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8《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知识清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8《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知识清单

资源简介

八上8《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知识清单
《回忆鲁迅先生》是现代作家萧红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以私人化视角还原鲁迅的日常生活,是理解鲁迅“普通人”形象的重要文本。
一、鲁迅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民族魂”。他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更是思想家、革命家,以笔为武器,深刻批判社会黑暗与国民性弱点,对中国现代思想与文学发展影响深远。
其代表作涵盖小说、散文、杂文等多种体裁:小说集《呐喊》(含《狂人日记》《孔乙己》)、《彷徨》(含《祝福》),以冷峻笔触揭露封建礼教与社会病态;散文集《朝花夕拾》回忆童年与青年时光,兼具温情与反思;杂文集《华盖集》《且介亭杂文》则针砭时弊,语言尖锐有力。在大众认知中,鲁迅常以“思想斗士”的冷峻形象存在,而《回忆鲁迅先生》则补充了他作为普通人的温情侧面,让其形象更立体。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女作家,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她生于黑龙江呼兰,童年经历与故乡风土是其创作的重要素材,代表作《呼兰河传》以诗意笔触勾勒故乡风貌与人性冷暖,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
萧红在文学道路上深受鲁迅扶持:1934年她与萧军抵达上海后,得到鲁迅的悉心指导——鲁迅不仅为其作品《生死场》作序,还帮助她融入上海文学圈,二人结下深厚的师生与知己情谊。这种亲近关系,让她得以观察到鲁迅鲜为人知的日常生活,为《回忆鲁迅先生》的创作奠定了真实、细腻的基础。
三、创作背景
文章创作于1936年鲁迅逝世后。彼时社会对鲁迅的认知多聚焦于“思想斗士”形象——他以尖锐文字批判社会黑暗,是唤醒民众的“精神领袖”,但大众极少知晓其日常生活中的温度与烟火气。
萧红作为鲁迅晚年亲近的后辈,深感这种“符号化”认知过于片面,遂以自身亲历的生活片段为素材撰写此文。一方面,借文字缅怀这位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前辈;另一方面,更希望通过饮食、作息、家庭互动等日常细节,打破“斗士必冷峻”的刻板印象,让读者看到鲁迅作为“丈夫”“父亲”“朋友”的普通人一面,为后世留下更立体、真实的鲁迅形象。
四、写作思路
萧红以“打破刻板印象,还原真实人格”为核心思路,采用“私人视角+细节串联”的方式构建全文,具体可分为三步:
1. 破题:避开宏大叙事,选择私人视角
不写鲁迅的文学成就(如创作《呐喊》)或社会活动(如参与左翼文化运动),而是从“亲近后辈”的观察出发,聚焦鲁迅在家庭、日常中的片段,用“私人化记忆”消解大众对鲁迅“公共符号”的距离感。
2. 立象:以“琐屑细节”搭建人物骨架
精选三类细节支撑“普通人鲁迅”的形象:一是生活细节(吃油炸圈、熬夜工作),体现其烟火气;二是情感细节(陪海婴玩、安慰青年),凸显其温情;三是性格细节(谈鬼笑话、认真校对),展现其幽默与严谨。通过“细节群”让人物脱离“扁平符号”,变得可感可触。
3. 升华:用“平实语言”传递深层情感
不使用刻意的抒情议论,而是以白话式的直白叙述(如“他的笑声是明朗的”“鬼也是怕踢的”)让细节自己“说话”,既传递对鲁迅的缅怀与敬佩,也引导读者自主感知“伟大与平凡的统一”——鲁迅既是“横眉冷对”的斗士,也是“俯首甘为”的普通人,完成对人物形象的深度重塑。
五、主要内容
文章以日常生活片段为核心,无宏大叙事,聚焦三大维度:
生活日常:记录鲁迅的饮食(偏爱北方油炸圈、家常小菜)、作息(熬夜工作、清晨易被打扰)、穿着(朴素蓝布长衫),凸显其烟火气,打破“伟人不食人间烟火”的认知。
家庭互动:描写鲁迅与许广平的平等相处(共料理家事、讨论文学)、对海婴的温情陪伴(耐心讲故事、包容玩闹),展现其作为“丈夫”的体贴与“父亲”的耐心。
工作与待人:刻画鲁迅工作时的专注(书桌整洁、高效写作)、对青年的关怀(逐字批改稿件、热情帮扶),还原其严谨的工作态度与温暖的文人底色。
六、写作特点
1. 视角独特:以“亲近者”的私人视角切入,区别于公共视角下的“鲁迅符号”,让人物更真实可感。
2. 以小见大:不写重大事迹,通过“递烟”“谈鬼笑话”“包书”等微小场景,用细节凸显性格,避免空洞抒情。
3. 语言风格:平实直白如白话,无华丽辞藻,却通过“他的笑声是明朗的”“鬼也是怕踢的”等短句,传递真挚情感,极具感染力。
七、核心主旨与价值
主旨:打破大众对鲁迅“严肃、冷峻”的刻板印象,证明他既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思想斗士,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普通人,实现“伟大”与“平凡”的统一。
价值:让经典人物脱离“符号化”,赋予其温度与烟火气;同时为研究鲁迅的生活与性格提供了珍贵的私人视角史料,是理解鲁迅“多面性”的重要文本。
八、重点字词整理
1. 草率(cǎo shuài):形容做事不认真、敷衍。
文中指鲁迅校对文章从不含糊,哪怕标点错误也会修改,绝不草率,体现他对文字工作的严谨。
2. 明朗(míng lǎng):此处指笑声响亮、爽朗,不含阴霾。
文中多次提到“他的笑声是明朗的”,直接打破鲁迅“冷峻”的刻板印象,凸显其生活化的一面。
3. 踌躇(chóu chú):犹豫,拿不定主意。
文中写青年作者递稿件时有些踌躇,而鲁迅主动接过并安抚,体现他对青年的温和与关怀。
4. 安顿(ān dùn):安排妥当,使安稳。
文中指许广平把家里的事安顿好后,才轻轻走进书房,不打扰鲁迅工作,展现家庭生活的默契。
5. 敷衍(fū yǎn):做事不认真,表面应付。
面对海婴“爸爸为什么总在写”的提问,鲁迅从不敷衍,会温和解释,凸显他作为父亲的耐心。
6. 琐屑(suǒ xiè):细小繁杂的事情。文章多写饮食、聊天等琐屑日常,却让鲁迅的形象更鲜活,印证“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7. 校对(jiào duì):核对文字、稿件,查看错误。
鲁迅工作时会反复校对稿件,哪怕一个错字也绝不放过,体现他对工作的极致认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