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1.了解九一八事变、东北抗日联军、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的基本史事,知道日军侵华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抗日行动。 2.了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意义。 3.知道杨靖宇、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的相关事迹,感受中华民族在危机中觉醒的爱国精神,树立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1)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2)日本为摆脱政治和经济困境,制造事端,侵略中国。
(3)中国内战使日本有机可乘。
2.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地点:沈阳。
3.借口:柳条湖事件。
4.结果:短短四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
5.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张学良执行国民党政府不抵抗政策。
6.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二、局部抗战开始
1.表现: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率先提出武装抗日的主张。
(2)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侵略。
(3)1931年11月,驻防黑龙江的东北军将领马占山,指挥所部在江桥与日军血战。
(4)1932年,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赵尚志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5)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
(6)喜峰口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官兵杀伤大量日军。
(7)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2.结果: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
2.时间:1935年12月9日。
3.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
4.影响: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5.表现:
(1)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936年冬,傅作义在绥远击退日、伪军进攻,取得百灵庙大捷,令国人振奋。
四、西安事变
1.背景: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3)蒋介石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概况: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地点:西安。
(2)人物:张学良、杨虎城。
3.经过: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4.中共态度: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5.结果:蒋介石口头承诺接受“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条件后被释放。
6.意义: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2)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向中国军队进攻》
这幅图片是九一八事变期间日军侵略行为的铁证。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了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军未能有效抵抗日军的侵略,导致沈阳迅速沦陷。图片中,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向中国军队进攻的场景,展现了日军的残暴和嚣张气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军队的困境和无奈。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下,中国军队只能被动挨打。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打破了东亚地区的和平局面,加剧了中国的政治动荡和民族矛盾,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和爱国热情。
材料探究
青年学生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他们不断集会,示威游行,发表通电、宣言,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奋起抗日。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学生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平津和上海的学生分别组成宣传团,沿平汉、京沪线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摘编自张宪文《江苏社科名家文库·
张宪文卷》
材料反映了青年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扮演了先锋角色。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青年学生们不断集会、示威游行,通过各种方式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展现了他们坚定的反侵略立场。他们发表通电、宣言,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这些行动无疑为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一二·九运动不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勇气和担当,他们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此外,平津和上海的学生还分别组成宣传团,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这种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使得抗日救亡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后来的全面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年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先锋作用。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爱国学生遭到暴力镇压,这就是“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二·九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答案】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日本策动“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对日妥协的政策;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基础巩固
1.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中共中央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中共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B )
A.两党的实力差距明显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C.民众抗日意识的觉醒
D.两党政治分歧消除
2.黄炎培在1935年10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到如今,长城内外,是谁的国防?华北独立,华北自治……得寸进寸,得尺进尺?充彼野心,何难席卷长江,囊括珠江?哀哉中华,其亡其亡!”这说明当时( C )
A.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兴起
B.东北、华北国土全部沦为敌手
C.日本侵略野心没有止境
D.全国人民达成抗日共识
3.口号反映时代特征,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C )
A.“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取消二十一条”
4.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史称( D )
A.一二·九运动
B.宁汉合流
C.东北易帜
D.西安事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战的起点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中国抗战的终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点,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摘自《人民日报》文章《中国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和终点》
材料二 事后,张学良为了表达诚意,不顾众人劝阻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多年后,张学良对一位朋友说:“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
——摘编自《第二野战军征战纪实》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抗战的起点”的历史事件,指出其在中国和世界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判断“事后”所指何事,说明它和平解决的重大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答案】(1)“中国抗战的起点”:九一八事变。
地位: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2)“事”:西安事变。
影响: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3)由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步转变为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素养达标
6.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相继建立了十几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仅据日方的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 200人,伤病者17.13 万人。由此可见( A )
A.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战果突出
B.东北三省当时已沦为日本殖民地
C.日本法西斯已经被彻底打败了
D.蒋介石接受了联共抗日
7.“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1935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的“爱国三问”。其时代背景是( C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大革命的破裂
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D.红军长征胜利前夕
8.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有着重大历史意义。“重大历史意义”是指( D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D.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9.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说明( B )
A.国共两党的阶级分歧消除
B.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
C.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D.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摘自张寒晖《松花江上》
材料二 蒋介石在(1931年)8月16日致张学良的铣电中称:“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摘自《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
第一卷(1931—1949)》
材料三 东北沦亡, 时逾五载……乃前方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
——摘编自《西安事变历史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歌词反映了东北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与材料二中蒋介石态度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指出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为达到目的他们发动了哪一事件。
【答案】(1)感情:唱出了东北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和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
关系:由于蒋介石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导致东北三省沦陷,东北人民被迫流浪。
(2)目的:为了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事件:西安事变。      第16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一、九一八事变
1.原因:
(1) 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2)日本为摆脱政治和经济困境,制造事端,侵略中国。
(3)中国内战使日本有机可乘。
2.时间:1931年9月18日夜; 地点:沈阳。
3.借口: 。
4.结果:短短四个多月,东北三省沦陷。
5.东北三省迅速沦陷的主要原因:张学良执行国民党政府 政策。
6. 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屠杀无辜人民,掠夺战略资源,推行奴化教育,实施残酷的殖民统治。
二、局部抗战开始
1.表现:
(1)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率先提出 的主张。
(2)东北各族民众与未撤走的东北军爱国官兵组织 ,抵抗日军侵略。
(3)1931年11月,驻防黑龙江的东北军将领 ,指挥所部在江桥与日军血战。
(4)1932年,中国共产党派 、赵尚志等人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5)1936年初,东北各抗日部队开始改编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
(6)喜峰口战斗中,第二十九军官兵杀伤大量日军。
(7)爱国将领冯玉祥、吉鸿昌等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率部在察哈尔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2.结果: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 的序幕。
三、一二·九运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1.背景: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 ”中提出停止内战,集中一切国力抗日救国。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 ”,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继续对日采取 。
2.时间:1935年12月9日。
3.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 ”等。
4.影响: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 的政策,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 新高潮的到来。
5.表现:
(1)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 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 的方针。会后,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指出,目前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上升为主要矛盾,党的任务是建立由 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936年冬,傅作义在绥远击退日、伪军进攻,取得 ,令国人振奋。
四、西安事变
1.背景:
(1)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
(3)蒋介石顽固坚持“ ”政策。
2.概况: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地点:西安。
(2)人物: 、杨虎城。
3.经过:张、杨扣蒋,实行“兵谏”;通电全国,要求 。
4.中共态度: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 到西安参加谈判,与各方面进行协商。
5.结果:蒋介石口头承诺接受“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条件后被释放。
6.意义: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 的序幕,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2) 基本结束,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向中国军队进攻》
这幅图片是九一八事变期间日军侵略行为的铁证。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蓄意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了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东北军未能有效抵抗日军的侵略,导致沈阳迅速沦陷。图片中,日军在沈阳城墙上向中国军队进攻的场景,展现了日军的残暴和嚣张气焰。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军队的困境和无奈。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下,中国军队只能被动挨打。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打破了东亚地区的和平局面,加剧了中国的政治动荡和民族矛盾,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和爱国热情。
材料探究
青年学生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先锋。他们不断集会,示威游行,发表通电、宣言,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奋起抗日。一二·九运动,是中国学生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平津和上海的学生分别组成宣传团,沿平汉、京沪线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摘编自张宪文《江苏社科名家文库·
张宪文卷》
材料反映了青年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扮演了先锋角色。在抗日救亡的浪潮中,青年学生们不断集会、示威游行,通过各种方式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展现了他们坚定的反侵略立场。他们发表通电、宣言,呼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这些行动无疑为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一二·九运动不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在这场运动中,青年学生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勇气和担当,他们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股重要力量。此外,平津和上海的学生还分别组成宣传团,深入农村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这种深入基层、贴近群众的宣传方式,使得抗日救亡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也为后来的全面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青年学生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先锋作用。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国民党政府继续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数千名学生冒着严寒聚集在新华门前,向国民党当局请愿。他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并举行示威游行。爱国学生遭到暴力镇压,这就是“一二·九运动”。这场爱国救亡运动,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二·九运动的背景与意义。
基础巩固
1.九一八事变爆发以来,中共中央对国民政府的政策,从“抗日反蒋”发展为“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中共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两党的实力差距明显
B.民族危机不断加剧
C.民众抗日意识的觉醒
D.两党政治分歧消除
2.黄炎培在1935年10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到如今,长城内外,是谁的国防?华北独立,华北自治……得寸进寸,得尺进尺?充彼野心,何难席卷长江,囊括珠江?哀哉中华,其亡其亡!”这说明当时( )
A.抗日救亡运动高潮兴起
B.东北、华北国土全部沦为敌手
C.日本侵略野心没有止境
D.全国人民达成抗日共识
3.口号反映时代特征,在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中最流行的口号是( )
A.“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B.“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取消二十一条”
4.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蒋抗日,史称( )
A.一二·九运动
B.宁汉合流
C.东北易帜
D.西安事变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抗战的起点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中国抗战的终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终点,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摘自《人民日报》文章《中国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和终点》
材料二 事后,张学良为了表达诚意,不顾众人劝阻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被扣留……多年后,张学良对一位朋友说:“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
——摘编自《第二野战军征战纪实》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抗战的起点”的历史事件,指出其在中国和世界战争史上的重要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判断“事后”所指何事,说明它和平解决的重大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到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
素养达标
6.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相继建立了十几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反日游击队,仅据日方的统计,从1931年“九一八”至1935年末,日本关东军的伤亡数字为:战殁者4 200人,伤病者17.13 万人。由此可见( )
A.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战果突出
B.东北三省当时已沦为日本殖民地
C.日本法西斯已经被彻底打败了
D.蒋介石接受了联共抗日
7.“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是1935年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的“爱国三问”。其时代背景是( )
A.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国民大革命的破裂
C.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D.红军长征胜利前夕
8.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有着重大历史意义。“重大历史意义”是指(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D.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9.西安事变爆发后,有人主张将蒋介石交付“人民审判”,但中共中央认为应争取国民党亲英美派接受“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为此制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这说明( )
A.国共两党的阶级分歧消除
B.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
C.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D.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摘自张寒晖《松花江上》
材料二 蒋介石在(1931年)8月16日致张学良的铣电中称:“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摘自《中国共产党辽宁历史
第一卷(1931—1949)》
材料三 东北沦亡, 时逾五载……乃前方守土将士,浴血杀敌,后方之外交当局,仍力谋妥协。……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
——摘编自《西安事变历史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分析歌词反映了东北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与材料二中蒋介石态度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指出张学良、杨虎城“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的目的,为达到目的他们发动了哪一事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