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学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五章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第2课时--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教学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2课时)
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地理
学习目标
①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②举例说明某自然环境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和演化中作用。
③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④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自然地理过程性现象。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把握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自然环境要素在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难点: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
导入新课
思考: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新课讲授
一、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学习任务一: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
【思考】结合教材P82文字,以及展示的图片,说明在流水侵蚀下,地貌的侵蚀变化过程。
【参考思路】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
【知识总结】
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地貌的侵蚀变化。
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地貌的侵蚀变化正是水与岩石间的物质迁移导致了流水地貌的演化。
【思考问题】结合教材,描述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演化,并尝试画出思维流程图。
【思路展示】
【讨论问题】回顾课前导入问题: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思维过程】
新课讲授
【案例探究】
湖泊淤积,逐步变浅,面积萎缩。同时,水量逐步减少,生物由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小气候也逐渐干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形、气候,生物、土壤、水等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阅读教材P83案例,思考并回答。
将湿润区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排序。
2.说明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自然环境各要素的演化。
新课讲授
时间到,大家一起来展示!
【小组汇报】
abcde
水文:变浅,面积萎缩;
水量逐步减少;
生物:水生生物演变为湿生生物,最后演变为陆生生物;
土壤:湖底底泥转化为土壤;
气候:气候也逐渐干燥。
新课讲授
【思考】如果区域内某一自然环境要素受到干扰,其他要素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习任务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
绘制思维导图分析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其影响。
新课讲授
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新课讲授
学习任务一: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合作探究一】
材料 大约在4 000万年前,随着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4 500多米,形成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其要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思考问题】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简述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
新课讲授
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小组汇报】
青藏高原区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上有许多高大山脉,海拔高对气候影响很大;
气候高寒,光照强烈、热量很不足,冰川广泛分布;
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及水源涵养地;
东南部森林植被较好,向西北方向成为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
土壤发育程度差,比较贫瘠,冻土广泛分布;
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二、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合作探究二】东北过度采伐森林导致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
材料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采伐,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森林面积锐减,一方面造成土壤续乏枯枝落叶的补给,且水上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另一方面降低了森林滞留降水的功能,导致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水土流失加剧使地面沟谷纵横,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的风化速度加快。
自20世纪来,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林区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森林逐渐恢复。
【思考】
1. 说出我国东北林区的范围及气候特征。
2. 东北林区森林面积锐减后带来的环境变化主要有哪些表现?
3. 目前东北林区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
【小组汇报】
1.范围主要包括: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地。
气候特征:夏季短促、高温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干燥。
2.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旱涝灾害加剧。
3.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了天然林的砍伐,森林逐渐恢复,因此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分析修建大坝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修建大坝会对自然环境产生诸多影响。请根据图5.5提供的线索讨论这些影响,并把讨论的结果填写在空白处。
新课讲授
【合作探究三】
【小组汇报】
经典试题分析
(2024·全国甲卷)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这种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它们靠暖季在冰面上滚动方能维持生存,被形象地称为“冰川老鼠”。下图是冰面上的苔藓球照片。据此完成1~3题。
1.最能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的是( )
A.冰蚀洼地冻融 B.冰川两侧河流沉积 C.大气粉尘沉降 D.冰面砾石物理风化
2.“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 )
A.排出水分 B.获得养分 C.躲避阳光 D.保持热量
3.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 )
A.平均温度高 B.氧气含量高 C.水汽含量低 D.气压波动大
【参考答案】1.C 2.B 3.A
【解析】第1题,“冰川老鼠”生长在冰面上,冰蚀洼地冻融、冰川两侧河流沉积不能增加冰面的矿物质,AB错误;冰面砾石的物理风化,在经历较长时间后其表面风化均已稳定,再增加的可能性很低,D错误;风力作用可以把冰面以外的粉尘沉降到冰面,增加该地冰面矿物质,并成为“冰川老鼠”生长的养分来源,C正确。所以选C。第2题,冰川表面植物生活环境寒冷干燥,只有在暖季较短的时间内,苔藓球——“冰川老鼠”才能生长,为了生长所需充足的光照,因其球形的形态,只有滚动才能使球体全面受光照;二是获得水分,在滚动的过程中吸取冰面少量融化的液态水,并且通过滚动获取冰面的矿物质,也就是说通过滚动,冰川老鼠获取到了生长所需的养分,B正确,A、C错误。冰面寒冷环境下要保持热量最好的方法是不动,D错误。所以选B。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这种相对独立就是针对冰川表面而言,苔藓球经长时间生长其内有机残体形成较强的保温层,储存白天光照获得的热量,其内部平均温度高,A正确;由于缺乏与外部的大气交换,内部氧气含量较低且自身生长消耗氧气,内部氧气含量低,B错误;暖季在滚动中吸收冰面水分,内部水汽含量较高,C错误;气压相对稳定,D错误。所以选A。
经典试题分析
课堂小结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自然环境要素:大气、水、土壤、生物、岩石及地貌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生产功能:主要通过光合作用
稳定功能
自然环境整体功能的意义
自然环境演化过程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要素的协调性
干扰下环境变化快速性,各要素变化不同步性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