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了解《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 2.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史事,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3.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4.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过程:中国共产党将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结果:解放区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
3.影响:解放区土地改革,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背景: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先后歼灭200多万国民党军,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三大战役:
(1)概况: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重要城市 锦州、长春、沈阳(东北地区) 徐州 北平、天津
领导人 林彪、罗荣桓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聂荣臻等
续 表
作战部队 东北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
结果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傅作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3)渡江战役:
①概况: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
②结果: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4)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全国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广泛拥护,国统区民主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以及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与英明指挥,都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原因。
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内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翻身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
该图片反映了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即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实现了“翻身”的历史性转变。画面中,农民们正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这一行为象征着他们对土地的占有权和所有权。画面中的农民形象生动,他们身着朴素,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激动。他们手持界标,或弯腰插标,或站立眺望,每个人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农民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信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
材料探究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这样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哑铃战略”是刘伯承对国民党军队战略布局的形象比喻。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将重兵部署在山东和陕北两个地区,试图通过这两个战略支点来控制全国局势。这种布局形似哑铃,两端重而中间轻,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哑铃战略”。“两个铁锤”则是指国民党军队在山东和陕北地区的重兵集团。这两个地区是国民党军队的主要战斗力所在。因此,刘伯承将其比作“铁锤”,强调了其强大的打击能力。刘伯承洞察到,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国民党军队在纵深地区防御相对薄弱。因此,刘伯承提出了“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的战略方针。刘伯承认为,只有深入敌后、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才能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因此,他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功地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材料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
国民党军队主力深陷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共中央抓住机遇,决定挺进中原,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根据材料,指出“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
【答案】事件:千里跃进大别山。
意义: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基础巩固
1.1948年,在考察了经过土改的解放区后,学者韩丁指出,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翻身”。这里的“翻身”强调了( A )
A.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地主阶级已经消灭
C.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D.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 A )
A.南京和武汉  B.南京和上海
C.武汉和武昌 D.北京和天津
3.这场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并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这场战役是( C )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4.解放战争中,以和平方式实现解放的城市是( D )
A.锦州 B.上海
C.南京 D.北平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摘自194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的现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土地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土地政策:实行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影响: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素养达标
6.1947年,《人民翻身兴家立业》《儿童劳军》《参军图》等年画,深受解放区人民喜爱。这主要是因为解放区( B )
A.实行减租减息 B.开展土地改革
C.完成民主建设 D.开展大生产运动
7.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转战鲁西南,一个多月后,大军分三路进军,直插敌人战略纵深。这一军事行动( C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解放了华北全境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开始到“一片船”结束的。这里的“一条船”和“一片船”分别是指( D )
A.五四运动、淮海战役
B.中共一大、平津战役
C.五四运动、平津战役
D.中共一大、渡江战役
9.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说法正确的是( B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C.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为实现和平民主带来一线曙光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12月25日)
材料二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自《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
会的讲话》(1949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归纳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讲话的背景及意义。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形势的分析,体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1)主要因素:人民解放战争的正义的革命性质;全国人民的拥护;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革命意志;土地改革的进行。
(2)背景: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歼灭;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新中国即将建立。
意义:在胜利面前仍然保持清醒头脑和艰苦奋斗作风,争取更大胜利。
(3)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形势变化的敏锐洞察和适应能力;体现了他的领导智慧、战略眼光和对革命事业的深刻理解。        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土地改革
1.过程:中国共产党将抗战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 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颁布《 》,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 ,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制定 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2.结果:解放区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
3.影响:解放区土地改革,使 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 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背景: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 ,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 的序幕。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先后歼灭200多万国民党军,迫使国民党进入 作战。
2.三大战役:
(1)概况:
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9月—1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重要城市 锦州、长春、沈阳(东北地区) 徐州 北平、天津
领导人 林彪、 、 、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 聂荣臻等
续 表
作战部队 东北野战军 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 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
歼敌人数 47万余人 55万余人 52万余人(歼灭和改编)
结果 解放 全境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 1949年初, 和平解放(傅作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2)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 在全国的胜利。
(3)渡江战役:
①概况: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解放南京。(1949年4月23日)
②结果: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4)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 赢得全国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广泛拥护,国统区 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以及中共中央的 与英明指挥,都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基本原因。
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内容:1949年3月,中共中央在河北 召开七届二中全会。会议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 转向城市,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 转变为先进的 。
2.意义: 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 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 ,为实现中华民族 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翻身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
该图片反映了在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即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实现了“翻身”的历史性转变。画面中,农民们正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这一行为象征着他们对土地的占有权和所有权。画面中的农民形象生动,他们身着朴素,脸上洋溢着喜悦和激动。他们手持界标,或弯腰插标,或站立眺望,每个人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体现了农民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信心,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深刻变革。
材料探究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这样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哑铃战略”是刘伯承对国民党军队战略布局的形象比喻。在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将重兵部署在山东和陕北两个地区,试图通过这两个战略支点来控制全国局势。这种布局形似哑铃,两端重而中间轻,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哑铃战略”。“两个铁锤”则是指国民党军队在山东和陕北地区的重兵集团。这两个地区是国民党军队的主要战斗力所在。因此,刘伯承将其比作“铁锤”,强调了其强大的打击能力。刘伯承洞察到,由于战线过长、兵力分散,国民党军队在纵深地区防御相对薄弱。因此,刘伯承提出了“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的战略方针。刘伯承认为,只有深入敌后、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才能取得战略上的主动。因此,他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中原野战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成功地在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建立了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材料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
国民党军队主力深陷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共中央抓住机遇,决定挺进中原,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根据材料,指出“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事件,简述其战略意义。
基础巩固
1.1948年,在考察了经过土改的解放区后,学者韩丁指出,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整套新的词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翻身”。这里的“翻身”强调了( )
A.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地主阶级已经消灭
C.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
D.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2.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 )
A.南京和武汉  B.南京和上海
C.武汉和武昌 D.北京和天津
3.这场战役是三大战役中唯一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基本获得解放,并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这场战役是( )
A.渡江战役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4.解放战争中,以和平方式实现解放的城市是( )
A.锦州 B.上海
C.南京 D.北平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摘自194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的现象,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土地政策,分析其产生的影响。
素养达标
6.1947年,《人民翻身兴家立业》《儿童劳军》《参军图》等年画,深受解放区人民喜爱。这主要是因为解放区( )
A.实行减租减息 B.开展土地改革
C.完成民主建设 D.开展大生产运动
7.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转战鲁西南,一个多月后,大军分三路进军,直插敌人战略纵深。这一军事行动( )
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C.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D.解放了华北全境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一条船”开始到“一片船”结束的。这里的“一条船”和“一片船”分别是指( )
A.五四运动、淮海战役
B.中共一大、平津战役
C.五四运动、平津战役
D.中共一大、渡江战役
9.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说法正确的是(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C.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为实现和平民主带来一线曙光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在军队和人民团结一致、指挥员和战斗员团结一致以及瓦解敌军等项原则的基础上,人民解放军建立了自己的强有力的革命的政治工作,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重大因素。……全党必须明白,土地制度的彻底改革,是现阶段中国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47年12月25日)
材料二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摘自《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
会的讲话》(1949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归纳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战争终将取胜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讲话的背景及意义。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指出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形势的分析,体现了他哪些优秀品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