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章 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问题研究
如何“藏粮于地”
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
地理
学习目标
①通过材料,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并结合具体的背景材料,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②通过剖析历史和现实中“藏粮于地”的案例,提出当地“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学习重难点
重点:
分析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难点:
提出当地“藏粮于地”的可行方案。
导入新课
我国的粮食产量虽然高,但是“人多地少” 依然是我们的国情,另外,我们还面临着耕地质量偏低、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怎么来保证粮食产能的提升 怎么来做好颗粒归仓的工作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坚守耕地红线,不仅在于数量,也在于质量,要真正实现“藏粮于地” 。2022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切实保护耕地、振兴种业、调动种粮积极性、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建言献策。
新课讲授
一、“藏粮于地”的含义
1.“藏粮于地” 所储藏的不是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而是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影响单产水平的耕地质量。“藏粮于地”就是要保证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2.与现实的粮食生产不同,“藏粮于地”所保护的耕地,不一定要全部耕种,其余的部分可以暂时不耕种,而在需要时马上耕种。
3.对给定的耕地数量而言,可以采取休耕的方式提升耕地质量,也可采取在耕种的同时提升耕地质量,需要根据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而定。
新课讲授
根据下面的材料和教材第54页资料1,思考下列问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保障粮食安全是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条件。“耕地红线” 直指人口生存最直接的需求和矛盾,警示我国的“粮食安全” 问题。其提出的背景是,1996—2006年,我国耕地总量从1.3亿公顷减少到1.2亿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由0.11公顷降到0.09公顷。耕地资源减少数量剧增、质量持续下降,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
学习任务一: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合作探究一】
新课讲授
从粮食生产、储存过程来看,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区别:
一是储备对象不同。“藏粮于仓”强调耕地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产量,“藏粮于地”强调耕地所具备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是投入环节不同。“藏粮于仓” 的投入在粮食生产、仓储建设和仓储维护环节,“藏粮于地”投入主要在改善耕地质量环节。
三是附加效益不同。“藏粮于仓”的粮食储备制度产生了巨大的库存压力和仓储财政负担,并产生大量陈化粮,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重点在于耕地生产能力的维持,可以在粮食供给充足的年份改种经济作物,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也可以通过休耕、轮作等方式缓解生态压力,在粮食短缺情况下,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
1.“藏粮于地” 与“藏粮于仓” 的粮食储备强调的重点有何差别?
学习任务一: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新课讲授
“藏粮于地”的关键是提升耕地质量。
一是粮食产量是耕地面积和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意味着耕地面积是基本确定的,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主要依赖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二是影响单位面积产量的因素,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耕地质量因素和农业生产投入因素。
三是“藏粮于地”不是实际的粮食生产,不需要农业机械、化肥等生产投入,只与耕地资源有关。因此,提升耕地质量是“藏粮于地”的关键。
学习任务一: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2.从决定粮食总产量的因素来看,在已划定18亿亩耕地红线的前提下,“藏粮于地”的关键是什么?
新课讲授
【总结】
“藏粮于地”强调从耕地与粮食产量的关系入手,即粮食产量是耕地面积和单位耕地面积产量的乘积。其含义有以下两点:
第一,“藏粮于地”所储藏的不是实际生产出来的粮食,而是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耕地数量和影响单产水平的耕地质量。“藏粮于地”就是要保证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第二,与现实的粮食生产不同,“藏粮于地”所保护的耕地,不一定要全部耕种,其中的一部分可以暂时不耕种,但在需要时马上耕种。
学习任务一:理解“藏粮于地”的含义
新课讲授
二、实施“藏粮于地”的背景
(1)粮食供应充足,可以有富余的耕地用来休养生息。
(2)耕地质量降低的问题突出,确实需要提高耕地生产能力。
(1)长期以来实行的“藏粮于仓、以丰补歉”的策略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2)过去一直沿循高投人、高产出的农业生产模式。
(3)面临粮食产量、粮食库存量和粮食进口量“三量齐增”的局面。
①国内粮食库存增加导致仓储补贴负担较重。
②粮食生产成本高于进口成本,使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
(4)利用现阶段国内外市场粮食供给充足的时机,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在部分地区实行耕地轮作休耕。
1.对“藏粮于地”战略的认识
2.提出“藏粮于地”战略的原因
新课讲授
学习任务二:了解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合作探究二】
根据下面的材料和教材第55页资料2,思考下列问题。
黑龙江省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位于建三江第六管理区,1990年开垦,现有面积16 500亩(1亩≈666.67平方米),是国家级2A级景区。多年来,万亩大地号以其磅礴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受到各界关注。
新课讲授
从粮食供需平衡的因素进行综合思考,有利条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是粮食生产和供应方面 ,我国粮食生产连续丰收,已做到供应自给并略有剩余。
二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上升,粮食储备的主要目的是应对粮食产量的年际波动,在农业科技和农田设施不断强化支撑下,我国粮食生产稳定性增强。
三是在粮食市场供应方面,国内外粮食市场供应充足,进口粮价甚至低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国内粮食流通渠道畅通。
四是在经济方面,我国经济状况良好, 具有充足的经济实力购买粮食。
学习任务二:了解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1.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有哪些有利条件?
新课讲授
长期以来,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我国采取了高强度、超负荷的土地利用方式,以此提高农田单产,其代价是耕地质量的下降,因此,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持耕地质量之间存在着矛盾,矛盾的根源在于粮食安全建立在大量的粮食库存基础上。
“藏粮于地”将粮食安全建立在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上。在粮食供给充足时,通过轮作、间作、休耕等方式,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修复退化耕地,水土流失耕地、被污染耕地,实现养地补肥的效果;在粮食短缺时,调整种植结构,恢复粮食生产,由于耕地质量得到补肥提升,粮食产量和品质提升,因此得到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安全和耕地质量由矛盾关系,转变为相互增益关系。
学习任务二:了解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2.“藏粮于地”对解决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质量之间的矛盾有什么作用?
新课讲授
从“藏粮于地”和“藏粮于仓”的共同点和区别入手,分析以下两点:
一是“藏粮于地”和“藏粮于仓”的共同点是“藏粮”,都具有保障粮食稳定供给的功能。
二是“藏粮于仓”所藏的粮食是现实生产出来的,不仅有生产成本,而且维持储备也是有成本的;“藏粮于地”所藏的是粮食生产能力,没有仓储成本。
学习任务二:了解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背景
3.如何理解“藏粮于地”对解决粮食储备成本与粮食稳定供给之间的矛盾的意义?
新课讲授
三、如何“藏粮于地”
前提是必须拥有足够数量的优质耕地。耕地在我国始终是十分紧缺的资源,在耕地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1)传统农业实践:保持土壤肥力的施用人工肥、减少土壤侵蚀的梯田、防洪和增加灌溉的水利工程、低湿地区改进耕地状况及物质循环利用的基塘农业。
(2)现代农业技术:恢复土壤肥力因使用化肥不当而减弱,可采取休耕或轮作、套作的方法;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要在建立防护隔离带阻控污染源的同时,采取施用石灰、翻耕、种植绿肥作物等农艺措施,以及生物移除、土壤重金属钝化等措施,修复污染耕地。
1.“藏粮于地”的前提
2.“藏粮于地”的措施
新课讲授
根据下面的材料和教材第55~56页资料3,思考下列问题。
在山地丘陵面积占比超过九成的重庆,“藏粮于地”推进情况如何,又有哪些新探索?为你深度揭秘,重庆“藏粮于地” 如何“藏” 。
1.启动示范工程为全国推广探路:重庆这一改造提升示范工程重点在“四改”——改大、改水、改路、改土,建成一批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现代粮油、种养循环产业示范区,目标是让综合产能提升10%以上。
2.已建高标准农田约1 500万亩(1亩≈666.67平方米):所谓“一带三区五流域”总体格局,即长江沿岸绿色生态高标准农田示范带、丘陵谷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平行岭谷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区、涪江—琼江流域、濑溪河流域、龙溪河流域、乌江流域、梅溪河流域。
3.新的解题思路让“花钱”变“生钱”: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指标,是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指标。交易而来的这笔收益,将再投入到高标准农田建设之中。这一反哺机制由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将变新增耕地资源为有效资产,实现高标准农田从“花钱”向“生钱”转变。
学习任务三:探究如何“藏粮于地”
【合作探究三】
新课讲授
1.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对“藏粮于地”有什么借鉴意义?
学习任务三:探究如何“藏粮于地”
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体现了东方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耕地的利用与保护关系的认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系统所体现的是主动适应自然,追求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而非盲目对抗自然或消极应对自然。
二是因地制宜采取耕地质量提升措施。每个措施都针对具体的耕地质量问题,因地制宜。
三是与现代农业生产相比,有哪些方面被继承下来了,并仍在发挥作用;有哪些方面被放弃了,应该重新受到重视。
新课讲授
吉林耕地质量提升方式:实行轮耕、休耕或者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采取土壤工程技术等污染防治措施,推进连片治理。
自然环境:温带季风气候,气候较为湿润,地形平坦广阔;林地、草地、湿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较为严重。
耕地资源特点:黑土地,土壤肥沃,质量严重退化或者污染严重。
学习任务三:探究如何“藏粮于地”
2.在现代耕地质量提升的案例中,选择案例说明当地耕地质量提升方式与自然环境及耕地资源特点的关系。
课堂小结
如何“藏粮于地”
“藏粮于地”的含义
如何“藏粮于地”
“藏粮于地”的背景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