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课时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 讲义)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课时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课件 讲义)高中思想政治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课时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新课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 明确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2. 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3. 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4. 明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原因和过程。5. 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
(3) 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④国际形势。
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 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 原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 道路探索
(1) 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 中共八大明确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 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
(1)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4)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5) 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请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吗?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实现的。
议题探究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情境创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观点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观点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面两种观点的认识。
提示:观点一: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就可以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的转变必然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观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有条件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自身的目的,继续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已经含有社会主义的因素,特别是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有,并使之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从而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指导地位,为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
[核心解读]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政治 ①国内: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国外: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经济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思想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制度基础 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人民地位(政治) 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促进生产(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理论(文化)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国际影响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以致用]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手段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C )
A. 已基本完成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B. 彻底结束极少数剥削者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C.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D. 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
【解析】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正在为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接续奋斗,“已基本完成了”说法错误,A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B、D错误。
议题探究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情境创设]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 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材料二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下列议题:
1. 中共八大为什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提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2.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否顺畅?
提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核心解读]
全面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民族独立 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人民解放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和阶级压迫,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国家富强 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得到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人民幸福 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充分的保障
实践证明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以致用]
2. 毛泽东同志在八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就是当时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则是团结全党和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这表明党的八大( A )
①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 ②认识到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③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奠定基础 ④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摆脱了苏联影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①
【解析】中共八大认识到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中国式现代化,②不选。中共八大后,我国积极借鉴苏联的有益经验,而不是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摆脱了苏联影响,④不选。
一、知识回顾评价
[课时网络]
[易错判断]
1. 过渡时期,我国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 × )
【解析】过渡时期我国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取缔一切私有制。( × )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 中共八大提出的根本任务是调整生产关系。( × )
【解析】中共八大提出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4.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 )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没有实现工业现代化。
5. 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 )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二、学情随堂评价
考向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 1952年至1956年,新中国完成三大改造,使农业走上集体化、手工业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标。70年代末对内改革推行以来,农村集体劳动被个体私人承包打破,私人资本开始活跃,出现了“改革即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的说法。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
①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 
③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④社会主义改革打破了农村集体劳动,推动私人资本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尚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初步探索,③错误。设问指向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④项未阐明二者的关系且表述错误,排除。
考向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2. (2025·深圳质检)1953年,河北某县全县入社、入组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87%。毛泽东说,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因为这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这说明农业合作化( A )
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具体途径 
②促使我国农村逐步建立起集体所有制经济 
③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但不是由农业合作化促成的,③排除。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排除。
配 套 新 练 案
一、基础巩固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下列属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是( D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 (2024·湛江期中)三大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D )
A. 剥夺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
B.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C.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3. (2025·芜湖月考)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中国大地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说法正确的是( C )
①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进行的第一次结合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解析】党的八大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②不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进行了第一次结合,③不符合题意。
4.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艰辛探索历史告诉我们( A )
①必须立足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③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和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通过“一化三改”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并没有彻底消灭私有制,③错误。民族独立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④错误。
5. (2025·湛江检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下能够体现这次会议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新成就的是( B )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C. 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D. 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6. (2025·天津四校联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1956—1976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A )
①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农业初步满足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
③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领先世界
④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下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二、能力提升
7. (2025·郑州期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D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由无产阶级掌握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2025·芜湖期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这说明( D )
①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找到的道路是正确的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①排除。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②排除。
9. (2025·长沙检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关于这一历程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A. ①→④→③→② B. ④→①→③→②
C. ④→③→①→② D. ①→③→②→④
10. (2025·东莞期末)从1956年到1966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10年,其间虽然经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 )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伟大实践,难免经历各种曲折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已经被消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苏联在我国之前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伟大实践”不符合实际,③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不会被消灭,④错误。
11. (2025·潍坊检测)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一次历史性盛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 D )
①确立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解析】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①不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是党的八大,④不选。
12.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民族由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
材料二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结合材料,从“判断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8分)
答案:①判断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④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每点2分,共8分)(共45张PPT)
课时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 明确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 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3. 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4. 明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原因和过程。
5. 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知识奠基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
(2)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____________”。
(3) 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_______________的新形势。④国际形势。
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工业化建设
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 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__________________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 原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坚持_______________的领导,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 道路探索
(1) 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__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__________________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 中共八大明确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中国国情
落后的农业国
2. 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
(1)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__________________。
(2) 只有____________才能救中国。
(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__________________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4)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5) 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国民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请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吗?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三大改造完成以后实现的。
递进理解
议题导学
[情境创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观点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观点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面两种观点的认识。
议题探究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提示:观点一: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就可以实现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就决定了中国社会的转变必然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条件。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已经具备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观点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无产阶级处于领导地位,有条件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实现自身的目的,继续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已经含有社会主义的因素,特别是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所有,并使之转变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从而为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指导地位,为转变创造了有利的思想文化条件。
[核心解读]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政治 ①国内: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国外: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经济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思想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深化拓展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制度基础 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人民地位(政治) 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促进生产(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理论(文化)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国际影响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以致用]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手段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
A. 已基本完成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B. 彻底结束极少数剥削者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C.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D. 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
C
【解析】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创造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正在为完成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任务接续奋斗,“已基本完成了”说法错误,A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B、D错误。
[情境创设]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 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材料二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议题探究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下列议题:
1. 中共八大为什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提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这一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2.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否顺畅?
提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过程经历了严重的曲折,但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核心解读]
全面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民族独立 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人民解放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和阶级压迫,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国家富强 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得到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人民幸福 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充分的保障
实践证明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以致用]
2. 毛泽东同志在八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就是当时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则是团结全党和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这表明党的八大(   )
①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
②认识到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③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奠定基础
④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摆脱了苏联影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①
A
【解析】中共八大认识到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是中国式现代化,②不选。中共八大后,我国积极借鉴苏联的有益经验,而不是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摆脱了苏联影响,④不选。
课堂内化
一、知识回顾评价
[课时网络]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
[易错判断]
1. 过渡时期,我国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   )
【解析】过渡时期我国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取缔一切私有制。(   )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确立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3. 中共八大提出的根本任务是调整生产关系。(   )
【解析】中共八大提出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
×
×
4.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
【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还没有实现工业现代化。
5. 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
【解析】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
×
二、学情随堂评价
考向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 1952年至1956年,新中国完成三大改造,使农业走上集体化、手工业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标。70年代末对内改革推行以来,农村集体劳动被个体私人承包打破,私人资本开始活跃,出现了“改革即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的说法。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 ③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④社会主义改革打破了农村集体劳动,推动私人资本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解析】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尚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初步探索,③错误。设问指向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④项未阐明二者的关系且表述错误,排除。
考向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2. (2025·深圳质检)1953年,河北某县全县入社、入组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87%。毛泽东说,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因为这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这说明农业合作化(   )
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具体途径 ②促使我国农村逐步建立起集体所有制经济 ③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解析】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进行了“第二次结合”,但不是由农业合作化促成的,③排除。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④排除。
配套新练案
一、基础巩固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下列属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是(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
2. (2024·湛江期中)三大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 剥夺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
B.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C.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D
3. (2025·芜湖月考)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中国大地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说法正确的是(   )
①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进行的第一次结合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C
【解析】党的八大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②不符合题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进行了第一次结合,③不符合题意。
4.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艰辛探索历史告诉我们(   )
①必须立足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③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和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通过“一化三改”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并没有彻底消灭私有制,③错误。民族独立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④错误。
A
5. (2025·湛江检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下能够体现这次会议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新成就的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C. 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D. 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B
6. (2025·天津四校联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1956—1976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农业初步满足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
③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领先世界
④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下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A
二、能力提升
7. (2025·郑州期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由无产阶级掌握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D
8. (2025·芜湖期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这说明(   )
①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找到的道路是正确的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D
【解析】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①排除。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②排除。
9. (2025·长沙检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关于这一历程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A. ①→④→③→② B. ④→①→③→②
C. ④→③→①→② D. ①→③→②→④
A
10. (2025·东莞期末)从1956年到1966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10年,其间虽然经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伟大实践,难免经历各种曲折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已经被消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A
【解析】苏联在我国之前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伟大实践”不符合实际,③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属于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不会被消灭,④错误。
11. (2025·潍坊检测)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一次历史性盛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   )
①确立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解析】1956年党的八大召开,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①不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是党的八大,④不选。
D
12.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民族由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
材料二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结合材料,从“判断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8分)
答案:①判断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②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④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每点2分,共8分)课时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新课导航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1. 明确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2. 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3. 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4. 明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的原因和过程。5. 坚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1.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 过渡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基本完成。
(2)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
(3) 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 的新形势。④国际形势。
2.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 标志: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 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2) 原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坚持 的领导,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1. 道路探索
(1) 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 中共八大对主要矛盾的表述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 中共八大明确的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 我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及其意义
(1)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 。
(2) 只有 才能救中国。
(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4) 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5) 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 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请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吗?
议题探究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情境创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观点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观点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面两种观点的认识。
 
[核心解读]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政治 ①国内: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②国外: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经济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思想 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借鉴苏联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制度基础 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人民地位(政治) 人民成为国家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
促进生产(经济) 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实际的先进社会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展理论(文化)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国际影响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以致用]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手段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通过社会主义改造(  )
A. 已基本完成了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B. 彻底结束极少数剥削者对劳动人民的统治
C. 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D. 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飞跃
议题探究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
[情境创设]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 15日至27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大会作出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决策。
材料二 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探究下列议题:
1. 中共八大为什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2.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这条道路是否顺畅?
[核心解读]
全面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民族独立 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人民解放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和阶级压迫,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国家富强 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得到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人民幸福 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充分的保障
实践证明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学以致用]
2. 毛泽东同志在八大开幕词中指出,“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就是当时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则是团结全党和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这表明党的八大(   )
①规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步骤
②认识到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
③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奠定基础
④使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摆脱了苏联影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①
一、知识回顾评价
[课时网络]
[易错判断]
1. 过渡时期,我国的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   )
2. 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取缔一切私有制。(   )
3. 中共八大提出的根本任务是调整生产关系。(   )
4.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实现了工业现代化。(  )
5. 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成为先进的工业国。(  )
二、学情随堂评价
考向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 1952年至1956年,新中国完成三大改造,使农业走上集体化、手工业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目标。70年代末对内改革推行以来,农村集体劳动被个体私人承包打破,私人资本开始活跃,出现了“改革即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的说法。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的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都是解放生产力 
③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④社会主义改革打破了农村集体劳动,推动私人资本的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考向二 在艰辛探索中前进
2. (2025·深圳质检)1953年,河北某县全县入社、入组的农户已占农户总数的87%。毛泽东说,多数农民是愿意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因为这是一条由穷变富的道路。看来,农业不先搞机械化,也能实现合作化,中国不一定仿照苏联的做法。这说明农业合作化(  )
①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具体途径 
②促使我国农村逐步建立起集体所有制经济 
③促成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配 套 新 练 案
一、基础巩固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下列属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是(  )
A. 辛亥革命 B. 五四运动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 (2024·湛江期中)三大改造的伟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使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
A. 剥夺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
B.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C. 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D.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3. (2025·芜湖月考)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中国大地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改造说法正确的是(   )
①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进行的第一次结合 ④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4.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艰辛探索历史告诉我们(   )
①必须立足国情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 ③彻底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才能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 ④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民族独立的前提和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 (2025·湛江检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以下能够体现这次会议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新成就的是(  )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
C. 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D. 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6. (2025·天津四校联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1956—1976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能够证明这一结论的有(   )
①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农业初步满足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
③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领先世界
④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下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二、能力提升
7. (2025·郑州期末)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国人民有了主心骨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由无产阶级掌握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8. (2025·芜湖期中)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这说明(   )
①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由落后的工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进行“第一次结合”找到的道路是正确的 ③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 (2025·长沙检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关于这一历程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A. ①→④→③→② B. ④→①→③→②
C. ④→③→①→② D. ①→③→②→④
10. (2025·东莞期末)从1956年到1966年,是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10年,其间虽然经历曲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道路 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有利于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社会主义建设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伟大实践,难免经历各种曲折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已经被消灭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1. (2025·潍坊检测)中共八大,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一次历史性盛会。这次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   )
①确立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③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12.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华民族由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
材料二 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结合材料,从“判断历史是进步还是倒退的主要标准”的角度,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