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4张PPT)《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内容中外史,体例通史内容政经文,体例专题史《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丰富与拓展《文化交流与传播》《经济与社会生活》从纲要到专题1.学习内容职能对内职能对外职能政治统治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制度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2.时空范围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空:中国+西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政治生活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第1 课 大一统思想下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学习目标1.建构时间轴,准确标出内外服制、分封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制度建立的具体朝代。(时空观念)2.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图片、文献史料等多种类型的史料,理解先秦时期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和历史作用(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3.通过文献、图像史料等多种类型的史料,了解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探究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演变趋势。(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4.了解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变迁,领悟古人的政治见识和智慧,感受中华文明的发展和传承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难点: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关系教学重难点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古代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奠基与转型创制与巩固变革与发展任务一:先秦时期是如何通过政治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的“益干启位,启杀之”。——《竹书纪年》问题1:材料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创立了哪些主要的政治制度?奠基——西周奠基——西周问题2:为什么说“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P2)?两者有什么异同?外 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内 服 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材料:“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史记》商王对外服控制力有限直接统治与间接控制相结合奠基——西周问题2:为什么说“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P2)?两者有什么异同?对象:同姓诸侯、异姓功臣、旧贵族目的(作用):巩固统治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政体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嫡长子继承制血缘纽带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更强家国一体孕育统一同: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反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异:内外服制度是一种较为你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度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速读教材,结合【史料阅读】解读有关周厉王的事迹。原始民主传统可以制约君主权力,最高集权尚未实现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於是乎出…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史料阅读】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左传·襄公十四年》王不听。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史记·周本纪》情境研讨:国人暴动问题3: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受原始民主传统影响,权力尚未高度集中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程度不高,管理较松散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问题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对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春秋战国之交,是新旧社会制度转变时期。一批有远见的政治家先后在各国推行改革。战国时期各国都采取了诸多措施强化王权,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有一套可以随时任免的官僚机构,地方一级行政单位为郡、县,郡县长官的任免权直属于诸侯国君。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战国形势图秦朝形势图转型——春秋战国原因(背景):经济发展血缘瓦解变法改革社会变化分封制解体统一趋势加强君主权力加强制度表现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决策方式:公卿廷议,皇帝裁断材料1:秦朝开创了帝制时代,国家的“升级”是在这个时候完成的。——张帆《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与特征》问题1:请举例说明,秦朝是如何实现了“国家的升级”?探究二:秦朝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实现大一统的国家治理?创制与巩固——秦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秦朝道路示意图湖北云梦县《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问题2:利用下列史料,分析秦朝如何落实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秦朝道路示意图“书同文字”木方正面以篆书抄写,内容主要是对官职、法律、名物、专属名称的变更,以及文字字形的规范。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湖南龙山里耶古城问题3.秦朝建立前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商朝内外服制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春秋战国分封制开始解体,郡县制、官僚制等出现秦朝的政治制度核心: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地方:郡县制家国同构,周王与诸侯互有权利义务,国家管理比较松散,中央集权程度不高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政治组织结构严密,统治力度大大加强秦汉时代中国第一次走上统一之途,能维持四百年之久,此一制度尽了相当的功能。中国经此长久的统一局面,已凝成为不可分之一体,自后政治上纵然时或有离心的叛乱出现,但最后终归统一,得此制度影响甚大。换言之,中国二千年来世界性国家之局面,为旷世所未有,此一具有阔大胸襟不分夷夏一视同仁之制度,实有其历史性的影响作用。──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材料1:某一项制度之逐渐创始而臻于成熟,正在当时必有种种人事需要,逐渐在酝酿;又必有种种用意,来创设此制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变革与发展——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问题1.教材中的两幅图片分别代表了怎样的“人事需要”和“用意” 强化君主集权(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强化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制度的演变)探究三:两汉至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如何演变的?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草拟审核执行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两汉至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皇帝尚书令侍 中常 侍内朝御史大夫丞 相太 尉外朝九 卿有事上报西汉隋唐宋元清明皇帝三 司中书门下枢密院三 衙财政行政(东府)军事(西府)皇帝内 阁日常事务军机处雍正设立秉承帝旨军国大计皇帝内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厂卫机构皇 帝中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三公九卿内外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中书省内阁军机处汉宋明秦唐元清演变趋势:专制措施:设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废相跪受笔录六部六部六部六部问题2.两汉至明清的中央行政中枢制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趋势和原因是什么?原因:①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分相权;设机构;用亲近;借人伦;重思想。②承袭前朝制度,有所损益。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汉初郡国并行制问题3.随着国家治理的需要,历代地方行政制度是如何调整的?材料1:“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汉书·诸侯王表》景帝削藩+武帝推恩令削弱诸侯权力,加强中央集权郡国并行,诸侯势大,威胁中央材料2:“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治安策》(汉文帝时)东汉:郡县二级制与“州”的出现东汉十三州示意图特点与影响:内轻外重,干弱枝强,导致东汉末军阀割据混战。郡县二级制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沿袭)州刺史(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州刺史/州牧(地方一级行政单位,掌行政权、领兵权)隋唐-州县制节度使的形成:唐玄宗为了巩固边防,在边境设置“藩镇”,长官为“节度使”。掌管一个地区的军政(自募军队)、民政(任免官吏)、财政(控制税收),逐渐发展为割据势力。宋朝- 路-州(府、军、监)-县为了吸取唐末地方藩镇割据的教训,加强中央对地方官的控制。宋代地方行政机构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改道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元朝-行省制1.行中书省简称省,双重性质。2.中书省,腹里,晋、冀、鲁。3.宣政院辖地:藏、青、川。清朝督抚制度示意图明清:巡抚、巡按民政(包括财政)司法军事明:废行省,设三司,分属中央清:督抚-18省+将军辖区+办事大臣将军辖区总督、巡抚—内地18省办事大臣辖区总揽一省之权彼此独立互相牵制分属中央规律郡县制郡国并行州郡县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督抚行省制汉宋明秦唐元清演变趋势:集权措施:①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听命中央;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重监督。②沿袭变革,下稳上动。中央集权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夏商周秦朝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大一统思想下的制度设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夏商周 内外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二级制汉朝 承秦三公九卿制 中枢:西汉中朝,东汉尚书台 郡、县二级制,汉初有王国、侯国东汉晚期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制魏晋南北朝 三公九卿逐渐结束 州、郡、县三级制隋唐 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枢 隋朝: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宋朝 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枢密院管军事,三司掌财政 路、州(府)、县三级制元朝 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省、路、府、州、县多级明朝 废中书省丞相,设内阁 省、府、县三级制清朝 雍正时设军机处 省、府、县三级制大一统思想下的制度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评价——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任何一种制度都与特定的历史环境、人事相配合。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在历史上存在百千年时间,也给中国带来辉煌,这种制度自然就是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适应的。评价一种制度,要充分考虑时人有关该制度的评价,不能一味以今人的标准来评价。(2023·江苏高考·1)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D课堂巩固(2022-河北高考·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A课堂巩固(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26)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词”“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B课堂巩固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