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课件(共25张PPT)

资源简介

(共25张PPT)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一书中提出了“挑战和应战”说,他认为第一代文明的起源在于对自然环境、物质环境提出的各种挑战作出了成功的应战,并且进一步说明自然界对人类的挑战要适度,挑战过于强大,应战者无法应付;挑战太弱,不足以引起胜利的应战。
问题1:什么是文明,文明是怎么产生的?
问题2:第一代文明分别是哪些文明,有什么特点?
问题3:如何看待汤因比的“挑战和应战”说?
时空坐标
“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和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或科学,等等。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的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概念辨析:文明(civilization)
文明产生的标志:
文字、阶级、国家(城市)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农耕畜牧
采集渔猎
手工业
剩余产品
阶级
阶级矛盾
部落战争
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
国家
文字
城市
定居
社会分工发展
劳动生产率提高
私有制
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
30°N
古代西亚
古代埃及
古代印度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①独立发展,多元特征
②基本都产生于大河流域,都处于温带,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强(适宜人类生存)
③文明两种类型:
大河文明(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经济:农业发达)
海洋文明(政治:民主政治,经济:工商业发达)
结合前面所学,你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代表 代表文明 形成前提(自然环境) 政治(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等
两河 流域
尼罗河流域
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爱琴海地区
根据预习,完成表格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区 域 代表文明 自然条件 实行制度 文化成就
(西亚)两河流域 苏美尔文明 古巴比伦文明 干旱少雨;两大河流,形成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君主专制;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60进位制、空中花园、战车和车轮
(北非)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文明 干旱少雨;尼罗河 官僚体系 法老 象形文字、神话和文学故事、太阳历、数学、建筑(金字塔)、莎草纸
(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平原广阔 恒河流域,雨水丰沛 种姓制度 佛教、《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在天文、历法、数学(0——9)、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古希腊文明 多山多岛少平原,海岸线曲折陆上交通不便 城邦制度 (民主政治等) 文学(神话、喜剧、悲剧)、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地理特征:干旱少雨,但两条河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冲积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在两河中间,土地肥沃。
  两河流域处于干旱地带,农业生产需依靠河水进行灌溉。两河流域农民引水灌田,开发出渠道纵横的灌溉农业,把这里变成古代西亚最富饶的地区。
经济上的富饶也引来周边山区游牧民族的反复入侵。两河流域由于缺乏天然屏障,因此历史上民族迁徙频繁,外族入侵较多。西亚是连接欧亚非三大洲之地,而两河流域又是西亚的“走廊”,因此,造成古代两河流域政治变迁频繁,民族成分复杂,多种民族并存。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古代两河流域
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最初文明;
约公元前2900年,下游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政治文明
  古巴比伦王国建立于公元前1894年,汉谟拉比于公元前1792年继承王位,是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初期,两河流域仍处于分裂状态。汉谟拉比励精图治,强化个人独裁,整饬吏治,修订法律,发展经济,有效地提升了国力。汉谟拉比历时35年,最终统一两河流域,使巴比伦成为西亚最强大的霸主。
刻在玄武岩石柱上的《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共有282条:
1至5条是关于诉讼审判的规定,
6至126条是关于保护私有财产的规定;
127至195条关于婚姻、家庭与财产继承;
196至214条关于人身保护和“同态复仇法”……
242至277条关于租赁牲畜、船只以及佣工和报酬;
278至282条是关于奴隶的规定。
法典宣扬君权神授,
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古代两河流域
文化成就
文字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文学 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传说 洪水和方舟传说;
数学 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军事 苏美尔人最早使用战车作战;
他们用削尖的芦苇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道道笔画,每道笔画看起来都像楔子,因此,由这些笔画组成的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北部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的神。美索不达米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古代两河流域
地理特征:
东北非的埃及地处干旱地区,但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尼罗河还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图坦卡蒙金面具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制度;
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法老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政治文明
法老被视为神,是法律的来源。古埃及人赞扬他说“威令在你的口中,认知在你的心中,而你的舌头可以产生正义。
——摘译自埃及历史铭文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二)古代埃及
文化成就
文字 象形文字几乎和楔形文字一样古老
文学 古代埃及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历法 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的涨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一年分为三季,分别是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每季四个月,年末另加五天为节日。
建筑 金字塔的建造,证明埃及人能够计算圆周率,开平方根。
特产 尼罗河的特产纸莎草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二)古代埃及
文化成就
据统计,在埃及境内共发现118座金字塔,大部分是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国王和王后的陵寝。金字塔的主要建造者是普通农民。工期通常安排在泛滥季,每期约调动十万人,修建一座陵墓总工期约为20年。这些史实说明,金字塔的修建( )
A.推动了埃及国家的形成 B.破坏了埃及农业的发展
C.体现了国家的工程组织能力 D.反映了奴隶阶级的悲惨生活
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
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乐观。……据说建造这些金字塔时热情很高,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正在为一位能够决定他们共同幸福的神建造宅邸。……法老始终被认为是众神之王……其权力亦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二)古代埃及
印度地理形势的复杂易形成政治上的地区割据。……山脉、大河常常形成政治、文化区域的自然疆界。由西北来的外族人入侵的冲击波……总是进入一个地区后就停留下来……由于气温高,降雨量又过于集中,季风来得早晚和强弱对印度农业有相当影响。
——林承节·《印度史》
开伯尔山口
古印度
雨水充足、河谷平原
季风强弱、早晚不定
西北有山口
地形复杂
农业发达
天文、历法、数学(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宗教信仰、医学
外族入侵
地方割据
多种族多语言多宗教
一系列君主专制国家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三)古代印度文明
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化)
铁器时代,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世界著名史诗:
《摩诃婆罗多》和
《罗摩衍那》
1、发展历程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三)古代印度文明
3、古代印度文明
印度的特点在于,这种等级的形成不但与社会分工相关,且与种族压迫联系在一起,受到统治者维护。……很早就被婆罗门加以宗教化、神圣化,把它变成婆罗门教的社会结构。 ——林承节·《印度史》
2、统治制度:种姓制度
当他们分解普鲁沙时,
······
婆罗门是他的嘴,
两臂成为罗尼耶(刹帝利)
他那两腿即是吠舍,
从两足生出首陀罗。
——《梨俱吠陀》
③内容: 等级 名称 职业
一 婆罗门 主掌宗教祭祀
二 刹帝利 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三 吠舍 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
四 首陀罗 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种姓之外,贱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①基础/与婆罗门教的关系/婆罗门教的作用
婆罗门教的说教为种姓制度提供理论和宗教基础
②特点: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种族歧视
同样是杀人,如果杀害婆罗门,罪犯要被处死;···但如果杀害了首陀罗,罪犯只需守戒一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1头公牛。——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④实质:维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三)古代印度文明
婆罗门教是为巩固婆罗门、刹帝利上层的统治地位而创立的宗教,是以维护现有阶级—种姓秩序,使压迫者接受现实和安于现状为目的的。它把人们的希望引向来世,排斥任何反抗和进取,因此,它对国家最初的形成起一些积极作用,但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有很大的消极面。——林承节·《印度史》
反婆罗门教思潮,佛教就是其中之一
佛教影响: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佛教……鼓吹所有种姓一律平等。无论是谁,也不管他出自何种姓,只要他能够坚信佛教理论,身体力行地实践佛教主张,同样能够得到解脱,达到涅槃。——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3、文化成就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三)古代印度文明
史料:它(巴尔干半岛)境内多山……偶尔有一些小的冲击平原……东南欧以地中海气候为主……海岸线十分曲折,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港湾。···位于欧洲和亚洲之间,与北非也相距不远,各地之间的物产差别也十分明显···——晏绍祥《世界上古史》
古希腊文明
多山地少平原
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形成
城邦:小国寡民
农业不发达
地中海气候
葡萄、橄榄
海岸线曲折、港湾多、三大洲交界处
航海条件优越
对外贸易发达:宽松自由、平等互利
民主政治
1、地理条件:古代希腊的中心区域是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的部分岛屿,这里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四)古代希腊文明
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克诺索斯王宫壁画《斗牛祭神仪式》
迈锡尼的狮子门
2、发展历程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四)古代希腊文明
3、城邦政治:
史料:城邦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村落,辖地不过百里,人口不过数万,始终保持着独立自治、小国寡民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帝国。——人民版必修一教材
典型特征: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四)古代希腊文明
⑶城邦政治
代表:
斯巴达是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
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
在雅典,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史料:雅典矗立在平原上,海风吹拂着,雅典人喜欢以孩子般天真好奇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而斯巴达则坐落在深深的山谷里,四周环绕的群山成为一道天然屏障,阻挡了外来的新鲜思想。雅典是贸易繁荣的商业城市,斯巴达却像个军队训练营···雅典人喜欢沐浴在阳光下,谈诗论赋或者倾听哲人智慧四射的对话。斯巴达人却从来不肯与文字打交道,只知道如何击倒对方或是如何在战争中抢得先机,甚至愿意为了争强好胜而牺牲一切人类情感。——《人类的故事》
特点:直接民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公民意识、集体意识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四)古代希腊文明
史料:虽然奴隶和客籍民构成居民的大多数,但是,他们绝无雅典公民权。另外,希腊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很低……她们不能拥有财产,也没有包括投票权或担任陪审员的权利在内的任何政治权利。
——《全球通史》
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①推动古希腊文化的繁荣;
②开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先河
消极/局限:
①本质:维护奴隶制,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②范围: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
③形式:直接民主易导致决策失误,成为社会动乱、政治腐败的隐患;
只适合小国寡民的城邦,无法适应政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四)古代希腊文明
希罗多德
(西方“史学之父”)
修昔底德
(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苏格拉底
(“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
(“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
(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4、文化成就
①文学:神话、悲剧、喜剧,地位: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②历史:希罗多德(地位:)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
修昔底德(地位:)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影响/地位:)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四)古代希腊文明
如何看待汤因比的“挑战和应战”说?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将自然神化
征服自然,人定胜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类早期各个文明都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所孕育的。越是文明初期,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就越大。此外,历史条件、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民族特性以及宗教信仰等也会从各个方面或多或少影响文明的孕育与发展。所以地理环境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