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导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1.了解孙中山等民主革命先行者早年的革命活动。 2.通过材料,了解中国同盟会的成立以及三民主义思想。 3.通过孙中山等人的主要活动,感受仁人志士百折不挠、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革命精神。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思想转变:
(1)国外求学“医人”→“医国”,走上革新政治的道路。
(2)上书李鸿章改革遭到冷遇。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成立兴中会:
(1)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
(2)宗旨:提出“振兴中华”;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策划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陆皓东等人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因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中国同盟会:
(1)成立的条件。
①群众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②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迅速传播(代表作: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这些著作宣传民族民主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③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如:华兴会、光复会。
④领导基础: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
(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4)领导机构: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5)机关报:《民报》。
(6)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7)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三民主义:
(1)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2)评价: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在湘赣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浙江绍兴策应,最终失败,徐锡麟和秋瑾英勇就义。
3.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同盟会在广州发动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秋瑾(1875—1907)》
秋瑾(1875—1907),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女性革命家、女学思想倡导者。她面容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倡导女性教育,与陈撷芬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最早的妇女团体——共爱会,并任会长。她回国后,创办了《中国女报》,成为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主张的人,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秋瑾也是同盟会的重要成员,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力量,她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
材料探究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建国民政府。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
社会的国家——在东京〈民报〉创刊
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在这段描述中,“我们推倒满洲政府”即指辛亥革命的主要行动——推翻清朝政府。其中,“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反映了革命党人试图通过推翻清政府,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民族革命。同时,“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则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另一重要目标——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在描述政治革命的结果时,提到了“建国民政府”,即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此外,描述中还提到了“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反映了革命党人在追求政治变革的同时,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试图通过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来预防未来的社会动荡和革命。这一思想体现了革命党人的远见卓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三民主义。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大会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标。
【答案】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目标: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基础巩固
1.1905年8月,孙中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个政党是( D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2.下列各项中属于同盟会主张的是( B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振兴中华
D.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报纸杂志是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下列刊物中,作为同盟会机关报的是( B )
A.《时务报》 B.《民报》
C.《新民报》 D.《国闻报》
4.1911年广州起义前,黄兴写下绝命书:“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这反映了革命党人( A )
A.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坚持不懈的革命意志
C.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D.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的改良运动,是在天子门前的文人士子(康有为、梁启超等)企图变革政治制度的一次尝试。
——摘编自费正清、费维恺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同盟会誓词中规定的……纲领,秘密地流传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所提出的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从此深入人心。
——摘编自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98年的改良运动”的历史事件,简述这一历史事件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理想,指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答案】(1)事件:戊戌变法。
作用:思想启蒙。
(2)革命理想: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思想:三民主义。
素养达标
6.促使孙中山从“改革”转向“革命”的直接原因是( D )
A.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
B.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认识
C.民族危机刺激与救亡觉醒
D.上书李鸿章失败
7.与“创建兴中会”“当选为中国同盟会总理”“提出三民主义”等信息相关的人物是( D )
A.谭嗣同 B.章炳麟
C.陈天华 D.孙中山
8.1905年,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徐锡麟、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反映出同盟会的建立( A )
A.大大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B.使早期现代化探索由变法转为革命
C.彻底终结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D.使三民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9.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道,近代欧美出现“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防备,免得再蹈其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B )
A.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关注民生问题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民族民主革命
10.不同时期的中华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文庆、贾桢、宝鋆等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影响:
沉痛的转身》
材料三 同盟会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誓词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孙中山为《民报》写了《发刊词》。这篇《发刊词》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次把它的全部革命主张概括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强”的方法和“筹办夷务”的根本目的并简述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两位主张“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的代表人物,指出这场学习运动的顶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将《民报》发刊词中的主张概括为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答案】(1)学习西方技术;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2)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3)三民主义。
(4)反对列强侵略,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           第8课 中国同盟会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思想转变:
(1)国外求学“医人”→“医国”,走上 的道路。
(2)上书李鸿章改革遭到冷遇。认识到只有推翻 的专制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2.成立兴中会:
(1)成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成立 。
(2)宗旨:提出“振兴中华”;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策划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 等人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因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流亡海外,发展革命组织。
二、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中国同盟会:
(1)成立的条件。
①群众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②思想基础: 的迅速传播(代表作: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 》,陈天华《 》《警世钟》,这些著作宣传 革命,主张建立 制度)。
③组织基础:各种革命团体纷纷成立,如: 、光复会。
④领导基础: 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2)成立: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 成立。
(3)政治纲领:驱除鞑虏, , ,平均地权。
(4)领导机构: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5)机关报:《 》。
(6)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 政党。
(7)作用: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有力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三民主义:
(1)内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创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 。
(2)评价: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 的指导思想。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1906年,在湘赣交界的萍乡、浏阳、醴陵,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 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安庆、绍兴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浙江绍兴策应,最终失败,徐锡麟和秋瑾英勇就义。
3.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同盟会在 发动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而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秋瑾(1875—1907)》
秋瑾(1875—1907),字竞雄,号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女性革命家、女学思想倡导者。她面容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秋瑾在日本留学期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倡导女性教育,与陈撷芬等人发起组织了中国最早的妇女团体——共爱会,并任会长。她回国后,创办了《中国女报》,成为第一个提出创建妇人协会主张的人,为近代妇女解放吹响了第一声号角。秋瑾也是同盟会的重要成员,为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与力量,她的事迹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投身革命。
材料探究
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建国民政府。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
——摘自孙中山《民族的、国民的、
社会的国家——在东京〈民报〉创刊
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在这段描述中,“我们推倒满洲政府”即指辛亥革命的主要行动——推翻清朝政府。其中,“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反映了革命党人试图通过推翻清政府,这在当时被视为一种民族革命。同时,“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则强调了辛亥革命的另一重要目标——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在描述政治革命的结果时,提到了“建国民政府”,即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这标志着中国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此外,描述中还提到了“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反映了革命党人在追求政治变革的同时,也关注社会经济问题,试图通过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来预防未来的社会动荡和革命。这一思想体现了革命党人的远见卓识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三民主义。
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大会决定创办《民报》作为同盟会机关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救国的指导思想并指出“政治革命”的目标。
基础巩固
1.1905年8月,孙中山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这个政党是( )
A.兴中会    B.华兴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2.下列各项中属于同盟会主张的是( )
A.实行君主立宪制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C.振兴中华
D.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3.报纸杂志是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下列刊物中,作为同盟会机关报的是( )
A.《时务报》 B.《民报》
C.《新民报》 D.《国闻报》
4.1911年广州起义前,黄兴写下绝命书:“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这反映了革命党人( )
A.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B.坚持不懈的革命意志
C.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D.团结奋进的拼搏精神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8年的改良运动,是在天子门前的文人士子(康有为、梁启超等)企图变革政治制度的一次尝试。
——摘编自费正清、费维恺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同盟会誓词中规定的……纲领,秘密地流传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所提出的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理想从此深入人心。
——摘编自金冲及、胡绳武《辛亥革命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98年的改良运动”的历史事件,简述这一历史事件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理想,指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素养达标
6.促使孙中山从“改革”转向“革命”的直接原因是( )
A.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
B.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认识
C.民族危机刺激与救亡觉醒
D.上书李鸿章失败
7.与“创建兴中会”“当选为中国同盟会总理”“提出三民主义”等信息相关的人物是( )
A.谭嗣同 B.章炳麟
C.陈天华 D.孙中山
8.1905年,孙中山联合其他革命团体,建立了中国同盟会。此后,同盟会会员刘道一、徐锡麟、黄兴等人陆续发动了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反映出同盟会的建立( )
A.大大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
B.使早期现代化探索由变法转为革命
C.彻底终结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D.使三民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9.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道,近代欧美出现“富者富可敌国,贫者贫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防备,免得再蹈其覆辙。这表明孙中山( )
A.提倡发展社会主义
B.关注民生问题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主张民族民主革命
10.不同时期的中华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摘编自文庆、贾桢、宝鋆等
《筹办夷务始末》
材料二 ……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损失,惟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影响:
沉痛的转身》
材料三 同盟会提出了一个比较完备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同盟会誓词中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孙中山为《民报》写了《发刊词》。这篇《发刊词》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次把它的全部革命主张概括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自强”的方法和“筹办夷务”的根本目的并简述其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列举两位主张“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的代表人物,指出这场学习运动的顶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将《民报》发刊词中的主张概括为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