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第二节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二节 自然资源
及其利用
第一章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地理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①通过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②运用图文资料,说明自然资源的质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③通过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特征。
难点:
说明自然资源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一、资源数量——有限性
  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能够提供的自然资源,都有一定的数量限制。
  由于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受技术条件限制,人类能够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的自然资源数量更为有限。
  人类不能突破自然环境供给资源的极限。
资源有限性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的数量特征
二、资源数量——稀缺性
  受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制约,自然资源供给不能无限度地满足人类需求。
  当自然资源出现稀缺时,其价格往往会上涨,进一步引起人类社会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良性的响应会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弥补资源稀缺所带来的限制。
稀缺资源——金属钛(中国储量居世界前列)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一:
读图1.10,讨论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1.自然资源稀缺可能引起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哪些变化?
2.价格上升为什么会引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
3.如何看待技术革新对解决资源短缺问题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答案】
1.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2.价格上升,导致资源经济价值上升,促使技术革新以寻求新的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寻找替代资源,引起自然资源供给增加。
3.技术革新能够调节自然资源供需关系,维持供需平衡,对维持资源安全、缓解资源短缺有积极作用。
但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技术很难有大的突破,对资源供需关系的调节作用有限;同时自然资源消耗数量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极限时,技术革新的效果就无法显现了,技术革新在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时有其局限性。
合作探究一: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1.自然资源的质量是有优劣高低之分的。
通常用各种自然资源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或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来衡量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资源只有达到某一质量标准,才能被人类利用。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可用一定的指标刻画。
铁矿:富铁矿和贫铁矿。
石油:高硫石油、含硫石油和低硫石油。
耕地:优等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
品位高低
富铁矿
贫铁矿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矿石品位高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成本相对较低
人类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帮助人类逐渐利用那些曾经因质量低而难以利用的资源,但相应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可能会增加。
3.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成本是有差别的。
高品质
低品质
降低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成本增加
人类社会发展
技术进步
自然资源
增加供给
促进
促进
制约
种类 热量、含碳量 杂质量 用途
      发电
      发电、作燃料或化工原料等
      炼铁、生产化肥等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的质量特征
4.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因人类需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用途。例如,不同质量的煤炭资源,具有不同的用途。
褐煤
烟煤
无烟煤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1.自然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但有规律可循。自然资源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2.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有些自然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可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
自然资源组合较好的地区:常常得到优先开发,成为同时期人口集中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降水
湿润、半湿润地区
干旱、半干旱地区
种植业
畜牧业
新课讲授
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使不同地区形成资源调配与贸易的需求,导致资源在空间上的流动,也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一些资源可以通过经济、技术手段
直接在不同地区与国家间进行流动。
有些自然资源可以通过产品贸易
间接进行流动。(例如:世界大豆
贸易也是水资源间接流动,每吨大豆
生产,大约消耗淡水1.2吨)
波斯湾的石油卖到世界各地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二: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水资源和供水量的空间差异。
(1)绘制北京、湖北水资源总量与供水总量柱状图,以及供水结构饼状图。
(2)比较北京、湖北水资源总量、供水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的差异。
(3)分析北京供水总量超出当地的水资源总量的原因。
(4)分析湖北的人均用水量比北京高得多的原因。
(5)根据以上分析,对北京和湖北水资源保障的稳定性作简要评价。
北京和湖北水资源状况(2022年)
地区 水资源总量/108m3 人均水资源量/(m3·人-1) 人均用水量/(m3·人-1) 供水量/108m3 总量 地表水 地下水 其他
北京 23.7 108.4 182.9 40.0 15.8 12.2 12.1
湖北 714.2 1 223.6 604.9 353.1 343.4 5.0 4.7
注: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23》。
(1)绘制北京、湖北水资源总量与供水总量柱状图,以及供水结构饼状图
水资源总量/(108m3)
供水总量/(108m3)
500
1 000
1 500
500
1 000
1 500
水资源总量
供水总量
北京
湖北
a.水资源总量与供水总量
b.供水结构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合作探究二: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答案】
(2)北京的水资源总量、供水总量与人均水资源量都小于湖北。
(3)北京属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小,水资源总量少;但其人口密度大,经济水平高,产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于当地水资源总量;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等措施为北京提供了部分水源。
(4)湖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水资源丰富,供水量大,满足当地用水需求;农田用地多且为水田,耗水量大;节水意识不足,水资源浪费较多。
(5)气候上,两地降水季节差异大,水资源保障均存在季节不稳定风险,相比北京,湖北河湖多,年降水量大,季节性供水不足的风险远小于北京。水资源数量上,湖北水资源总量远大于供水量,稳定性较强;北京水资源总量小于供水量,且地下水使用占比大,长期供水大于水资源总量,稳定性较差。北京经济发展快,用水需求量呈增加态势,加剧供水风险。南水北调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入北京,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北京市水资源供给的稳定性。
合作探究二:
当堂训练
位于红海沿岸沙特阿拉伯西北部的“尼尤姆”是线性城市的一个典型案例。线性城市外围是笔直的玻璃幕墙(如下图),它只有200米宽,却有170千米长,500米高,相当于150层高度的建筑物。整座线性城市可容纳900万居民,而仅占地34平方千米。线性城市采用了一种新的城市设计方法——“垂直分层城市功能”,将公园、步行区、学校、家庭和工作场所进行模块化分区,居民可以在三个维度(向上、向下或水平)无缝进行空间移动,步行5分钟范围内可使用城市内所有交通设施,20分钟内到达市内任何地点。城市绿化率达90%。据此完成1~3题。
1.线性城市努力实现零碳排放,沙特阿拉伯最可能会为此大力开发(  )
A.水能和核能 B.太阳能和风能 C.海水淡化 D.天然气和氢能
2.推测线性城市的玻璃幕墙对周围环境产生的明显消极影响是(  )
A.使城市夏季温度更高 B.对城市外围产生光污染
C.使鸟类碰撞并致死亡 D.加重沙尘对城市的影响
3.沙特阿拉伯斥巨资打造线性城市,其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B.彰显国家力量
C.伊斯兰教发展的需要 D.解决交通拥堵
当堂训练
B
C
A
2019年12月8日,在舟山大鱼山岛北部海域,岱山4号海上风电场220千伏海底电缆顺利完工。据此完成4~5题。
4.根据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风能资源属于(  )
A.可再生资源 B.非可再生资源 C.气候资源 D.矿产资源
5.与西北地区的风电开发相比,海上风电开发的有利条件有(  )
①建设成本较低 ②海面可利用面积广阔 ③建设难度较小 ④距离主要用电市场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当堂训练
D
C
课堂练习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东省是传统能源使用大省,近年来,山东省着力打造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胶东半岛核电等清洁能源基地。位于胶东半岛的海阳市是全国首个利用核电“零碳”供暖的城市,并逐步实现核能综合利用。核电供暖是从核电机组抽取已经发过部分电的蒸汽作为热源,通过市政供热管网将热量送到用户家中。未来,胶东经济圈的青岛、烟台、威海等多个城市都有望共享绿色热源,实现“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图1为山东省部分区域示意图,图2为海阳核能综合利用愿景示意图。
(1)与燃煤供暖相比,指出核能供暖的优势。
(2)分析胶东经济圈发展跨区域核能供暖的不利条件。
(3)简述海阳市积极推动核能综合利用的意义。
课堂练习
不利条件:沿途为低山丘陵,地势起伏较大,管道建设难度大;在远距离输热过程中,能量损耗大。
取暖成本低;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大气污染;减少碳排放,有利于“碳中和”;减少煤炭消耗,降低铁路运输和煤炭储备压力;缓解能源紧张。
核能综合利用可增加产出,降低成本;促进新型清洁能源发展(如余热利用、氢能);与海上风电、光伏发电互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海水淡化),缓解水资源紧张;促进能源结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特征
概念
类型
属性
数量特征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质量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
有限性
稀缺性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