个人 / 国家)+ 结论” 梳理,需点明 “递进” 逻辑。
答题模板:首先(用 XX 论据论证 XX 分论点)→ 接着(从 XX 层面展开道理论证)→ 然后(延伸到 XX 层面,补充论证)→ 最后(总结得出 XX 中心论点),逻辑上 XX(如 “由浅入深”“从微观到宏观”)。
(四)手法赏析题
真题(2025 湖南长沙)
分析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答案:运用排比手法和使动用法,五个结构相同的分句并列,节奏鲜明、气势充沛;内容上从 “内心、筋骨、身体、生活、行为” 五个维度,全面展现 “逆境磨砺” 的具体内容,强调磨砺的 “多方面性”;使动用法(苦、劳、饿等)突出 “上天主动施加磨砺” 的意味,强化 “天将降大任” 的必然性,为下文 “曾益其所不能” 的结论做铺垫,体现孟子散文的雄辩风格。
解析:先判断 “排比” 与 “使动用法”,再结合 “内容维度” 与 “论证铺垫” 分析作用。
答题模板:手法(如排比、使动用法)+ 内容分析(从 XX 维度 / 角度展开)+ 作用(增强 XX 气势 / 强调 XX 必然性 / 为 XX 铺垫)。
(五)主旨探究题
真题(2024 山东泰安)
结合文本,谈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答案:文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核心是 “逆境磨砺成长,舒适滋生懈怠”。对当代青年的启示:①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如考试压力、实践挫折),应视为 “动心忍性” 的机会,主动反思、提升能力,而非逃避;②警惕 “安乐区”(如沉迷游戏、拖延懒惰),避免因舒适导致意志消沉、能力退化;③学习文中名人 “虽出身低微却不惧逆境” 的精神,树立 “以忧患为动力” 的心态,在磨砺中培养坚韧品格,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解析:先提炼文中核心道理,再结合 “当代青年” 的具体场景(学习、生活),避免泛泛而谈。
答题模板:文中 XX 道理的核心是 XX → 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1(具体场景 + 做法)→ 启示 2(具体场景 + 做法)→ 总结意义(如 “助力成长”“培养品格”)。
七、拓展对比(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对比)
对比维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论证核心 个人:逆境磨砺成才;国家:忧患维系兴盛(修身 + 治国) 国家:仁政(得道)获民心,民心向背决定胜负(治国) 个人:坚守仁礼义,不为外物屈,做 “大丈夫”(修身)
论证思路 递进式(事实论据→个人道理→国家道理→结论) 递进式(中心论点→分论点论证→结论) 辩论式(破错误观点→立正确标准→总结)
论据类型 事实论据(六位名人)+ 道理论证(个人 / 国家) 事实论据(攻城 / 守城)+ 道理论证(得道 / 失道) 类比论据(妾妇之道)+ 道理论证(大丈夫标准)
思想内涵 侧重 “逆境价值” 与 “居安思危”,是儒家 “修身治国” 的实践指南 侧重 “仁政” 与 “民心”,是儒家 “治国平天下” 的政治主张 侧重 “人格独立” 与 “道德坚守”,是儒家 “修身” 的人格理想
语言风格 气势充沛(排比列举实例),论证严谨,偏 “说理”(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雄辩有力(排比强化观点),偏 “政治劝谏”(如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话感强(辩论反驳),偏 “人格批判与倡导”(如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八、易错警示(避坑指南)
默写易错字:
“畎”(舜发于畎亩之中):左边 “田”,右边 “犬”,勿写 “犬亩” 或 “田犬”(读音 qiǎn,需记准字形与读音);
“筑”(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勿写 “住”(“版筑” 是古代筑墙技术,与 “木” 相关,“筑” 从 “竹”,非 “单人旁”);
“鬲”(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勿写 “隔”(“胶鬲” 是人名,专用字,下面为 “鬲”,非 “阝”);
“曾”(曾益其所不能):默写需写 “曾”(通 “增”),不可直接写 “增”;
“拂”(入则无法家拂士):默写需写 “拂”(通 “弼”),不可写 “弼”,且需注意读音为 bì(勿读 fú)。
词义误解:
“发” 易译为 “出发、头发”,正确为 “被任用、被选拔”(如 “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举” 易译为 “举起”,正确为 “被推举、被选拔”(如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工匠中被推举);
“所以” 易按现代义译为 “因此”,正确为 “用来…… 的(方法、途径)”(如 “所以动心忍性”,“通过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心惊动”);
“过” 易译为 “过去”,正确为 “犯错误”(名词作动词,如 “人恒过”,人常常犯错误)。
词类活用与通假字漏译:
翻译 “苦其心志” 时,必须体现 “使动用法”(“使他的内心痛苦”),若译为 “痛苦他的内心”,则语法错误(忽略 “使动”,语义不通);
“曾益其所不能” 中的 “曾” 必须注明 “通‘增’,增加”,“入则无法家拂士” 中的 “拂” 必须注明 “通‘弼’,辅佐”,中考翻译题对通假字有明确采分点,漏注会失分。
论证逻辑混淆:
误将 “六位名人的实例” 视为 “道理论证”,实则是 “事实论据”(具体的历史事例);
误将 “国家层面的论证” 视为 “个人层面的延伸”,实则二者是 “递进关系”(个人是基础,国家是升华),共同支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中心论点,而非简单延伸。
文化常识缺失:
不理解 “版筑”“鱼盐” 的含义(“版筑” 是古代用木板夹土筑墙,“鱼盐” 指贩卖鱼和盐,均为战国时期低微职业),导致翻译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时,仅直译字面,丢失 “出身低微” 的语境内涵;
混淆 “法家拂士” 的含义(“法家” 指 “坚守法度的大臣”,非 “法家学派”;“拂士” 指 “辅佐君王的贤士”),误译为 “法家学派的谋士”,偏离文本原意。
九、备考锦囊(实用技巧)
抓 “递进式论证” 梳理文本:以 “事实论据(六位名人)→ 个人道理(磨砺作用)→ 国家道理(安乐危害)→ 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为脉络,用思维导图标注每层核心内容,快速把握逻辑框架;
记准 “使动用法” 与 “通假字”:将 “苦、劳、饿、空乏、动、忍” 等使动用法归纳为 “使 + 宾语 + 形容词 / 动词本义”(如 “苦其心志 = 使他的内心痛苦”),将 “曾、拂” 等通假字整理成表(原字 - 通字 - 释义 - 例句),强化记忆;
对比记忆孟子三篇议论文: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从 “论证核心、论据类型、语言风格” 三个维度对比,总结孟子议论文 “善用排比、逻辑严密、立足儒家思想” 的共性,同时区分各篇侧重点,应对中考对比赏析题;
写作迁移运用:学习 “举例论证 + 排比增强气势” 的手法,如写 “逆境与成长” 的作文,可仿照本文列举 “爱迪生发明电灯经历失败”“苏轼贬谪后创作《赤壁赋》” 等实例,用 “逆境是……,它能……;逆境是……,它能……” 的排比句强化观点,提升作文说服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