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章末复习课--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章 章末复习课--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教学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章
章末复习课
地理
学习目标
①通过实例,说明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与价值。
②举例说明人类如何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③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④运用图文资料,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⑤结合实例,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学习重难点
1.说明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2.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3.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特征。
4.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环境问题的危害。
重点
01.
1.人类如何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2.说明自然资源特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产生机制。
难点
02.
知识体系构建
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
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供给服务
调节服务
文化服务
支撑服务
可持续利用
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概念
分类
属性
产生机制
数量特征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空间分布特征
质量特征
自然资源及其属性
自然资源的特征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危害
影响因素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类 型
损害自然环境服务功能
自然环境供给服务的表现是提供自然资源
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复习课讲授
【知识梳理】
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作用和价值、不合理利用的后果
类型 作用和价值 不合理利用的后果 相互关系
供给 服务 一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空间;二是为人类提供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如食物和水等自然资源 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使自然资源的供给难以为继 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其中,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
调节 服务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环境问题,需要通过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化解 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导致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完全得到净化 文化 服务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收益,包括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等,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 文化服务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支撑 服务 包括养分循环、光合作用、水循环、土壤的形成等,其对人类利用来说是相对间接的,却是自然环境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状态必不可少的服务功能 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自然环境的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2022·浙江1月卷)下表为我国某研究机构发布的农田、湿地、森林、草原四种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数值越大表示生态服务价值越高。据此完成1~2题。
1.表中①至④依次是(  )
A.农田、湿地、森林、草原 B.森林、农田、湿地、草原
C.森林、草原、农田、湿地 D.草原、湿地、森林、农田
2.湿地开发利用中,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明显的是(  )
A.休闲垂钓 B.滩涂观光 C.移植红树林 D.水稻田养蟹
【典型例题】
生态服务功能 ① ② ③ ④
调节气候 2.7 0.9 0.9 17.1
涵养水源 3.2 0.8 0.6 15.5
净化水中污染物 1.3 1.3 1.6 18.2
保护生物多样性 3.3 1.1 0.7 2.5
C
C
(1)指出洞庭湖地区引进黑杨树的原因。
(2)人类获取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有时会相互冲突。大面积种植黑杨树对洞庭湖地区生态产生了破坏,说明主要损害的自然环境功能。
【合作探究】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黑杨树具有生长快、吸水多的特点。其因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被引进并大面积种植于洞庭湖地区,但其根系发达,加快了湖区泥沙淤积速度,降低了湿地行洪能力;成林后会造成湿地植被群落衰退乃至大面积死亡,造成物种单一的“绿色荒漠”景象,使得湖泊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减少,当地生态会遭受极大的破坏。
黑杨树生长快,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故当地引进黑杨树主要是因为其能够提供木材资源,增加经济效益。
大面积种植黑杨树,降低了湿地行洪能力,损害了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大面积种植黑杨树会抑制其他植物生长,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损害了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自然资源 数量特征 与人类活 动的关系 ①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约束与限制人类社会发展。②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人类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增多,促进社会发展。③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导致自然资源出现稀缺,制约人类发展。④自然资源稀缺致使资源价格上涨,引起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方面导致资源市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导致资源经济价值上升,促使技术革新以寻求新的储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寻找替代资源
自然资源 质量特征 与人类活 动的关系 ①不同质量的自然资源影响人类的开发利用成本,高品质自然资源能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促进社会发展;低品质自然资源会降低经济和环境效益甚至无法被利用,制约社会发展。②人类根据自然资源的质量选择不同的用途,可以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社会发展。③技术水平的提升能增加低品质资源的利用率,相当于增加资源供给,促进社会发展,但相应的经济和环境成本会增加
【知识梳理】1.自然资源特征与人类活动
复习课讲授
2.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
项目 内容 举例
空间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不均匀,但有规律可循。可再生资源受地球表面水热条件空间分异的影响,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我国北方旱地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水田多、热量多、水分多
矿产资源的形成受地质演化历史的制约,富集在某些特定地区 我国北方多煤,南方多磷
空间分布影响 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是导致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自然资源分布的空间差异影响区域农业生产方式 降水分布的空间差异,使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以种植业为主,干旱、半干旱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有些自然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可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 中东的石油、中国的稀土
自然资源组合较好的地区,常得到优先开发,成为同时期人口集中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农业文明时期的文明中心,都拥有相对优越的水资源和耕地资源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是区域联系的动力和前提 一些资源通过经济、技术手段直接在不同地区与国家间进行流动 缺水地区通过调水工程进行跨区域调水,石油缺乏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购买石油
有些自然资源通过产品贸易间接进行流动 通过水果、粮食等农产品贸易,实现不同地区间土地、水等资源的再分配
复习课讲授
【典型例题】
(2023·浙江1月卷)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下图为部分清洁能源基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三大能源基地共同的主要清洁能源是(  )
A.核能、水能 B.风能、火电
C.水能、地热 D.风能、太阳能
2.我国建设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可以(  )
A.促进低碳能源发展 B.改变能源资源分布
C.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D.缩短能源输送距离
复习课讲授
D
A
【合作探究】现代工业的“维生素”——稀土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稀土被称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和“21世纪新材料宝库”,广泛应用于尖端科技领域,是非可再生的战略资源。我国是稀土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应用和出口国。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我国的稀土行业存在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价格严重背离价值等问题。下图为中国稀土矿分布示意图。
(1)概括我国稀土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
(2)分析我国稀土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带来的问题。
(3)请为我国稀土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
复习课讲授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1)北方多,南方少;北方轻稀土资源占90%以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重稀土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方,且不到5%。
(2)过度开发导致稀土资源储量快速减少;开发过程中不注重保护环境,破坏地表植被引发土地沙化、水土流失,造成土壤和水污染;不注重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价格背离价值,浪费严重。
(3)加强管理,控制稀土开采量和出口量;开采、加工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提高开采、深加工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
三、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影响因素 具体表现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增加,所需要的自然资源数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也会增加 人均资源 消费量 人均资源消费量越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均资源消费量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 技术水平 技术进步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技术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越大
人类通过研发环境友好技术,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弃物处理能力,降低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知识梳理】1.环境问题的产生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影响环境问题的因素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
损害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
使自然环境偏离应有的稳定状态
环境问题
产生
危害 具体表现
影响生活质量,危害人类健康 各种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有些污染物质会残留或富集在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中,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造成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损害,进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2.环境问题的危害
(1)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
①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使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
②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
③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
(2)环境问题的危害。
复习课讲授
【典型例题】
(2022·广东卷)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级行政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1~2题。
1.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
①对流雨多发 ②谷风环流较强 ③植被蒸腾较弱 ④地面蒸发旺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复习课讲授
C
B
【合作探究】印度尼西亚传统农耕方式——“烧芭”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烧芭”(如图)属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农耕方式,是指放火将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烧成“空地”以用于耕作,并利用燃烧的灰烬作为“天然”肥料。“烧芭”垦荒整理出来的土地用于种植棕榈树或满足种植园需求。
(1)分析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
(2)说明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消失速度加快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
林区农民“烧芭”种植;大量种植棕榈树的农场以及其他种植园的滥伐滥垦。
热带雨林遭到破坏后,水循环发生变化,这会导致气候异常,旱涝失调,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等问题;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会导致热带雨林部分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近几年,我国风电的发展逐渐由陆地转向海上,但海上风电工程复杂,技术要求高。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部分区域风能区划图。据此完成1~2题。
1.江苏、福建两省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特征是(  )
A.福建省沿海风能资源丰富,由沿海向内陆变化较小
B.江苏省沿海风能资源丰富,由沿海向内陆方向迅速递减,变化较大
C.造成两省风能资源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特征差异的因素是距海远近
D.造成两省风能资源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特征差异的因素是地形
2.与西北内陆对风电开发相比,我国东南沿海开发海上风电的优势为(  )
①相同高度,海上风速比陆上风速大,开发海上风电发电效率高 ②海上发电,不占用陆上空间,节约土地资源 ③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技术发达,有利于解决海上风电建设困难 ④风能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A
当堂训练
美国大平原某高速公路路肩常喷洒含有毒盐分的杀虫剂。春季首场大雨之后,含有杀虫剂的水流沿着裂隙下渗,极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下图示意该地高速公路边坡土体结构。据此完成3~5题。
3.与公路下方相比,路肩外侧土壤裂隙发育,主要由于(  )
A.坡度较大 B.径流较快 C.植被茂密 D.土质黏重
4.由春到夏,随着降水次数的增加(  )
A.下渗加快 B.地表径流减慢 C.裂隙缩窄 D.土壤盐分升高
5.为防治杀虫剂对路肩地下水的污染,最适宜(  )
A.挖深排水沟渠 B.减小边坡坡度
C.铲除边缘植被 D.改良药剂成分
C
C
D
当堂训练
2022年11月25日,由于雾霾天气严重升级,西安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发布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信息,并开始执行重污染天气Ⅱ级应急响应减排措施。据此完成第6题。
6.减少雾霾天气有效且可行的措施是(  )
A.倡导科学利用秸秆,尽量减少燃烧秸秆培肥
B.汽车全部采用电池做动力
C.北方冬季尽量分散供暖,减少烟尘排放量
D.砍伐高大树木,做到通风散尘
A
当堂训练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耕作和高强度利用,我国东北黑土区正面临“量减质退”的窘境,“质退”主要表现为黑土层变薄和有机质减少。为了保护耕地,东北地区目前已经形成3种主要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图a)、宽窄行留茬交替休闲种植(图b)和秸秆覆盖还田条带耕作(图c、图d)。
(1)分析秸秆覆盖还田对黑土肥力保持的作用。
(2)高留茬秸秆覆盖田地春季土壤墒情更好,分析其原因。
(3)秸秆覆盖还田免耕3~5年后最好深耕轮翻一次,简述深耕的好处。
当堂训练
【答案】
(1)秸秆覆盖地表,能够减轻风力和流水对地面的侵蚀,保持土壤肥力;秸秆腐烂后可直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东北地区冬季多大风、降雪,高留茬可以削减风力,阻滞更多的降雪保留在田地里;春季气温升高,积雪融化,土壤墒情好;高留茬秸秆覆盖可减少阳光直射,减少水分蒸发,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水分损耗。
(3)深耕可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透气性;增大土壤疏松度,增强土壤储水能力;破坏病虫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虫害;有利于耕作层下部土壤肥力恢复。
当堂训练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