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与美国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件(共6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美与美国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件(共63张PPT)

资源简介

(共63张PPT)
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分区
第九节 北美与美国
学习目标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北美的地理位置,并依据北美地理位置特点,判断北美所处热量带。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北美的地形、气候、人口、经济等地理特征。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美国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主要特点及其与自然地理环境的联系。
一、位置与范围
1、位置
(1)经纬度位置:
20°W-170°W,30°N —80°N,主要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以温带为主
(2)半球位置:北半球、西半球
(3)海陆位置:
位于北美洲北部,有北极圈穿过北部地区。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濒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接壤。
2、范围
包括美国、加拿大两国和属于丹麦的格陵兰岛。
其中加拿大、美国的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分别位列第二、第四;
格陵兰岛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
(1)地形特征
以山地、平原为主,东西两侧高,中部低,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呈三大纵列带分布。
(2)主要地形区及其特征
北美沿40°N地形剖面图
西部高山区:落基山、内华达、海岸山脉等
特征:南北走向、东西排列,多山峰、山间盆地和高原。
(2)主要地形区及其特征
北美沿40°N地形剖面图
中部平原区:中央大平原
特征:南北纵贯、面积宽广、地形平坦
(2)主要地形区及其特征
北美沿40°N地形剖面图
东部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地
特征:古老,海拔较低。
2、气候
(1)气候特征
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③气候受地形影响大
(2)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西部的高大山地
a.西部高山南北走向,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西风带),在迎风坡一侧形成地形雨,背风的高原盆地干旱少雨。
b.使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呈狭长型分布。
c.阻挡冬季南下的冷空气,使得西海岸冬季气温升高。
②中央大平原
a.中部大平原南北贯通,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长驱南下直达墨西哥湾,气温急剧下降,形成暴风雪、寒潮等天气。
b.夏季,热带墨西哥湾和大西洋暖湿气流北上,北美洲中东部普遍暖湿。
c.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汇处,气旋活动频繁,多飓风、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
美国龙卷风频率
美国龙卷风发生频率分布图
美国龙卷风频率
思考:美国龙卷风为什么多发于春季?
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美国龙卷风频率
思考: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③东部古老的山地高原
a.西北坡迎冬季西北风,常造成大雪;
b.东南坡面对大西洋水汽产生抬升作用,形成地形雨;
c.但因东部山地低缓,连续性差,冬季干冷的西北风可影响到东海岸,夏季从大西洋来的暖湿气流亦可越过山地,进入内陆。
3、河流与湖泊
(1)主要河流
密西西比河
科罗拉多河
圣劳伦斯河
马更些河
育空河
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发源于西部的落基山脉,南北纵贯中央大平原,最后注入墨西哥湾。
支流众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
是北美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河流,也是世界第四长河。
是美国内河交通的大动脉,连接了美国的南北地区。
(2)主要湖泊
北美五大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
苏必利尔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
密歇根湖
休伦湖
伊利湖
安大略湖
①五大湖成因
冰川刨蚀作用塑造了湖盆,冰退后融水积聚形成湖泊。
②五大湖开发利用
五大湖水面高低不同,由西向东逐级降低,伊利湖与安大略湖之间有将近100米的落差,并有一个断层陡岸,从而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瀑布。
五大湖剖面图
尼亚加拉瀑布分为南北两段,北端呈半环状,名马蹄瀑布,属加拿大;南端称亚美利加瀑布,属美国。美、加两国均在瀑布之上修建了大型水电站。
③五大湖对气候的影响
思考:读五大湖雪带分布图,简述图中雪带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主要分布在湖泊的东岸、南岸、东南岸。
原因:冬季西北风携带的冷空气经过湖面增温增湿,在五大湖东岸、南岸、东南岸经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
大湖效应
“大湖效应”指的是冷空气遇到大面积未结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从中得到水蒸气和热能,然后在向风的湖岸形成降水、降雪、雾气等现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现。
a.冬季,西北季风经过渤海带来水汽;
b.受到山地的抬升;
c.冬季气温低,在山东半岛北部沿岸形成丰富的降雪。
中国雪窝—威海烟台
4、自然资源
(1)矿产资源
北美地区主要矿物有石油、天然气、煤炭、铁、铜、镍、铀、铅、锌等。
加拿大矿藏丰富,石油、煤、铁、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储藏均居世界前列。
美国矿产资源中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铁、铜、铅、锌等都很丰富,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2)森林资源
北美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
加拿大森林覆盖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4%,森林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
美国拥有44亿亩的森林,占全国面积的31.3%左右。
(3)水能资源
各国水力发电量(2011年)
北美可开发的水力资源占世界8%,已开发的水利资源占世界30%以上。
(4)渔业资源
北美海洋渔业资源丰富,西部和加拿大东部海区为主要渔场,盛产鲑、鳕、鳍、鳗、鲱、沙丁等鱼类。
加拿大水产资源丰富,是世界最主要渔业国之一。
三、人文地理概况
1、人口与宗教
(1)人口与宗教
北美地区的人口约为3.8亿,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南部地区。
加拿大纬度高,人口稀少。
北美洲人口分布图(2020年)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
(2)人种
北美最早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因纽特人,为黄种人;
自15世纪末开始,欧洲国家陆续向北美移民,这些移民及其后裔逐渐成为了北美的主要人口组成部分,也就是现在的白种人,占80%以上。
随着历史的演变,北美洲还出现了非洲裔人口,他们主要是通过奴隶贸易、移民等方式来到北美洲的,属于黑色人种。
北美地区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北美最主要的两个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均为发达国家,其人类发展指数较高,经济一体化水平也很高。
2、经济
四、美国
(1)位置与范围
①本土部分
经纬度位置:30°N—50°N,120°W—70°W
海陆位置:位于北美洲中部,北与加拿大接壤,东南临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
②阿拉斯加
经纬度位置:165°W-140°W,60°N-72°N
海陆位置:地处北美洲西北部,北临北冰洋,南临太平洋,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属高纬度地区。
③夏威夷群岛
海陆位置:位于太平洋中部北回归线附近,属于大洋洲的热带海域。
(2)人口
美国人口的分布(2017)
①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和沿海地区。
②东北部、南部和西部工业区人口稠密,西部山区人口稀疏。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发达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农业出口国之一,主要农产品包括玉米、小麦等,中西部大平原地区被誉为“世界粮仓”。
(3)美国的农业
美国部分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在世界上的排名
美国农业带分布图
①美国农业生产特点
专门化、机械化、商品化
专门化: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实施农业地区专门化生产,可以充分发挥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优势;更好地应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农业装备;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②美国农业带分布
a.小麦带和玉米带(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小麦和玉米。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征。
美国农业带分布图
分布:
中央大平原中部和北部
区位优势:
自然方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深厚(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水源;
社会经济方面: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农业技术先进,农业产量大,市场广阔。
美国农业带分布图
美国地形图
美国降水分布图
区位优势:
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
土地较贫瘠,不宜发展种植业,但适宜发展畜牧业;
城市和人口集中,畜产品市场广阔
美国农业带分布图
b.乳畜带
分布:五大湖及东北部地区
美国人口的分布(2017)
美国农业带分布图
美国地形图
美国降水分布图
区位优势:
山区,海拔高,降水少;面积辽阔,多天然牧场适宜发展畜牧业。
河谷平原地区地势低平,气温较高;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发展灌溉农业。
分布:西部高原和山地地区
c.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区位优势:
以地中海气候为主,夏季高温,热量充足,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但降水少,需要灌溉才能发展农业。
美国农业带分布图
d.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分布:西部沿海地中海气候区
区位优势:
热量充足,无霜期长;
春夏降水多,秋季降水少,适宜棉花生长成熟。
美国农业带分布图
e.棉花带
分布:东南部
美国农业带分布图
f.混合农业带
分布:东部及中部部分地区
g.亚热带作物带区
分布: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h.小麦和林牧业区
分布:西北部太平洋沿岸地区
高耗能、高耗水
美国农业高度依赖机械化,造成农业能耗巨大
耗水量大,建设水利工程以及过度开采地下水造成生态问题
高污染、不环保
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环境污染,大量使用农药激发害虫抗药性
农田受到污染,毒素积累到农作物中,危害人体健康
农产品过剩
农业巨大的生产能力,和国际市场波动,农产品过剩也成为美国农业的问题。
③美国农业面临的问题
a.有机农业
概念:
有机农业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
效益:
有机农业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现代农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严重的土壤侵蚀和土地质量下降,农药和化肥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等;还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b.节水农业
c.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高效农业。
d.精准农业
精准农业又称为精确农业或精细农作,发源于美国。精准农业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的系统,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
精准农业采用3S(GPS、GIS和RS)等高新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对农资、农作实施精确定时、定位、定量控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可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4)美国的工业
①东北工业区
区位优势:
开发历史早;煤铁资源丰富;
多优良港湾,水路交通便利;
平原广阔、土地肥沃;
人口众多,城市密集,市场广阔;
技术雄厚;
工业部门:
钢铁、机械、汽车、化工
工业中心:
纽约、华盛顿、芝加哥
美国工业区分布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传统制造业面临日本、西欧各国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逐渐呈现衰落趋势,钢铁、汽车、化学、机械等部门的发展停滞不前。
由于东北部工业区以重化工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再加上交通拥堵、地价昂贵、高税收等原因,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不断上升,遗弃的设备锈迹斑斑,因而又被称为“铁锈地带”。
而在西部太平洋沿岸和南部“阳光地带”,高科技园区、新兴工业区则迅速崛起。
②南部工业区
区位优势:
石油资源丰富;
环境质量好。
工业部门:
石油化工、飞机、电子、宇航
工业中心:
休斯顿、迈阿密、亚特兰大
美国工业区分布
③西部工业区
区位优势:
科技发达
环境质量好
工业部门:
飞机、电子、信息技术
工业中心:
洛杉矶、旧金山
美国工业区分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高新技术工业发展迅速,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或超过了27%,众多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为“硅谷”,是高新技术工业发展的先驱和典范。
思考:结合图文说明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有哪些?
①位于太平洋沿岸,气候适宜,环境宜人;
②众多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所在地,人才集中;
③海陆空交通便利;
④美国国防部的军事订货,市场稳定;
⑤创新意识强
美国“硅谷”
加利福尼亚州分布有美国的水果、蔬菜、灌溉农业区,其农产品供应美国各地。读美国加州中央谷地部分农产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中央谷地灌溉抽水量最大的季节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2.加州水果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主要得益于( )
①交通条件改善 ②灌溉设施完善 ③生态农业推广 ④肥料使用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随堂训练1


随堂训练2

在第四纪冰期时,北美五大湖周边地区(图中虚线方框区),全部被冰川覆盖。如今的北美五大湖周边地区却是森林密布。读北大西洋局部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区域的描述,正确的( )
A.甲处可能形成峡湾地貌
B.乙处海域全年多海雾
C.丙处渔业资源丰富
D.丁岛全年气候寒冷
随堂训练2

在第四纪冰期时,北美五大湖周边地区(图中虚线方框区),全部被冰川覆盖。如今的北美五大湖周边地区却是森林密布。读北大西洋局部区域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关于五大湖周边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流水侵蚀形成的
B.主导产业是航天航空产业
C.主要农业类型是畜牧业
D.典型植被具有明显季相变化,叶面多有蜡质层
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气团,形成于高纬冰雪覆盖的内陆地区,当极地大陆气团穿越温暖开阔水域时往往会形成很厚的降雪云带,在秋冬季大湖区下风向沿岸80千米范围内会形成间歇性暴风雪现象,称为大湖效应。北美五大湖水域南部大湖效应强,下图为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1996年11月9日至14日降雪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5.观测发现冬季该地区多数时间只能产生弱降雪,最主要原因是( )
A.经过湖面的风速小
B.经过湖面的风速大
C.湖面已全部结冰
D.受湖泊影响气温较高
随堂训练3

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气团,形成于高纬冰雪覆盖的内陆地区,当极地大陆气团穿越温暖开阔水域时往往会形成很厚的降雪云带,在秋冬季大湖区下风向沿岸80千米范围内会形成间歇性暴风雪现象,称为大湖效应。北美五大湖水域南部大湖效应强,下图为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1996年11月9日至14日降雪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6.我国某些地区冬季也具有明显的大湖效应,下列地区最典型的是( )
A.湖南南部
B.浙江北部
C.云贵高原东部
D.山东半岛北部
随堂训练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