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6张PPT)区域地理 世界地理 世界地理概况第二节 世界的气候学习目标世界气温的变化及分布规律,理解不同地理要素对其分布变化产生的影响;主要的降水类型,掌握世界降水的变化及分布规律,并会判断主要的影响因素;学会分析等温线图和等降水量线图;世界气候的类型及分布,根据世界气候的分布图,说明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形成原因;根据各种气候资料图正确判断气候类型,并能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成因。一、世界的气温1、气温的概念及测量方法(1)气温的概念气温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2)气温的测量方法地面气温一般指距地面1.25—2.0米(国内为1.5米)处的大气温度。测量时,为了防止太阳辐射对观测值的影响,测温仪器必须放在百叶箱或防辐射罩内,并且还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百叶箱(3)平均气温通常通过气温的平均情况来表达气温一天的状况,这就是平均气温。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2时、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要精确到0.1℃。①日平均气温②月平均气温:某一月的多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③年平均气温:一年的多日平均气温(或多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2、气温特征的描述(1)气温的高低终年高温;终年严寒;全年温和;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寒冷)(2)气温空间分布气温空间变化大(小),自××向××气温升高(降低);(3)气温的年较差或日较差气温年(日)较差大或小;最热月或最冷月气温高(低);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温和(低温),0℃以下→寒冷。最热月均温在20℃以下→凉爽,20℃以上→高温。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及出现时间 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及出现时间24℃(4点/日出前后) 31℃(14点)3、气温的变化规律(1)气温的日变化(地方时)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一天中最低气温(北半球)(2)气温的年变化下垫面 太阳辐射最强月 (北半球) 气温最高月 (北半球) 太阳辐射最弱月 (北半球) 气温最低月(北半球)大陆 6月 7月 12月 1月海洋 6月 8月 12月 2月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一年中最冷月平均气温4、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思考1: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等温线的分布与纬线有何关系?等温线的分布大体与纬线平行,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纬度纬度越高,气温越低;纬度越低,气温越高。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2:对比A点和B点的气温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ABA、B均位于陆地上,且位于同一纬度,但是A地平均气温高于B地。同纬度的陆地,海拔越高,平均气温越低。AB(2)地形①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②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海拔低;背风坡焚风效应;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③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阿尔卑斯山脉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分布图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AB思考3:下图中A点与B点的气温高低关系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AB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A、B位于同一纬度,夏季平均气温:A>B。A、B位于同一纬度,冬季平均气温:A<B。(3)海陆位置同纬度,陆地气温年较差大于海洋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4:下图中A点与B点的气温高低关系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ABA、B均位于海洋上,且位于同一纬度,但是A地平均气温高于B地。(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总结: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地形:海拔与地势、迎(背)风坡、阴(阳)坡、山脉走向、地形封闭等海陆位置:海陆热力差异、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小等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下垫面:植被、水文、冰雪(反射率高)等人类活动:如城市热岛效应、修建水库、围湖造田、破坏植被、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排放CO2等。5、等温线的判读(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等温线数值向北降低→北半球等温线数值向南降低→南半球(2)判断季节(1月 VS 7月)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甲图和乙图的季节。7月1月甲乙(3)判断海陆位置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灰色和白色区域中哪一个为陆地,哪一个为海洋?7月某地等温线分布图海洋陆地(4)判读等温线的疏密情况,比较温差的大小观察下面两图的等温线疏密程度,分析我国1月和7月南北温差的差异。1月等温线相比7月更密集,因此我国1月的南北温差更大。(5)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判断地形类型。①山地与盆地山地:等温线闭合,越向中心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闭合,越向中心处,数值越大。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判断甲图和乙图的地形类型。山地盆地②山脊与山谷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山脊;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凸→山谷。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征,判断CD和EF哪个是山谷,哪个是山脊?EF:山脊CD:山谷③大于大的,小于小的根据等温线的分布特征,比较甲和乙海拔高低。甲海拔低于乙(6)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甲:某地区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与纬线延伸方向一致,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纬度);乙:某地区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丙:某地区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大致平行,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二、世界的降水1、降水的概念和形成条件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雹等降落在地面上,总称为降水。(1)降水的概念(2)降水的形成条件①有水汽②凝结核③空气上升遇冷(降温过程)2、降水的类型(1)对流雨①成 因: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遇冷凝结而形成的降水。②特 点:降水强度大,历时短,范围小。③分 布:赤道及两侧地区常年发生,中纬度地区易发生在夏季午后。(2)地形雨①成 因:暖湿空气前进途中,遇到地形阻挡,被迫沿山坡爬升,水汽凝结形成降水。②特 点:降水强度较大,雨时较长。③分 布:山地的迎风坡。(3)锋面雨①成 因:暖湿空气在锋面上抬升,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②特 点:③分 布:冷锋:持续时间短,范围较小,强度大;暖锋:持续时间长,范围较大,强度小。中纬度地区,冷暖气流频繁交汇。①成 因:暖湿空气绕台风中心旋转上升时,水汽凝结形成降水。②特 点:③分 布:形成于热带洋面上,多影响低纬大陆东岸。强度很大,多为暴雨,且伴有狂风、雷电。(4)台风雨3、影响降水的因素思考1:赤道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上?极地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在多少毫米以下?为何出现如此差距?赤道附近降水多在2000mm以上极地附近降水多在200mm以下(1)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思考2:方框中的区域位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为何降水量能达到1000mm以上?该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加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的夏季风影响,降水充足。(1)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思考3: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年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有何差异?沿海地区降水量多,内陆地区降水少。(2)海陆位置思考4:找出世界干极,分析其降水量极少的原因。①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②秘鲁寒流流经,降温减湿。(3)地形(4)洋流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降水量影响因素 常考分析语句海陆位置 ①深居内陆,大陆性强,降水少②位于沿海,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富大气环流 ①受西风带、低气压带、夏季风、沿海地区的信风迎风坡:降水丰富②高气压带、冬季风、受信风:降水少地形 ①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②高大地形阻挡水汽进入,降水少③赤道附近地势高地区,对流减弱,降水少(东非高原)洋流 ①暖流增湿,降水较多②寒流减湿,降水较少下垫面 植被覆盖率高,湖泊周围等,空气湿度较大人类活动 ①城市热岛、雨岛效应,多上升气流,降水多②植被破坏③兴修水库④围湖造田,影响空气湿度。乞拉朋齐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最高年降水量达到20447mm,雨季和旱季明显交替,虽然年降水量巨大,但是一年中降水的天数也不是特别多。世界“湿极”—怀厄莱阿莱常年盛行东北信风,东北信风带来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而这些湿润空气在岛上受到地形的限制而强烈抬升,从而产生地形雨;这里的平均年降水量达到了11680毫米,更为突出的是这里的降水天数,达到了年平均335天,也就是说一年中有将近92%的日子都是雨天。4、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1)空间分布特征降水分布 原因分析赤道附近 全年多雨 赤道低气压带降水分布 原因分析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东岸 夏季多雨 夏季风影响大陆西岸 常年少雨 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中纬地区 大陆东岸 夏季多雨 夏季风影响大陆内部 降水少 距海远,水汽难以到达大陆西岸 冬季多雨 或 常年湿润 冬季受西风带影响,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常年受西风影响两极附近 降水少 极地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2)时间分布特征根据降雨量季节变化程度可分为年雨型、少雨型、夏雨型、冬雨型。5、等降水量线的判读(1)判断降水地区分布的差异大小密集—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稀疏—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B地等降水量线比A地密集,则表明B地降水地区分布差异比A地大。(2)判断影响因素例1: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减少。说明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或季风)。例2: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多雨—迎风坡,少雨—背风坡。若与山脉平行,说明影响降水多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三、世界的气候分布:南北纬10°之间成因: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特征:终年高温多雨1、热带气候(1)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南北纬10°-20°之间成因: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特征: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南北纬20°-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成因: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特征:全年高温干燥(3)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北纬10°-25°之间的大陆东岸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特征: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4)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成因:海陆热力差异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2、亚热带气候(1)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分布: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成因: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特征: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2)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资料图分布: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成因:终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特征:全年温和湿润3、温带气候(1)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特征:冬冷夏热,全年干旱,气温年较差大(2)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成因:海陆热力差异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3)温带季风气候分布:极圈以内地区成因:纬度高,太阳辐射少,受极地气团控制。特征:终年严寒(酷寒),降水少4、极地气候冰原气候和苔原气候分布:高大的山地、高原成因:地势高特征:高寒,光照强,垂直地带差异明显5、高原山地气候四、气候类型的判断1、定位法(1)从纬度位置确定所在南、北半球和温度带(2)从经度位置确定海陆位置(大陆东、中、西部)(3)用地理坐标定位法确定气候类型。(1)以温定半球根据平均气温最低月和最高月出现的月份,判断所处的半球。最低月 最高月 半球1月 7月 北半球7月 1月 南半球2、定量法(2)以温定热量带根据最冷月和最热月平均气温,判断所处的热量带。最冷月均温(℃) 最热月均温(℃) 热量带>15 >25 热带>0 >18 亚热带<0 >18 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10 寒带(3)以水定型根据年降水量及各月的分配情况,确定降水季节分配类型(雨型)。雨型 特征 气候类型年雨型 全年降水分配均匀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雨型 降水集中在冬季 地中海气候夏雨型 降水集中在夏季 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少雨型 全年降水少 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代表地点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3.景观法不同的气候区有不同的生物和土壤类型,因此在掌握气候的形成和分布时,还应该掌握该地的自然景观特征,仔细分析文字描述或景观图特征,进而判断气候类型。4.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比较气候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热带季风气候 气温:终年高温(>15 ℃) 降水:有明显的旱(干)季和雨(湿)季 ①年降水量较多(>1500mm);②7月份降水可突破600mm;③雨季较短,多为6~9月热带草原气候 ①年降水量相对较少(750~1000mm);②湿季较长,多为5~10月气候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雨热同期 ①最冷月均温>0 ℃;②雨季较长;③年降水量较多(800~1 500 mm)温带季风气候 ①最冷月均温<0 ℃;②雨季较短;③年降水量多为500~1000mm温带海洋性气候 降水总量 有时相当 最冷月均温>0 ℃,各月降水分配较均匀温带季风气候 最冷月均温<0 ℃,降水集中在夏季气候类型 相同点 不同点温带季风气候 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在夏季 ①均温低于0 ℃的月份少;②有明显的雨季;③年降水量相对较多温带大陆性气候 ①均温低于0 ℃的月份多;②单月降水一般不超过100 mm;③年降水量相对较少课堂小结世界的气温 气温概念及测量方法 世界的降水 降水概念及形成条件气温特征的描述 降水的类型气温的变化规律 影响降水的因素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世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等温线的判读 等降水量线的判读世界的气候 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征、气候资料图 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定位法、定量法、景观法、几种易混气候类型的对比 随堂训练1在下面等值线图中实线为一月平均气温(单位:℃),虚线为七月平均气温(单位:℃)。读图完成下面小题。2.导致图中①、②两地七月等温线分别向北、向南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C.洋流 D.海陆位置3.据图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该地区冬、夏南北气温梯度大约相同B.该地区一月和七月大陆等温线均明显向南弯曲C.该地区大陆气候的海洋性强D.该地区东部一月平均气温高于我国东部同纬度地区1.下列四地中,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A.50°N,120°W B.40°N,120°WC.50°N,80°W D.40°N,80°W√√√随堂训练2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有关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区域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资源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D.图中甲处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6.对甲、乙两地能源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石油比乙地丰富B.乙地水能比甲地丰富C.甲地太阳能比乙地丰富D.乙地太阳能比甲地丰富4.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B.地处迎风坡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D.多锋面气旋活动√√√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