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周亚夫军细柳》知识点考点梳理 素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周亚夫军细柳》知识点考点梳理 素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八年级上册《周亚夫军细柳》知识点考点梳理(适配中考)(史传文专项)
复习导航
本资料对标中考史传文高频考点,以司马迁《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中的《周亚夫军细柳》为核心,从文学常识→基础积累→内容主旨→手法赏析→问题探究→真题实战→拓展对比→易错警示→备考锦囊展开,既夯实文言字词句基础(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也深化对 “真将军” 品格与 “制度信仰” 的理解,适配八年级课内学习与中考史传文复习,助力把握《史记》“善用对比、刻画传神” 的写作特色。
一、文学常识速记(基础必背)
类别 核心内容
作者 司马迁(约前 145—?),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为 “史圣”。曾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护受宫刑,忍辱完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文体 史传文(纪传体史书的重要篇章),兼具历史真实性与文学艺术性,通过具体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是《史记》中 “世家” 类文本的经典范例。
创作背景 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 158 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朝廷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将分别驻军霸上、棘门、细柳以御敌。本文记录汉文帝亲往劳军的经历,聚焦周亚夫细柳营的严明军纪,展现其 “真将军” 风范。
核心定位 中国古代史传文的 “人物刻画典范”,以 “对比反衬” 手法塑造周亚夫 “治军严谨、刚正不阿” 的形象,同时凸显汉文帝 “深明大义、知人善任”,强调 “军法至上、制度信仰” 的价值,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高频篇目。
相关背景 周亚夫为西汉开国功臣周勃之子,历文帝、景帝两朝,以善于治军、直言敢谏著称;汉文帝是 “文景之治” 的开创者,以仁政、贤明闻名,本文中其 “敬劳将军” 的举动,成为 “君明臣贤” 的经典写照。
二、基础积累过关(默写 + 翻译高频考点)
1. 古今异义(中考翻译易错点)
词语 古义 今义 文中例句 真题考频
军 驻军(名词作动词) 军队(名词) 军霸上 / 军棘门 / 军细柳 高频
被 通 “披”,穿着 被动 / 覆盖 军士吏被甲 高频
约 规定、约定 大约 / 邀请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中频
先驱 先行引导的人员 先锋 / 先行者(抽象义) 天子先驱至 中频
节 符节(皇帝信物) 节日 / 气节 使使持节诏将军 低频
介胄 披甲戴盔(动词) 盔甲(名词) 介胄之士不拜 中频
2. 通假字与词类活用
类型 例句 用法 / 通假解析 真题链接
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 “被” 通 “披”,译为 “穿着”(需注明通假,不可直接写 “披”) 2024 湖北黄冈(翻译题)
改容式车 “式” 通 “轼”,译为 “扶着车前横木(表敬意)”(名词作动词,读音 shì) 2023 四川眉山(词义题)
可得而犯邪 “邪” 通 “耶”,译为 “语气词,表反问,相当于‘吗’”(读音 yé) 2025 浙江宁波(语法题)
词类活用 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译为 “驻军、驻扎” 2024 山东泰安(语法题)
锐兵刃 锐:使动用法,译为 “使…… 锐利(这里指刀出鞘)” 2023 安徽芜湖(翻译题)
介胄之士不拜 介胄:名词作动词,译为 “披甲戴盔” 2025 湖南长沙(理解题)
天子为动 动:被动用法,译为 “被感动” 2024 江苏徐州(语法题)
3. 重点虚词(语境辨析)
虚词 用法与例句 释义
之 ①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到、往”);②介胄之士不拜(结构助词,“的”);③称善者久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结合语境区分 “动词”“助词”
以 ①以备胡(连词,“来、用来”);②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介词,“把、任命为”) 区分 “目的” 与 “任命” 的用法
而 ①可得而犯邪(连词,表修饰,不译);②成礼而去(连词,表顺承,“然后、就”) 注意 “修饰” 与 “顺承” 的差异
为 ①天子为动(介词,“被”);②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担任、做”) 区分 “被动” 与 “担任” 的含义
4. 重点句子翻译(附答题技巧)
原句 精准译文 翻译技巧提示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军营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保留 “闻…… 不闻……” 的对比句式,“诏” 译为 “诏令”(勿简译 “命令”),凸显军法至上的原则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陛下) “介胄” 需译为 “披甲戴盔”(词类活用不可漏),“拜” 译为 “跪拜礼”,补充 “陛下” 使语义完整,体现君臣语境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天子被(周亚夫的举动)感动,表情变得严肃庄重,扶着车前横木(表敬意),派人向周亚夫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 “为动” 译为 “被感动”(被动用法),“改容式车” 需准确译出动作(改表情、扶横木),“称谢” 译为 “致意”(勿误为 “道歉”)
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一定可以被偷袭并俘虏 “曩者” 译为 “先前”(古今异义),“固” 译为 “一定”(勿误为 “坚固”),“袭而虏” 译为 “被偷袭并俘虏”(被动含义)
三、内容与主旨深度解析(史传文核心)
1. 文章结构脉络(事件驱动型框架)
层次 内容概括 作用(人物与主旨关联)
背景铺垫(第 1 段) 匈奴大入边,文帝派刘礼(霸上)、徐厉(棘门)、周亚夫(细柳)三军驻军,以备胡 交代事件起因(外敌入侵)与人物出场背景,为后文 “劳军对比” 埋下伏笔,凸显细柳营的战略重要性
核心事件(第 2 段) 文帝劳军全过程:①霸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②细柳军:先驱不得入→文帝不得入→持节乃开壁门→按辔徐行→亚夫军礼见 以 “对比” 展现细柳营军纪严明,通过 “拒天子 — 守规矩 — 行军礼” 的细节,刻画周亚夫 “真将军” 形象
主旨升华(第 3 段) 群臣惊,文帝叹:“此真将军矣!” 贬霸上、棘门军 “若儿戏”,赞亚夫 “不可犯” 借文帝之口点明主旨,既肯定周亚夫的治军能力,也凸显文帝的贤明(能识才、敬规矩),强化 “制度信仰” 的价值
2. 主旨解读(表层 + 深层)
表层含义:通过记录汉文帝慰问细柳营的事件,展现周亚夫 “治军严谨、令行禁止、不卑不亢” 的品格,对比霸上、棘门军的松散,凸显 “真将军” 的特质。
深层内涵:①人物价值:周亚夫的 “真” 不仅在于治军严,更在于 “坚守制度”—— 即使面对天子,仍以军法为最高准则,体现 “制度高于皇权” 的早期法治意识;②君臣互动:文帝 “改容式车”“称善久之”,展现贤君 “尊重规则、知人善任” 的胸怀,形成 “君明臣贤” 的理想政治图景;③现实意义:批判 “阿谀奉承、纪律松弛” 的作风(如霸上、棘门军),倡导 “坚守原则、敬畏制度” 的精神,这既是对汉代军制的肯定,也为后世为官从政树立典范。
核心思想:“真将军以制度为魂,贤君主以识才为明 —— 敬畏规则者,方能成大事;尊重人才者,方能安天下”。
四、写作手法赏析(中考史传文高频考点)
手法类型 文中例证 作用分析 真题链接
对比反衬 ①治军对比:霸上、棘门军 “直驰入,骑送迎”(松散)vs 细柳军 “被甲持满,拒天子”(严明);②君臣互动对比:其他将军 “逢迎” vs 周亚夫 “军礼见”;③文帝态度对比:对霸上军 “默认” vs 对细柳军 “改容称赞” 多角度对比凸显周亚夫的 “真” 与细柳营的 “严”,避免直白夸赞,让人物形象更鲜明、主旨更具说服力 2024 浙江绍兴(手法题)
细节刻画 ①细柳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动作细节展现军容戒备,暗示军纪森严;②亚夫 “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语言 + 动作细节,凸显不卑不亢的品格 细节让历史场景 “活” 起来,避免人物扁平化,增强史传文的文学性与代入感 2023 安徽合肥(赏析题)
侧面烘托 ①通过 “军门都尉”“壁门士吏” 的言行(“将军令曰”“将军约”):未写亚夫,却处处见其权威;②通过 “群臣皆惊”:以群臣的 “不解” 反衬文帝的 “贤明” 与亚夫的 “特殊” 侧面描写弥补正面刻画的不足,让人物形象更立体,也体现《史记》“善用烘托” 的笔法 2025 湖南长沙(理解题)
语言个性化 ①周亚夫:“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介胄之士不拜”(简洁坚定,尽显军威);②文帝:“嗟乎,此真将军矣!”(感叹真挚,凸显识才) 个性化语言直击人物性格核心,让 “刚正将军” 与 “贤明君主” 的形象跃然纸上 2024 山东济宁(语言题)
五、问题探究(高频史传文阅读理解题)
周亚夫被文帝称为 “真将军”,其 “真” 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周亚夫的 “真” 是 “制度之真” 与 “品格之真” 的结合:①治军真严:细柳军 “被甲持满”“不得驱驰”,即使天子也需遵军规,体现 “令行禁止”;②原则真守:面对皇权,坚持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介胄之士不拜”,不阿谀、不妥协,坚守军法底线;③能力真强:匈奴入侵时驻军细柳,战略部署明确,军容严整,暗示其 “能御敌、保家国” 的实战能力,与霸上、棘门军的 “儿戏” 形成反差。
文帝 “改容式车” 的举动有什么深意?这一细节对刻画人物有何作用?
答:“改容式车” 是文帝被周亚夫的 “制度坚守” 感动后的反应 ——“改容” 体现态度从 “期待” 到 “敬重” 的转变,“式车”(扶横木致敬)是对军法、对人才的尊重。
作用:①刻画文帝:凸显其 “深明大义、不唯皇权” 的贤君形象,他能理解周亚夫 “严” 背后的 “忠”,而非计较 “冒犯”;②衬托亚夫:以君主的 “敬” 反衬亚夫的 “真”,证明其 “真将军” 的品格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认可,强化人物价值。
文章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细柳军,而简略写霸上、棘门军?
答:这是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的写法:①主旨需求:文章核心是刻画周亚夫 “真将军” 形象,细柳军是其 “治军严” 的直接体现,需详写以展现细节(如拒天子、行军礼);②对比需求:霸上、棘门军是 “反面参照物”,简略写其 “松散”(直驰入、骑送迎),能与细柳军的 “严明” 形成强烈反差,无需过多笔墨即可凸显主旨;③读者注意力:详写细柳军的 “曲折过程”(先驱拒→文帝拒→持节入→按辔行),增强故事性,让读者更易聚焦周亚夫的特质。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①情节上:是细柳军 “拒天子” 的核心依据,推动 “先驱不得入”“文帝不得入” 的情节发展,制造冲突;②人物上:通过军门都尉之口侧面展现周亚夫的 “治军理念”—— 军法至上,即使皇权也不能凌驾,凸显其刚正不阿;③主旨上:点明 “真将军” 的核心是 “坚守制度”,为后文文帝称赞 “不可犯” 埋下伏笔,强化 “制度信仰” 的价值。
六、中考真题实战(附答题模板)
(一)基础默写题
真题 1(2025 湖北武汉)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周亚夫军细柳》中描写细柳军军容严整的句子是:“,,,。”
答案: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解析:聚焦 “军容严整”,注意 “被”(通 “披”,勿写 “披”)、“彀”(勿写 “够”)、“弩”(勿写 “努”)的字形。
真题 2(2024 四川成都)
《周亚夫军细柳》中体现周亚夫 “不卑不亢” 的句子是:“,。”
答案: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解析:抓住 “不卑不亢” 关键词,注意 “介胄”(勿写 “甲胄”)、“拜”(勿写 “败”)的写法。
(二)词句翻译题
真题(2023 江苏徐州)
翻译下列句子: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答案:天子被(周亚夫的举动)感动,表情变得严肃庄重,扶着车前横木(表敬意)。(“式” 通 “轼”,译为 “扶着车前横木”)
解析:需体现 “为动” 的被动含义(“被感动”),注明 “式” 的通假字,准确译出 “改容”(变表情)、“式车”(扶横木)的动作细节,不可漏译礼仪内涵。
(三)内容理解题
真题(2025 湖南长沙)
文中 “霸上、棘门军” 与 “细柳军” 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通过 “霸上、棘门军直驰入、骑送迎” 的松散,与 “细柳军被甲持满、拒天子、按辔徐行” 的严明形成对比;①突出细柳营军纪之严,反衬周亚夫 “真将军” 的特质;②批判霸上、棘门军 “若儿戏” 的作风,暗示其 “易被偷袭” 的隐患;③为后文文帝 “称善久之” 做铺垫,凸显文帝对周亚夫的认可,强化 “坚守制度者可贵” 的主旨。
解析:从 “人物刻画、作风批判、主旨铺垫” 三个角度分析,结合具体对比内容。
答题模板:对比内容(A 的 XX 特征 vs B 的 XX 特征)+ 效果 1(突出 A 的 XX 特质)+ 效果 2(批判 / 衬托 XX)+ 效果 3(为 XX 铺垫 / 强化 XX 主旨)。
(四)手法赏析题
真题(2024 浙江绍兴)
分析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一句的写作手法及作用。
答案:运用细节描写与排比手法;①细节上,“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 四个动作细节,具象化细柳军的 “戒备森严”,让读者如见其景;②排比上,四个短语结构整齐、节奏铿锵,强化军容的 “严整感” 与 “威慑力”;既侧面烘托周亚夫的治军能力,也为后文 “拒天子” 的情节做铺垫,凸显 “真将军” 的威严。
解析:先判断 “细节描写”“排比”,再结合 “画面感”“情节铺垫” 分析作用。
答题模板:手法(细节 / 排比等)+ 内容分析(描写 XX 细节 / 形成 XX 节奏)+ 作用(烘托 XX 人物 / 为 XX 铺垫 / 凸显 XX)。
(五)主旨探究题
真题(2024 山东泰安)
结合文本,谈谈《周亚夫军细柳》中 “制度信仰” 的现实意义。
答案:文中 “制度信仰” 指 “敬畏规则、令行禁止”—— 周亚夫以军法为最高准则,即使面对天子也不妥协,文帝尊重军法、认可其坚守。现实意义:①职场 / 校园:如企业员工遵守规章、学生遵守校纪,才能保障秩序与效率;②社会层面:公民遵守法律,不搞特权,才能维护社会公平;③国家层面:公职人员坚守制度,不徇私枉法,才能筑牢治理根基。这一思想至今仍为 “法治社会” 提供借鉴。
解析:先解释文中 “制度信仰” 的内涵,再联系 “个人 — 社会 — 国家” 的现实场景。
答题模板:文中 XX(概念)指 XX(内涵)→ 现实意义 1(场景 + 做法)→ 意义 2(场景 + 做法)→ 总结价值。
七、拓展对比(与《愚公移山》对比)
对比维度 《周亚夫军细柳》(史传文) 《愚公移山》(寓言)
文体特征 纪实性强,基于历史事件,人物、时间、背景真实(汉文帝、周亚夫均为历史人物) 虚构性强,借寓言故事喻理,人物(愚公、智叟)为象征形象
人物塑造 以 “对比 + 细节” 刻画人物(周亚夫的 “严”、文帝的 “明”),形象贴合历史语境 以 “象征 + 对比” 刻画人物(愚公象征坚持、智叟象征短视),形象承载哲理
主旨侧重 聚焦 “制度坚守与君臣互动”,倡导 “敬畏规则、知人善任” 聚焦 “坚持不懈与逆境抗争”,倡导 “实干担当、团结协作”
写作手法 对比反衬、细节刻画、侧面烘托,语言简洁庄重(符合史传文风格) 象征隐喻、对比讽刺、细节描写,语言生动通俗(符合寓言风格)
情感基调 严肃庄重中见肯定(赞亚夫、颂文帝),体现历史的厚重感 生动诙谐中见敬佩(敬愚公、批智叟),体现寓言的趣味性
八、易错警示(避坑指南)
默写易错字:
“被”(军士吏被甲):通 “披”,默写需写原文 “被”,不可写 “披”;
“式”(改容式车):通 “轼”,默写需写 “式”,不可写 “轼”;
“彀”(彀弓弩):勿写 “够”“钩”(“彀” 指 “张开弓弩”,从 “弓”,与 “够”(多)、“钩”(兵器)语义不同);
“胄”(介胄之士):勿写 “胃”(“胄” 指 “头盔”,从 “月”(肉字旁,代指身体部位),“胃” 为器官,字形差异明显);
“邪”(可得而犯邪):通 “耶”,默写需写 “邪”,不可写 “耶”。
词义误解:
“军” 易误译为 “军队”,正确为 “驻军”(名词作动词,如 “军霸上”,驻军在霸上);
“约” 易误译为 “大约”,正确为 “规定”(如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将军规定);
“称谢” 易误译为 “道歉”,正确为 “致意、问候”(如 “使人称谢”,派人致意);
“先驱” 易误译为 “先锋”,正确为 “先行引导的人员”(具体指天子的先导卫队,非抽象 “先锋”)。
通假字漏注:
翻译 “军士吏被甲”“改容式车” 时,必须注明 “被” 通 “披”、“式” 通 “轼”,中考翻译题对通假字有明确采分点,漏注会直接失分。
翻译语境缺失:
翻译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时,需补充 “(陛下)”,体现君臣对话语境,不可简单译为 “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跪拜,请用军礼见”(丢失对天子的称呼,语义不完整);
翻译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时,需体现被动含义(“被偷袭并俘虏”),不可译为 “他们的将军一定可以偷袭俘虏”(主动与被动颠倒,语义错误)。
手法判断偏差:
误将 “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 归为 “正面描写”,实则是 “侧面烘托”(通过下属言行展现周亚夫的权威,未直接写亚夫);
误将 “细柳军被甲持满” 归为 “夸张手法”,实则是 “细节描写”(真实刻画军容,无夸张成分)。
九、备考锦囊(实用技巧)
抓 “对比线索” 梳理文本:以 “霸上 / 棘门军” 与 “细柳军” 的对比为核心,整理 “入营方式、迎接礼仪、军纪要求” 的差异,快速把握周亚夫的 “真将军” 特质与文帝的 “贤明”;
记准 “特殊用法”:将 “被(通披)、式(通轼)、邪(通耶)” 等通假字,“军(驻军)、介胄(披甲戴盔)” 等词类活用整理成表,标注 “原文 + 释义 + 例句”,强化记忆;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了解 “文景之治” 的贤君氛围与匈奴入侵的边境危机,才能更深刻理解周亚夫 “严治军” 的必要性与文帝 “敬将军” 的政治智慧,避免对人物行为的片面解读;
写作迁移运用:学习 “对比反衬 + 细节刻画” 塑造人物,如写 “坚守规则的人”,可对比 “闯红灯者” 与 “遵守交通规则者” 的言行,用 “紧握方向盘、等红灯亮起” 的细节,凸显人物特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