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一单元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上第一单元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第2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宪法是根本法》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题设置三个与宪法相关的话题:“感受宪法日”“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权威”。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作为本册起始,帮助学生初步认知法律和法律体系。在前几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逐步渗透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及其作用,认识宪法的法律地位,学习关于宪法的基本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每课内容分析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感受宪法日”,目的是通过宪法日活动让学生走近宪法,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明白宪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小树立宪法意识。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的根本法。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树立宪法权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树立宪法权威,了解学生应该学习宪法、掌握宪法知识、尊重宪法权威;明白社会各个主体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不做违反宪法的行为。课时内容分析:本框内容可以浓缩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即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效力等级最高,最具权威性。两个基本点——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本课时核心为宪法是衡量一切法律好坏、对错的最高标准。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本课时在教材内部扮演着 “中枢神经” 的角色。它既是第一单元知识链的理论核心,又为整本教材后续内容提供了逻辑起点和合法性依据,将分散的知识点统合在一个以宪法为顶点的法律体系框架之内。1.与本单元内的横向联系:与第一课《感受法律的力量》:第一课是“面”,让学生全面感知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法律;本课是“点”,聚焦所有法律中最核心的一部——宪法。形成了 “从一般到特殊” 的逻辑关系。2.与第二课内其他框题:与第一框《感受宪法日》:第一框是“导入”,通过仪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本框是“核心论证”,提供扎实的理论知识,回答“为何要设立宪法日”的根本原因。与第三框《树立宪法权威》:本框是“为什么”(为什么要树立权威),第三框是“怎么做”(如何树立和维护权威)。两者构成 “知”与“行” 的关系,理论指导行动。3.与本册其他单元的横向联系:与后续单元(如公民权利、国家机构单元):本课时的“最高效力”原则是后续学习的基石。例如,在学习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时,学生会理解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法院等机构的权力直接来源于宪法的授予,其运行必须遵守宪法,这本身就是宪法最高效力的体现。在学习公民基本权利时,会明白这些权利是宪法赋予的,是最高层级的保障,任何法律都不能剥夺。与法治精神培养:本课时所传递的“宪法至上”、“法治统一”的理念,是贯穿全册教材的核心法治精神,为培养学生成为尊法、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思想基础。纵向:本课时的位置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转折点,它承接了低学段的感性认知,并为高学段复杂的制度学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支撑,实现了法治教育内容的螺旋式上升。中低学段时初步感知规则、法律的存在,知道宪法是根本法(是什么),但无需解释原因。此前学习建立了“宪法很重要”的初步印象和感性认识,为本课时探讨“为什么重要”提供了前提和动机。本课时深入核心,系统学习“最高法律效力”的两层内涵(立法依据、不得抵触),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知。这是小学阶段对宪法根本法地位的第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理论深化,构成了小学宪法教育的核心支点。到初高中时将进一步学习国家机构、权力制约、人权保障、宪法实施与监督(合宪性审查)等具体制度。本课时学习的“最高效力”原则,是未来学习所有具体宪法制度和法治原则的总开关和理论基础。例如,初中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合法性正源于宪法的规定。资源挖掘:读书推荐《与法同行》、视频资源、学校宪法日主题活动。
课标分析 政治认同:通过发现与法律有关的生活现象,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道德修养: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法治观念: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观念主要表现为:(1)宪法法律至上。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宪法和法律。(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对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依法予以追究,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3)权利义务相统一。理解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4)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以及未或年人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5)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和识别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和远离伤害。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搜集、调查、整理资料的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个性差异: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国法校规仍需好好学习。补救措施:1.搜集丰富的背景资料和故事,穿插在课前搜集资料和课堂学习中。2.通过小组学习对于复杂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自己的见解。3.借助丰富的拓展资源,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法律的存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宪法能有这么高的效力?是谁给它的这个权力?”“如果一部法律真的和宪法不一样了,谁来发现?谁来改呢?”“我们小学生要遵守宪法吗?宪法里好像没有规定我们不能迟到啊?”
学习目标 1.通过分类法律卡片并匹配宪法条款,理解“宪法是立法基础”的含义,能说出生活相关法律的宪法依据。2.通过绘制并标注“法律效力金字塔”,掌握宪法最高效力的两层表现(立法依据、不得抵触),能正确呈现其层级关系。3.通过撰写“宪法宣言”与案例研讨,树立宪法至上观念,能阐述宪法作为根本法的重要性,增强尊崇与维护宪法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宪法意识,在生活中遵守宪法。难点:懂得宪法实施的重要意义,自觉在生活中维护宪法权威。突破措施: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学习小组交流等方式加深理解和感悟。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任务:“法律效力金字塔”海报绘制——通过海报呈现“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1.我们学过的法律里,哪些法律和小学生的生活最相关(比如《义务教育法》),适合放在“法律效力金字塔”的下层?2.海报上怎么标注“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才能让同学看懂“宪法在最顶端”?3.用一句话在海报旁总结“为什么宪法是根本法”,这句话要怎么说才能让同学容易理解)?提示:1.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任务2.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聚焦学科问题发布(教师实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聚焦学科核心问题)3.引起注意,引导期待4.有指向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5.此环节等同于导入新课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找找身边有哪些和宪法相关的活动,观看“宪法日”相关视频。教师准备:教学媒体、宪法相关资料包。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1.我们学过的法律里,哪些法律和小学生的生活最相关(比如《义务教育法》),适合放在“法律效力金字塔”的下层? 学习内容:“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两大表现:①立法基础;②不得抵触。学生活动:【法律卡片分类游戏】教师提供多种法律名称卡片(如:宪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民法典、环境保护法、刑法等)。小组讨论:在这些法律中,哪些与我们小学生的生活最相关?选出3-4部,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小组思考:这些法律是为了落实宪法中的哪些规定?(教师提供“脚手架”:如宪法第46条“受教育权”、第49条“儿童受国家保护”等)。目的:解决任务问题1,为海报填充下层内容并提供理论依据。 评价标准:选择了与小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法律(如未保法、义务教育法),而非随意填写。评价方式:小组互评,展示时,其他小组可评价其选材的合理性。 对于感到困难的学生提供“生活场景”提示卡:教师可提供图文提示卡,如“上学读书”场景对应《义务教育法》;“父母抚养我”场景对应《未成年人保护法》;“过马路”场景对应《道路交通安全法》。让学生将法律卡片与场景卡配对,降低选择难度。提供“宪法链接”便签:直接提供写有宪法关键条款的便签(如“宪法第46条: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将其贴在《义务教育法》卡片上,建立直观联系。
2.海报上怎么标注“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才能让同学看懂“宪法在最顶端”? 学习内容:理解法律体系的层级结构。学生活动:【绘制“法律效力金字塔”】小组在一张大海报上绘制一个金字塔。将“宪法”二字写在塔尖。将阶段一选出的3-4部法律写在塔的中下层。关键步骤(解决任务问题2):用箭头和简短的文字标注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从上至下的箭头 (从宪法指向其他法律),旁边标注:“立法依据” 或 “根据我制定”。从下至上的箭头 (从其他法律指向宪法),旁边标注:“不得与我抵触” 或 “以我为准”。可用图画装饰(如:宪法部分画上太阳光芒,象征根本;用树根和树枝的图画辅助理解)。 评价标准:1. 结构正确:宪法位于塔尖,其他法律在下。2. 关系标注准确:正确使用了“立法依据”、“不得抵触”或类似含义的词语和箭头。箭头、图示、文字标注清晰、有创意,能让观看者一眼看懂关系。评价方式:教师评价,巡视指导,关注核心要素是否正确。学生互评,在展示环节,由学生说说“哪个海报的设计让你一看就懂?” 对于感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半成品”海报模板:发放已画好金字塔轮廓、塔尖写好“宪法”、并画好上下箭头的海报纸。他们的任务是选择法律名称填入下层,并从“词库”中选择正确的标签(如“立法依据”、“不得抵触”)贴在箭头旁。提供“关系词”选择卡:提供一组关系词卡片(如:“妈妈”、“孩子”、“根据我制定”、“不能违反我”、“最高”、“从属”),让学生通过选择粘贴来完成标注,避免书写困难。
3.用一句话在海报旁总结“为什么宪法是根本法”,这句话要怎么说才能让同学容易理解)? 学习内容:提炼与升华本课核心观点。学生活动:【撰写“宪法宣言”】各小组在海报的醒目位置,用一句话总结“为什么宪法是根本法”。小组派代表展示海报,并大声读出自己组的总结句。全班评议:哪个小组的总结既准确又通俗易懂?(解决任务问题3)教师提供范例并引导: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提供句式模板:“宪法是万法之母,是所有法律的总开关。”“宪法是最高规则,其他法律都是它的‘孩子’和‘细节’。”最佳推荐(融合两个要点):“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总根基和最高标准!” 评价标准:总结句正确(包含“根本”、“最高”等关键词)且通俗(使用了比喻或简短有力的语言)。评价方式:师生共评,将各组的总结句写在黑板上,共同投票选出“最佳金句”。 对于感到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子脚手架”:提供句型模板让他们补充关键词。模板1:宪法是______,其他法律都不能和它不一样。模板2:宪法是最______的法律,是所有法律的______。(答案:根本/最高;基础和标准)“二选一”选择卡:给出两个总结句,让他们小组讨论选出认为最正确的一句,并抄写下来。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家庭“法律大发现”
请你做一个小调查,找一找家里有的物品(如食品、玩具、电器)或其包装上,是否印有与法律相关的信息(如:《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标志、执行标准号等)。拍下照片或记录下来。
思考:这些法律的存在,最终是为了保障宪法赋予我们的哪些基本权利?(如:安全权、健康权等) 实践类 目标一 本周
板书设计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