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第一节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第1课时)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理学习目标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③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学习重难点重点: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难点: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导入新课对庐山的险峻,毛泽东有诗赞道:“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庐山位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山体拔地而起,四周陡立。在海拔1 100米左右,却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并建有一座城镇。思考:是什么力量让庐山“飞峙”于这江环湖绕的平原上?险峻的庐山上为什么会有一片较为平坦的开阔地?新课讲授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几种形式?2.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两种形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主要表现形式:地表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学习任务一:认识内力作用新课讲授将班级成员分成几个地质研学小分队。【课堂探究一】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冰岛,看到很多自然奇观。材料一 冰岛位于北大西洋中部,格陵兰岛和大不列颠岛中间,靠近北极圈,为欧洲第二大岛。海岸线长约4 970千米。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千米,全境11.6%的面积被冰川覆盖,3/4的国土海拔在400~800米。它紧邻北极圈,冬季最冷月均温却不低于﹣3℃,比同纬度的许多地方都要更温暖。“冰岛”并不仅仅是一座岛,它的下方是峰峦重叠的海底山脉,数千万年前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逐渐分离,岩浆沿着裂缝不断上涌,直至冲破海面,冰岛就此在烈焰中诞生。材料二 数千万年前,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逐渐分离,岩浆沿着裂缝不断上涌直至冲破海面,冰岛就此在烈焰中诞生。思考:冰岛的形成是哪种内力作用的结果?冰岛的形成与当地长期火山喷发作用密切相关,是岩浆活动作用的结果。新课讲授所谓岩浆活动指的是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侵入岩石圈或喷出地表,这一过程称为岩浆活动。但并不是所有的岩浆活动都会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喷出地表时才能塑造地表形态。[补充说明]新课讲授【课堂探究二】识别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内力作用或和缓或剧烈,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科学家通过这些痕迹,推测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下面三段描述从不同的视角记录了这些痕迹。a.我国宋代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道:“常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变而为刚……”b.塞拉比斯神庙位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海滨,建于古罗马时代。79年,神庙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被毁坏,只留下3根大理石柱。18世纪,神庙遗址重见天日,人们发现大理石柱在3.6米至6.3米高处有海生贝壳动物蛀蚀的痕迹。 c.1943年2月20日,墨西哥一位农民正在田里耕作,忽然脚下的大地隆隆作响,地面隆起并迅速开裂,喷出蒸汽和火焰,浓重的硫黄味儿从地下升起。他跑到附近的镇子躲避。第二天一早,当他回来时,田地已经不存在,那里矗立着9米高的锥体。该锥体到中午已经升至45米,一周后,长高到135米。新课讲授1.以上描述的现象分别是哪种内力作用造成的?a、b形成时间长,c形成时间短。有些地质作用,例如地震、火山爆发、山崩等,导致地表形态变化“很快”;有些地质作用,例如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变化影响就“极其缓慢”。2.推测a、b现象的发生过程。3.比较这些现象形成的时间长短。由此谈谈你对地表形态变化“很快”和“极其缓慢”的认识。a.先位于原始海洋,后地壳抬升形成高山。b.先地壳下降,部分沉入海底,后地壳抬升,露出地面。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新课讲授学习任务二:探究外力作用【课堂探究三】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喜马拉雅山地区,看到很多壮丽自然景观。材料三 喜马拉雅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西藏、印度、尼泊尔的交界处。喜马拉雅山脉全长2 400千米,宽约200至300千米,平均海拔6 000米以上,其中海拔7 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0多座,8 000米以上的高峰10余座。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世界第五高峰玛卡鲁峰、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世界第十五高峰希夏邦马峰这些著名高峰,都是冰川分布的中心。 材料四新课讲授【课堂探究三】第二站,我们来到了喜马拉雅山地区,看到很多壮丽自然景观。 对于喜马拉雅这样海拔的山脉而言,阳光、风、冰川、流水、生物等一切与之相接触的外力都是它的敌人——它们总是在持续不断地风化剥蚀山体。数千万年来喜马拉雅山区岩层因板块运动持续抬升(累积抬升幅度20~25千米),其中至少有厚达12千米的岩层被剥蚀移除。正是有了外力的对抗,山体的高度才没有增长到更加可怕的程度。不同于河水的运动,冰川的运动速度相当缓慢:普通河流的水流动0.5米,可能只需要1秒,而冰川若要移动0.5米,则需要几天甚至几十天。从南极大陆中部运移到海岸的冰体,年龄可达十万年甚至更久。虽然冰川的运动速度缓慢,但它的力量却不可忽视:运移的冰川如同巨大的推土机,可以压碎冰床底部及两侧边坡的岩石,并将碎屑物质掘起带走;此外,冻结在冰川底部或边部的岩石,在冰川运动过程中像锉刀一样,不断研磨和刮削谷底与两侧的基岩。冰川作用后,流水开始“接力”侵蚀,尤其是喜马拉雅山脉南翼,地势陡峭、降水丰富,流水的破坏力更是发挥到极致,山间的大小沟谷就是这种共同作用的证据。思考:喜马拉雅山同部位的地埋景观,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冰川的侵蚀和流水的侵蚀。新课讲授【课堂探究四】第三站,我们来到了柴达木盆地,看到很多奇异的自然景观。材料五 雅丹地貌。乌素特水上雅丹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又名水上雅丹,坐落在我国青海柴达木盆地的西北一角。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上雅丹地貌,也被称为水上雅丹魔鬼城。1.这种地理景观体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风力差别侵蚀作用。2.推测风蚀蘑菇的成因。风力的侵蚀。新课讲授【课堂探究五】第四站,我们来到了威海鸡鸣岛,看到很多海岸自然景观。材料六 鸡鸣岛的海岸及其附近海域地貌形态。 这些地理景观形成,体现了什么样的外力作用?海浪的侵蚀。当堂训练【课堂探究六】第五站,我们来到了澳大利亚墨尔本,看到很多海岸自然景观。材料七 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海蚀柱,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海蚀柱最高约45米。近些年来,陆续有5根海蚀柱倒塌。1.这些海蚀柱是如何形成的?海浪侵蚀而成。3.预测未来这一景观的演变趋势。2.海蚀柱为什么会倒塌?海蚀柱基部不断变小,倒塌,最终消失;海蚀崖被侵蚀不断后退。海浪不断侵蚀,海蚀柱基部变小,最终倒塌。课堂小结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重熔作用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表形态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使地表起伏趋于平缓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