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 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 ,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10月9日,起义计划泄露,形势非常紧迫。
2.起义的主要力量: 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3.过程: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革命在 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 ,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 ”。
4.结果:中华民国建立;颁布《 》。
5.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 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 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没有改变。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1年12月下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 。
(2)影响: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 的重要成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由临时参议院制定。
(2)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权利;④参议院行使 ,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 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 。
(3)评价: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②它肯定了资产阶级 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过程: ①1912年2月12日, 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②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③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 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2.二次革命:
(1)背景:①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 》;②1912年8月,宋教仁组成国民党,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
(2)导火线:1913年春,“ ”。
(3)时间:1913年。
(4)领导:孙中山、黄兴等。
(5)结果: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被 镇压,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图说历史
教材《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昌起义后,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湖北作为起义的发源地,首先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随后,湖南、陕西等省份也相继宣布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显示出革命力量的强大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起义的爆发,打破了清朝统治的稳定,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外,从图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革命党和清政府的力量分属南北,北方的封建势力和革命党中的旧官僚还比较强大。这为后来袁世凯能够上台提供了条件,也影响了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武昌起义及其引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民主共和时代的开端。
材料探究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但它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根本不能解决人民切身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它的群众基础是很薄弱的。……中华民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被中外反动势力绞杀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这个政府的根基并不稳固。它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并未能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这意味着,中国依然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封建残余的困扰。临时政府无法解决人民切身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这使得政府的群众基础变得极为薄弱,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尝试,中华民国在历史上只是短暂地闪耀了一下。1911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轰轰烈烈,但最终却被中外反动势力所绞杀。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革命任务的艰巨性。综上所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虽然具有历史意义,但由于其未能解决根本问题,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最终只能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篇章。这也启示我们,革命必须触动社会的根本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根据材料,归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只是“昙花一现”的原因。
基础巩固
1.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此次行动( )
A.使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B.使清政府“自强”“求富”的目标失败
C.使民间开始了设厂的热潮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革命党人除在新军中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外,还“不时在小关帝庙戏台上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所以“武汉的民气,以及民众团体的力量,也都已暗中有所准备”。据此可知,武昌起义( )
A.密切联系广大群众
B.具备多种形式的斗争手段
C.得到外国列强的大力支持
D.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支持
3.《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指出: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现代化的成分……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其中,“千年壮举”是指( )
A.冲击旧制,思想启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自强”“求富”
D.“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4.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政体,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制度,确立该政治体制的文件是( )
A.《资政新篇》
B.《变法通议》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海国图志》
5.辛亥革命是中国步入20世纪后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摘编自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素养达标
6.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这表明当时革命党人具有( )
A.软弱性     B.革命性
C.官僚性 D.正义性
7.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
A.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B.动摇了当地封建礼教统治地位
C.全赖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8.对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旧官僚。据此可知( )
A.革命潜伏危机 B.民主已经实现
C.缺乏军队支持 D.革命基础增强
9.从《清帝退位诏书》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专制走向民主
C.从封锁走向开放
D.从贫弱走向富强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帝溥仪退位诏书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颁行了带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几项法令,如颁布《革除前清官厅称呼令》……临时政府还颁布了《剪辫令》。
——摘编自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三幅图片相应的历史功绩。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9课 辛亥革命       
1.了解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 2.了解武昌起义的史事,知道辛亥革命的意义;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3.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
一、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9月,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革命组织文学社与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10月9日,起义计划泄露,形势非常紧迫。
2.起义的主要力量: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3.过程: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到11月下旬,全国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4.结果: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影响: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1911年12月下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以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2)影响: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由临时参议院制定。
(2)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权利;④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法院行使司法权。
(3)评价: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②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过程: ①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②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③4月,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2)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2.二次革命:
(1)背景:①袁世凯为建立独裁统治,一再破坏《临时约法》;②1912年8月,宋教仁组成国民党,并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占据明显优势。
(2)导火线:1913年春,“宋教仁案”。
(3)时间:1913年。
(4)领导:孙中山、黄兴等。
(5)结果: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图说历史
教材《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武昌起义后,革命浪潮迅速席卷全国。湖北作为起义的发源地,首先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随后,湖南、陕西等省份也相继宣布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显示出革命力量的强大和清政府的腐朽无能。起义的爆发,打破了清朝统治的稳定,为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此外,从图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革命党和清政府的力量分属南北,北方的封建势力和革命党中的旧官僚还比较强大。这为后来袁世凯能够上台提供了条件,也影响了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武昌起义及其引发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民主共和时代的开端。
材料探究
一九一二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但它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根本不能解决人民切身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它的群众基础是很薄弱的。……中华民国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一九一一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被中外反动势力绞杀了。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迈出了重要一步。然而,这个政府的根基并不稳固。它虽然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并未能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这意味着,中国依然面临着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内部封建残余的困扰。临时政府无法解决人民切身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广大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这使得政府的群众基础变得极为薄弱,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作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尝试,中华民国在历史上只是短暂地闪耀了一下。1911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轰轰烈烈,但最终却被中外反动势力所绞杀。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革命任务的艰巨性。综上所述,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虽然具有历史意义,但由于其未能解决根本问题,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最终只能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篇章。这也启示我们,革命必须触动社会的根本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和拥护。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根据材料,归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只是“昙花一现”的原因。
【答案】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不能解决人民切身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群众基础薄弱。
基础巩固
1.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此次行动( A )
A.使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
B.使清政府“自强”“求富”的目标失败
C.使民间开始了设厂的热潮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革命党人除在新军中组织共进会、文学社等团体外,还“不时在小关帝庙戏台上开各团体演讲大会,演词非常激烈,听者无不动容”,所以“武汉的民气,以及民众团体的力量,也都已暗中有所准备”。据此可知,武昌起义( D )
A.密切联系广大群众
B.具备多种形式的斗争手段
C.得到外国列强的大力支持
D.注重动员和争取民意支持
3.《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民国卷》指出:辛亥革命绝非简单的旧式革命,它有……现代化的成分……辛亥人铸造的是千年壮举……辛亥革命终结了千年不变的王朝轮回……开创了顺应潮流的共和时代。其中,“千年壮举”是指( B )
A.冲击旧制,思想启蒙
B.推翻帝制,建立共和
C.“自强”“求富”
D.“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4.中华民国是民主共和政体,实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制度,确立该政治体制的文件是( C )
A.《资政新篇》
B.《变法通议》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海国图志》
5.辛亥革命是中国步入20世纪后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内陆腹地,这里不仅经济发达,且革命力量基础雄厚。……革命党人在没有统一指挥的情况下,仍决定按原计划于10日起义。……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完全占领武昌。……紧接着,全国各省纷纷响应。不足两个月时间,内地18个行省中,就有14个省宣布独立光复,革命烈火迅速烧遍全国。
——摘编自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概括武昌起义取得胜利的有利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革命形势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有利条件:武汉经济发达,为革命胜利提供物质基础;革命力量基础雄厚。
(2)特点:革命迅速发展,清政府统治瓦解迅速。
影响:激励了全国各地的革命斗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素养达标
6.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反对革命的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这表明当时革命党人具有( A )
A.软弱性     B.革命性
C.官僚性 D.正义性
7.20世纪初,武汉三镇“占长江沿岸最枢要之地,商况之殷盛,亦冠于沿岸之诸港”,汉口更是“舟楫之辐辏,货物之聚散,其盛不亚于上海,其余则尚未能比类也”。武汉的这一状况( D )
A.壮大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
B.动摇了当地封建礼教统治地位
C.全赖于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
D.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创造条件
8.对于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人选,宋教仁等主张全用革命党,不用旧官僚,但最后不得不妥协。临时政府各部总长名单中,同盟会会员仅居陆军、外交、教育三部,其余六部均为旧官僚。据此可知( A )
A.革命潜伏危机 B.民主已经实现
C.缺乏军队支持 D.革命基础增强
9.从《清帝退位诏书》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B )
A.从屈辱走向独立
B.从专制走向民主
C.从封锁走向开放
D.从贫弱走向富强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帝溥仪退位诏书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材料二 (1912年)3月11日颁行了带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几项法令,如颁布《革除前清官厅称呼令》……临时政府还颁布了《剪辫令》。
——摘编自张宪文《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三幅图片相应的历史功绩。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历史功绩: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说明:每个分句各对应一幅图)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辛亥革命还改变了社会习俗,剪辫易服、革除旧习等,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