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汉并天下”瓦当“与天久长”瓦当瓦当是古代建筑中屋顶每行瓦最前端的挡片,起到遮挡和装饰的作用。学习目标1. 知道楚汉之争的史实,能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知道西汉建立的基本史实。2. 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用。认识到休养生息政策适应了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恢复。3. 知道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知道文景之治的措施及表现,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秦亡汉兴,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天下属于谁?楚汉之争汉王刘邦VS西楚霸王项羽一、楚汉之争约法三章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鸿门宴楚河汉界乌江自刎、霸王别姬观察下面楚汉战争形势图,谈谈你知道哪些典故?时间 前206年—前202年(4年)交战双方 项羽(楚)vs刘邦(汉)目的 为争夺国家统治权结果 刘邦胜楚汉之争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知识拓展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项羽死前叹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他的说法对吗?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人大喜—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广纳人才,有萧何,韩信,张良等人辅佐。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只有范增一人可用,但又对范增猜疑。进咸阳后表现用人方面赢得民心失民心军纪严明,约法三章依赖武力,失去民心任用贤人刚愎自用刘邦项羽得民心者得天下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战争 战争目的 代表阶级战争性质刘邦项羽起义 (秦亡前)楚汉之争 (秦亡后)推翻秦的暴政争夺帝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农民起义统治阶级帝位之争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并天下”瓦当出土于长安城遗址纪念统一天下,建立汉朝而作刘邦为什么要在宫殿瓦当上刻“汉并天下”几个字?建立时间建立者 (汉高祖)都城阅读教材完成下面表格公元前202年刘邦长安(西安)资料小卡片瓦当是古代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俗称瓦头,主要功能是防风雨浸湿,保护屋檐,还有装饰的作用。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唐宋汉晋明清庙号谥号年号缔造王朝者称祖,德泽万民者称宗。一般用最能表达皇帝功绩的概括性字样。如治国安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始于汉武帝。历代帝王凡遇到天降祥瑞或大事,都要改年号。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年号汉高祖唐太宗康熙雍正乾隆汉文帝汉武帝夏桀 商纣知识拓展1.汉初的社会状况材料:(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dàn)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材料:“自天子不能具醇(chún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据材料,说出西汉之初是种怎样的社会景象?汉初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国家残破荒凉,百姓流离失所,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为什么汉初的时候经济萧条、国家贫困?面对如此情况,汉初的统治者首要任务是什么?①秦朝的残暴统治 ②秦末长期的战乱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王朝。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①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2、背景(原因)②汉高祖吸取秦亡教训……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故无为者乃有为也。……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及故也。 ——陆贾《新语》陆贾认为秦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他又给刘邦提出了什么建议?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无为而治▲陆贾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实施严刑峻法实施休养生息休养生息政策:是国家在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实施的减轻人民负担,保养民力,增值人口,以达到恢复社会经济、稳定政治统治的政策。含义思想法家以法治国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秦西汉休养:休息保养。生息:人口繁殖。3.政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道家: 无为而治)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形势 具体措施 作用人口锐减,无人耕地,田地荒芜民心不稳,负担过重,社会动荡匈奴来犯 边疆危机4.自主研习教材内容,梳理总结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士兵复员,返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薄赋:减轻农民的赋税,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轻徭:减免徭役及兵役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增加农业劳动力稳定民心,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相对和平的环境,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Q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有什么作用?5.作用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Q秦汉两种不同的统治政策,不同的政策最终导致什么不同的后果?6.对比(1)秦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推翻秦朝的统治。(2)汉高祖休养生息,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秦汉秦始皇时期,赋税沉重,徭役、兵役繁重,刑罚残酷;秦二世时期,统治更加残暴。法家依法治国道家无为而治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什五税",即农民将收获物的十五分之一上交国家。启示:统治者只有推行利民惠民政策,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刘邦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94年公元前187年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57年历史回顾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进一步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三、文景之治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问题与思考: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①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是国家主要财源。 ②大量土地荒芜,人民饥荒,国库亏空。为了保障人民基本生存,社会安定,必须实行以农为本政策。1.措施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汉书·文帝纪第四》汉画像砖弋射收割图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汉书·景帝纪第五》三、文景之治文景时期秦朝汉高祖文景时期秦朝秦朝17岁起服徭役,一年数次减轻徭役文景时期20岁起服徭役,3年一次1/302/31/15比大小:降低田赋——据《史记》《汉书》整理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文景之治材料18:当劓(yì,割鼻子)者,笞(chī,用鞭、杖或竹板子抽打)三百;当斩左止(趾)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汉文帝:废除连坐,废除肉刑。材料19:景帝改笞刑五百为二百 ,三百为一百……——《汉书·刑法志》汉景帝:减少笞数;规定刑具规格、受刑部位和行刑程序。材料20: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赐帛人二匹,絮三斤。③.以德化民,废除严刑峻法三、文景之治三、文景之治相关史事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他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官室、园林以至车骑都没有增加。有人进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诏宣布不接受献礼。修建陵墓时汉文帝要求不许用金、银、铜等装饰,只可用瓦器。汉文帝霸陵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三、文景之治阅读教材,归纳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西汉纺织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三、文景之治阅读教材,归纳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西汉长安城商业: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局规整汉景帝时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民族关系)马王堆汉墓马王堆汉墓位于今湖南长沙,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dai4)侯利苍、夫人辛追及其儿子的墓,出土了3000多件文物。其中,700多件工艺繁复的精美漆器,纹饰华美,亮丽如新,反映了西汉漆器制作的水平;500多件丝织衣物,花纹绮丽,其中的素纱单衣,薄如蝉翼,重量不到50克,是稀世珍宝;50多篇简帛文献,涉及先泰至西汉初年的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和科技等内容。更令人称奇的是,辛追夫人的遗体保存2000多年而不腐,她的外形完整,头发、眼睫毛等尚存,堪称世界防腐史上的奇迹。知识拓展文景之治1234清明经济:人民生活:国力:政治:发展安定增强局面: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治世”三、文景之治三、文景之治试比较秦兵马俑与汉阳陵陶俑的表情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呢?秦兵马俑的面部表情很严肃;汉阳陵陶俑的面带笑意,表情比较柔和。这说明了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人民对社会生活感到满足。汉陶俑面带笑意,再现文景之治的繁荣,堪称“东方蒙娜丽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的修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都城:长安建立者:刘邦背景:汉初景象(经济凋敝、国家贫穷)目的:稳定社会局势,巩固政权,恢复生产具体措施:士兵还乡务农;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影响:社会局势逐渐稳定,经济开始恢复具体措施:注重农业生产;轻徭薄赋;“以德化民”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课堂小结1.秦末汉初的8年动乱,使人口由近3000万锐减到1300万左右。经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三代的努力,到汉武帝初期,70年间人口增长了3.84倍。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A.休养生息的政策 B.厉行节约的传统C.盐铁专营的措施 D.平抑物价的施行2.《汉书 景帝纪》记载:“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景帝的这一政策最有利于( )A.减轻人民负担 B.促进经济发展C.扭转社会风气 D.削弱地方豪强AB实战演练3.《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这表明当时的社会境况是( )A.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B.食物匮乏,人口锐减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连年灾荒,起义不断4.《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四匹马的毛色一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情况,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发展推行了( )A.约法三章 B.方田均税 C.休养生息 D.均田免赋BC实战演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