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第16课三国鼎立【课程标准】知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史事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深刻把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史料实证:结合三国时期的兵器、货币、墓葬等实物史料,分析研判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军事斗争等情况。(3)历史解释:深刻阐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如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军阀混战,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等。(4)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为实现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维护国家统一的责任感。一、官渡之战1. 背景【课后活动】诗中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景象:描绘了东汉末年经济凋敝,人口减少和百姓生活困苦的社会现实原因:东汉末年州牧郡守拥兵割据,战乱不断。蒿里行曹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一、官渡之战【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2第一段思考,曹操的势力是如何迅速发展壮大的?(1)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 ,“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2)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3)经济上: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一、官渡之战2. 概况官渡之战示意图(200年)时 间交战双方战术战争特点结果影响【自主学习】结合视频和阅读教材,梳理官渡之战的相关史实。200年袁绍和曹操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火烧乌巢以少胜多曹操胜利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一、官渡之战【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思考,曹操为何能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曹操相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诸葛亮今袁氏辎重有万余乘,在故市、乌巢,屯军无严备;今以轻兵袭之,不意而至,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也。——《三国志武帝记》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重用人才,招纳贤士曹操统一北方示意图二、赤壁之战1. 背景【材料研读】诸葛亮这段话体现了怎样的策略?诸葛亮曾对孙权说: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三国志·诸葛亮传》孙刘联盟,共抗曹操二、赤壁之战2. 概况赤壁之战示意图时 间交战双方战术战争特点结果影响208年曹操、孙刘联军诈降、火攻以少胜多孙刘联军胜利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二、赤壁之战【问题探究】结合材料思考,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何会战败?材料一:曹操之众,远来疲弊,此所谓“强弩之末”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诸葛亮传》材料二: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娇兵,兵骄者灭。——《汉书》材料三:周瑜部将黄盖日:“观操军船舰首尾相连,可烧而走也”。——《三国志》(1)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军中瘟疫横行。(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二、赤壁之战【对比记忆】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 间交战双方战争特点结果影响启示 200年袁绍和曹操以少胜多曹操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08年曹操、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失败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军事力量的强弱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指挥者要善于用人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要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周瑜打黄盖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素养提升】关于赤壁之战,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但这些故事却不见于史书记载。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唯物史观我们要注意区分文学作品和“正史”。《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作者为了增强小说的趣味性,会适当地进行文学创作,因此不能完全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1. 背景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统一。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2. 建立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国家:魏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家:吴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国家:(蜀)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220年曹丕洛阳229年孙权建业221年刘备成都★注意:魏国的建立者是曹丕,不是曹操;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而不是三国时期。★注意:赤壁之战只是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吴国建立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3. 发展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95,归纳魏蜀吴是如何增强自身实力。曹 魏孙 吴蜀 汉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北方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和台湾的联系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家国情怀《三顾茅庐图》(局部)【素养提升】从这首诗中可以感受到诸葛亮怎样的精神?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鼎立形势图【问题探究】根据下面两图的变化,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你认为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是历史的进步。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汉,定都成都;229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曹魏重视农业,兴修水利;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孙吴开发江东,发展海外贸易。东汉末年形成军阀割据局面,曹操势力不断壮大。200年,曹操VS袁绍,曹操以少胜多。208年,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准备统一全国,孙刘成为阻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的建立及发展背景概况意义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背景概况意义建立发展课堂小结1.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记录了战争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东汉末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B.淝水之战C.官渡之战D.郾城大捷C中考模拟2.《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A.发生于公元2世纪初B.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D.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C中考模拟3.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的长篇历史小说。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后,对比所学三国历史,形成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A.阅读《三国演义》,就能了解三国的真实历史B.《三国演义》取材于史实,属于一手文献史料C.《三国演义》是文学创作,不能帮助我们了解相关史实D.《三国演义》有助于理解历史,但需要和真实历史相结合D中考模拟4.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其策略正确性的是( )A.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B.西晋的统一C.东晋十六国的对峙D.南北朝并立A中考模拟5.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A.公元2世纪前期B.公元2世纪后期C.公元3世纪前期D.公元3世纪后期C中考模拟本课必背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占据河南的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是什么?2.东汉末年,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比较。3.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负的原因。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