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2张PPT)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理学习目标①结合示意图,说明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②结合资料,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③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难点:流水地貌的形成过程。青海龙羊峡V形谷(上游) 晋陕峡谷曲流(中游) 华北平原农田聚落(下游)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黄河古人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本节课,让我们跟随黄河科考队,解密黄河的“生长三部曲”。导入视频:青海龙羊峡V形谷(上游)→ 晋陕峡谷(中游)→ 华北冲积平原(下游)的航拍纪录片片段。请同学们思考:思考: 1.黄河如何从涓涓细流“雕刻”出深邃峡谷?2.黄土高原的泥沙为何在华北平原“安家落户”?3.古代都城为何多沿河分布?河流是聚落的“守护者”还是“破坏者”?新课讲授学习任务一:探究河谷的演变【探究活动1】 河谷的演变提出问题:黄河如何从涓涓细流“雕刻”出深邃峡谷? 实验任务观察实验过程,说出河流在山区和平原的流速差异并推测对河谷形态的影响。实验要求1.实验时长:3分钟。2.实验道具:空塑料瓶1个、泡沫箱1个、土、水。学生分组操作1组:陡坡+高速水流 → 观察V形谷(溯源侵蚀主导) 2组:缓坡+变速水流 → 观察U形谷(侧蚀加强) 侵蚀方式 对河谷的影响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使河流向源头延长使河床加深使河谷拓宽新课讲授【实验报告1】比较山区和平原河谷类型及特征。山区:V形谷,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平原:槽形谷,河谷宽而浅。【实验报告2】河流侵蚀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侵蚀方式 对河谷的影响溯源侵蚀 下蚀 侧蚀【实验报告2】河流侵蚀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新课讲授学习任务二:探究冲积平原的形成【探究活动2】冲积平原的形成——“泥沙的归宿” 提出问题:黄土高原的泥沙为何在华北平原“安家落户”? 新课讲授1.回顾课堂实验,并结合课前预习内容,推测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当挟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挟带的泥沙便会沉积在河口前方,形成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三角洲。随着沉积物质的增加,堆积体向海洋一侧扩展,发展成为面积广大的三角洲平原。2.除了三角洲平原,冲积平原还包括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试分析两者的形成过程。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河流流速快,挟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河流流出山区进入平原,由于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前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称为冲积扇。几条河流的冲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联合,就形成广阔的山前冲积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地区常形成曲流,尤以中下游地区常见。河流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不断升高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洪水淹没,继续接受堆积。如果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辩题:古代都城为何多沿河分布?河流是聚落的“守护者”还是“破坏者”? 【角色扮演辩论】正方(历史学家组): “河流提供水源、便利的交通、肥沃的土壤!”(案例:西安沿渭河分布)【角色扮演辩论】反方(灾害研究员组): “洪水威胁、河道改道引发人们迁移!”(案例:开封城“城摞城”遗址)新课讲授学习任务三:探究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探究活动3】聚落分布辩论赛——“择水而居的智慧”课堂小结河流地貌的发育河谷的演变冲积平原的形成对聚落分布的影响V形谷曲流槽形河谷山前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有利条件聚落选择合理选择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