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8张PPT)第三节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第2课时)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地理学习目标①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不同区域生态退化的分布,及其对国家生态安全的危害。②运用资料或图表并结合具体实例,探究不同生态退化的原因。③结合资料,分析如何进行生态修复以及生态保护措施。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学习重难点重点:生态退化的分布及原因。难点:生态修复、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导入新课思考:该现象主要出现在哪些地区以及是如何形成的?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为避免或减缓生态退化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需要根据各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条件、受人类影响与破坏的程度的差异进行不同的挽救,如生态修复、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新课讲授生态修复是指利用自然环境自身恢复能力或辅以人工措施,使受损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趋向良性循环。实施生态修复新课讲授实施生态修复自然恢复主要是通过消除或减少人为干扰,使未完全崩溃的生态系统依靠自我调节能力,从退化或破坏状态中逐步恢复,维持其可更新能力。自然恢复人工修复人工修复主要是通过采取一定的生物、 工程等措施,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速度,或帮助丧失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安全水平。新课讲授我国重要的生态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自然恢复结合人工修复)实施生态修复新课讲授思考: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态修复工程及相应的措施。学习任务三:探究实施生态修复的措施1.工程措施:修建梯田、打坝淤地、挖鱼鳞坑等。2.生物措施:植树造林、恢复植被等。3.耕作措施:采用生物覆膜、免耕或少耕等。新课讲授自然保护区指对自然界中有代表性的保护对象所在的区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新课讲授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措施对未经改造或轻微改造的生态系统对已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禁止人类活动干扰与破坏,使其继续保持自然状态停止继续破坏,将人为干扰降到最小,通过科学管理使其恢复到原生或次生的稳定状态,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新课讲授建立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严格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特殊的科学研究和环境监测活动)缓冲区:严格禁止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区:可进行科研试验、教学参观、旅游、物种驯化繁殖等活动新课讲授建立自然保护区①维护自然环境调节服务功能自然保护区涵盖的森林、草原和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维持水循环、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降解污染、蓄洪防旱、防风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等重要调节功能。在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课讲授建立自然保护区②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区能有效拯救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典型原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新课讲授建立自然保护区③科学研究自然保护区为生物、生态、农林等学科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监测和科学研究基地,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④科普教育自然保护区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新课讲授学习任务四:探讨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1.国家为什么在丰林设立自然保护区?2.按国际划分,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哪几类区域?1.为了保存完整的原始红松林,为东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丰富的天然物种资源基因库,改善其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固碳制氧、净化环境等调节服务能力。通过设立保护区,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科研基地,促进生态文明。2.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功能区。课堂小结依据退化程度和自然条件,选择治理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修复自然修复人工修复(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