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史事,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 2.了解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召开的基本史事,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感悟伟大建党精神。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各地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的建立: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2.诞生的标志:中共一大的召开。
时间 1921年7月23日
地点 上海,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红船精神”)
代表 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主要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②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④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宣告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诞生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4.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内容: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5.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2.顶峰——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时间:1923年2月。
(2)口号:“为争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
(3)结果:被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二七惨案”、林祥谦英勇就义)。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3.失败的教训: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这幅图片描述的是一艘古朴典雅的木船——南湖红船,静静地停泊在碧波荡漾的南湖之上。这艘船船身修长,线条流畅,船舱宽敞,船头微微翘起,显得既稳重又灵动。船身以暗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革命的热情与坚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革命者们在这艘船上规划着国家的未来,立志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红船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孕育了伟大的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材料探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和巴黎和会的召开,严重暴露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弊端,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怀疑和失望情绪,他们也由此开始转而向社会主义的苏俄学习,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
(1919—1949)》
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这场战争并未解决根本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各国之间的争夺和冲突。巴黎和会作为战后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其本质是大国之间的分赃会议。会议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将战前德国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家的权益,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巴黎和会的无理决定,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怀疑和失望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开始转而向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学习,寻求新的救国之道。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计划经济、土地改革等措施,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这些成就让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寻求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来拯救国家和民族。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不仅对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置若罔闻,而且还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人宣传新思想,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关注并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全国各地相继建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最早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根据材料,指出先进中国人对国家发展道路认同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答案】变化:由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道路,变为学习苏俄的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
基础巩固
1.1917年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曙光”来自( C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俄国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部分刊物(见下图)表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重点是( C )
A.推翻军阀反动统治
B.建立工人武装力量
C.启发工人阶级觉悟
D.团结一切革命力量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新”体现在( C )
A.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B.奋斗目标:民主共和国
C.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D.斗争形式:武装斗争
4.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猜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上有“南湖游船、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等词,它的谜底是( C )
A.五四爱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同盟会成立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阶段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原先的进步思想界发生分化,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成为主流。一九一九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便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
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新民主主义时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分析学生领袖的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变化:由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变为马克思主义。
影响:这种变化促使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原因: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
积极影响:促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素养达标
6.《新青年》刊登的各类文章中,有多篇提及“社会主义”和“俄国革命”。这说明它主要宣传了( C )
A.民主与科学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自强”“求富”
7.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北京、武昌、广州、长沙、济南以及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 A )
A.奠定了中共成立的基础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铺平了五四运动的道路
D.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8.中共二大后,党的最低纲领是( A )
A.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领导工人运动
C.领导农民运动
D.开展武装斗争
9.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它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 C )
A.只有封建军阀才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敌人
B.必须宣传马克思主义
C.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够取胜
D.工人阶级还没有真正觉悟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以一种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姜森《略论中国共
产党人的斗争精神》
材料二 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航道,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红船精神”由此诞生。
——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
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船精神”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全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答案】(1)背景: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两点即可)
(2)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
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工人阶级有了自己的政治代表,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第12课 中国共产党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各地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的建立:经过五四运动,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和接受 。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 》,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同年5月,陈独秀在 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2.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 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 结合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 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
2.诞生的标志: 的召开。
时间 1921年7月23日
地点 上海,后转移至浙江嘉兴南湖红船(“红船精神”)
代表 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等13位代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
主要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为“ ”。②通过党的第一个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③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④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 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意义 宣告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诞生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 、为中华民族 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它适应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4.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内容:重申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 。
5.意义: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 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背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 ,集中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从1922年初到1923年春,全国掀起了第一次 高潮。
2.顶峰—— 工人大罢工。
(1)时间:1923年2月。
(2)口号:“为争自由而战,为争人权而战”。
(3)结果:被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 镇压(“二七惨案”、林祥谦英勇就义)。此后,全国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
3.失败的教训: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复制品)》
这幅图片描述的是一艘古朴典雅的木船——南湖红船,静静地停泊在碧波荡漾的南湖之上。这艘船船身修长,线条流畅,船舱宽敞,船头微微翘起,显得既稳重又灵动。船身以暗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革命的热情与坚定。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革命者们在这艘船上规划着国家的未来,立志为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红船不仅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更孕育了伟大的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材料探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行和巴黎和会的召开,严重暴露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弊端,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产生了怀疑和失望情绪,他们也由此开始转而向社会主义的苏俄学习,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
——摘编自龚书铎《中国近代史
(1919—1949)》
材料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浩劫。这场战争并未解决根本的矛盾,反而加剧了各国之间的争夺和冲突。巴黎和会作为战后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其本质是大国之间的分赃会议。会议无视弱小国家的利益,将战前德国的特权转让给日本,严重损害了中国等国家的权益,引发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巴黎和会的无理决定,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怀疑和失望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开始转而向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学习,寻求新的救国之道。苏俄在十月革命后,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通过计划经济、土地改革等措施,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这些成就让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寻求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来拯救国家和民族。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背景。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不仅对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置若罔闻,而且还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后,越来越多的人宣传新思想,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关注并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全国各地相继建立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李大钊最早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根据材料,指出先进中国人对国家发展道路认同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基础巩固
1.1917年中国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曙光”来自(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俄国十月革命 D.五四运动
2.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部分刊物(见下图)表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工作重点是( )
A.推翻军阀反动统治
B.建立工人武装力量
C.启发工人阶级觉悟
D.团结一切革命力量
3.“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新”体现在( )
A.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B.奋斗目标:民主共和国
C.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D.斗争形式:武装斗争
4.某班开展历史知识竞猜活动。有一谜语的谜面上有“南湖游船、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等词,它的谜底是( )
A.五四爱国运动
B.新文化运动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同盟会成立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阶段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仍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原先的进步思想界发生分化,马克思主义逐步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成为主流。一九一九年的五四爱国运动便是这两个阶段的分水岭。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由于在五四运动中亲眼看到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部分学生领袖便“出发‘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
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新民主主义时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指导思想的变化并说明这种变化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的学生领袖为何要到“民间去”,分析学生领袖的这一举动对中国革命产生的积极影响。
素养达标
6.《新青年》刊登的各类文章中,有多篇提及“社会主义”和“俄国革命”。这说明它主要宣传了( )
A.民主与科学  B.三民主义
C.马克思主义 D.“自强”“求富”
7.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北京、武昌、广州、长沙、济南以及日本东京、法国巴黎相继建立了党的早期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 )
A.奠定了中共成立的基础
B.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铺平了五四运动的道路
D.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
8.中共二大后,党的最低纲领是( )
A.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领导工人运动
C.领导农民运动
D.开展武装斗争
9.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它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清楚地认识到( )
A.只有封建军阀才是中国人民的真正敌人
B.必须宣传马克思主义
C.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够取胜
D.工人阶级还没有真正觉悟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以一种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姜森《略论中国共
产党人的斗争精神》
材料二 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航道,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红船精神”由此诞生。
——摘编自李永胜《“红船精神”
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船精神”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全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