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如果让你描绘黄山,你会如何用画笔表现呢?画家眼中的山,是它本来的样子吗?山水画到底要不要‘像’?“应物象形”指依照物体 的形状而描绘其形态,但不是单求形似,描绘的物象要与作者所表现的精神相结合。画家在面对自然时,并非照搬自然,而是对自然进行提炼升华,将自然引发的主观感受表现出来。应物面对自然万物象形描绘它们的形象应物象形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搜尽奇峰·中国山水画艺术第2课搜尽奇峰中国山水画艺术目录任务一:探究对比《红岩》与实景,领悟“提炼归纳”之道任务二:深化聚焦《溪山行旅图》,解码构图密码任务三:比较品味漓江山水,感受“同一山水,不同心象”任务一探究对比《红岩》与实景,领悟“提炼归纳”之道/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表现这份情感? 红岩(中国画)[现代]钱松喦 【任务名称】寻找“看不见的真实”:《红岩》形象提炼之道《“红岩”提炼策略分析表》实景中有哪些建筑与地貌特征?《红岩》中保留了哪些元素?删减或强化了哪些部分?画家用了什么手法来突出主题情感?红岩(中国画)[现代]钱松喦 《红岩》形象提炼之道红岩村全景灰白色砖房杂树坡地风雨万方黑,红岩一帜红去除干扰元素,聚焦核心形象e7d195523061f1c0600ade85ab8d19863d296bbd6d3c8047FB0A4867354E4F1E3A7DEAE3C4C4B5C9777EC9E9D7F78045DB0296A4194571101A21F67FC7D6C39966CE50B69116E2EE84E571E25F3C0CCEDBCCB74C937E7F396D71A888B126D21513871AA7439D6392762E6C1AA428C1D9C8D0DE41CFB4AC25C98DD25A16AF93BC857ADECA9648277B三大艺术处理观察归纳立象简化构图拔高山体,增强视觉压迫感夸张形态以红色统摄全画,赋予精神象征强化色彩应物象形‘眼中之景’到‘心中之象’任务二深化聚焦《溪山行旅图》解码构图密码当你看到这样一座山,内心有何感受?高远法溪山行旅图·中国画北宋·范宽画面雄浑壮美,气势感人。董其昌称之“宋画第一”,是巨嶂式山水画的代表作。从画面底部到顶部近,中,远三段独立的风景构成一个整体。远景:主峰与飞瀑中景:寺院与溪谷近景:行旅与山石远景主峰几乎充满了三分之二的画面,与近景、中景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更显得巍峨。远景:主峰与飞瀑中景:寺院与溪谷近景:行旅与山石巨嶂式山水画并不完全遵循近大远小之法,而往往依据画家心中主次,采用高远法将近景放低缩小,中景或远景拔高拉大,使主峰呈现丰碑式的宏伟气势。巨嶂式山水高远‘高远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比例反差与视线引导,让人产生‘仰望’的心理反应。”任务三比较品味漓江山水,感受“同一山水,不同心象”品味漓江山水水墨淋漓,山影朦胧,舟行其间,诗意盎然。逆光处理,山体剪影般矗立,墨色浓郁,光影交错。笔墨厚重,层层积染,山体质感强烈《品味漓江山水》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回答以下问题:这幅画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你觉得画家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他用了哪些独特的笔墨或色彩手法?如果你要去画家乡的一座山,你会怎么处理?山水宣言如果你去写生,你会怎样表达你眼中的山水?我想把______画成______,因为__________。山水是媒介心灵才是主角象形应物实践创作动手尝试,体验“从景到象”的转化请大家根据这张照片,尝试用毛笔在宣纸上进行局部创作。具体要求:至少使用一种皴法表现质感运用高远法或其他构图增强气势可适当改变色彩或形态以传达情感时间有限,不必完整,重在尝试展示评价找一幅最打动你的作品,写下:“我看到__________(细节),感受到__________(情绪)。”找一幅技法突出的作品,写下:“你这里的__________(技法)用得很妙。”自己的画写一句话寄语:“这幅画教会我__________。”课堂总结‘应物象形’,不是把眼睛里的山搬上纸,而是把心里的山流进笔端。每一笔,都是心跳的回响;每一线,都是灵魂的轨迹。愿你们今后面对山水,不只是游客,更是诗人;拿起画笔,不只是模仿者,更是讲述者。记住:最好的风景,不在相机里,而在你愿意为之动情的眼睛里。感谢观看人教版初中美术八年级搜尽奇峰·中国山水画艺术第2课第三单元:搜尽奇峰——中国山水画艺第8课 《应物象形》教案教材分析本课以“应物象形”为核心概念,承接前课对山水画笔墨语言的理解,深入探讨中国画“形神兼备”的艺术哲学。教材通过钱松喦钱松喦《红岩》、范宽《溪山行旅图》、徐悲鸿与黄宾虹笔下的漓江等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理解画家如何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进行主观提炼与情感升华,而非机械复制实景。课程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突出中国山水画“化景物为情思”的审美特质。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国画技法基础,能识别勾勒、皴擦、点染等笔法,但对“写意”精神理解尚浅,常陷入“画得像就是好”的误区。部分学生缺乏将个人情感融入创作的意识,临摹时易流于表面模仿。同时,学生对传统构图法则如“三远法”仅停留在记忆层面,未能真正理解其服务于意境营造的功能。因此,教学需借助真实情境任务、AI视觉辅助与深度对话,激发学生从“看山是山”走向“看山不是山”,再回归“看山还是山”的审美升华。核心素养目标审美感知能够从构图、色彩、笔墨节奏等角度细致观察《红岩》《溪山行旅图》等作品,描述其视觉特征与艺术效果。对比不同画家笔下的漓江山水,说出各自风格特点,并表达个人审美偏好及其理由。艺术表现掌握“高远法”构图的基本原理,并能在局部创作中尝试运用,营造山势雄伟的视觉感受。运用点皴、线皴等技法表现山石肌理,初步实现笔墨服务于意境表达的艺术追求。创意实践在教师引导下制定“观察—提炼—重构”的创作流程,提升艺术学习的策略意识。尝试将实景照片进行艺术化处理,完成一幅具有主观情感倾向的山水小品草图。文化理解理解“应物象形”不仅是描绘外形,更是寄托精神的文化传统,增强对民族艺术的认同感。感悟中国山水画“化景物为情思”的美学境界,体会艺术家如何通过艺术语言传递家国情怀与人格理想。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应物象形”的内涵:既尊重物象形态,又融入主观情感,实现“形神兼备”。掌握“高远法”构图的基本特征及其在营造崇高意境中的作用。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写实即真实”的思维定式,理解艺术提炼与主观表达的价值。在创作中平衡传统笔墨规范与个性情感表达的关系。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示范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高清画作投影、实景对比图、宣纸、毛笔、墨汁、颜料、砚台、学习任务单教学环节视频启思,沉浸体验“山水自心造”播放原创短片,开启心灵之旅。播放一段精心制作的视频:画面以清晨薄雾中的黄山为起点,镜头缓缓推进:云海翻涌,奇松挺立,山体若隐若现。镜头切换至不同视角:俯瞰群峰如波涛奔涌;仰视峭壁如刀削斧劈;近观岩石纹理如岁月刻痕。提问:如果让你描绘黄山,你会如何用画笔表现呢?学生思考回答。展示同一座山开始呈现多种艺术风格:——《黄山天都峰图》弘仁:山体虚实相生;——《黄山文殊院》张大千:色彩浓艳,宛如仙境;——《黄山松云图》宋文治:线条狂放,情绪激昂;问题思考:“画家眼中的山,是它本来的样子吗?”教师:“每位画家虽然描绘的都是黄山,但却各有不同,可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独特的山。那么问题来了——山水画到底要不要‘像’?”学生思考回答。揭示课题,板书引领。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正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个深邃的理念——‘应物象形’。它不是简单的‘像不像’,而是‘如何让物象承载心灵’。”板书课题:应物象形解释词义:“‘应物’,就是面对自然万物;‘象形’,就是描绘它们的形象。“应物象形”指依照物体 的形状而描绘其形态,但不是单求形似,描绘的物象要与作 者所表现的精神相结合。画家在面对自然时,并非照搬自然, 而是对自然进行提炼升华,将自然引发的主观感受表现出来。我们面对自然,不只是用眼睛看,更是用心去‘应’——去感应、去对话。”不能止于‘形似’,更要‘传神’。追问:“那么,画家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让我们走进几幅经典之作,寻找答案。”学生活动:安静观看视频,沉浸于山水意境之中。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表达个人感受。思考艺术风格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建立“心象”概念的初步认知。设计意图:通过高质量视听语言构建沉浸式情境,体会“应物象形”的深刻含义,打破学生对“写生=复制”的固有认知。以感官体验先行,再引导理性思考,符合青少年认知规律,有效激活课堂情感基调与探究动机。讲授新课展示目录:任务一:探究——对比《红岩》与实景,领悟“提炼归纳”之道任务二:深化——聚焦《溪山行旅图》,解码构图密码任务三:比较品味漓江山水,感受“同一山水,不同心象”(一)任务一:探究——对比《红岩》与实景,领悟“提炼归纳”之道讲述故事,建立情感连接教师展示视频讲述:“1962年,一位叫钱松喦的老画家来到重庆红岩村。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南方局的驻地,无数革命先烈在此奋斗牺牲。当他站在那片土地上,眼中所见不只是几栋旧屋和山坡,更是历史的回响、信仰的火焰。”提问:“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表现这份情感?”预设学生回答:生1:我会画一面红旗飘扬。生2:我会把天空画成红色,象征热血。生3:我会让建筑显得特别坚固,像堡垒一样。教师点头:“你们的想法都很动人。而钱老的选择,更加震撼人心。”并置图像,启动观察教师投影并列展示两张图片:左侧为重庆红岩村实景摄影图,右侧为钱松喦中国画《红岩》。发放学习任务单,布置任务:请前后四人为一组,仔细观察实景图像与绘画作品,完成以下三个问题:实景中有哪些建筑与地貌特征?《红岩》中保留了哪些元素?删减或强化了哪些部分?画家用了什么手法来突出主题情感?明确时间:小组讨论5分钟,准备分享。组织交流,层层深入学生代表发言后,教师逐项归纳:—实景中有灰白色砖房、杂树、坡地等,整体较为朴素甚至有些破败。—而《红岩》中,画家仅保留了一栋主楼,其余建筑全部省略;山坡被大幅抬高、拉长,形成巨大屏障;最重要的是——整座山体被染成了鲜艳的朱红色。强调关键细节:“这不是普通的红,而是象征革命精神的‘红’。正如题诗所言:‘风雨万方黑,红岩一帜红’——黑暗之中,唯此一红,照亮天地!”提炼方法,形成认知。教师总结:画家没有照搬实景,而是进行了三大艺术处理简化构图:去除干扰元素,聚焦核心形象;夸张形态:拔高山体,增强视觉压迫感;强化色彩:以红色统摄全画,赋予精神象征。引导思考:“这说明‘应物象形’的本质是什么?”预设学生回答:不只是画外形,还要表达感情。教师回应:“说得太好了!真正的艺术,是从‘眼中之景’到‘心中之象’的升华。”学生活动:分组领取任务单,开展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图像细节,记录观察结果。结合历史背景解读画家意图。派代表分享小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化任务单引导学生从“看热闹”转向“看门道”,培养系统性观察能力。小组合作促进多元视角融合,教师适时引入历史语境与诗意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形象背后的象征意义。最终归纳出“提炼归纳”的四大策略,为后续创作提供方法论支持。(二)任务二:深化——聚焦《溪山行旅图》,解码构图密码全景呈现,营造震撼教师播放一段动画视频,溪山行旅图提问:“当你看到这样一座山,内心有何感受?”生1:我觉得自己很渺小。生2:有一种敬畏的感觉。生3:好像山在俯视我们。教师顺势引入:“北宋画家范宽正是捕捉到了这种‘高山仰止’的心理体验,创造了中国山水画史上最伟大的‘高远法’典范——《溪山行旅图》。”分解构图,解析空间。介绍:画面雄浑壮美,气势感人。董其昌称之“宋画第一”,是巨嶂式山水画的代表作。从画面底部到顶部近,中,远三段独立的风景构成一个整体。教师将画面分为近、中、远三段进行讲解:近景:行旅与山石内容:描绘溪边岩石、树木与行旅商队。人物极小,几乎仅以墨点表示。“这些旅人背着行李,牵着骡马,正在艰难跋涉。他们的存在,不仅点明时间与生活气息,更重要的是——他们衬托出了山的高大。”中景:寺院与溪谷内容:一片迷雾隔开,隐约可见台地与殿宇。“雾气制造了空间纵深,也增添了神秘感。仿佛人间与仙境之间的一道界限。”远景:主峰与飞瀑内容: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的巨大主峰,峭壁千仞,气势磅礴。“这座山几乎填满了整个画面,顶天立地,给人强烈的压迫感与崇高美。这就是‘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总结:巨嶂式山水画并不完全遵循近大远小之法,而往往依据画家心中主次,采用高远法将近景放低缩小,中景或远景拔高拉大,使主峰呈现丰碑式的宏伟气势。互动问答,深化理解。提问:“如果我把这座山画得很矮,还能有这种感觉吗?”学生齐答:“不能!”再问:“如果我把行人画得很大呢?”生:“那就变成人物画了,山就不重要了。”教师总结:“所以,构图不仅是安排位置,更是控制情绪。‘高远法’的核心,就是通过比例反差与视线引导,让人产生‘仰望’的心理反应。”学生活动:观看动画,感受山势雄伟。分析画面近、中、远三段结构。理解“高远法”如何营造崇高意境。设计意图:通过沉浸式动画与分层解析,帮助学生建立“高远法”的空间认知模型。利用比例反差的典型案例,揭示构图背后的情感机制。构建系统化的山水画空间理论框架,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三)任务三:比较——品味漓江山水,感受“同一山水,不同心象”并列展示,开启审美对话。教师投影三幅描绘漓江的作品:徐悲鸿《漓江春雨图》:水墨淋漓,山影朦胧,舟行其间,诗意盎然。黄宾虹《漓江溪流》:笔墨厚重,层层积染,山体质感强烈。李可染《满江山水天下殊》:逆光处理,山体剪影般矗立,墨色浓郁,光影交错。发放任务单,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回答以下问题:这幅画给你怎样的视觉感受?你觉得画家当时的心情可能是怎样的?他用了哪些独特的笔墨或色彩手法?组织分享,鼓励多元表达。学生发言示例:生1:“我喜欢李可染的,因为他的山像巨人一样,很有力量。”生2:“我选黄宾虹的,虽然看起来有点乱,但越看越有味道,像能摸到石头的粗糙。”生3:“徐悲鸿的让我觉得安静,像春天刚下过雨,空气很清新。”教师点评:“你们说得都很好!三位大师面对同一条江、同样的山,却画出了完全不同的心境——或静谧,或苍茫,或壮丽。这正是‘应物象形’的魅力所在:山水是媒介,心灵才是主角。”链接自我,唤醒创作冲动。提出终极追问:“如果你要去画家乡的一座山,你会怎么处理?是让它变得更挺拔?更温柔?还是染上某种特别的颜色?”发放便签纸,请每位学生写下自己的“山水宣言”:“我想把______画成______,因为__________。”收集部分分享:“我想把老家的丘陵画成金色,因为那是丰收的颜色。”“我想把学校后面的山画成蓝色,因为它总让我感到宁静。”升华理念,连接文化。教师:“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中国画家眼里,山水不只是风景,更是人格的投射、理想的寄托。钱松喦的红岩是信仰之红,范宽的巨峰是仁者之山,李可染的逆光是时代的曙光。”提问:“那么,如果你去写生,你会怎样表达你眼中的山水?”学生活动:观察三幅漓江作品,进行审美比较。选择喜爱作品,填写任务单。分享个人审美体验与理解。思考“我”如何表达心中的山水。设计意图:通过多版本同题材作品的对比,直观展现“心象”的多样性,打破“唯一正确”的审美标准。鼓励学生个性化表达,培养独立审美判断力。最终落脚于“我的山水”,将课堂感悟转化为内在创作动力,完成情感升华。引用经典文论深化文化理解,使艺术欣赏升华为精神共鸣,落实“文化理解”核心素养。实践创作:我的应物象形动手尝试,体验“从景到象”的转化发布任务,明确要求。教师展示一张桂林山水实景照片:现在,请大家根据这张照片,尝试用毛笔在宣纸上进行局部创作。具体要求:至少使用一种皴法表现质感运用高远法或其他构图增强气势可适当改变色彩或形态以传达情感时间有限,不必完整,重在尝试巡视指导,个别点拨。对技法薄弱的学生:“试试用侧锋横扫,表现山体的大面转折。”对拘谨的学生:“大胆些!艺术不需要百分百像,重要的是你的感受。”对已有想法的学生:“很好,这个倾斜的角度很有动感,继续保持!”提醒:“不要怕‘不像’,你要相信——最真实的,是你心里看到的那个样子。”学生活动:观察实景照片,构思创作方向。动手绘制局部山水小品。运用皴法表现山石质感。尝试融入个人情感与审美取向。设计意图:通过短时创作实践,将理论认知转化为身体经验。任务设计降低难度,聚焦局部与情感表达,减轻学生心理负担。教师巡视与即时反馈增强学生信心,营造积极创作氛围,体现“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展评互鉴:心灵画廊布置班级艺术展:悬挂学生作品,营造仪式感。学生将完成的作品用夹子固定在教室绳线上,形成“山水长廊”。开展“三句话”赏评活动。每位学生领取三张便签,完成三项任务:找一幅最打动你的作品,写下:“我看到__________(细节),感受到__________(情绪)。”找一幅技法突出的作品,写下:“你这里的__________(技法)用得很妙。”自己的画写一句话寄语:“这幅画教会我__________。”教师随机抽取分享。学生活动:展示个人作品,参与布展。欣赏他人作品,撰写赏评便签。收集反馈,反思创作得失。分享自我感悟。设计意图:通过环境营造提升作品尊严感,使评价成为审美享受而非评比压力。“三句话”设计引导深度观察与精准表达,兼顾情感共鸣与技法认可。自我寄语促进元认知发展,实现从“被评价”到“自我对话”的升华。课堂总结:山水入心诗意收束,升华主题。回顾学习历程:“今天我们走过了一段奇妙的艺术旅程:从红岩的赤诚,到溪山的巍峨,再到漓江的婉转。我们终于明白——‘应物象形’,不是把眼睛里的山搬上纸,而是把心里的山流进笔端。每一笔,都是心跳的回响;每一线,都是灵魂的轨迹。”寄语未来创作:“愿你们今后面对山水,不只是游客,更是诗人;拿起画笔,不只是模仿者,更是讲述者。记住:最好的风景,不在相机里,而在你愿意为之动情的眼睛里。”最后引用宗白华先生的话结束:“中国画的空间,是心灵散步的园地。”让我们继续在这片园地中,种下属于自己的诗意。学生活动:回顾本课所学知识点。领悟“形神合一”的艺术真谛。树立文化自信与创作志向。感受艺术的精神价值。设计意图:采用“升华式+激励性”双重总结,将零散知识点编织成完整的精神图谱。引用名家话语提升文化厚度,优美语言唤起情感共鸣。结尾寄语指向未来,赋予艺术学习以生命意义,使课堂结束于高潮而非终结。作业设计临摹与再造选择《溪山行旅图》中的主峰局部或《红岩》中山体一角进行临摹。要求:使用宣纸与毛笔,遵循“起稿—勾勒—皴擦—点染”流程;在临摹基础上做一处“主观改造”(如改变色调、调整比例、添加象征元素),并在旁边附注说明:“我改这里,是因为我想表达__________。”字数不限,重在真诚表达。写生再创作拍摄一张你身边的自然风景(如校园一角、公园树林、街角绿植),然后根据这张照片,创作一幅水墨小品。要求:不必完全写实,可进行取舍、夸张或变形;至少使用一种皴法(点皴或线皴)表现质感;在画旁写下一句话,说明你想表达的情感或意境七、板书设计应物象形 —— 当山水遇见心灵提炼归纳 简化构图:去除干扰元素 夸张形态:突出特征 强化色彩:寄托情感高远法:近景:行旅与山石中景:寺院与溪谷远景:主峰与飞瀑同一山水 → 不同心境徐悲鸿:清润 | 黄宾虹:浑厚 | 李可染:凝重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以“钱松喦红岩之红”为情感支点,成功唤醒学生对艺术主观性的认知,课堂氛围由理性分析转向情感共鸣。“三远法”讲解结合动画模拟与比例反差分析,使抽象概念具象可感,学生掌握程度显著提升。创作环节虽短,但有效激发学生表达欲,多人尝试突破写实束缚,展现出初步的个性化探索。不足之处对“皴法”的实践指导仍显不足,部分学生在创作中仅用勾勒,未能真正运用皴擦表现质感。时间分配略显紧张,最后的作业布置仓促,未能充分解释“心象”与“题款”的关联。可增加AI辅助构思环节,如用AI生成不同风格的漓江图像,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8.人教八上应物象形教案.docx 8.人教八上应物象形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