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纲要》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安史之乱由盛转衰赵匡胤建立北宋,结束五代乱局唐朝灭亡时 空 定 位公元581年 公元618年 公元756年 公元907年 公元979年隋朝杨坚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统的隋朝隋亡,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唐朝五代十国关陇集团——隋炀帝心中的一根刺比我还牛?关陇集团有多牛?“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关陇集团:魏晋以来,世家大族不断发展壮大,关陇集团指的是在关中、陇西地区的政治军事集团。宇文泰——西魏建立者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北周建立者杨坚——隋朝建立者李渊——唐朝建立者关陇集团四大天王隋朝盛极一时兴建义仓营建洛阳开通大运河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条大运河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此后历代都有运河工程,其中隋朝的工程最为浩大。隋朝大运河首次南北贯通,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 ——P34导言一、隋朝的兴亡(581年—618年) ◆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城市发展……微观探究问题:隋朝大运河的历史作用隋朝大运河的历史作用:1.政治2.经济3.军事4.城市发展……大运河贯通南北,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一。便利了交通,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提高了军队调动能力。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任务:”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隋朝为何而亡?609年至610年,隋炀帝为夸耀国家富强,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资治通鉴》卷181记载: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达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dài)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zēng)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 ——P39问题探究①隋炀帝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又三次大举征伐高丽。②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国富 民富一、隋朝的兴亡(581年—618年) ◆581年:建立隋朝;589年:统一全国。课堂探究:如何评价隋炀帝?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注释:水殿龙舟事:指隋炀帝乘龙舟下扬州游玩汴河:即通济渠学思之窗材料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逆天虐民曰炀。——《明谥纪汇编·尊谥一》(唐高祖李渊,定杨广谥号为“炀”)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逸周书·谥法》(隋恭帝杨侑,定杨广谥号为“明”)材料二:历史上说隋炀帝很铺张,经常举行大规模庆典,这是因为隋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国家,其与周边的关系使得隋已经变成一个国际性社会,有大量的外来人员出现在朝中,隋炀帝的铺张是在用各种方法让外来人员印象深刻。——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编《稽古·贯通·启新》据教材,指出影响评价历史人物的因素?因素:当事人的立场、所处时代、个人情感、社会主流思想隋炀帝有功有过,罪在当代,功在千秋李渊开国人谓唐之有天下也,秦王之勇略志大而功成,不知高祖慎重之心,持之固,养之深,为能顺天之理、契人之情,放道以行,有以折群雄之躁妄,绥民志于来苏,故能折棰以御枭尤,而系国于苞桑之固,非秦王之所可及也。——王夫之《读通鉴论 唐高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的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剑桥中国隋唐史》1、贞观之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房玄龄杜如晦魏徴材料:太宗尝谓公卿曰:“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政要·论求谏》二、唐朝的兴盛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阅读材料一、二、三,概括唐太宗采用了哪些经济措施?以人为本,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材料一:(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革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岂可得乎?”——《资治通鉴》材料二:“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胜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资治通鉴》材料三:“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敝。”——《资治通鉴》1、贞观之治二、唐朝的兴盛材料四:唐太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限制士族门阀的权势,除了重新修改《氏族志》以外,更积极推行科举制度。——《隋唐史话》中央官学阅读材料四和图片,分析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政策有哪些?重视科举,培养儒士唐代科举考试场景1、贞观之治二、唐朝的兴盛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疆域辽阔,四夷来服,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1、贞观之治二、唐朝的兴盛她在位期间,创立武举和殿试制度,并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这使得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开元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武则天(624-705),本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690年武则天正式改唐为周。2、武周政治二、唐朝的兴盛选贤任能(如姚崇,宋璟,张九龄)重视地方吏治,亲考县令政绩勤俭节约,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姓名:李隆基(685~762 年)前期年号:开元后期年号:天宝庙号:唐玄宗3、开元盛世二、唐朝的兴盛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 为“开元盛世”。忆昔(节选)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3、开元盛世二、唐朝的兴盛咸海外兴安岭、库页岛南 海东 海4、边疆管理二、唐朝的兴盛唐朝是怎样加强对西域管辖的?(1)唐对突厥地区的管理唐太宗设安西 都护府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首先战争征服突厥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唐朝实行了什么民族政策?4、边疆管理二、唐朝的兴盛(2)唐朝对回纥、吐蕃、靺鞨的管理回 纥靺鞨吐蕃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府都督。7世纪前期,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与松赞干布。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这些少数民族政权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唐朝实行了什么民族政策?政策 民族 时间 具体情况战争 东突厥 唐太宗 大败东突厥,任命都督建 机构 西突厥 唐太宗 安西都护府武则天 北庭都护府黑水靺鞨 黑水都督府册封 回纥 唐玄宗 骨力裴罗(怀仁可汗)粟末 唐玄宗 大祚荣(渤海郡王)南诏 唐玄宗 皮罗阁(云南王)和亲 吐蕃 唐太宗 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唐中宗 尺带珠丹(金城公主)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治安中国,四夷自服;绥之以德,尽为编户。4、边疆管理二、唐朝的兴盛1、唐朝的衰亡(1)唐中后期设藩镇(军镇),造成节度使拥兵自重(外重内轻)——安史之乱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唐玄宗为防止边陲各异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各藩镇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掌握全部军政大权,形成地方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概念小课堂藩镇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2、唐朝的衰亡(1)唐中后期设藩镇(军镇),造成节度使拥兵自重(外重内轻)——安史之乱边镇兵49万中央军9万户版不籍于天府,税赋不入 于朝廷,虽曰籓臣,实无臣节。——《旧唐书》藩镇的设置造成地方势力过重,威胁中央集权,酿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内地广设藩镇(相互牵制),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成为五代十国的祸根。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关于唐朝的藩镇,有这样的说法:东南型从财力上支撑朝廷,边疆型(西北)从武力上奠定了关中,中原型从军事上镇遏叛镇。1、唐朝的衰亡(1)唐中后期设藩镇(军镇),造成节度使拥兵自重(外重内轻)——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但又延续了唐朝统治。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1、唐朝的衰亡(1)唐中后期设藩镇(军镇),造成节度使拥兵自重(外重内轻)——安史之乱唐朝中后期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五代十国 宋代为防御边境敌对民族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立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拥有行政、财政等重要权力节度使权力过大,酿成河北三镇叛乱,后被评定,此时大部分藩镇不割据,维系唐朝的长期稳定。黄巢起义后,唐王朝无力维系藩镇之间的平衡,藩镇割据现象普遍出现藩镇割据一方,相互兼并,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政局宋代尽夺藩镇之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大力加强中央集权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1、唐朝的衰亡(2)朝政腐败,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宦官之盛自此始”。——《资治通鉴》(唐玄宗让宦官出任监军,自此宦官监军就成了中晚唐历史上的一大弊政。)“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唐文宗(从唐宪宗到唐宣宗时期持续近40年的朋党之争。是代表庶族地主的牛党和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间的斗争)宦官专权,使皇权旁落,严重破坏了国家正常的统治秩序。朋党之争造成严重内耗,导致中央权力涣散,为地方势力发展提供了条件。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1、唐朝的衰亡(3)社会矛盾激化,黄巢起义爆发,起义军将领朱温降唐后,废唐称帝,唐朝灭亡。黄巢军将领朱温身份多变的朱温出身农家黄巢起义领袖之一唐朝宣武军节度使五代后梁开国皇帝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2、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材料: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旧五代史》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十国是指主要定都于南方的吴越、南唐等政权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北方:五代相继建立政权更迭频繁,政局动荡南方:十国先后并存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2、五代十国(907年-979年)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2、五代十国(907年-979年)中国历史上统一的时间长度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中国历史发展呈现出“大分裂→统一 →中分裂→统一 →小分裂→统一”的发展状态。分裂时期,中国社会貌离神合,形散而神不散,在分裂中孕育着新的统一因素。有文字记载的全部中国史也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五代最后一个政权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黄袍加身,代周称帝,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基本统一全国。三、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课堂总结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文帝建隋--“开皇之治”隋朝的“基础设施”建设:仓库、洛阳城、大运河炀帝亡隋大唐初建(唐高祖李渊)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武后称帝(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盛世大唐的民族关系:战争→设置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唐朝灭亡的直接因素唐朝覆亡(黄巢起义--朱温废唐称帝)隋朝(581-618)唐朝(618-907)五代十国(907-960) 柴荣治国,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