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二节 构造地貌的形成(第1课时)第二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地理学习目标①运用图表资料,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说明褶皱和断层的形态特征和地貌特征。②利用资料或图表,判定背斜、向斜、断层等地质构造。③说出认识地质构造对于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的重要作用。学习重难点重点:结合示意图说明褶皱和断层的基本形态特征和形成的地貌。难点:地质构造与地貌的区别与联系。导入新课通过浏览幻灯片,同学们看到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陆地的骨架 ,那么这些山脉是怎么形成的呢 让我们共同学习:构造地貌的形成 。思考:“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山脉中会出现海洋生物化石?”引导学生思考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概念: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常见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变形变位新课讲授观察水平岩层的景观图片,用五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分别压成片,按照形成顺序叠放在一起。【合作探究、动手操作】组内1名同学对水平岩层施加挤压力,模拟教材中希腊克里特岛岩层的形成过程其他同学画出示意图并标出岩层受力方向。【思考】(1)什么是褶皱?有哪两种基本形态?(2)背斜和向斜中间和两翼处岩层的新老关系有何不同?新课讲授(1)褶皱: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 有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2)背斜: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中间新,两翼老。新课讲授新课讲授观看褶皱示意图。【学生思考】(1)褶皱形成初期,背斜、向斜分别形成什么地表形态?(2)在外力长期作用下,地表形态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新课讲授(1)褶皱形成初期,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2)地形倒置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表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新课讲授【思考】:地质构造就是地貌吗?简述理由。新课讲授【识别地貌】向斜山背斜山向斜谷背斜谷新课讲授【合作探究】褶皱的实践意义,完成表格。新课讲授【小组汇报】新课讲授【知识总结1】表比较背斜和向斜地质构造 褶皱 背斜 向斜判断 方法 从岩层形态上判断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 构造 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 新课讲授【思考】该景观属于什么地质构造?新课讲授1.断层: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称为断层。2.位移方向——水平和垂直。【思考】断层可能会形成什么地表形态呢?新课讲授【课堂探究】断块山的形成过程模拟实验——断块山的形成实验材料:泡沫塑料板、颜料、画笔、小刀、胶水。实验步骤:(1)将三块泡沫板涂上不同颜色,叠加平铺并用胶水固定,模拟岩层结构;(2)用小刀倾斜45°将泡沫板切成三段(参照教材图2.17 b.垂直方向发生位移的断层)。(3)对岩层施加水平张力,中间段岩块向下滑落,两侧岩层相对上升。新课讲授1.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1.岩层的位移方向?2.断层面两侧分别形成什么地貌?2.上升的岩块经风化侵蚀常成为断块山或高地;相对下降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地垒 地堑判 断 方 法 从岩层形态上判断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中间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 中间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判断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 造 地 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断块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侵蚀后 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知识总结2】新课讲授【知识总结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新课讲授课堂小结地质构造褶皱(变形)断层(变位)背斜(山岭)向斜(谷地)谷地山岭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不易被侵蚀地垒(断块山)地堑(谷地)华山、庐山、泰山等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外力外力原因原因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