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的顺序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记叙的顺序 素材

资源简介

记叙文的顺序
一、知识梳理
1.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a.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b.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c.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2)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
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3)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烦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例: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 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 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 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
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2.如何辨识顺叙、倒叙、插叙,体会其作用?
在记叙文的阅读材料中,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记叙顺序和记叙手法,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准确把握。
(1)顺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顺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叙述方法。如何把握: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认识的发展。
作用:①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读者阅读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引出下文;②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使文章更生动、灵活,避免平铺直叙;④使结构更紧凑,引人入胜;⑤开篇点题。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所叙线索而插入另一故事片段。
作用:①补充交代原因;背景(或直接概括内容);②突出/丰富……人物形象、精神品质;表达情感;③形成对比,突出……;④引出下文……;⑤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伏笔。
(插叙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三种叙述方法,相对而言,对倒叙和插叙的考查是重点。
二、例题演练
例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简单
①又是一个难得的星期天,枫早早地起了身,趴在床上,准备给家里写封信。学校里又要收费了,而且数目不少。校服、校鞋、秋游,再加上这个月的伙食费,总额达到了600元,笔握在手里,却颤得厉害。枫知道,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来说,每一封家书就是一次告急,无奈啊!当初把儿子送到这所重点学校已是奢侈中的奢侈,他们苦苦地在地里干啊干,为的就是凑齐学费,但现在又……
②枫不忍心再往下想,也没有了勇气,只觉得鼻子酸溜溜的,两眼湿湿的。他丢开信纸,跑出了宿舍。天刚刚蒙蒙亮,秋风也异常刺骨,校园里依旧是静悄悄的。走在秋风瑟瑟的林荫道上,枫想到了暑假里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
③父亲猛抽了三天的烟,紧锁的眉未曾舒展;母亲抽抽噎噎了三天,通红的眼未曾褪色。枫呢?踌躇、矛盾、胆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一种“我要读下去”的信念与家中的经济状况背道而行……他困惑,他迷惘,他不知何去何从。
④三天后父亲的那个决定将他送进了这所学校。他背负着沉甸甸的亲情,手捧着两颗滚烫的望子成龙的心走进了校园。父亲没说什么。只是用那双深邃的眸子望着他,简简单单的道了句:“儿子,好好干!”
⑤枫攥了攥拳头,狠狠地击了一下跟前的那棵杨树。他深知此刻的自己已是举起的竿子、过河的卒子,不能下跪!不可后退!
⑥就这样,一封“吿急书”去了老家,上头只有简单的一行字:
父亲:本月需交费300,加生活费300,共600。我会好好干!儿子
⑦一周后的一大早,枫终于盼来了回音,一个鼓鼓的邮包。有点儿诧异,有点不安,也有点儿踏实。他风一般奔回宿舍,撕开封口,看到邮包中的东西,他怔住了!眼前的是一大堆零散的钞票,有10元的,有5元的,有1元的,有5角的……但没有一张是100元整的。那是一滴滴汗、一股股血凝成的呀!在那一大摞零散的钞票中,枫找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只简单地写着:“儿子,好好干吧!父亲。”
⑧在这个朦胧的清早,大地还是沉睡的,太阳还是沉睡的,校园也还是沉睡的,但枫醒着。他看到了父亲的眉、母亲的眼,也听到了那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儿子,好好干!”
⑨亲情就是如此简单,亲情就真的只是如此简单吗?
(1)③④两段的记叙顺序是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例 2.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远洋电话
①连续两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两部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小品,都让人们深深感动。那些坚守在边防线上的军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兄弟,我们的亲人。我们春节团圆,他们却在默默地为我们站岗,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②一直以为,这样的情节虽然动人,却离自己很远。然而身边亦发生了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
③大年初七,刚上班,就听到办公室里热闹的喧哗声。走过去一看,同事老汤正在眉飞色舞地对大家说,春节晚会上,他看见他的外甥了!
④谁啊?大家以为是哪个明星。
⑤“就是海军护航编队,打击索马里海盗的那个海军护航编队啊!他们在印度洋上向全国人民拜年了,你们看到了吧,前面一排手持国旗右下角的那个海军战士,那就是我外甥啊!”老汤激动地比画着。
⑥这个镜头我们都看见了,但说实话,谁也没注意右下角的那个海军战士。那么多战士,哪看得清啊。
⑦原来,大年初二,老汤就赶到嘉兴,给姐姐一家拜年。刚吃过晚饭,姐姐家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来了,一接,竟然是外甥从印度洋的军舰上打回来的。老汤说,这个电话,可把姐姐一家人激动坏了, 趴在话机旁,却不知道说什么好。
⑧呷口水,老汤看看大家,忽然问道:“你们绝对想不到,外甥说的一句话把大家惹哭了。”
⑨还没等大家猜这个谜,老汤就迫不及待地揭谜底了:“‘妈,你知道我想吃什么吗?家里的炒青菜’”“军舰出远海,有时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口新鲜蔬菜,大都是吃罐头冷冻食品。”老汤又补充道。
⑩这倒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设施那么先进的军舰上,军人的生活还这么艰苦啊。老汤告诉我们,他这个外甥,当兵十一年了,几年才能回来一次。部队保密性强,常常几个月家里都不知道他的行踪,惟一的联系方式,是外甥主动打电话回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打电话回来,所以,任何时候,老汤的姐姐家,都会留一个人在家,为的就是等待外甥的电话。
接下来老汤说的这件事,同事们的眼圈,都有点红了。“外甥前年结了婚,去年喜得千金。可是,孩子出生快一年了,爸爸还一次没见过。外甥打电话回来时,孩子正甜甜地睡着。为了让他听听女儿的声音,外甥媳妇想喊醒女儿,可是,怎么喊就是喊不醒。情急之下,外甥媳妇用手狠狠地拧了孩子的屁股。孩子疼得哇哇大哭。”
老汤吸了一口烟,继续说:“电话那头,外甥肯定是又欣喜又心疼,他大喊‘听见了,听见了!爸爸这次执行完任务,一定回家看你’”
香烟袅袅,老汤自言自语地说:“不到一岁的孩子,哪里听得懂啊,她只是拼命地哭泣,她的妈妈掐痛她了。”
大家沉默了,有的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花。
老汤忽然对我说:“把我外甥这个故事写下来,也许,会成为明年春晚的一个节目。”
【相关链接】:
2008 年 12 月 26 日下午,中国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舰队在三亚启航,三艘现代化军舰向茫茫的西太平洋挺进。中国首次派出海军编队舰参加国际反海盗护航行动,显示了中国国力的强大,同时也为世界和平与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几个月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舰已多次击退海盗的侵袭,保护了中国商船以及多国商船的安全。
从记叙顺序来看,对第⑦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倒叙,交代了老杨年初二到姐姐家拜年,接到外甥的远洋电话,为下文作铺垫。
B.插叙,补充交代了老杨年初二到姐姐家拜年,接到外甥的远洋电话,从而引出下文。
C.补叙,补充交代了老杨年初二到姐姐家拜年,接到外甥的远洋电话。
D.顺叙,交代了老杨年初二到姐姐家拜年,接到外甥的远洋电话,从而引出下文。
三、巩固练习
1.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开往春天的列车
①列车不知疲倦地飞速奔驰。因为没有买到卧铺票,坐硬座的我早已疲倦和难受。作为唯一的消遣,我的目光只有与一本杂志里的文字亲密接触,偶尔拿起小桌上的矿泉水,小呷一口,徐徐咽下。其实,我并不渴,只是借矿泉水的凉爽来驱逐睡意。
②当我再次抬起头,习惯性地去拿那瓶矿泉水时,我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站在我对面的座位旁,目光死死地盯着我,活像一尊技艺拙劣的雕塑。她衣服样式很土,上面布满汗渍和污垢,手里攥着一个肮脏的编织袋,里面鼓鼓地装着什么。
③约莫半小时后,当我再取矿泉水时,我发现“雕塑”仍立在原处,那个鼓鼓的编织袋已塞到座椅下面,她目光依然停在我的身上。我猜她一定在等座位。我暗想:老瞧着我干嘛?我要乘到终点站,等我为你腾位置,你找错人啦。
④我在“雕塑”的守望下照常看我的杂志。又一次喝水解困时,我见她还站着,只把后背斜靠在对面的座位旁,手里捧着一本皱巴巴的书。我瞅了一下封面,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她看得极专心,嘴唇微微颤动,像在默念课文。我慢慢注意到,只有在我每次拿矿泉水时,她才抬头看我一眼,等我重新注视杂志时,她也把目光收回课本。
⑤过了好久好久,列车又在一个什么站停下了。邻座的男子把车窗打开,我立即感到新鲜空气扑面而来,倦意顿时一扫而光。几分钟后,列车徐徐启动,我拿起矿泉水,猛喝了一口,水已差不多见了瓶底,便顺手将空瓶向窗外扔去。此刻,对面的小女孩猛地扑过来,大声喊道:“叔叔,别——”她伸手来抓我的胳膊,而空瓶已落在车外,发出一声叹息般的轻响。
⑥我似乎还没有理解女孩的用意,她却既气愤又委屈,两行泪珠竟然跳出了眼眶:“叔叔,我为了等你的这个空瓶子,我都站了三百多公里了,可你……”
⑦“什么?”万分惊讶中我终于明白,原来她不是为了等座位,而是为了一个空塑料瓶,为了一个可以回收的废品。原来她的每一眼,都是在观察我什么时候能够喝完矿泉水!我有些愧疚地说:“对不起, 小姑娘。别哭,不就一个空瓶子吗,不值得流泪。”
⑧女孩一边用脏衣袖擦泪,一边说:“你们这些有钱人可以随便把它扔了,可它是我的学费呀!”
⑨好奇心让我不得不刨根问底。女孩告诉我,她家很穷,父亲因车祸截了双腿,肇事司机逃了,没得到一分的赔偿,一家人生活全靠母亲没日没夜的劳作维持。家里实在没办法,想让她退学,但她坚决不肯,无奈父亲最后说,如果你自己能找来学费你就上,找不到就别上了。为了能圆读书梦,她只好趁放寒假期间,每天天不亮就到离家不远的火车站,买一张站台票混上火车,在列车上捡易拉罐、矿泉水瓶、啤酒瓶等废品,卖钱攒学费。
⑩她每天都穿梭于铁道线上,早晨随车远去,晚上再爬上返回的列车归来。每天上车后,她首先挨个车厢来回“巡视”几遍,把乘客丢弃的废品捡完后,便找一个能够为她提供废品的地方“守株待兔”。她说这样做是为了抽一点时间复习功课,天天泡在车上,既挣学费,也不能误了学习。复习一阵功课,然后她再进行下一轮全车“搜查”。
听完女孩的诉说,我不仅仅是被感动,更是被强烈地震撼着,我找不到什么话语来安慰她因为失去了一个空瓶而失落的心!于是,我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她,想弥补我的过失,也想作为自己一点微不足道的爱心。
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女孩却怎么也不肯收我的钱。她坚定地说:“……”女孩说完,把语文课本卷成筒往裤兜里一插,躬下身子从座位下面拉出编织袋,开始了又一轮全车废品跟踪。
望着女孩的背影,我的双眼湿润了。好一会儿,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我追上一辆从我面前走过的售货小车,买了一瓶矿泉水,当即拧开瓶盖,一口气将矿泉水喝进了肚子里,接着我大步穿过一节又一节车厢窄窄的过道,远远的我看见了那个小女孩。我双手高高举起矿泉水瓶向她晃动,她高兴地朝我走过来。
“叔叔,哪来的?”她激动地问。“我帮你捡来的。”我淡淡地说。她接过空瓶装进了编织袋。我见她脸上灿烂的笑容像一朵开得极为饱满的菊花。“叔叔,你真好。”说完,她提着沉甸甸的编织袋离开了。
此刻,我听到她那编织袋里发出啤酒瓶、易拉罐的碰击声,那是蓬勃的希望发出的清脆的鼓点, 那是灿烂的明天传来的美妙的东西。对于女孩来说,她踏上的每一次车,都是开往春天的列车……
(1)第⑩段加点的“守株待兔”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是( )
A.列车不知疲倦地飞速奔驰。
B.她看得极专心,嘴唇微微颤动,像在默念课文。
C.她伸手来抓我的胳膊,而空瓶已落在车外,发出一声叹息般的轻响。
D.我见她脸上灿烂的笑容像一朵开得极为饱满的菊花。
(3)第⑨⑩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 段横线处填上小女孩说的话:
(5)对文末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过了寒假,女孩乘上的将是春天的列车。
B.列车上,女孩编织袋里发出的碰击声是蓬勃的希望发出的清脆鼓点。
C.女孩踏上了能挣到圆读书梦的学费的列车。
D.女孩踏上的是载着她美好生活希望的列车。
2.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胡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一朵月季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②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摊,卖小炒。一个小气罐,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摆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或炒鸡肉,或炒猪肉。
③女人三十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夹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 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襟干净,外面罩着白衣。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的红。她有围裙,有袖套,过一会儿,她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必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盘子里,才好看,她说。
④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饭时,女人的摊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小炒, 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盘,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的萝卜花,承载着五味调和百味香,就开到了人家的饭桌上。
⑤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⑥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⑦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 东西罢?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坐在桌旁雕着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 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
⑧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前来了。
⑨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⑩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 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大家提起萝卜花,都知道。
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1)下列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
A.夫妻情 B.卖小炒的女人 C.萝卜花 D.小城风景
(2)从全文看,文中⑥、⑦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用小标题概括使女人命运发生变化的两个情节。
A. B.
(4)“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们的饭桌上”,把这个句中的“开”改成“放”好不好?为什么?
(5)第③自然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女人的衣着打扮,有什么作用?
(6)简要分析本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书祸
①我酷爱读书,读书总给我带来巨大享受,尤其是乘车的时候。
②不过我也曾因为乘车读书而“闯祸”,并且不止一次。
③十多年前的一个礼拜天,我爸爸约了几位客人共进晚餐,打发我去北京的西单菜市场买两条鱼和半只火腿。我当时正在读卡夫卡的《城堡》那是一本需把自己囚于其中方能读出所以然的书。从西单菜市场回家的电车上,我已在《城堡》深处。只听售票员吆喝:“北太平庄!”脚先于我的意识迈出车门,而脑子里仍是《城堡》的种种迷津。
④我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东西呢? ”我反问:“什么东西?”爸爸眼睛瞪圆了:“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我瞬间张口结舌——东西全忘在电车上了。我爸爸一副揍也揍不得、骂也骂不得的样子,他几乎捶胸顿足:“你让客人吃什么!”他顶好客又顶怕亏待客人。我赶忙认错:“我读书读糊涂了。要不,我再跑一趟?”当然是来不及再跑一趟的,那时菜市场一旦来了鲜鱼,排队至少也要个把钟头。
⑤刚到美国读书时,一次有位朋友得了感冒,我临时代替她去打一天工照顾一个两岁的小女孩,给她喂饭、换尿布,放卡通片给她看,她累了就哄她睡觉,诸如此类的事情,每小时5美元。
⑥当时我正在恋爱,这天晚上要和男友(现在是我丈夫)一起去他家,和他的父母共度圣诞前夜。男友的父母有个习惯:一年只在圣诞前夜喝一瓶轩尼诗酒,而这瓶酒总是由他们的儿子当作礼物送给他们,这已经成了他们家庭的传统。我知道这瓶酒对男友的重要性,决定下班后就替他去买来。
⑦结束了八小时换尿布、喂饭和放卡通片的工作,拿到40美元现金,我赶去买了酒并请店员给它做了最豪华的节日包装。天擦黑时,我已拿着酒挤在下班人群里走进了地铁。一找到光线较好的位置,我马上打开随身带的《百年孤独》,忘情细读起来,等回过神才发现已足足坐过了两站。等下了车,我感到手中空空、步伐飘飘,若有所失,直到走到男友家门口,才猛然醒悟到那瓶酒已经被我忘记在地铁上!无奈只有再买一瓶。从那以后,我每次因乘车读书而“闯祸”,我丈夫总要提起那两瓶轩尼诗。
⑧当然并非每次“闯祸”的损失都那么大,一次在华盛顿开往纽约的火车上,我读完了《洛丽塔》,一时间泪流满面,哽咽不止,一车厢的人都旁观我的抽泣,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她可知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表示只有天晓得。那次损失最小,我只把夹在书里的一张从加拿大买的,具有纪念意味的牛皮书签弄丢了。
⑨回家告诉丈夫,他对我苦笑:“唉,你丢这丢那,不是乘错车,就是下错站,怎么就从来没丢过书呢?”这倒是真的,我还从没丢过书,哪怕是丢了夹在书里的书签,书照旧紧紧攥在手中,跟着我一路回家。
(1)第④段画线句对父亲的描写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2)阅读全文,填写表格。
“闯祸”的具体原因 “闯祸”的结果
在电车上读《城堡》,沉浸到《城堡》深处。 ①
② 买来送给男友父母的酒被遗忘在地铁上。
③ ④
(3)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喜爱珍惜之情。 B.表达了作者惜时如金的学习态度。
C.表达了作者对阅读的无比热爱之情。 D.表达了作者对阅读时光的无限回味。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莫的薄荷蛋
①我把课本堆成一座山,便于藏住脸,本子里写满了“薄荷蛋”。老莫像鬼一样飘到了面前,看了一眼本子:“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吃,以为中考容易?”
②同桌笑了,我也扑哧笑出声。老莫瞪了我一眼,让我捧上书本,站到后面的墙壁旁反思。
③老莫是班主任,教数学,上学期教完初二,本可退休,我也暗喜。谁知她向校方申请要带完这一届,说初三最要紧,换了老师,学生又得适应。校方求之不得。即使有我这样的学生拖后腿,老莫教的班级还是全县第一。
④人有了能耐,脾气就特别,老莫课内不可一世,课外一根筋,像极了传说中的灭绝师太。老莫的相貌不敢恭维,五短身材,脑袋像直接按在脖子上似的,两条眉毛微垂,稀疏的头发在脑后挽成一个髻子。
⑤那天放学,老莫照常揪我到办公室补习,我提前溜之大吉,直奔东霞街:“我的‘薄荷蛋’啊,我来啦——”
⑥怎么被摩托撞倒都不知道……
⑦老莫最先赶到医院,医生说幸好只是皮肉擦伤。她叹了口气:“你个馋猫,蛋没吃到,苦头吃饱了吧,我的心都跳到嗓子眼了!”老莫的五官本就极小,稍一发怒,就挤到一处了。又自言自语:“东霞街什么时候多了家卖什么‘薄荷蛋’的,我怎么不知道?”
⑧我忘记了疼痛,想说老莫你太可爱了。
⑨“还笑!”老莫自己却笑了,“笑得出来就没事。先专心读书,中考一结束,就去吃个够。”
⑩我沮丧:“都没了,今天是最后一天。呜呜,不开心!”哽起嗓子,像个孩子似的。
老莫又无奈地叹口气,她懂我:父母常年在南方打工,爷爷在乡下劳作,奶奶陪我在镇上读书,一家子人分散在各地。第三天上课,手伸进课桌,感觉热乎乎的,低头一看,一个饭盒,打开,青翠色的薄荷叶上“睡”着两个嫩嫩的鸡蛋,浇了一层卤水汁,掩不住淡淡的清香。
我忍不住尝了一口,算不上味美,但对老莫来说,已经很难得了。有一次周末,我被拽到她家补习,中午留我吃饭,那饭菜的质量,连我都替她老伴儿委屈。
这肯定也是老莫给的!“上课了!”老莫还是板着脸,但我却渐渐品悟出了老莫的慈爱。
整个初中,我只在最后一个学期发奋努力。根基差,时间有限,不管怎么努力,都为时已晚,只上了职高分数线。专业也不是我感兴趣的,可书还得读,看着厨师顺眼,就打了勾。那年,我学得一手好厨艺,自创的一道“流珠碧波”,获了省级金奖。
我带着这道作品去探望老莫。她的头发又少了一大片,身子板还是笔直的。她一眼认出了我,笑了:“你这小鬼头!”她尝了一口,竖起拇指,笑咧了嘴。
老莫真的很可爱,至今都不知道,“薄荷蛋”是一个女歌手的艺名,也是我当年的偶像。对偶像的记忆已逐渐模糊,但老莫的“薄荷蛋”的淡淡的清香一直飘荡在我的生命里。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人为你奉上一道“薄荷蛋”,也许那人就是你身边的“老莫”。
(1)从全文看第③段属于 (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第 段划线句运用 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 段划线句,“我却渐渐品悟出了老莫的慈爱”,从全文看,老莫的慈爱体现在下列对本文内容解答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的划线句写出老莫的相貌让“我”不敢恭维,反衬后文老莫对“我”的慈爱。
B.第 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老莫为“我”做蛋的用心,突出了老莫委屈了老伴。
C.第 段划线句的描写表现出老莫对“我”的赞赏,为“我”感到骄傲。
D.第 段指出“薄荷蛋”是一位歌手的艺名而非食物名,在第②段、第⑧段“我”的反应中可以看出端倪。记叙文的顺序
一、知识梳理
1.记叙的顺序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a.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b.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c.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2)倒叙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
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3)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烦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例: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 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 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 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
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2.如何辨识顺叙、倒叙、插叙,体会其作用?
在记叙文的阅读材料中,弄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记叙顺序和记叙手法,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准确把握。
(1)顺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的全过程。顺叙是记叙文中最常见的叙述方法。如何把握: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认识的发展。
作用:①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读者阅读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是先叙述事件的结局,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
作用:①交代了……(内容),引出下文;②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使文章更生动、灵活,避免平铺直叙;④使结构更紧凑,引人入胜;⑤开篇点题。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或主要情节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所叙线索而插入另一故事片段。
作用:①补充交代原因;背景(或直接概括内容);②突出/丰富……人物形象、精神品质;表达情感;③形成对比,突出……;④引出下文……;⑤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埋伏笔。
(插叙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三种叙述方法,相对而言,对倒叙和插叙的考查是重点。
二、例题演练
例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简单
①又是一个难得的星期天,枫早早地起了身,趴在床上,准备给家里写封信。学校里又要收费了,而且数目不少。校服、校鞋、秋游,再加上这个月的伙食费,总额达到了600元,笔握在手里,却颤得厉害。枫知道,对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来说,每一封家书就是一次告急,无奈啊!当初把儿子送到这所重点学校已是奢侈中的奢侈,他们苦苦地在地里干啊干,为的就是凑齐学费,但现在又……
②枫不忍心再往下想,也没有了勇气,只觉得鼻子酸溜溜的,两眼湿湿的。他丢开信纸,跑出了宿舍。天刚刚蒙蒙亮,秋风也异常刺骨,校园里依旧是静悄悄的。走在秋风瑟瑟的林荫道上,枫想到了暑假里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刻。
③父亲猛抽了三天的烟,紧锁的眉未曾舒展;母亲抽抽噎噎了三天,通红的眼未曾褪色。枫呢?踌躇、矛盾、胆怯,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一种“我要读下去”的信念与家中的经济状况背道而行……他困惑,他迷惘,他不知何去何从。
④三天后父亲的那个决定将他送进了这所学校。他背负着沉甸甸的亲情,手捧着两颗滚烫的望子成龙的心走进了校园。父亲没说什么。只是用那双深邃的眸子望着他,简简单单的道了句:“儿子,好好干!”
⑤枫攥了攥拳头,狠狠地击了一下跟前的那棵杨树。他深知此刻的自己已是举起的竿子、过河的卒子,不能下跪!不可后退!
⑥就这样,一封“吿急书”去了老家,上头只有简单的一行字:
父亲:本月需交费300,加生活费300,共600。我会好好干!儿子
⑦一周后的一大早,枫终于盼来了回音,一个鼓鼓的邮包。有点儿诧异,有点不安,也有点儿踏实。他风一般奔回宿舍,撕开封口,看到邮包中的东西,他怔住了!眼前的是一大堆零散的钞票,有10元的,有5元的,有1元的,有5角的……但没有一张是100元整的。那是一滴滴汗、一股股血凝成的呀!在那一大摞零散的钞票中,枫找到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只简单地写着:“儿子,好好干吧!父亲。”
⑧在这个朦胧的清早,大地还是沉睡的,太阳还是沉睡的,校园也还是沉睡的,但枫醒着。他看到了父亲的眉、母亲的眼,也听到了那句朴实得不能再朴实、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话“儿子,好好干!”
⑨亲情就是如此简单,亲情就真的只是如此简单吗?
(1)③④两段的记叙顺序是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③④两段的记叙顺序是插叙,①补充交代枫来读这所学校的背景,写出了枫来读这所学校会使家里的经济负担很大;②突出了父母对枫的爱和期待,表达了枫对就读这所学校的犹豫纠结和对知识的渴望;③父亲此时说的“儿子,好好干”,为下文枫在家书中写“我会好好干”,以及后来收到父亲纸条上“儿子,好好干吧”形成呼应,也为下文枫收到零散钞票时的感动、更坚定求学信念的情节做了铺垫。
例 2.阅读文章,完成问题。
远洋电话
①连续两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两部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小品,都让人们深深感动。那些坚守在边防线上的军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兄弟,我们的亲人。我们春节团圆,他们却在默默地为我们站岗,我们怎么能无动于衷呢?
②一直以为,这样的情节虽然动人,却离自己很远。然而身边亦发生了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
③大年初七,刚上班,就听到办公室里热闹的喧哗声。走过去一看,同事老汤正在眉飞色舞地对大家说,春节晚会上,他看见他的外甥了!
④谁啊?大家以为是哪个明星。
⑤“就是海军护航编队,打击索马里海盗的那个海军护航编队啊!他们在印度洋上向全国人民拜年了,你们看到了吧,前面一排手持国旗右下角的那个海军战士,那就是我外甥啊!”老汤激动地比画着。
⑥这个镜头我们都看见了,但说实话,谁也没注意右下角的那个海军战士。那么多战士,哪看得清啊。
⑦原来,大年初二,老汤就赶到嘉兴,给姐姐一家拜年。刚吃过晚饭,姐姐家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来了,一接,竟然是外甥从印度洋的军舰上打回来的。老汤说,这个电话,可把姐姐一家人激动坏了,趴在话机旁,却不知道说什么好。
⑧呷口水,老汤看看大家,忽然问道:“你们绝对想不到,外甥说的一句话把大家惹哭了。”
⑨还没等大家猜这个谜,老汤就迫不及待地揭谜底了:“‘妈,你知道我想吃什么吗?家里的炒青菜’”“军舰出远海,有时一连几天都吃不上一口新鲜蔬菜,大都是吃罐头冷冻食品。”老汤又补充道。
⑩这倒是我们没有想到的,设施那么先进的军舰上,军人的生活还这么艰苦啊。老汤告诉我们,他这个外甥,当兵十一年了,几年才能回来一次。部队保密性强,常常几个月家里都不知道他的行踪,惟一的联系方式,是外甥主动打电话回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打电话回来,所以,任何时候,老汤的姐姐家,都会留一个人在家,为的就是等待外甥的电话。
接下来老汤说的这件事,同事们的眼圈,都有点红了。“外甥前年结了婚,去年喜得千金。可是,孩子出生快一年了,爸爸还一次没见过。外甥打电话回来时,孩子正甜甜地睡着。为了让他听听女儿的声音,外甥媳妇想喊醒女儿,可是,怎么喊就是喊不醒。情急之下,外甥媳妇用手狠狠地拧了孩子的屁股。孩子疼得哇哇大哭。”
老汤吸了一口烟,继续说:“电话那头,外甥肯定是又欣喜又心疼,他大喊‘听见了,听见了!爸爸这次执行完任务,一定回家看你’”
香烟袅袅,老汤自言自语地说:“不到一岁的孩子,哪里听得懂啊,她只是拼命地哭泣,她的妈妈掐痛她了。”
大家沉默了,有的悄悄抹去了眼角的泪花。
老汤忽然对我说:“把我外甥这个故事写下来,也许,会成为明年春晚的一个节目。”
【相关链接】:
2008 年 12 月 26 日下午,中国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舰队在三亚启航,三艘现代化军舰向茫茫的西太平洋挺进。中国首次派出海军编队舰参加国际反海盗护航行动,显示了中国国力的强大,同时也为世界和平与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几个月来,中国海军护航编队舰已多次击退海盗的侵袭,保护了中国商船以及多国商船的安全。
从记叙顺序来看,对第⑦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A.倒叙,交代了老杨年初二到姐姐家拜年,接到外甥的远洋电话,为下文作铺垫。
B.插叙,补充交代了老杨年初二到姐姐家拜年,接到外甥的远洋电话,从而引出下文。
C.补叙,补充交代了老杨年初二到姐姐家拜年,接到外甥的远洋电话。
D.顺叙,交代了老杨年初二到姐姐家拜年,接到外甥的远洋电话,从而引出下文。
三、巩固练习
1.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开往春天的列车
①列车不知疲倦地飞速奔驰。因为没有买到卧铺票,坐硬座的我早已疲倦和难受。作为唯一的消遣,我的目光只有与一本杂志里的文字亲密接触,偶尔拿起小桌上的矿泉水,小呷一口,徐徐咽下。其实,我并不渴,只是借矿泉水的凉爽来驱逐睡意。
②当我再次抬起头,习惯性地去拿那瓶矿泉水时,我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站在我对面的座位旁,目光死死地盯着我,活像一尊技艺拙劣的雕塑。她衣服样式很土,上面布满汗渍和污垢,手里攥着一个肮脏的编织袋,里面鼓鼓地装着什么。
③约莫半小时后,当我再取矿泉水时,我发现“雕塑”仍立在原处,那个鼓鼓的编织袋已塞到座椅下面,她目光依然停在我的身上。我猜她一定在等座位。我暗想:老瞧着我干嘛?我要乘到终点站,等我为你腾位置,你找错人啦。
④我在“雕塑”的守望下照常看我的杂志。又一次喝水解困时,我见她还站着,只把后背斜靠在对面的座位旁,手里捧着一本皱巴巴的书。我瞅了一下封面,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她看得极专心,嘴唇微微颤动,像在默念课文。我慢慢注意到,只有在我每次拿矿泉水时,她才抬头看我一眼,等我重新注视杂志时,她也把目光收回课本。
⑤过了好久好久,列车又在一个什么站停下了。邻座的男子把车窗打开,我立即感到新鲜空气扑面而来,倦意顿时一扫而光。几分钟后,列车徐徐启动,我拿起矿泉水,猛喝了一口,水已差不多见了瓶底,便顺手将空瓶向窗外扔去。此刻,对面的小女孩猛地扑过来,大声喊道:“叔叔,别——”她伸手来抓我的胳膊,而空瓶已落在车外,发出一声叹息般的轻响。
⑥我似乎还没有理解女孩的用意,她却既气愤又委屈,两行泪珠竟然跳出了眼眶:“叔叔,我为了等你的这个空瓶子,我都站了三百多公里了,可你……”
⑦“什么?”万分惊讶中我终于明白,原来她不是为了等座位,而是为了一个空塑料瓶,为了一个可以回收的废品。原来她的每一眼,都是在观察我什么时候能够喝完矿泉水!我有些愧疚地说:“对不起,小姑娘。别哭,不就一个空瓶子吗,不值得流泪。”
⑧女孩一边用脏衣袖擦泪,一边说:“你们这些有钱人可以随便把它扔了,可它是我的学费呀!”
⑨好奇心让我不得不刨根问底。女孩告诉我,她家很穷,父亲因车祸截了双腿,肇事司机逃了,没得到一分的赔偿,一家人生活全靠母亲没日没夜的劳作维持。家里实在没办法,想让她退学,但她坚决不肯,无奈父亲最后说,如果你自己能找来学费你就上,找不到就别上了。为了能圆读书梦,她只好趁放寒假期间,每天天不亮就到离家不远的火车站,买一张站台票混上火车,在列车上捡易拉罐、矿泉水瓶、啤酒瓶等废品,卖钱攒学费。
⑩她每天都穿梭于铁道线上,早晨随车远去,晚上再爬上返回的列车归来。每天上车后,她首先挨个车厢来回“巡视”几遍,把乘客丢弃的废品捡完后,便找一个能够为她提供废品的地方“守株待兔”。她说这样做是为了抽一点时间复习功课,天天泡在车上,既挣学费,也不能误了学习。复习一阵功课,然后她再进行下一轮全车“搜查”。
听完女孩的诉说,我不仅仅是被感动,更是被强烈地震撼着,我找不到什么话语来安慰她因为失去了一个空瓶而失落的心!于是,我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她,想弥补我的过失,也想作为自己一点微不足道的爱心。
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女孩却怎么也不肯收我的钱。她坚定地说:“……”女孩说完,把语文课本卷成筒往裤兜里一插,躬下身子从座位下面拉出编织袋,开始了又一轮全车废品跟踪。
望着女孩的背影,我的双眼湿润了。好一会儿,我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我追上一辆从我面前走过的售货小车,买了一瓶矿泉水,当即拧开瓶盖,一口气将矿泉水喝进了肚子里,接着我大步穿过一节又一节车厢窄窄的过道,远远的我看见了那个小女孩。我双手高高举起矿泉水瓶向她晃动,她高兴地朝我走过来。
“叔叔,哪来的?”她激动地问。“我帮你捡来的。”我淡淡地说。她接过空瓶装进了编织袋。我见她脸上灿烂的笑容像一朵开得极为饱满的菊花。“叔叔,你真好。”说完,她提着沉甸甸的编织袋离开了。
此刻,我听到她那编织袋里发出啤酒瓶、易拉罐的碰击声,那是蓬勃的希望发出的清脆的鼓点,那是灿烂的明天传来的美妙的东西。对于女孩来说,她踏上的每一次车,都是开往春天的列车……
(1)第⑩段加点的“守株待兔”在文中的意思是
(2)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是( )
A.列车不知疲倦地飞速奔驰。
B.她看得极专心,嘴唇微微颤动,像在默念课文。
C.她伸手来抓我的胳膊,而空瓶已落在车外,发出一声叹息般的轻响。
D.我见她脸上灿烂的笑容像一朵开得极为饱满的菊花。
(3)第⑨⑩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4)根据上下文内容,在第 段横线处填上小女孩说的话:
(5)对文末画线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过了寒假,女孩乘上的将是春天的列车。
B.列车上,女孩编织袋里发出的碰击声是蓬勃的希望发出的清脆鼓点。
C.女孩踏上了能挣到圆读书梦的学费的列车。
D.女孩踏上的是载着她美好生活希望的列车。
答案:
1.“守株待兔”原本的意思是不主动努力,而希望获得意外的收获,在文中指小女孩在一个能够为她提供废品的地方等着。
2.B A选项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选项和D选项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这两段为插叙,补充说明了女孩的家庭背景,解释了她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她自立自强的品质,为后文女孩拒绝资助的情节做铺垫。
4.示例:“叔叔,谢谢您!但是我不能要您的钱,我要靠自己挣学费。”
5.D C选项仅停留在“挣学费”的表层,未体现文章的主旨,而D选项中的“美好生活希望”准确对应了女孩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主题。
2.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
①萝卜花是一个女人雕的,用料是胡萝卜,她把它雕成一朵一朵月季的模样。花盛开,很喜人。
②女人在小城的一条小巷子里摆摊,卖小炒。一个小气罐,一张简单的操作平台,木板做的,用来摆放锅碗盘碟,她的摊子就摆开了。她卖的小炒只三样:土豆丝炒牛肉,或炒鸡肉,或炒猪肉。
③女人三十岁左右,瘦,皮肤白皙。长头发用发夹别在脑后。惹眼的是她的衣着,整天沾着油锅的,应该很油腻才是,却不。她的衣襟干净,外面罩着白衣。衣领那儿,露出里面的一点红,是红毛衣,或红围巾的红。她有围裙,有袖套,过一会儿,她就换一下围裙,换一下袖套,以保持整体衣着的干净。很让人惊奇且喜欢的是,她每卖一份小炒,必在装给你的方便盒里,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这样装在盘子里,才好看,她说。
④不知是因为女人的干净,还是她的萝卜花,一到饭时,女人的摊前,总围满人。五块钱一份小炒,大家都很耐心地等待着。女人不停地翻铲,而后装盘,而后放上一朵萝卜花。整个过程,充满美感。于是,一朵一朵的萝卜花,承载着五味调和百味香,就开到了人家的饭桌上。
⑤我也去买女人的小炒。去的次数多了,渐渐知道了她的故事。
⑥女人原先有个很殷实的家。男人是搞建筑的,有些钱。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建筑中,男人从尚未完工的高楼上摔下来,被送进医院,医院当场就下了病危通知书。女人几乎倾尽所有,抢救男人,才捡回半条命——男人瘫痪了。
⑦生活的优裕不再。年幼的孩子,瘫痪的男人,女人得一肩扛一个。她考虑了许久,决心摆摊卖小炒。有人劝她,街上那么多家饭店,你卖小炒能卖得出去吗?女人想,也是。总得弄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罢?于是她想到了雕刻萝卜花。当她静静坐在桌旁雕着时,她突然被自己手上的美好镇住了,一根再普通不过的胡萝卜,在眨眼之间,竟能开出一小朵一小朵的花来。女人的心,一下子充满期待和向往。
⑧就这样,女人的小炒摊子,摆开了,并且很快成为小城的一道风景。下班了赶不上做菜的人,都会相互招呼一声,去买一份萝卜花吧。就都晃到女人的摊前来了。
⑨一次,我开玩笑地问女人,攒多少钱了?女人笑而不答。一小朵一小朵的萝卜花,很认真地开在她的手边。
⑩不多久,女人竟出人意料地盘下一家酒店,用她积攒的钱。她负责配菜,她把瘫痪的男人,接到店里管账。女人依然衣着干净,在所有的菜肴里,依然喜欢放上一朵她雕刻的萝卜花。菜不但是吃的,也是用来看的呢,她说。眼睛亮着。一旁的男人,气色也好,没有颓废的样子。
女人的酒店,慢慢地,出了名。大家提起萝卜花,都知道。
生活,也许避免不了苦难,却从来不会拒绝一朵萝卜花的盛开。
(1)下列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是( )
A.夫妻情 B.卖小炒的女人 C.萝卜花 D.小城风景
(2)从全文看,文中⑥、⑦自然段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用小标题概括使女人命运发生变化的两个情节。
A. B.
(4)“一朵一朵素雅的萝卜花,就开到了人们的饭桌上”,把这个句中的“开”改成“放”好不好?为什么?
(5)第③自然段,浓墨重彩地描写女人的衣着打扮,有什么作用?
(6)简要分析本文最后一句话的作用。
答案:
C C选项“萝卜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既是女人小炒的特色,又象征着希望,与结尾“生活不会拒绝萝卜花盛开”形成呼应。A选项侧重情感,B选项仅交代人物身份,D选项范围过大。
插叙,交代女人上街卖小炒的原因,解释萝卜花的象征意义,突出了女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人物形象,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更加突出。
A.抢救男人 B.摆摊卖小炒
不好,因为“开”比“放”更有动态美,生动形象地写出女人雕刻的萝卜花像真的一样,同时也能突出女人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暗示女人的生活会像开放的萝卜花一样越来越好。
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了女人为了不满身油腻而频繁换围裙和袖套,身上很清爽干净的样子,突出了女人干净整洁、热爱生活的特点,为下文女人坚强面对生活,将饭店生意经营得越来越好的情节做铺垫。
6.(1)内容上:升华主题,揭示文章主旨,即人生难免会遭遇艰难困苦,但只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面对挫折,积极努力,就一定能克服困难,迎来美好生活。(2)结构上:总结全文,引发读者思考。
3.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书祸
①我酷爱读书,读书总给我带来巨大享受,尤其是乘车的时候。
②不过我也曾因为乘车读书而“闯祸”,并且不止一次。
③十多年前的一个礼拜天,我爸爸约了几位客人共进晚餐,打发我去北京的西单菜市场买两条鱼和半只火腿。我当时正在读卡夫卡的《城堡》那是一本需把自己囚于其中方能读出所以然的书。从西单菜市场回家的电车上,我已在《城堡》深处。只听售票员吆喝:“北太平庄!”脚先于我的意识迈出车门,而脑子里仍是《城堡》的种种迷津。
④我木木呆呆走到家,爸爸开门便问:“东西呢? ”我反问:“什么东西?”爸爸眼睛瞪圆了:“咦,等你买的鱼和火腿呀!”我瞬间张口结舌——东西全忘在电车上了。我爸爸一副揍也揍不得、骂也骂不得的样子,他几乎捶胸顿足:“你让客人吃什么!”他顶好客又顶怕亏待客人。我赶忙认错:“我读书读糊涂了。要不,我再跑一趟?”当然是来不及再跑一趟的,那时菜市场一旦来了鲜鱼,排队至少也要个把钟头。
⑤刚到美国读书时,一次有位朋友得了感冒,我临时代替她去打一天工照顾一个两岁的小女孩,给她喂饭、换尿布,放卡通片给她看,她累了就哄她睡觉,诸如此类的事情,每小时5美元。
⑥当时我正在恋爱,这天晚上要和男友(现在是我丈夫)一起去他家,和他的父母共度圣诞前夜。男友的父母有个习惯:一年只在圣诞前夜喝一瓶轩尼诗酒,而这瓶酒总是由他们的儿子当作礼物送给他们,这已经成了他们家庭的传统。我知道这瓶酒对男友的重要性,决定下班后就替他去买来。
⑦结束了八小时换尿布、喂饭和放卡通片的工作,拿到40美元现金,我赶去买了酒并请店员给它做了最豪华的节日包装。天擦黑时,我已拿着酒挤在下班人群里走进了地铁。一找到光线较好的位置,我马上打开随身带的《百年孤独》,忘情细读起来,等回过神才发现已足足坐过了两站。等下了车,我感到手中空空、步伐飘飘,若有所失,直到走到男友家门口,才猛然醒悟到那瓶酒已经被我忘记在地铁上!无奈只有再买一瓶。从那以后,我每次因乘车读书而“闯祸”,我丈夫总要提起那两瓶轩尼诗。
⑧当然并非每次“闯祸”的损失都那么大,一次在华盛顿开往纽约的火车上,我读完了《洛丽塔》,一时间泪流满面,哽咽不止,一车厢的人都旁观我的抽泣,不知如何是好。一位年轻女士戳戳她的男友,问她可知缘由,那男友耸耸肩,眼珠翻上去望望上苍,表示只有天晓得。那次损失最小,我只把夹在书里的一张从加拿大买的,具有纪念意味的牛皮书签弄丢了。
⑨回家告诉丈夫,他对我苦笑:“唉,你丢这丢那,不是乘错车,就是下错站,怎么就从来没丢过书呢?”这倒是真的,我还从没丢过书,哪怕是丢了夹在书里的书签,书照旧紧紧攥在手中,跟着我一路回家。
(1)第④段画线句对父亲的描写表现出他怎样的心理?
(2)阅读全文,填写表格。
“闯祸”的具体原因 “闯祸”的结果
在电车上读《城堡》,沉浸到《城堡》深处。 ①
② 买来送给男友父母的酒被遗忘在地铁上。
③ ④
(3)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对书籍的喜爱珍惜之情。 B.表达了作者惜时如金的学习态度。
C.表达了作者对阅读的无比热爱之情。 D.表达了作者对阅读时光的无限回味。
答案:
既为无法妥善招待客人而感到愤怒和惋惜,又不忍心责怪女儿。
①把给客人准备的两条鱼和半只火腿落在车上;②在地铁上忘情细读《百年孤独》;③在火车上读完《洛丽塔》,泪流满面,哽咽不止;④把自己从加拿大买的,具有纪念意味的牛皮书签弄丢了。
交代男朋友家圣诞节前夜要喝一瓶诗尼轩酒的传统,为下文“我”去买酒,又因为读书入迷把酒落在地铁上的情节做铺垫,突出了“我”对书的痴迷。
C B选项与原文不符,文中没有提到学习;AD两个选项,无论是对书籍的爱护还是对阅读时光的回味,都源于作者对阅读的热爱,所以C选项最全面,最能概括本文的主旨。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老莫的薄荷蛋
①我把课本堆成一座山,便于藏住脸,本子里写满了“薄荷蛋”。老莫像鬼一样飘到了面前,看了一眼本子:“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吃,以为中考容易?”
②同桌笑了,我也扑哧笑出声。老莫瞪了我一眼,让我捧上书本,站到后面的墙壁旁反思。
③老莫是班主任,教数学,上学期教完初二,本可退休,我也暗喜。谁知她向校方申请要带完这一届,说初三最要紧,换了老师,学生又得适应。校方求之不得。即使有我这样的学生拖后腿,老莫教的班级还是全县第一。
④人有了能耐,脾气就特别,老莫课内不可一世,课外一根筋,像极了传说中的灭绝师太。老莫的相貌不敢恭维,五短身材,脑袋像直接按在脖子上似的,两条眉毛微垂,稀疏的头发在脑后挽成一个髻子。
⑤那天放学,老莫照常揪我到办公室补习,我提前溜之大吉,直奔东霞街:“我的‘薄荷蛋’啊,我来啦——”
⑥怎么被摩托撞倒都不知道……
⑦老莫最先赶到医院,医生说幸好只是皮肉擦伤。她叹了口气:“你个馋猫,蛋没吃到,苦头吃饱了吧,我的心都跳到嗓子眼了!”老莫的五官本就极小,稍一发怒,就挤到一处了。又自言自语:“东霞街什么时候多了家卖什么‘薄荷蛋’的,我怎么不知道?”
⑧我忘记了疼痛,想说老莫你太可爱了。
⑨“还笑!”老莫自己却笑了,“笑得出来就没事。先专心读书,中考一结束,就去吃个够。”
⑩我沮丧:“都没了,今天是最后一天。呜呜,不开心!”哽起嗓子,像个孩子似的。
老莫又无奈地叹口气,她懂我:父母常年在南方打工,爷爷在乡下劳作,奶奶陪我在镇上读书,一家子人分散在各地。第三天上课,手伸进课桌,感觉热乎乎的,低头一看,一个饭盒,打开,青翠色的薄荷叶上“睡”着两个嫩嫩的鸡蛋,浇了一层卤水汁,掩不住淡淡的清香。
我忍不住尝了一口,算不上味美,但对老莫来说,已经很难得了。有一次周末,我被拽到她家补习,中午留我吃饭,那饭菜的质量,连我都替她老伴儿委屈。
这肯定也是老莫给的!“上课了!”老莫还是板着脸,但我却渐渐品悟出了老莫的慈爱。
整个初中,我只在最后一个学期发奋努力。根基差,时间有限,不管怎么努力,都为时已晚,只上了职高分数线。专业也不是我感兴趣的,可书还得读,看着厨师顺眼,就打了勾。那年,我学得一手好厨艺,自创的一道“流珠碧波”,获了省级金奖。
我带着这道作品去探望老莫。她的头发又少了一大片,身子板还是笔直的。她一眼认出了我,笑了:“你这小鬼头!”她尝了一口,竖起拇指,笑咧了嘴。
老莫真的很可爱,至今都不知道,“薄荷蛋”是一个女歌手的艺名,也是我当年的偶像。对偶像的记忆已逐渐模糊,但老莫的“薄荷蛋”的淡淡的清香一直飘荡在我的生命里。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人为你奉上一道“薄荷蛋”,也许那人就是你身边的“老莫”。
(1)从全文看第③段属于 (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2)第①段划线句运用 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第 段划线句,“我却渐渐品悟出了老莫的慈爱”,从全文看,老莫的慈爱体现在下列对本文内容解答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④段的划线句写出老莫的相貌让“我”不敢恭维,反衬后文老莫对“我”的慈爱。
B.第 段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老莫为“我”做蛋的用心,突出了老莫委屈了老伴。
C.第 段划线句的描写表现出老莫对“我”的赞赏,为“我”感到骄傲。
D.第 段指出“薄荷蛋”是一位歌手的艺名而非食物名,在第②段、第⑧段“我”的反应中可以看出端倪。
答案:
1.插叙;补充说明老莫主动带毕业班的背景,突出其责任感,为后文“我”感受到慈爱做铺垫。
2.比喻;把老莫比作鬼,生动形象地写出老莫行动迅速的特点,表达了“我”一开始对老莫的不敢恭维,侧面表现“我”被发现时的紧张心理。
3.B B选项“突出老莫委屈了老伴”有误,突出的是老莫对“我”的慈爱和用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