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1.3中国的气候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件(共6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地理1.3中国的气候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课件(共65张PPT)

资源简介

(共65张PPT)
区域地理 中国地理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1、识记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在等温线图上描述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2、识记我国降水分布特点,在等降水量线图上描述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4、掌握我国的气候特征
5、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
6、知道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习目标:
一、我国的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1、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及原因
思考:读图总结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1)冬季气温分布特征
a.图中等温线的数值递变规律如何?
b.图中气温的极值分布在哪里?
c.与7月相比,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如何?
由南向北逐渐降低
最冷:漠河;最热:海南
跨越的等温线数量多,等温线相对密集
①分布特征: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
②原因
我国1月等温线的延伸方向是什么?
a.纬度位置:冬季,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白昼时间短,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东部大致与纬线平行
b.冬季风:北方临近冬季风源地,受冬季风影响大,扩大了南北温差
c.地形:东西走向的山地阻挡冬季风南下
③1月0℃等温线
a.分布特点
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b.影响因素
东段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西段受地形地势的影响,青藏高原东南地区海拔高,气温较同纬度的东部气温低。
(2)夏季气温分布特征
与1月相比,等温线的疏密程度如何?
跨越的等温线数量较少,等温线相对稀疏
①分布特征: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②原因
a.纬度位置: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虽然北方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但白昼时间长;
b.天气:北方雨季短,晴天多,增加了太阳辐射;南方雨季长,阴雨天气多,日照时间短。
③夏季气温极值点
我国夏季气温最高处是吐鲁番盆地
我国夏季气温最低处是青藏高原
思考1: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值出现在青藏高原的原因。
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容易散失,所以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思考2: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吐鲁番的原因。
①纬度较高,夏季昼长长,日照时间长。
②深居内陆,远离海洋,盆地四周高,受海洋影响小,多晴天,太阳辐射强。
③内陆荒漠,升温快。
④吐鲁番盆地低洼而闭塞, 不易散热。气流越过山地时,下沉增温作用强。
总结:影响气温的因素
纬度: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
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等
海陆位置:海陆热力差异、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大小等
地形:海拔与地势、迎(背)风坡、阴(阳)坡、山脉走向、地形封闭等
洋流:暖流增温,寒流降温
人类活动:比如修建水库、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排放CO2
宏观因素
微观因素
2、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1)划分依据:活动积温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能活跃生长,所以通常把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内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
(2)温度带
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另外,由于青藏高原海拔特别高,形成了一个天高地寒的高原气候区。
①热带
积温>8000℃
耕作制度:一年三熟
地区:台、粤、滇的南部、琼
主要农作物:水稻、热带经济作物等
②亚热带
积温:4500℃—8000℃
耕作制度:一年两至三熟
地区: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
主要农作物:水稻、亚热带经济作物(油菜等)
③暖温带
积温:3400℃—4500℃
耕作制度:两年三熟至一年二熟
地区: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塔里木盆地
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
④中温带
积温:1600℃—3400℃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地区:东北,内蒙古大部分,准噶尔盆地
主要农作物:春小麦,大豆,谷子,玉米,甜菜等
⑤寒温带
积温:<1600℃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
地区:黑龙江省北部与内蒙古的东北部
主要农作物:春小麦、马铃薯
⑥青藏高原区
积温:<2000℃
耕作制度:部分地区一年一熟
地区:青、藏、川西
主要农作物:青稞,放牧业
二、我国的降水分布与干湿地区
1、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1)降水
降水量是一定时间内,降落到水平面上,假定无渗漏,不流失,也不蒸发,累积起来的水的深度,是衡量一个地区降水多少的数据。把一个地方多年的年降水量平均起来就称为这个地方的“平均年雨量”。
4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市、兰州市、拉萨市至 喜马拉雅山脉东缘。
800mm等降水量线通过秦岭、淮河附近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它与我国一月份的0°等温线大体是一致的。
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大多在西北内陆地区。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原因
a.图中等降水量线的数值递变规律如何?
b.图中降水的极值分布在哪里?
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地区递减
最大:火烧寮(台湾);最小:托克逊
①分布特征:降水空间分配不均,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地区逐渐减少
②原因
a.夏季风从海洋带来暖湿气流;东西距海远近差异大,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差异大。
b.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利于夏季风深入北上;高大山脉阻挡湿润气流深入西北内陆。
③季风区和非季风区
a.概念
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叫季风区,
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
b.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大兴安岭
阴山
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
冈底斯山脉
思考1:新疆托克逊年降水量最少的原因是什么?
托克逊深居内陆,距海远;
高山环绕,盆地闭塞,水汽难以进入。
降水极值区—我国年降水量最少的地区—新疆托克逊
思考2:台湾火烧寮年降水量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火烧寮位于夏季东南季风和冬季东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多。
东南季风和东北季风从海洋上携带大量水汽。
夏秋受台风影响。
降水极值区—我国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台湾火烧寮
降水特殊区1—新疆伊犁河谷降水较多
开口向西,利于西风带来的水汽深入,遇山脉抬升,降水较多。
降水特殊区2—西藏雅鲁藏布江谷地降水较多
河谷南北走向,有利于印度洋水汽随西南季风顺谷地深入,降水比同纬度地区多。
(3)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及原因
上图示意四个城市的降水季节分配,请分析其异同。
同:季节分配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异:广州、武汉雨季较长,年降水较多;哈尔滨、北京雨季短,年降水量少。
①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于夏秋季节;
原因: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
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燥空气的影响,降水少
②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
北方雨季短,降水量相对较少。
原因: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4-5月
北上的暖湿(夏季风)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
华北地区春旱
6-7月
锋面雨带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1个月左右
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梅雨季节
7-8月
夏季风势力继续增强向北推进,锋面雨带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
形成华北-东北雨带;
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伏旱
9-10月
9月,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锋面雨带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
10月,夏季风从我国大陆退出,雨季也随之结束。
②南方雨季长,降水量大;
北方雨季短,降水量相对较少。
原因:我国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
南岭5,江淮6,两北78,9回头
夏季风势力强,造成南旱北涝
夏季风势力弱,造成南涝北旱
③各地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北方>南方)
是由夏季风进退的规律反常所造成的,导致多地旱涝灾害频发。
总结:影响降水的因素(从降水的条件来分析)
(3)水汽的凝结—凝结核
人类活动:城市雨岛效应的原因之一—城市空气中凝结核多
(1)水汽的多少
海陆位置:沿海地区水汽充足,降水多;内陆地区相反
大气环流:迎岸风,从海洋带来丰沛的水汽,降水多;离岸风相反
洋流:暖流影响,水汽充足,降水多;寒流影响相反
下垫面: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的湿度较大
(2)气温的升降
大气环流:东风干燥,西风湿润
地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对流运动强,降水多;近地面气温低则相反。
天气系统:气旋和锋面系统中,气团上升产生降水;反气旋空气下沉,不易降水
2、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1)划分依据:
降水量及其与蒸发量的关系
(2)干湿地区
根据降水量的多少,以及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干湿地区: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①湿润区
年降水量:>8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
分布: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东南、内蒙古东北部、东北三省东部和北部
②半湿润区
年降水量:400—8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草原
分布:东北和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青藏高原东南部
③半干旱区
年降水量:200—4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草原
分布: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西北、青藏高原大部分
④干旱区
年降水量:<200mm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荒漠
分布: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部
中国干湿区分布图
思考:分析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北部形成湿润区的原因。
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微弱;
受夏季风和地形影响,降水较多;
植被覆盖状况比较好,涵养水源的能力较强;
甘肃省—地跨四个干湿地区和四个温度带。
三、我国的气候特征与影响
1、我国的气候特征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思考1:结合右图,说出我国有哪些气候类型。
思考2:分析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东西距海远近差异大
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
(2)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原因:中国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显著。
地点 纬度 1月平均气温 7月平均气温 气温年较差
齐齐哈尔 47°23′N -19.6 22.6 42.2
巴黎 48°58′N 3.1 19.0 15.9
北京 39°54′N -4.5 26.4 30.9
纽约 40°40′N -0.8 22.8 23.6
根据下表,说明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我国的气候有何特征
与同纬度其他地区相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
(3)大陆性强
2、气候特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①有利影响
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营
②不利影响
存在大面积高原和干旱地区,制约农业的均衡发展
(2)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
①有利影响
a.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水汽,使我国东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丰沛,成为较湿润的地区;
b.雨热同期,有利于树木、牧草和农作物生长;
c.夏季普遍高温,使我国农作物种植北界高于其他同纬度地区。
②不利影响
a.水旱灾害频繁
b.寒潮带来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
c.台风带来的水灾和风灾
黑龙江水稻种植
云南干旱
四、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1、寒潮
(1)定义
寒潮是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气温24小时内下降8℃及以上
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发生时间
秋末、冬季、初春(冬半年)
(3)源地
源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的强冷空气侵入(寒潮的实质就是冷锋天气)
(4)影响地区
除西藏、云贵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
(5)影响
严寒、大风、霜冻,影响生产、生活;
可以缓解旱情,杀死病虫害等
2、旱灾
干旱是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1)定义
(2)我国干旱时空分布及成因
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成因
华北地区 春旱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带未到;
农作物需水量大。
华南地区 夏秋旱 雨带移到北方,受高温影响,形成夏秋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伏旱 (7、8月) 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3、洪涝灾害
(1)定义
洪涝灾害是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我国洪涝灾害的分布
夏秋季节,东部季风区的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区
在广大山区也容易受到洪水侵袭。
与平原地区洪涝相比,山洪历时短,洪水流速快,危害更严重。
(3)我国洪涝灾害的成因
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强度大;
夏季风强时南旱北涝
夏季风弱时南涝北旱
4、台风
(1)定义
台风是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形成时间
每年夏秋季节
(3)形成原因
发源于热带洋面的热带气旋
(4)分布地区
我国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
(5)影响
狂风暴雨带来灾害,但也可以缓解伏旱
课堂小结
我国的气温分布与温度带 气温分布特征 冬季气温(分布特征、成因、1月0℃等温线)
夏季气温(分布特征、成因、气温极值点)
影响气温的因素 温度带划分 划分依据
温度带(积温、耕作制度、地区、作物)
我国的降水分布与干湿地区 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季风区和非季风区、降水极值区、降水特殊区)
时间分布特征及成因
影响降水的因素 干湿地区划分 划分依据
干湿地区(年降水量、干湿状况、地区、植被)
我国气候特征及影响 三大特征及原因
生产生活影响
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 寒潮
(定义、时间、源地、影响地区及影响)
旱灾(定义、时空分布、成因)
洪涝灾害(定义、时空分布、成因)
台风(定义、时间、成因、分布及影响)
随堂训练1
读我国某地年降水量等值线分布示意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地区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
A.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B.由四周向中间递增
C.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D.由西南向东北递增
2.影响该地区年降水量等值线弯曲闭合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大气环流


随堂训练2
读中国冬夏季风的进退与副热带高压脊的位移关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6月份对应的曲线相对平直,表明
A.受副热带高压脊控制
B.冬季风势力强盛
C.受地形阻挡
D.雨带停滞
4.关于锋面雨带位置与我国区域自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雨带位于①时,东北平原干旱缺水B.雨带位于②时,黄河流域进入汛期
C.雨带位于③时,渤海沿岸台风活跃D.雨带位于④时,长江流域酷热伏旱


下图是我国气温随纬度变化曲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东部1、7月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A.③和① B.③和② C.④和② D.④和①
6.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气温分布特点的成因主要有
①太阳辐射差异②大气环流影响
③距海远近不同④地形差异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②
7.我国1月0℃等温线的位置和走向,大致是
A.淮河-秦岭,一直向西延伸
B.淮河-秦岭,向西再折向西南
C.淮河-秦岭,向西再折向西北
D.淮河-秦岭,向西再折向东南



随堂训练3
随堂训练4
下表为我国北纬35°~40°之间四地的气候资料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9.下列有关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②地种植业比重高于畜牧业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以乳畜业为主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