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五四运动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五四运动 导学案 (学生版+教师版)

资源简介

           第11课 五四运动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五四运动的史事,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感悟五四精神。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3.领导阶级: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主要阵地:北京大学(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着力营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新青年》编辑部。
5.内容:
(1)基本口号:提倡民主与科学。
(2)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李大钊《孔子与宪法》、鲁迅《狂人日记》)。
(3)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6.影响: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开始: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也派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正当要求。然而列强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时间:1919年5月4日。
(4)地点:北京。
(5)主力:学生。
(6)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斗争方式:罢课。
2.扩大:
(1)主力:工人阶级。
(2)中心: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
(1)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2.意义: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北京学生示威游行》
图片记录了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学生为抗议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政府卖国行为而举行的示威游行。画面中,学生们高举旗帜,振臂高呼,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决维护。这场运动不仅是一次学生爱国行动,更是一场全民族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干部基础。学生们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探究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
罪案之答辩书》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的崇尚与追求。“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这句话不仅是对西方社会民主与科学革命历程的概括,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变革渴望的反映。“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则进一步强调了民主与科学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在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和儒家传统思想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而民主与科学的引入,则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充分表明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对民主与科学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他们相信,只有通过民主与科学的启蒙和教育,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点和价值理念。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这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愚昧;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旧文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根据材料,指出材料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是什么,并概括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
【答案】“德先生”指民主,“赛先生”指科学。
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拯救中国。
基础巩固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在( D )
A.上海     B.广州
C.天津 D.北京
2.下列属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A )
A.李大钊 B.李鸿章
C.康有为 D.梁启超
3.小王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 B )
(1)时间:1919年。
(2)地点:北京、上海。
(3)结果: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4)意义:体现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4.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此时运动的主力是( B )
A.地主阶级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知识分子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方面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当时十分猖獗的复古尊孔的反动思潮,进行勇猛的斗争。他们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要用民主和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编自金开诚《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进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文化运动救治中国文化上的黑暗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答案】(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局限性:全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作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素养达标
6.1917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写道:“余之掊击(抨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由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 )
A.反对封建旧文化 B.倡导西方文化
C.传播马克思主义 D.否定孔子
7.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到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务去滥调套语”“不讲对仗”,其旨在( A )
A.提倡文学革命
B.抨击封建礼教
C.宣扬民主与科学
D.否定封建道德
8.五四运动从北京学生的示威游行到上海工人大罢工,再到商人罢市斗争,波及全国,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B )
A.民主与科学
B.爱国主义精神
C.民主共和
D.“自强”“求富”
9.“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发扬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一次集体行动,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起着先锋队作用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以及农民群众都以极大热情投身五四运动的浪潮之中。”材料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A )
A.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
B.采取学生总罢课方式
C.爱国青年的正确领导
D.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巴黎和会的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示威群众始终坚持原来向政府提出的要求:“什么时候撤销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就什么时候停止罢工,否则,还有更多的人罢工。”政府终于在六月十一日让步了……于是罢工停止了。但抵制日货的势头并未减弱。
——摘编自芮恩施
《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和会的决议”引发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迫使“政府让步”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答案】(1)历史事件:五四运动。
主要表现: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2)特点:参与人员广泛、涉及的地区广泛。
意义: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           第11课 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背景: 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 运动。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3.领导阶级:先进知识分子( 、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4.主要阵地: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着力营造“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和《新青年》编辑部。
5.内容:
(1)基本口号:提倡 与科学。
(2)思想革命: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李大钊《孔子与宪法》、鲁迅《 》)。
(3)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推倒旧文学,建设新文学。(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6.影响:动摇了 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 的洗礼,对随后爆发的 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开始:
(1)背景: 结束后,战胜国在巴黎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作为战胜国之一的中国也派代表参加。中国代表在会议上提出正当要求。然而列强对中国的要求置若罔闻,竟然将德国在中国 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
(2)导火线:1919年 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时间:1919年5月4日。
(4)地点:北京。
(5)主力:学生。
(6)口号:“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7)斗争方式:罢课。
2.扩大:
(1)主力: 阶级。
(2)中心: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 。
(3)结果: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中国代表没有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
(1)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 的伟大 运动。
(2)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 运动。
(3)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 运动。
2.意义: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 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 的转折点。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 ,其核心是 精神。
图说历史
教材图片《北京学生示威游行》
图片记录了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北京学生为抗议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政府卖国行为而举行的示威游行。画面中,学生们高举旗帜,振臂高呼,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民族尊严的坚决维护。这场运动不仅是一次学生爱国行动,更是一场全民族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还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干部基础。学生们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
材料探究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摘编自陈独秀《〈新青年〉
罪案之答辩书》
通过材料,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德先生)与科学(赛先生)的崇尚与追求。“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这句话不仅是对西方社会民主与科学革命历程的概括,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内心深处变革渴望的反映。“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则进一步强调了民主与科学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在中国,封建专制统治和儒家传统思想长期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而民主与科学的引入,则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这充分表明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对民主与科学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他们相信,只有通过民主与科学的启蒙和教育,才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现状,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观点和价值理念。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这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反对专制、愚昧;抨击旧道德、旧文化、旧文学。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根据材料,指出材料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是什么,并概括材料表达的主要观点。
基础巩固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在( )
A.上海     B.广州
C.天津 D.北京
2.下列属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是( )
A.李大钊 B.李鸿章
C.康有为 D.梁启超
3.小王同学在学习笔记上对某一历史事件做了如下记录。据此判断,这一历史事件应是( )
(1)时间:1919年。
(2)地点:北京、上海。
(3)结果: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4)意义:体现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4.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此时运动的主力是( )
A.地主阶级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知识分子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一方面要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要针对当时十分猖獗的复古尊孔的反动思潮,进行勇猛的斗争。他们举起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要用民主和科学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编自金开诚《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进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
——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文化运动救治中国文化上的黑暗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
素养达标
6.1917年,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写道:“余之掊击(抨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由材料可知,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反对封建旧文化 B.倡导西方文化
C.传播马克思主义 D.否定孔子
7.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到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务去滥调套语”“不讲对仗”,其旨在( )
A.提倡文学革命
B.抨击封建礼教
C.宣扬民主与科学
D.否定封建道德
8.五四运动从北京学生的示威游行到上海工人大罢工,再到商人罢市斗争,波及全国,五四精神的核心是 ( )
A.民主与科学
B.爱国主义精神
C.民主共和
D.“自强”“求富”
9.“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发扬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一次集体行动,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起着先锋队作用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市民以及农民群众都以极大热情投身五四运动的浪潮之中。”材料表明,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原因在于( )
A.社会各界形成斗争合力
B.采取学生总罢课方式
C.爱国青年的正确领导
D.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彻底觉醒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巴黎和会的决议的祸害中,产生了一种令人鼓舞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使他们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示威群众始终坚持原来向政府提出的要求:“什么时候撤销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就什么时候停止罢工,否则,还有更多的人罢工。”政府终于在六月十一日让步了……于是罢工停止了。但抵制日货的势头并未减弱。
——摘编自芮恩施
《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
材料二 五四运动(与以往的爱国运动)就大不相同了。它所牵动的社会面非常之广……表现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意志,使反动势力张皇失措……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巴黎和会的决议”引发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事件迫使“政府让步”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