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第一单元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第3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上第一单元第二课《宪法是根本法》第3课时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闫慧 备课时间 2025.08.27
课题 《树立宪法权威》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分析 文本位置《宪法是根本法》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课题设置三个与宪法相关的话题:“感受宪法日”“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树立宪法权威”。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是统编小学德育教材的“法治专册”,意在通过一学期安排了由浅人深的内容,帮助学生从生活人手,感受身边的法律,认识我国的法律依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为了让学生和教师尽快熟悉陌生的知识领域,本册教科书的法治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作为本册起始,帮助学生初步认知法律和法律体系。在前几册道德与法治教材逐步渗透法治教育的基础上,本单元引导学生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了解生活中的法律及其作用,认识宪法的法律地位,学习关于宪法的基本知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每课内容分析:“本课由三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感受宪法日”,目的是通过宪法日活动让学生走近宪法,了解宪法的基本内容,明白宪法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从小树立宪法意识。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宪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我国的根本法。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树立宪法权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如何树立宪法权威,了解学生应该学习宪法、掌握宪法知识、尊重宪法权威;明白社会各个主体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不做违反宪法的行为。课时内容分析:本课时是法治教育专册的奠基课,核心目标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宪法的根本法地位,即宪法是“母法”和“总章程”。课程主要围绕三个核心观点展开:内容具有根本性:宪法规定了国家最根本的问题(如国旗、国徽、首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法律效力最高:宪法是制定其他普通法律(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依据和基础,所有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严格:通过对比普通法律的制定过程,凸显宪法程序的严肃性和特殊性,从而体现其至高无上的权威。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于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如“树根与枝叶”的比喻、故事案例等)将抽象的宪法原则转化为具象认知,最终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尊崇宪法、遵守宪法的初步意识。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1. 纵向关系(层级与效力)。构建一个清晰的 “金字塔”式法律体系认知。宪法处于塔尖,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其下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普通法律(如《义务教育法》);再下层是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通过这种纵向的“母法”与“子法”关系,凸显宪法作为根本法的至上性,所有下位法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2. 横向关系(内容与功能)。构建宪法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之间的根本纽带关系。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任务和机构(总章程);保障了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和运行基础(总依据);赋予了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并设定了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根本保障)。这种横向关系表明,宪法权威体现在它全面涵盖并根本规范了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三、资源挖掘:权威文本:《宪法》条文(如公民权利义务)及其他法律中“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明确表述。直观载体:宪法宣誓仪式视频、人民币上的国徽图案,将抽象权威具象化。亲历活动:组织或参与“国家宪法日”晨读活动,在仪式体验中感受尊严。生活案例:采用正反案例(如《义务教育法》保障上学权)进行辨析,化知识为能力。数字故事:利用普法动画、微视频(如“宪法守护一生”),展现宪法与个人的紧密联系。
课标分析 政治认同:通过发现与法律有关的生活现象,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法律,感受日常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道德修养: 结合生活实际,了解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增强公民意识和责任感。法治观念: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观念主要表现为:(1)宪法法律至上。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遵守宪法和法律。(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对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依法予以追究,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3)权利义务相统一。理解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4)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以及未或年人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5)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和识别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和远离伤害。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六年级学生做事易冲动,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习惯非常必要。并已经具备了搜集、调查、整理资料的能力,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个性差异:经过五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国法校规仍需好好学习。补救措施:问题:“宪法跟我有什么关系?”
对策:画一条“人生时间轴”,标出出生、上学、工作等阶段,对应宪法规定的权利(如出生有国籍权、上学有受教育权),直观展现宪法就在身边。问题:“为什么宪法最高?”
对策:比喻:宪法是“妈妈”(母法),其他法律(如《未成年人保护法》)是“孩子”,源于她。找证据:带学生在其他法律第一条里寻找“根据宪法” 这四个字,直接证明。问题:“违反宪法会怎样?”
对策:举一个假设的坏例子(比如“某地规定不准残疾人上学”),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规定为什么不对,因为它违反了宪法,所以是无效的。从而理解宪法是最终的判断标准。问题:“为什么不用宪法直接判案?”
对策:比喻宪法是学校的“总校规”,只规定大方向(如人人平等);具体判案用的是《刑法》等“具体班规”,它们根据总校规制定,处理具体问题。
学习目标 目标+(对应核心素养)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宪法意识,在生活中遵守宪法。(法治观念)通过学习宪法的相关知识,能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宪法、践行宪法。(责任意识)3.通过学习小组交流,懂得宪法实施的重要意义,自觉在生活中维护宪法权威。(法治观念、健全人格)
学习重难点 重点:通过查阅资料、观看视频等方式,弘扬法治精神,培养宪法意识,在生活中遵守宪法。难点:通过学习小组交流,懂得宪法实施的重要意义,自觉在生活中维护宪法权威。突破措施:通过精选生活化案例和视频(如教育权、隐私权案例),将抽象的宪法条文具象化,引导学生感知宪法、培养意识,以此突破重点;通过设计小组思辨议题(如“如何应对不合宪的班规”)和实践任务(如制定宪法宣传方案),让学生在辩论与行动中深刻理解宪法的价值与权威,从而内化维护宪法的责任感,以此攻克难点。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提示:1.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任务2.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聚焦学科问题发布(教师实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聚焦学科核心问题)3.引起注意,引导期待4.有指向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5.此环节等同于导入新课驱动任务:“宪法小承诺”收集与“宪法承诺墙”制作通过承诺墙体现“树立宪法权威”。问题链:1.作为小学生,我们的哪些日常行为能体现对宪法的尊重(比如按时上学、爱护公共设施),可以转化成“宪法小承诺”?2.写“宪法小承诺”时,要怎么关联宪法内容,才能让承诺不只是“口号”?3.怎么整理全班的“宪法小承诺”贴在“承诺墙”上),能让参观的同学更清楚地看到“尊重宪法可以从小事做起”?评价标准:通过承诺墙体现“树立宪法权威”。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找找身边有哪些和宪法相关的活动,观看“宪法日”相关视频。教师准备:教学媒体、宪法相关资料包。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活动一:感受宪法意 义目标1 这些制度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宪法,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一、导入新课1.出示中小学生守则、班级公约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制度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它们,校园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学生讨论。2.同样道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必须有一个最高的法律权威,任何人都必须在这个权威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个权威是什么呢?学生回答。3.提问:如果没有宪法,生活会是什么样子?4.学生回答宪法的重要意义。学习内容:师:出示中小学生守则、班级公约图片,提出问题,这些制度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它们,校园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师指名学生分享,互相补充。学习内容:师: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必须有一个最高的法律权威,任何人都必须在这个权威规定的范围内活动,这个权威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提问:如果没有宪法,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学生活动:同桌互相自由交流。指名学生分享,互相补充。小结过渡: 在法律体系中,宪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不同,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 学生能够说出没有这些规则我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必须有一个最高的法律权威,任何人都必须在这个权威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学生能说出宪法与其他法律法规不同,它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 问题预设:学生看完图片后,对和宪法的重要性以及最高效力不能清晰表达。补救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它们,校园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子?问题预设:学生说不出。补救措施: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提前准备好宪法知识的视频,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宪法相关的知识。
活动二:维护宪法权 威目标2、3 “你认为生活中应该怎样维护宪法权威呢?”2.说说你在生活中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具体做法? 1.红领巾小学六年级(2)班召开“宪法权威之我见”主题班会,出示学生的发言。 2.结合学生发言,教师出示新京报调查结果,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百姓对宪法不了解、不关心,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回答。学习内容:师:提出问题,“你认为生活中应该怎样维护宪法权威呢?”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出示新京报调查结果,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百姓对宪法不了解、不关心,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活动:通过宪法原文了解宪法。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学习内容:师:出示问题,进行宪法知识问答环节。师:出示小华同学的故事,提出问题,说说你在生活中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具体做法。学生活动:学生互相说一说在生活中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具体做法。学习内容:师:介绍宪法宣誓制度的诞生,首次宪法宣誓以及誓词内容。播放视频:习近平进行宪法宣誓,结合介绍和视频,学生思考并谈谈感受。学生活动:学习宪法宣誓制度的诞生,首次宪法宣誓以及誓词内容。学生谈宪法的感受。 能够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权威、法律地位,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学生能够回答宪法知识竞答中一些问题,掌握宪法的一些知识。学生能够通过具体事例说出。在生活中遵守和维护宪法的具体做法。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谈一谈:通过宪法宣誓以及誓词,自己对于宪法的感受。 问题预设:学生不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不知道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补救措施:学生通过观看老师播放的视频以及查阅资料了解宪法。问题预设:学生对宪法的一些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回答错误比较多。补救措施:通过同桌、小组进行抢答比赛,二次过关,掌握宪法相关的知识。 问题预设:学生对宪法感受说的不够明确、清晰。补救措施:通过同桌、小组交流,然后互相补充,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总结提升。目标3 学习了宪法,你认为我们可以怎样维护宪法权威? 学习内容:师:学习了宪法,你认为我们可以怎样维护宪法权威?学习活动:学生分享维护宪法权威的具体做法。小结: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没有超越宪法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应该得到追究。 学生能说出维护宪法权威的具体做法。 问题预设:学生可能说的不够完整、不全面。补救措施:可以同桌先相互说一说,再就是其他学生补充。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请你制作一条宣传宪法的标语,并进行交流。 实践类 目标3 10~15分钟
板书设计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