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根据词云,判断该历史事件,并阐述你的理由。说一说,该历史事件涉及的相关历史人物。结合所学,分析该事件的背景,并作简要评价。【24.1浙江首考·2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康有为“筑全国铁路”之建议。(6分)【23.6江苏高考·2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8分)【考试结果分析】属偏难题,为本卷新增的题型。本题学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对设问理解不透,缺乏对评析类答题范式的认知,论述思路不清。——2024.1《浙江 考试》——“观点类”评析题解题策略问题·范式·变式评析历史观点【考情分析】高考考点 命题分析 考查频率观点评析(论)类 观点评析(论)类大题的特点在于评价的对象不是具体的历史事物或历史现象,而是历史观点。 历史观点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评价,由于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限制,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因此还需对历史观点进行再“评论、评析”。 这种题型非常富于“历史味”,具有“借古鉴今”的功能,很受命题者的青睐。 24.1浙江(新增)历年各地★★★★【题型分析】1.问题中列出观点,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论(析、述)。2.提供一段或一组材料,要求学生从中提炼观点并加以评论(析、述)。3.将史学界对某一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观点罗列出来,要求学生从中选择一种,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加以评论(析、述)。【解题思路】1.提炼观点。(1)归纳观点。提炼的观点要简明精炼,不可摘抄原文,可引用个别关键词(2)选定观点【是什么】明确答题要求。如果是材料中蕴含多个观点,根据设问要求选择需论证的观点数量。如果仅有一个观点,就以此观点展开论述。必须选定观点后再论证。要明确写出所选定的观点。康有为提出筑全国铁路的观点2.表明态度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我认为……应一分为二的去看待这个问题”等。这一建议必要,但操之过急(不切实际)。康有为提出筑全国铁路的建议,3.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为什么】多层次评价:背景、动机、目的、措施、效果、影响等客观性评价:正(优点,进步性,创新性,历史必然,对当时/后世的积极影响等)负(局限、负面影响等)深度剖析:因果关系(探讨对象与特定历史条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理论高度(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等史学理论进行宏观解读)时代与阶级局限性(分析对象形成与存在的历史局限:如反映的阶级利益、意识形态等)······康有为提出筑全国铁路的观点,这一建议必要,但操之过急(不切实际)。必要性:这一建议的提出在世界步入铁路时代,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瓜分狂潮)(救亡图存)情况下提出的。这一建议利于求富,便于图强;开民智这一建议是不切实际的,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干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内守旧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维新变法的阻力大,而且近代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缺乏资金、技术、人才。4.评价观点,或是观点中历史现象【怎么样】【总结提升】重申整体评价,提炼启示。这一建议,符合维新变革发展规律,基本上代表了维新思想家对铁路的认识水平。答题格式:观点+评(表明态度)+析(论证)+总结(理论升华)题型2——23·6江苏高考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8分)观点错误史实错误评价主体错误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发展是由于他们在各领域近百年的相互竞争。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基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严复从历史的角度认识近代欧洲国家的发展,是基于近代中国面临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和西学东渐的时代大背景。目的是服务于维新变法需要,挽救民族危机。这一思想对于开拓国人视野、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但另一方面,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影响较深,过分强调竞争作用,对欧洲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变革的作用强调不足(未能看到近代国家发展的其他原因——如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等)由于立场、见识和现实的需要,严复不可能从学术上全面分析欧洲国家近代崛起的原因。答题格式:观点+评价(表明态度)+析(论证)+总结(理论升华)~基于范式的修正~题型3【北京】18.(12分)延续与变迁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12分)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政治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渐确立(英国15-18C、法国大革命-18C中后期)经济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资本原始积累 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工业革命 蒸汽时代(18C中后期)文化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近代科学 启蒙思想Q1:从范式角度,指出下列答案最明显需要修正之处Q2:根据评分参考,请你来打分~基于范式的修正~观点:材料一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人现代。材料二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评析:我认为二者都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需要将二者结合,即公元1500年前后到18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共同推动欧洲进入现代。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经济)//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思想)//从这一角度来说,公元1500年前后发生的重大史实推动了欧洲的转型。但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飞跃。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使欧洲逐步迈入工业文明时代,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政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使欧洲真正步入子现代。总之,欧洲步入现代,是一个延续和变迁交织渐进、由量变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是15—18世纪欧洲重大史实共同推动的结果。【变式·1-评析拆解】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有以下几种观点观点一 吾敢以一言武断之曰,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观点二 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 ——摘编自牟安世《洋务运动》(1956年)观点三 (洋务运动)它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实际上是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这种发展的斗争。它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矛盾,也反映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同正走向没落、垂死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 ——摘编自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1980年)(1)从材料中任选两个观点,分别概括其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这两个不同观点出现的原因。(12分)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有以下几种观点观点一 吾敢以一言武断之曰,李鸿章实不知国务之人也。不知国家之为何物,不知国家与政府有若何之关系,不知政府与人民有若何之权限,不知大臣当尽之责任。其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李鸿章传》(1901年)观点二 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 ——摘编自牟安世《洋务运动》(1956年)观点三 (洋务运动)它与封建顽固势力的斗争,实际上是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这种发展的斗争。它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反映了中华民族与外国侵略者矛盾,也反映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同正走向没落、垂死的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 ——摘编自徐泰来《也评洋务运动》(1980年)(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你如何认识历史评价问题?(8分)历史评价受到时代背景、史学研究范式、个人立场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评价要运用唯物史观基本观点和方法,坚持客观、全面、辩证、历史等原则,将历史事件置于其特定时代中进行综合分析。不同的历史评价提供了不同的视角,有助于全面认识历史。(8分)【变式·2-论证观点】【温馨提示】观点评析类:既可以选择材料提供的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然后进行论证观点论证类:对已有观点阐释论证,不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变式·3-评析历史事件/现象】材料三 1958—1969 年戴高乐执政期间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1959 年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收回对法国舰队的指挥权,禁止美国使用法国基地。1960 年法国爆炸第 1 颗原子弹。戴高乐拒绝签订美苏禁止核扩散条约(1963),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恢复邦交,提出“欧洲人的欧洲”的口号,否决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英国加入西欧共同市场。1964 年,法国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1966 年法国军队全部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迫使该组织总部撤离法国迁往布鲁塞尔。——张芝联《从高卢到戴高乐》(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评析戴高乐执政期间的外交活动。(6 分)戴高乐的外交活动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是时代的产物,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分)欧洲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西欧逐步走向联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逐渐走向分化;美苏两极格局大背景下重振法国地位(欧洲世界地位)。(2 分,任答 2 点)有利于提升法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欧洲的联合和欧洲国际地位的提高;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关系地缓和(缓和了冷战下紧张地国际局势)。(2 分,任答 2 点)——“观点类”评析题解题策略问题·范式·变式要思路方法,不要固化套路要思维逻辑,不要简单罗列要思考角度,不要死记答案要专业术语,不要白话口语AA评价历史事件/历史现象2.(2023·湖北高考·18)【美元霸权与国际秩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20世纪30年代的货币混乱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在各国中激起对于国际合作的热望。从英美提出战后国际货币计划开始,凡参与讨论的国家都没有对其目标提出异议。在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推动他国同意一系列国际货币安排,筹备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此同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诸国所获得的成绩,如稀有货币条款、过渡时期的设置等无一不是顽强斗争的结果,绝非源于美国方面的慷慨恩赐。苏联代表认为,会议对于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法国代表回顾了货币与经济会议的多次失败后,认为此次会议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摘编自王在帮《霸权稳定论批判》(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年代货币混乱的表现,简析布雷顿森林会议“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含义。(6分)金本位瓦解;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贸易保护主义。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由各国通过国际合作达成共识,形成由美国主导的各国共赢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改变了20世纪30年代的货币混乱局面,因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材料二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与他国商量便径自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引起世界哗然。在各国讨论应对这一重大变故之时,大多数决策者头脑中不断浮现的是,将大萧条转变成一次世界大灾难的事件——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战。但从宏观视角看,这些担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动汇率没有带来经济萧条或政治混乱,更没有引发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他机制得以延续。——摘编自【美】弗朗西斯·加文《黄金、美元与权力》(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浮动汇率没有引发经济萧条等严重后果的原因,并评价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举措。(9分)原因: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美日欧三足鼎立格局形成,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美元依然是世界主导性货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调作用。评价: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世界经济发展,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增长,美元流向全世界,美国没有足够的外贸顺差回收美元,1971年出现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最终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依然坚挺,美国依然是世界经济霸主,浮动汇率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