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课件(共22张PPT)二轮专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课件(共22张PPT)二轮专题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图片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选择性必修教材教学为例
一、何为史料?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具有过去性,无法重现和复制。因此,人们要获得知识,就必须借助中介——史料
“史料即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白寿彝
可见,史料是人类过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是人们了解和重建历史发展过程的重要工具;是进行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基础!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
图片史料
口述史料

二、何为 “图片史料” ?
是指以图像形式呈现的,能够为研究历史提供有价值信息的资料,是史料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直观的视觉形象记录或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人物活动、自然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文物图像
宣传画
地图
历史照片
绘画作品
常见类型:
证据性
直观性
形象性
三、运用图片史料落实历史核心素养
01
02
03
04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让图片成为“历史规律”的见证者
时空观念:让图片成为“时代坐标”的定格者
史料实证:让图片成为“多重互证”的呈现者
历史解释:让图片成为“多元视角”的讲述者
家国情怀:让图片成为“情感共鸣”的承载者
05
唯物史观:让图片成为“历史规律”的见证者
选必2第19页
选必2第19页
选必2第19页
教学活动的开展
教师 学生
引导学生从耕作工具的形状进行观察 得出农业工具在演变中愈加符合耕作的需求,农民在世代积累的耕作经验中不断推动农业技术的进步革新
引导学生从耕作工具的材质进行观察 得出不同时期的工具有不同的材质
引导学生对材质进行分析 结合新旧知识,通过判断耕作工具的材质来明确不同时代的特征
三幅图直观展现了人类生产过程中工具的不断变化
①判断图片的具体内容,分析所处空间时间
②思考图片之间的关联性,认识劳动工具会生成方式的变革,影响社会进程。
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本质,
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
——以选择性必修2第4课为例
时空观念:让图片成为“时代坐标”的定格者
——以选择性必修2第8课为例
世界市场的形成
02
01
03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04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各国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越来越多的地区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0世纪,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时间维度
时空观念:让图片成为“时代坐标”的定格者
——以选择性必修2第8课为例
世界市场的形成
02
01
03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04
空间维度
纲要下第36页
纲要下第38页
时空观念:让图片成为“时代坐标”的定格者
——以选择性必修2第8课为例
世界市场的形成
02
01
03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04
空间维度
纲要下第42页
纲要下图册第48页
纲要下第72页
纲要下第71页
时空观念:让图片成为“时代坐标”的定格者
——以选择性必修2第8课为例
世界市场的形成
02
01
03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04
空间维度
纲要下第75页
纲要下第73页
选必2第43页
史料实证:让图片成为“多重互证”的呈现者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图片史料是是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中的图片是学生最直接能获取史料,具有充分的史料实证价值。
——以选择性必修2第2课为例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课围绕着“新航路开辟”(时间)、“食物物种”(对象)、“物种交流”(事件),论证的观点——食物物种在新航路时期有真正全球性的交流。
史料实证:让图片成为“多重互证”的呈现者
论证的观点——食物物种在新航路时期有真正全球性的交流
选必 2 第 8 页
选必 2 第 9 页
选必 2 第 9 页
从图1可以判断新物种.玉米在《本草纲目》撰写时,即16世纪已经传入中国;图2可以判断新物种.马铃薯在16世纪已传入英国;从图3可以判断新物种.番茄于16世纪已传入德国。而16世纪这一时间点正是新航路开辟的时间点,而图片中所出现的玉米、马铃薯和番茄皆是属于美洲独有作物,故可以证实得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不同国家进行全球化的交流。
史料实证:让图片成为“多重互证”的呈现者
论证的观点——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选必 2 第 8 页
从图1得知新物种.马铃薯在16世纪传入英国;图2梵高《吃马铃薯的人》创作于 1885 年,描绘社会普通民众(衣物穿着、昏暗灯光、拥挤空间)围坐在桌前吃马铃薯的场景,生动且真实地展现了当时普通民众的贫苦生活状态。抓住这些细节学生可以推断马铃薯在19世纪的欧洲已然属于大众食物。结合图1和图2,可以得到食物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选必 2 第 11 页
史料实证:让图片成为“多重互证”的呈现者
论证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交通事业迅猛发展
从图1中国的第一辆小轿车,抓住细节:直接开到了中南海,国家主席驻足观看,人物的表情......让学生合理想象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之时,交通事业起步阶段的状况。到图2中国高速铁路分布示意图到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到2019年北京大兴机场的竣工,得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交通事业的迅猛发展”的结论水到渠成!
——以选择性必修2第13课为例
历史解释:让图片成为“多元视角”的讲述者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务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以选择性必修2第1课为例
选必2第2页
案例:《远古人类的生活想象图》
背景:该图片展示了一幅远古人类生活的想象图,反映了早期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状况。
教学实践:
图片解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如工具、居住环境、服饰等,分析这些细节所反映的历史信息。
关联感悟:结合教材内容,讨论远古人类的生活特点。
历史解释: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帮助学生构建对远古人类生活的整体认,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让图片成为“情感共鸣”的载体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选必2第72页
案例:《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教师引导:观察图片,首先分析其服饰和样貌,提问这张图片和学生心中所设想的有出入?
学生各抒己见,拉近与历史人物的距离。
教师引导:根据服饰,判断詹天佑生活的年代为清朝晚期。顺势再引导晚清时期的中国正处在怎样的历史形势之下?
学生思考: 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此时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处在民族危亡之际。
教师活动:展示出的“人”字型轨道历史图片。
学生感悟:通过联合其时代背景,知道“人”字型轨道建成的不易,从中感悟詹天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及不怕困难的科学精神与创新精神。
四、从选考真题看图片史料考察方向
【2023年1月选考】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A)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2023年1月选考】16.右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D)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2023·浙江6月选考】下面为古代世界两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示意图(阴影部分)。与左右两图所示疆域对应的帝国是(A)
A.波斯帝国、拜占庭帝国 B.波斯帝国、罗马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
时空观念
【2024·浙江1月选考】20.观察下面的示意图,图中所示路线反映的史实是(C)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蒙古军队西征
C.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
D.中国造纸术的传播
【2024·浙江1月选考】11.右图为19世纪初的漫画,图中人物为法国的拿破仑和英国的代表人物约翰·布尔。对该图寓意解读最合理的是(B)
A.拿破仑帝国征服欧洲盛极一时
B.英国力阻拿破仑的扩张与称霸
C.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展开对决
D.英法两国联合用武力瓜分世界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
【2024·浙江6月选考】7.1938年,《抗战漫画》第1期刊登了一幅漫画(见右图)。下列标题中,最契合漫画主题的是(B)
A.《全世界起来打鬼子》
B.《击破敌人侵略的迷梦》
C.《远东之恶魔,人类之公敌》
D.《大丈夫不怕死,好男儿要当兵》
历史解释
每张图片都成为素养生长的“种子”
1、“无目标不选图”
2、“问题比图片更重要”
3、“课本图片是‘金矿’”:先吃透教材原图,再适当拓展课外资源
相关研究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 83%通过视觉进入大脑,11%通过听觉,3.5%通过嗅觉,1.5%通过触觉,1%通过味觉”。
规避:
图片使用量过大——40分钟的课堂教学基本是大量地展示和解读图片;
图片来源不清——只要是图片就往课件上搬,也不追问这些图片来源是否可靠;
图片解读过度——许多信息不一定是图片本身所具有的,这让听者感到似是而非、疑窦丛生;
图片使用目标不明——历史教学中的图片使用只需要解读其历史内容即可,似无必要过分地分析其艺术价值和艺术源流;
图片分析思维复杂——对于普通的中学生,似无必要掌握那么繁杂的图片分析技能。
——黄牧航:给中学历史教学中过度使用历史图片的现象泼点冷水
谢谢大家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